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立新型图书批发体系的几点思考_图书市场论文

关于建立新型图书批发体系的几点思考_图书市场论文

关于建立图书新批发体系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点思考论文,体系论文,图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图书发行网点遍布全国城乡,网点分散,规模小,批量少,而出版社所在地比较集中,力量又比较弱,因而,批发环节在我国图书市场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大动脉”和“蓄水池”的作用。党的十五大以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大的批发环节凭借自己的实力和所起的作用,必将取得更加突破性的发展,由“大动脉”和“蓄水池”进一步发展成为能够左右市场的枢纽。其中,跨地区的强大发行集团,可能成为左右全国图书市场乃至世界华文图书市场的枢纽。

图书批发环节面临着一个新的关键时期,它肩负着崭新的历史使命和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为了适应这种形势的发展,也要求自身相适应地进行根本性的改革,而图书批发改革不仅能够成为带动整个发行改革的核心,构建新的批发体系又是整个批发改革的根本。本文就这一问题,试图进行一些探索和构想。

一、建立图书新批发体系的必要性

1.我国图书批发体系的现状

我国现有图书批发体系主要由三支大军构成:一支是新华书店系统,其中,新华书店总店和首都、上海、天津、重庆发行所,以及省级新华书店,它们有一级批发权,是新华书店系统批发的主力。其余市县新华书店有二级批发权。第二支是出版社自办发行系统,具有本版图书的总批发权。第三支是经过政府批准的有二级批发权的集体书店。

根据新闻出版署计财司统计,1997年全国图书发行业总销售660.48亿元,其中新华书店系统总销售528亿元(含批发);全国销售图书313.17亿元,其中新华书店系统销售271.49亿元。由此可见,1997年全国图书发行业批发347亿元,新华书店系统批发257亿元。新华书店系统的批发市场占有率最大,占全国图书销售总额的38.9%,占全国图书批发总量的74%。据我国出国人员的考察资料,英国图书批发的市场占有率大体在30%-35%,美国图书批发的市场占有率为50%左右。显然,我国新华书店系统批发的市场占有率是比较高的。

从批发店的资产总额来看,1995年,全国新华书店资产总额为136亿元。其中,全国18个批发大户(总店、津、沪、重庆三个发行所,加上排行榜前15名的省级书店)资产总额为34亿元,占25%。

总之,无论从市场占有率,还是资产总额等规模上来看,批发在我国图书发行业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其中,新华书店的批发,特别是十几个新华书店批发大户的批发,又在全国批发市场中居于重要位置。

但是,在全国近40家大的批发企业中,至今仍未形成能够左右全国图书市场的“航空母舰”。1996年,全国批发量排行第一的江苏省新华书店销售收入为13.09亿元(销售金额14亿),只占全国销售额577亿元的2.5%。即使将当年批发量第一到第四的“四巨头”:江苏、湖南、山东、新华书店总店的批发量加在一起(45.26亿元),也只占销售量的8.12%。而我在日本了解,日本最大的两个批发商——“东贩”和“日贩”市场占有率达到70%以上。

我国图书批发体系的现状,反映了我国图书市场的发育程度,它是同我国目前经济市场化程度仍然不高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联系在一起的。

2.图书市场的发育强烈呼唤建立图书新批发体系

我国现有的批发体系已经存在多年,它是在计划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现有的批发体系,在1982、1988年的两次改革的高潮中受到了重大冲击,曾改变了一些做法。但是,由于改革中,一些省店被许多人片面地认为是多余的“中间环节”,要予以弱化以至取消,因而,妨碍了图书批发环节的深化改革、转换机制和在市场中正确定位,从而也影响了图书发行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随着图书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人们对批发环节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新的转变和认识。大家感到,现有批发体系的体制和机制,已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加以根本改革,并在改革中逐步形成一套新的批发体系。

现有批发体系的不适应性,突出表现在:

(1)不能满足图书市场发展的需要。近几年来,图书市场的供求矛盾在强烈呼吁大批发商的出现。矛盾焦点反映在品种问题上。零售店现在愈来愈感到没有丰富的品种,就没有零售效益,因而一改过去被动接受品种指标的做法,主动要求丰富品种。现实情况是:只要品种好,到货及时,折扣大小降到了次要位置。但是,限于资金、仓储条件,零售店要求多品种,却只能少进勤添。而另一方面,出版社的出书趋势是控制品种,提高质量,他们的要求是,有限品种但能有大的市场覆盖率和批量。这对矛盾的发展意味着图书市场的发育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呼唤现有体系中的发货店要快速向集约化的大批发商转化,成为具有多品种、大批量、强辐射的图书集散中心,否则不能适应市场发育的需要。

