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几个理论与实践问题_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几个理论与实践问题_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几个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论文,市场经济论文,发展社会主义论文,理论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一、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础和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走自己的道路。在这一思想路线的基础上才产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包括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我们正是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出发,来制订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基础和精髓,是邓小平经济理论的基础和精髓。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指导和驾驭经济工作,学会运用毛主席的《实践论》和《矛盾论》来指导经济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正确的符合实际的发展思路、发展战略;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住改革的本质、要领,发现改革的潜能点、新的生长点;只有这样才能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提高处理社会复杂矛盾的能力。

二、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完整表述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两个根本原则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目的要达到共同富裕。

根据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个理论,党的基本路线把经济建设确定为全党工作的中心。十多年来政治上最大的拨乱反正,就是摒弃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全党的工作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根据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我们党提出了衡量一切工作最根本的是非标准是“三个有利于”,即: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综合国力是否增强。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经济发展了,才可能解决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

三、改革是发展生产力的动力,改革是中国的又一次伟大革命

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扫除发展生产力的一切障碍,从这个意义上讲改革也是一场伟大的革命,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手段。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我们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也是改革。不改革是没有出路的,不改革生产力就不能发展。

四、要把教育和科技摆到发展战略的首位,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发展经济,科技是关键,基础在教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最终解决问题要靠科学技术、生物工程。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五、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为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环境

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严厉打击犯罪;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两手都要硬,而且,要经常注意。要坚决清除赌博、卖淫、贩毒等社会丑恶现象。

如果这五个基本观点学懂、会运用,能同自己的实际结合起来,精神就可以变物质。

(二)

一、正确认识云南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处的阶段性特点

我们正处于人类历史上两个世纪交替的新时期;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为第三步打基础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两个五年计划连接的承先启后的时期。今后五年到十年非常重要,决定着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将以一个什么样的民族形象进入21世纪;决定着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能否夯实基础,全面实现;决定着“九五”期间,经济能否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

从云南来讲,十多年来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从实际情况出发,发挥自己的优势,走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路子,把农田水利、交通运输、能源电力、教育科技等基础设施列为建设中的重中之重,倾全省之力而为之。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发展商品经济的基本条件,发生了质的变化,为今后的重点开发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但是,今后五至十年之间,云南仍然处于继续打基础的阶段,包括“硬件”和“软件”建设都如此。目前,高产稳产农田建设已完成2000万亩,还有500多万亩需继续完成,已完成的还要提高档次。交通和能源建设任务还很重。教育和科技才开始全力抓。所以,今后五至十年是继续打基础,继续发挥优势产业,增强后劲,有选择地重点开发新产业的时期。五至十年以后,基础夯牢了,才有可能进入全面开发,进入加速发展的快车道。云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这个阶段性特点的分析,如果符合实际,就应以此来制订规划,确定目标和发展战略。

二、到2000年本世纪末的奋斗目标问题

总的目标是到2000年实现党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人民生活从温饱达到小康。第一,全省国民生产总值预计可以提前两年(到1998年)或提前三年(到1997年)翻两番。第二,达到小康这一条难度较大。小康的主要标准:经济综合指标人均纯收入1200元;人均占有粮食600斤以上;居住条件是砖木结构瓦房以上,上一个档次;教育要实现占全省人口80%的地区“普六”,70%的地区“普九”,扫除青壮年文盲。

实现小康的难点之一,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极不平衡性,贫困面大。云南1/3人口、2/3面积的地方是山区、民族聚居区、边疆地区。再一个难点,是劳动者文化素质较低。这是一项“百年树人”的艰巨工程,不是短期实击就可以见效的。而这个问题又是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关键所在,别无捷径可走,你想绕道也绕不过去。我们搞社会主义,本质的问题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极不平衡的问题解决不了,民族地区贫困山区教育文化技术素质提不高,穷的穷,富的富,就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三、要把保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不断对干部进行教育

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群众路线。“人民”和“群众”的概念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云南4000万各族人民,有87%在农村,是农民。3400万农民是最大的人民群体,最多的群众。讲为人民服务,为群众服务,怎么能不重视甚至忘记保护农民合理权益,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呢?在实际工作中,要把保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做好经济工作的重点指导思想之一确定下来,引起决策者的注意,不断加强对干部的教育。解决这个问题的焦点往往又体现在是否按客观价值规律办事;工农业产品的比价、农产品自身的比价是否合理;原料生产者、加工企业、流通环节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是否合理。价值规律是一所大学,在发展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更是如此,其中学问很多,决定着产业的兴衰。

