推进科技计划管理改革_科技论文

推进科技计划管理改革_科技论文

推进科技计划管理与改革的深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计划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科技计划体现着国家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重点任务以及方针政策,是政府对科技工作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工作在“面向、依靠、攀高峰”方针的指引下,完成了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发展高技术研究及实现产业化、加强基础研究三个层次的战备部署。相应地在科技计划方面,自1982年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出台以来,十几年时间内,陆续在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和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科技活动各阶段上推出了一系列专项科技计划,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科技计划体系。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实现两个转变的进程中,在促进经济、科技和社会协调发展方面,科技计划体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对现有科技计划体系管理的改革与完善,既是推进我国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也是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的重要体现。为此,从“八五”后期开始,特别是“九五”计划实施以来,国家科委在改革完善科技计划管理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一、我国科技计划体系的基本格局和特点

目前,我国科技计划基本上是按照科技活动的阶段来进行设置的,具体地说,在基础研究阶段有攀登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在应用开发阶段有攻关计划、863计划、 工程中心组建计划、技术开发计划等;在成果转化与产业化阶段有:星火计划、火炬计划、成果推广计划、中间试验计划、重大成果产业化计划等。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与开发阶段,各计划均是以拨款为主要支撑的指令性计划,在成果应用及产业化阶段的计划,除中间试验外,基本上是以贷款为主要支撑手段的指导性计划。这些计划从经济对科技的需求出发,从科技发展的源头,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构成一个完整的链条。

从总体上来说,目前我国科技计划体系不仅对科技发展各重点领域作了全面部署,而且通过矩阵式管理对各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和产业化各阶段的科技活动在不同计划中作了全程部署。在此基础上,逐步从预测规划、计划、实施管理、评估的全过程管理和分工、分层负责的组织管理等方面,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科技计划管理体系。

我国科技计划体系在计划设置乃至相应的管理上主要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1.科技计划的战略性。各专项计划从国家总体战略出发,确立了各自的战略目标,明确了重点任务和发展方向,具有很强的宏观指导性。

2.科技计划范围的广泛性。从涉及的领域范围来看,各专项计划往往不是局限于某特定科技领域,而是包含广泛的学科、领域或涉及广泛行业。如攻关计划涉及到工业、农业、交通、社会发展、高新技术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行业领域。这种广泛性要求各专项计划的实施管理既要面向诸多行业、部门或地区,也要求同一科技活动阶段上的各专项科技计划之间在领域上要加强协调,避免重复交叉造成资源的浪费。

3.各计划所支持科技活动的阶段性。虽然各专项计划所支持的科技活动在领域内容上是综合的、广泛的,而在各领域的科技活动阶段上却是集中于某一阶段。如攀登计划支持基础研究阶段的科技活动,863 计划和攻关计划主要支持应用开发阶段的科技工作,火炬计划则是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化阶段的科技活动。这种按阶段设置、以阶段为特征的科技计划体系对各领域的科技活动是通过上下游不同计划的有机衔接来实现全程的有机发展。这就对上下游计划间的宏观协调和综合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上下游计划之间要有机衔接,特别重要的是,中下游计划要与国民经济各行业及市场需求紧密结合。

4.计划的层次性。这种层次性一方面表现在国家、部门、地方和企业均有相应的科技计划,一方面也表现在许多专项计划本身也包含有国家、地方的多层次。如星火计划除国家级外,省级、地市级也有相应的星火计划。这种计划的层次性,要求各层次的计划要合理定位,具体地说,国家计划就要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支持跨地区、跨部门、基础共性的科技活动;部门、地方计划就要支持有部门、地方特色的科技活动;企业科技计划主要支持能够由市场机制推动的科技活动。此外,各层专项计划在管理上,必须与上一层同类计划相衔接,并指导下一层计划的工作。国家科技计划管理部门在直接管理国家级专项计划的同时,应对各层次的同类计划加强宏观指导。

5.计划的长期性与滚动性。各专项计划都是从加强某阶段的科技活动着眼而推出的,往往没有明确的存在时间的界定,一般要存在较长的历史时期。这样,计划的运行往往是通过制定五年规划进而分解到年度计划来滚动实施的。这就要求在管理上,既要把专项计划的五年规划与全国科技发展规划有机衔接,又要把各专项计划的五年规划与年度计划有机衔接,并对计划实施和管理进行客观评估,形成科技工作的良性循环。即:

全国科技发展规划→专项计划五年规划→专项计划年度计划→评估

编制与实施

↑↑ ↑↑

└──────────┴───────┴──────┘

6.计划实施方式的多样性。专项计划为实现战略目标,实施项目是一种主要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除此之外,还有能力建设、环境的创造等。如火炬计划在实施火炬项目的同时,还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业服务中心,开展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等工作。又如星火计划除实施星火项目之外,还通过实施星火密集区、支柱产业、星火培训等方式推进星火计划实施。

二、逐步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

计划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研究分析基础之上的产物。但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事物发展规律的把握上,鉴于人的认识能力所限,计划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其次,市场经济机制的运作,各计划发展目标与资源配置的矛盾,都要求科技计划管理的改革应不断地深化和完善。因而在各计划逐步出台的过程中,特别是1993年以来,国家科委在总结现有计划体系运行实践的基础上,按照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管理的总体要求,结合现有计划体系的特点,从专项计划间综合集成、专项计划管理以及计划内项目管理等多角度出台了一系列管理改革措施,使计划体系的运行逐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一)编制领域计划、实施矩阵式管理。

基于现行科技计划体系中专项计划支持科技活动领域范围的广泛性和特定计划支持各领域科技活动的阶段性,使得同一领域的科技活动被分散在不同的计划中去支持(纵向),在同一科技活动阶段上各领域往往又有隶属不同部门的多个专项计划加以支持(横向),这样在纵向上难免有一些科技活动在上下游计划间脱节或重复,在横向上难免在一些领域上不同计划出现交叉重复,浪费资源。这种脱节、交叉和重复,过去曾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各种不同的专项计划之间。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按领域对科技活动实行全程管理。为此,1994年国家科委在总结十余年来科技计划管理实践的基础上,提出要对国家科技计划实施矩阵式管理。所谓矩阵式管理,就是在现行分段式计划体系设置的基础上组织制定和实施若干领域科技发展的指导性计划,对各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开发直至产业化的全程的科技活动作出统盘考虑,并明确重点内容,以求在宏观上对各级各类专项科技计划相关领域的科技活动加以指导。

1995年,根据国家科委委务会的要求,组织编制了农业、信息、生物、医药、环保、新材料、先进制造技术、洁净煤八大领域的发展协调计划指南。各领域指南分别由一个司牵头,会同委内涉及该领域的各专项计划的管理司(办、中心)对该领域的科技活动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作了全程布置,不仅明确了全领域的重点和各科技活动阶段上的重点,还对这些重点所涉及的专项科技计划提出了要求。

领域计划编制过程中所提出的各领域发展重点大多在“九五”计划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通过编制领域计划,使得按领域加强纵、横协调的思想在国家科委的科技计划管理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进一步的强化,并为专项计划的宏观管理特别是综合平衡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突出重点、加强集成。

在1994、1995年编制《全国科技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长期规划》过程中,明确提出了突出重点,加强集成的原则。在编制“九五”规划之后,为使国家科委所属各计划能更好地与规划衔接,国家科委根据全国科技发展“九五”规划结合国家科委工作特点,紧紧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标,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出了国家科委“九五”重点任务及重点项目。重点任务和重点项目的提出和实施,较好地保证了“九五”规划与各专项计划的衔接。

1.计划重点的选择,紧密围绕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抓住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这一中心环节,主要体现在:

(1)技术综合配套示范, 如五大作物在五个主产区搞综合配套示范推广,水稻在湖南、小麦在河南、玉米在吉林、大豆在黑龙江、棉花在新疆。在每个产区,设立实验面积10万亩,示范面积100万亩, 辐射面积1000万亩。从育种、栽培、病虫害防治以及施肥、灌溉等方面进行技术综合配套示范推广。在实施方式上,由国家科委与农业部共同牵头,与上述主产区的省政府联合起来推动。