(2)现有封闭的批发垂直体系,不利于形成开放的网络型的批发体系,因而不能形成超大型的批发企业,不能产生“航空母舰”。

现有批发体系的主力是新华书店。新华书店系统内部,总店、发行所、省市县新华书店,形成一个个垂直的管道。新华书店系统以外,同出版社、集体批发单位的联合也很不紧密,彼此分割,常常“同床异梦”。现有批发体系的三支大军实际处于互相分割发展的状态,这就使得横向联合一直难于发展,网络很难形成。

(3)计划经济的影响在体制和机制上仍然严重存在。发生单位希望独家经营,维持垄断,排他性的倾向经常会有反映。特别近年来,一些地区封锁的倾向有增无减,同时出版社本版书总发行的体制和机制也没有完全到位,没有很好地发挥培育大市场,组织大发行的作用。

(4)市场秩序不健全,不能公平竞争。尤其表现在批发和零售的界定不清,低价倾销严重地扰乱了市场秩序,非法出版发行,特别是非法批发活动泛滥,大大损害了批发企业的权益。

(5)行政干预严重,批发企业不能成为市场真正的主体,削弱了批发企业的活力,制约了它们的发展。

因此,现有批发体系不作根本性的改革,在改革中新的批发体系不产生,是无法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开拓新的市场的。所以,新的批发体系的产生,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二、图书新批发体系的结构

1.新的立体化的网络体系

由省市县新华书店、出版社社办发行、有二级批发权的集体书店构成的现有批发体系仍会存在,但在体制和机制上将发生许多根本性的变化,从而出现一个新的立体化的网络体系。

新的立体化的网络体系,其结构包括:

(1)若干个以大的批发单位为核心的发行集团和发行中心。

这种集团或发行中心由一两个有一级批发权的大批发单位,吸附部分二级批发单位,以及若干个零售书店,构成跨地区、跨所有制、跨行业的发行集团和发行中心。这种发行集团和发行中心可以将现有互相分割的新华书店、出版社、集体书店三支批发大军以资产为纽带重新组合起来,其内部组织机构和经营机制,完全突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封闭形式,形成开放式、强辐射的批销中心、信息中心、储运中心、服务中心,并从围绕计划管理运作转变为紧紧围绕市场运作。集团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进行资本扩张,规模经营,优化经营结构,合理配置资源,强化辐射,争取市场的最大化和效益的最佳化。

一个成熟的发行集团或发行中心,具有以下四大优势:规模大、实力强,集约化经营,市场占有率高,优质高效。

图书发行集团和发行中心是新批发体系的主体,是覆盖全国图书市场的辐射中心。

(2)多层次的图书批销中心。

图书批销中心是集图书贸易功能、信息传递功能和评估咨询服务功能为一体的规模经营的图书集散地。它是图书商务中心的雏形,也是大规模批发的窗口。它较为根本地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下批发店进销存调分割的封闭型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它紧密围绕市场,以大的吞吐量、大的市场覆盖面和现代化管理为特征。它的优势是开放型辐射,统一进货,多渠道销售,期货、现货并营,产销直接见面,环节少,信息反馈快,成本低,管理效率高。

因此,近期省、市、县各个层次的书店都在积极创建批销中心,发展速度很快。

(3)多种形式的批发代理和连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在一些发达国家已非常活跃的代理制势必在我国也要蓬勃发展起来,它是最有利于打破地区行政封锁的一种形式。批发代理的种类多样化,有区域代理,全品种代理,单品种代理;项目也是多元化的。如代订、代储、代运、代结算等。从而在经济上、经营活动上把各批发单位联合起来,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图书大市场奠定基础。

以发行集团或发行中心为依托搞连锁经营,是我国图书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统进分销是批发连锁经营的主要特征。这种形式有利于大批发单位同中小批发单位,以及零售店的融资和市场一体化,有比较强的向外辐射能力。

代理和连锁是发行集团、批销中心向外辐射的主要手段,它从根本上改变了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征订形式。

