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思茅梅子湖风景区森林植被群落学特征的研究

云南思茅梅子湖风景区森林植被群落学特征的研究

陶川[1]2002年在《云南思茅梅子湖风景区森林植被群落学特征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梅子湖风景区位于思茅市(100°19′~101°27′E,22°27′~23°06′N)东南部,距市中心4.8km,是思茅地区较大的旅游景区之一。本文采用样方法,设置了14个20m×20m的样方,对梅子湖的森林植被进行了数量分类、物种多样性分析和种间联结的研究。 1.森林植被样地中以乔木层树种的重要值为指标,采用纸条排队法、群落相似系数分类法、最近邻体法、组平均法对梅子湖森林植被样地进行数量分类。四种分类法的结果表明,所调查的14个森林植被样地分为暖性针叶林、季风常绿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共3个植被型5个群系。5个群系是:(1)思茅松群系(Form. Pinus kesiya var.langbiaensis);(2)刺栲、思茅松群系(Form.Castanopsis hystrix、Pinus kesiy var.langbiaensis);(3)刺栲群系(Form.Castanopsis hystrix);(4)小叶栲群系(Form.Castanopsis carlesii);(5)刺栲、小果栲、西南桦群系(Form.Castanopsis hystrix、Castanopsis microcarpa、Betula alnoides)。 梅子湖森林植被由于长期受人为干扰,破坏严重,表现出明显的次生性质,植被多为针阔叶混较林,常绿树种基本上处于幼龄阶段。可以看出,梅子湖森林植被群落正处于由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的演替阶段,群落中的思茅松林正在向被常绿阔叶林替代的方向发展,但要演替为顶级群落,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2.以各个植被样地为对象,采用物种丰富度、Simpson指数、Shannon-weiner指数、及Pielou指数研究梅子湖森林植被的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 (1)梅子湖森林植被样地物种多样性测度的结果,上述4种指标总体上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 门)总体看来,14个样地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在群落不同层次的变化规律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 (3)不同植被类型的物种多样性特征是:常绿阔叶林>暖性针叶林。 (4)人为因子的干扰对梅子湖森林植被的物种多样性有较大的影响。 3.把14个20mX20m的样方按48个20mX5m的面积取样,作为研究梅子湖森林植被常见种群间联结的样地资料。采用 2 X 2列联表,通过 X‘一检验、AC值、PC值及点相关系数小值对在样地中出现频率较高的17个种群的种间联结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如下: 门)w一检验表明,梅子湖森林植被样地17个常见种群的总体种间关联性里显着正关联。 (2)梅子湖森林植被样地中17个常见种的种间联结关系中,绝大多数种对呈正联结,少数种对呈负联结,但大多数种对间的联结关系未达到显着水平,种对间的联结性较松散,这可能是由于目前梅子湖森林植被处于演替中的一个阶段,尚未达到顶级的稳态时期。

陶川[2]2004年在《梅子湖风景区森林群落种间联结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采用 2× 2列联表 ,通过x2 -检验、AC值、PC值及点相关系数 φ值对梅子湖风景区森林植被中出现频率较高的 17个种群的种间联结进行了定量分析 ,w -检验表明 ,梅子湖森林植被样地 17个常见种群的总体种间关联性呈显着正关联。梅子湖森林植被样地中 17个常见种的种间联结关系中 ,绝大多数种对呈正联结 ,少数种对呈负联结 ,但大多数种对间的联结关系未达到显着水平 ,种对间的联结性较松散 .