(2)与企业结合,如电动汽车与一汽、二汽结合,CAD与机械部、航天部、船舶总公司、纺织部、轻工部等部门的企业结合,促使企业成为科技活动的主体。

(3)对高新技术领域,抓好研究开发、推广的全程工作, 使之尽快形成产业。如镍氢电池、数字程控交换机、曙光系列高性能计算机等。

2.重点项目的立项与实施,突出了多方面的集成,使科技资源得到了合理配置和利用。主要表现在:研究开发内容的集成;管理的集成;经费的集成;计划的集成;人才的集成。

3.计划重点的提出,从管理角度看,较好地体现了分层次管理。目前国家科委管理的国家科技计划中的重点共有两个层次,一是全委重点,称为重中之重,共16项,分散在各计划中实施。二是各计划的重点项目,如863计划、攻关计划、火炬计划也都确定了重点项目。此外, 地方和部门也都在所管的科技计划中明确提出了各自的重点。

(三)试行科技计划项目招标制和基金制,改善专项计划项目管理方式。

长期以来,在指令性计划如攀登、863、攻关计划的项目管理上, 以采用下达任务书或与承担单位签订合同的办法进行管理为主。“九五”计划编制过程中,在项目管理方式上分别不同情况,采用了多种管理方式。主要有:为鼓励平等竞争,1996年在攻关计划中对“五大农作物综合技术配套示范”、“三S综合应用”、 “高清晰度电视”等项目试行了招标管理;对需要长期稳定支持的科技工作,如“重大疾病防治”、“新药开发”等试行基金制;对农作物育种试行后补助等。

(四)开展科技计划评估,完善管理体系。

科技评估是科技管理的重要环节,是科技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更是完善科技管理的需要。它是运用客观科学的评估手段,在科技活动开始前、过程中和结束后对科技活动的作用、影响和效果进行客观、科学、公正的评价,增强决策过程中的科学性和民主性,提高政府宏观管理的质量。科技评估主要涉及科技计划、领域、项目、机构、人员、政策、成果、资产、管理等科技活动的各方面。

评估工作作为科技管理特别是科技计划管理的重要内容,既要坚持客观、独立、公正,又要纳入管理程序,规范化、制度化。为此,1993年以来,我委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了科技评估机构,明确了评估任务,制定了评估计划,并安排专项经费予以支持。根据“九五”评估规划,计划用五年左右的时间把委内各主要计划及工作评估一遍。近年来已陆续开展了攻关计划、863计划、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评估。评估结果在科技界得到很好的反响,较好地体现了评估的独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并带动了部分地方的科技评估工作。通过这些评估工作,培养和锻炼了科技评估队伍,使这支队伍初步具备了对大型科技计划进行评估的能力。

(五)强化科技统计信息、管理规范化等基础工作。

“八五”以来,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科技管理特别是科技计划对统计工作要求的提高,科技统计的重点转向反映科技与经济结合、反映科技体制改革、反映科技计划的执行情况。在科技计划统计方面,经过长期准备,1994年开展了对863 计划和攻关计划的试点调查工作。在试点基础上,从1995年开始对国家科委管理的六大计划进行全面调查,并把这项工作作为统计的常规工作纳入日常管理。六大计划统计调查,改变了原来各计划主管司(中心)独立统计、独立发布数据的局面,实现了统计指标、审批、布置、数据汇总、发布的五统一,初步改变了专项计划彼此分割、自成体系、互不衔接的局面,在科技计划统计的规范化、标准化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在加强科技计划信息交流方面,为沟通国家科委内司局、各级科技计划管理机构之间的联系,在各计划作好年度报告的同时,从1996年开始,国家科委计划综合管理部门还编制了《科技计划管理信息》(内部月刊)、《科技计划年度报告》等综合性资料,各专项计划也都相应加强了资料的汇编与整理工作。

此外,“八五”后期以来,还加大了计算机在计划管理中应用的力度。在各专项计划实施微机管理的基础上,编制了《国家科委六大计划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并投入试运行。在拨款、贷款管理上也编制并使用了专门软件。同时,以计算机应用为突破口,进一步加强了科技计划的规范化管理,使计划管理、信息交流实现了规范化、标准化。

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随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科技经济发展趋势的新的科技体制的逐步确立,科技计划管理也必须在计划体系结构、计划内容、管理方式、资金配置等方面不断深化改革。

标签:;  ;  ;  ;  ;  

推进科技计划管理改革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