(4)各种股份制公司。

组成日益紧密的联合体,进行规模经营,是现代市场经济中获取高效益的基本手段,也是集约化经营的必然要求。可以预期,党的十五大以后,各种形式的股份制,可能根据实际情况有一个新的发展。图书批发企业应该抓住这种难得的机遇,通过产权渗透,所有制结构调整,建立各种股份制公司。这是集聚规模力量,进行规模经营的有力的组织形式,图书批发股份制公司跨地区的发展,为出现可以左右全国图书市场的强大批发集团打下了基础。

一个强大的跨地区、跨所有制、跨行业的股份制公司为核心的发行集团或发行中心,以批销中心为纽带,通过代理、连锁联营等各种形式辐射,建成横向联合的销售网络,将构成崭新的立体化的批发网络体系,以培育和发展图书市场,推动图书发行事业。

2.新批发体系的性质和特征

新批发体系,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又具有出版工作的特点。它是植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的产物,是适应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图书大市场运作的批发体系。因此,这种图书新批发体系,又不同于其它行业批发,更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批发。

新批发体系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1)开放性。改变过去封闭的“管道式”批发,可以跨地区、跨所有制、跨行业的运作,成为全方位开放的批发。

(2)多轨制。批发主体是“多轨”的,包括新华书店、社办发行、集体书店等,不再是原来新华书店一统天下的“单轨”批发。

(3)网络化。形成多层次的立体化批发的网络体系。改变了过去中央、省、市、县垂直行政系统的“直线型”批发。

(4)亲缘关系。由原来企业间的买卖合作关系发展成为风险共担、效益共享的“亲缘关系”。

正是因为它植根在远比西方发达国家国情复杂得多的中国土地上,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因而,必然带有自己鲜明的特色,从而构成中国特色的新批发体系。

三、发货店应成为新批发体系的核心

1.省级新华书店的优势

新批发体系是以若干个大型或超大型的发行集团或发行中心为主体的,其核心企业应该是具有很强的吸附力和辐射力的大型批发单位改制而成。目前,一些很有实力的发货店已具备这样的条件。它的优势在于:

(1)回旋余地大,有一个省或一个地区的市场为依托向外辐射。

(2)吞吐量大,市场占有率高。

(3)经济实力强,资产规模大,创利水平高,自我发展能力强。

(4)已形成比较大的联合体系。

2.发货店必须自觉地转换机制

发货店要在图书批发体系中确立主导地位,关键在于要及时转换机制,自觉地向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大批发环节转化。

(1)更新观念。转换机制首先要更新观念。现在省店一些举措往往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个重要原因是位置和角色没有找准。目前,在观念上尤其不能害怕出现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做法上不能封闭市场。根本出路在于增强自身的辐射能力。此外,还要加强服务的意识。发行竞争越是激烈,良好服务的位置越加重要。有竞争能力的出版物和良好的流通服务是在竞争中取胜的两个轮子。物流和客流同样重要。因此,一定要在全体职工中,突出地树立良好的服务观念。

(2)转换营销机制。无论机构的设置、人员的配备、征订方式、促销手段、购销形式、进发折扣等,一切营销机构和机制的运转,都要根据市场的需求,竞争的需要进行相应的配套改革。目前尤其要抓好图书批量,丰富品种、科学技术改造、扩大服务功能、加强各种联合等各项工作。

(3)改革劳动人事和分配制度,中心是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积极性。

(4)建立具有宏观调控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的管理机制。

四、优化建立新批发体系的外部条件

建立新批发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府必须为之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才有可能促使其早日实现。

1.政府认真转变职能,政企分开,使批发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目前,国家对图书批发企业采取扶持政策,特别是对县以下农村发行的图书业支持很大。但是,相比之下,各种行政部门的干预却有增无减,制约了企业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和自我发展,从而使企业不能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只有真正落实企业自主权,企业改革才能放开手脚,才能有条件深入推进和发展。

2.政府要加强宏观管理,建立有序的图书市场秩序。

我国图书市场现在还缺少比较完整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图书发行管理法规,一些局部的管理条例,也缺少执法的力度,因而,非法发行活动猖獗。同时,行业管理没有形成,缺少自我约束的图书交易规则、公平竞争规则,因此,不正当竞争泛滥。所有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正常的市场活动。目前,只有依靠政府加强宏观管理,建立健全图书市场秩序,才有可能使图书发行业健康地发展。

综上所述,我国现有图书批发体系的根本改革已经刻不容缓,在现有批发体系改革的基础上,必将产生一个新的立体化的批发网络体系。可以预期,随着我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图书市场的发育成熟,一个新的图书批发体系将在中华大地上崛起。

标签:;  

关于建立新型图书批发体系的几点思考_图书市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