宫守飞[3]2011年在《铜陵叶山天然栎类阔叶混交林群落结构特征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铜陵叶山天然栎类落叶阔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在林分保存完好,林相整齐、具有充分代表性的的位置设置120m×150m样地,再将其区划为30m×30m的调查单元20个。在下、中下、中、中上四个坡位每个坡位选择3个调查单元,共计12个,在每个调查单元内采用对角线法则设置灌木5m×5m样方5个,共计设置60个灌木样方,调查记载样方内灌木的种类、盖度、株数、平均高度等;在每一个灌木样方内在对角线法中间位置设置1m×1m草本样方1个,共计设置60个草本样方,调查记载草本植物种类、株数、盖度等。在乔木样方内用全站仪测量每株乔木(DBH≥5cm)的地理坐标,将数据导入南方case软件后绘制乔木分布平面位置图,用winkelmass1.0软件计算林分的混交度、大小比数和角尺度叁个空间结构参数。利用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指数等物种多样性指数,以及混交度、大小比数、角尺度叁种林木空间结构参数,分析铜陵叶山天然栎类落叶阔叶混交林类型植物多样性与林木空间结构特征;运用种-面积曲线和林分空间结构参数-面积曲线比较确定群落结构达到稳定状态时的最小面积。同时,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对乔木种群的种间联结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群落植物物种丰富,树种分布具有规律性。在本次调查中共记录到维管植物29科36属58种。其中,蕨类植物1科1属2种,裸子植物1科1属1种,被子植物26科34属55种。乔木、灌木、草本3种生活型的物种数分别为12科15属19种、22科33属37种、8科8属9种,分别占物种总数的29.2%、56.9%、13.9%。林下植被较为丰富,其中灌木层植物种类十分丰富,共有37种,草本层植物种类较为单调,仅有9种。在树种分布上,马尾松集中分布在样地的上坡位,也即高海拔。而林分的主要树种麻栎在样地中的各个海拔梯度均有分布,但随着海拔的增加,麻栎株数逐渐增加,以中海拔分布最多,到高海拔后又逐渐减少,为中低海拔梯度乔木层的优势种。其它树种除青冈栎较为集中的分布在下坡位之外,都成随机分布。(2)林分直径结构呈正态偏左分布,表现出了同龄林的直径结构特征。林分径级集中分布在14cm和20cm之间,以中小径级林木株数多,大径级林木株数较少。通过解析12株林木发现林木平均林龄为50年左右,直径结构特征及其所反映的林分发育阶段与解析结果不一致。(3)群落中乔木层重要值>5的种类有麻栎、马尾松、青冈栎、苦楮和石栎,且麻栎在群落中的地位最大,优势明显,为群落乔木层优势树种;马尾松、青冈栎、石栎等树种为群落乔木层亚优势种;灌木层重要值>5的种类有:溲疏、青冈栎、山胡椒和黄檀,其中溲疏的重要值最大,溲疏为灌木层主要建群种。草本层(含藤本)重要值>5的种类有:半岛鳞毛蕨、红盖鳞毛蕨、显子草、麦冬和绞股蓝,其中半岛鳞毛蕨的重要值最大,为草本层主要建群种。(4)各层物种丰富度为灌木层(37种)>乔木层(19种)>草本层(9种);Shannon-wiener指数(H′)为灌木层(1.575)>乔木层(0.941)>草本层(0.244);Pielou指数(J)与Simpson指数(D);Pielou指数(J)为灌木层(0.747)>乔木层(0.557)>草本层(0.288);Simpson指数(D)为草本层(0.559)>乔木层(0.531)>灌木层(0.287)。草本层Shannon-wiener指数(H′)最低,灌木层Shannon-wiener指数(H′)和Pielou指数(J)都是最大。草本层的Simpson指数(D)说明草本层被半岛鳞毛蕨控制;乔木层和灌木层的Simpson指数(D)较低、差别不大,说明乔木层和灌木层由多个建群种组成,种间竞争较大。(5)在林木空间分布格局上,角尺度分布呈正态分布,林分中乔木平均角尺度=0.510,所调查的林分林木分布格局为随机分布,表明这一地区天然栎类落叶阔叶混交林发育和保护良好。林分的平均混交度=0.345,介于弱度混交和中度混交之间,林分中同树种聚集的情况较多,树种之间的隔离程度较小,各树种组成的结构单元较为单一。样地内主要树种_麻栎的平均混交度=0.216,说明麻栎存在单种聚集现象。林分的平均大小比数U=0.492,整个林分在生长上未表现出明显的分化。各树种的平均直径大小比数取值范围为0.310~0.938,反映了该林分内树种在胸径优势上的分化存在较大额的差异。马尾松(U=0.310)优势地位较为明显,其它树种绝大部分是处于中庸状态,分化不大,处于劣态和绝对劣态的树种主要是数量较少的石栎、油桐、野桐和山鸡椒。(6)通过种-面积曲线确定的铜陵叶山天然栎类阔叶林混交群落非空间结构研究最小取样面积为3720m~2(相当于边长为61m左右的正方形),而通过林分空间结构参数-面积曲线确定的群落空间结构研究的最小取样面积约为3600m~2(相当于边长为60m左右的正方形)。(7)在群落主要乔木树种种间联结性研究中,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显着正关联和不显着正关联的种群数分别是14对、40对;显着负关联和不显着负关联的种群分别是4对、113对;无关联种群19对。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结果,显着正关联和不显着正关联的种群数分别是11对、58对;显着负关联和不显着负关联的种群分别是1对、101对;无关联种群与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相同,有19对。呈极显着和显着正关联的种群所占比率要远低于呈极显着和显着负关联种群所占比率,总体上是负联结占优势地位。

参考文献:

[1]. 云南思茅梅子湖风景区森林植被群落学特征的研究[D]. 陶川. 西南师范大学. 2002

[2]. 梅子湖风景区森林群落种间联结性的研究[J]. 陶川.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3]. 铜陵叶山天然栎类阔叶混交林群落结构特征研究[D]. 宫守飞. 安徽农业大学. 2011

标签:;  ;  ;  ;  ;  ;  

云南思茅梅子湖风景区森林植被群落学特征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