在云南农村,一般来讲,乱摊派、乱提留、开白条、增加农民负担的现象还不多,反映不突出。农民反映强烈、意见较多的是在农产品原料的收购上刁难和克扣农民,压低原料价格。而加工企业管理不好,高消耗高成本还赚大钱;或流通领域环节太多,比生产者得利更多,利益分配上不合理。从量和度上讲,这比搞乱摊派、乱提留更厉害,更影响农民的积极性。云南不下决心解决这个问题,就不可能调动和依靠3400万农民的积极性,充分开发各种资源,形成新的大产业、新的经济优势。

四、继续夯实农业基础,做到粮食自给有余,取得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更大自由

在云南领导经济工作,依靠大批量从省外国外调进粮食来支撑发展经济作物和调整产业结构是不行的。一是运不进,二是吃不起。农业的路,是坚持不懈抓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坚持不懈抓科技推广,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稳定增加粮食总产。去年我们总产230亿斤,力争三、五年达到250亿斤以上。在此基础上,我们就能取得调整种植业结构的更大自由。解决粮食问题也不是粮食面积种得越多越好,不要一般地提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口号。关键是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的农业,粮经比例、农业和二、三产业的比例,是一个动态的辩证关系,不是静态的简单的互不关联的现象。

五、要继续发挥烟、糖、茶骨干产业的优势,为基础建设积累资金,为新的重点产业、后续产业的开发打基础,添后劲

今后5-10年,还是依靠烟、糖、茶、骨干产业的优势积累资金比较现实,为今后的基本建设,为一些新产业的开发打基础、添后劲。烟的潜力还很大。现在烟草公司批准了玉溪“红塔山”翻番计划。如果这个计划实现后仅玉溪卷烟厂就可能要拿300~400亿元,为国家创造很多税利。还有茶叶,现在云南250万亩茶,按三结合一体化来搞,搞好产品结构,像思茅那样,一亩茶收入一、二千元,并不比栽烟收入少,可以搞成几十亿的大产业。当然,如果按传统技术零敲碎打的小农经济搞法,就搞不出名堂。甘蔗的潜力很大,仅制糖业这几年都赚大钱,如果再把蔗渣、糖蜜、糖果等附产物综合利用起来,厂子收入还要翻一倍,也是百把个亿的大产业。所以,花五年功夫,把这几个已形成优势的产业都发展成百亿元以上的大产业是有希望的。

六、继续抓交通、水利、电力、通信基础设施的重点建设

除了全省性的重点工程要保证外,投资要逐渐向山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倾斜,为贫困地区发展商品经济创造基本条件。这也是解决不平衡问题一人很重要的基础建设,要继续抓好。

七、利用和开发全省最大的资源——山林资源

解决我省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重大战略问题,念好“山字经”,作好山林资源开发这篇大文章。这样,就可以使我省广大贫困地区走向小康。要讲发展战略,解决云南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山区、贫困地区如何打好攻坚战,我认为,无非这样三条:对这些地区,一是政府多投资。搞好交通、电力、通信、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它提供发展商品经济的条件。二是扶贫要扶教,在贫困地区教育问题上,要超前投入,要倾斜。对这个问题要有紧迫感。三是这些地区要有一条正确的发展经济的思路。有这三条,就可以逐步解决好不平衡的问题。我在林业局长会上讲:云南最大的最广阔的资源就是山林,人均10多亩山林用地,而且是雨量充沛,土层厚润,是适合各种植物生长的富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云南各族农民依托人均1.2亩土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年年修水利,兴科技,大部分人解决了温饱问题。现在进入发展战略的第二步,到本世纪末,要带领各族人民实现小康。在云南实现小康,特别是大面积山区、民族贫困地区,只能有一条路,就是依托人均10多亩的山林,念好“山字经”,依靠实行有偿转让“四荒”经营开发权这一条重要政策,来调动个体、集体、城乡的积极性。经过7-10年的艰苦努力,再开发2000万亩经济林,使全省的荒山绿起来,群众的钱袋子满起来,达到共同富裕。解决云南发展极不平衡的问题,实现小康,希望在山。如果这个思想认识一致,抓得好,抓7-10年,完全有希望把经济搞上去。云南搞干果,也可以形成大产业。核桃、板栗、松子、白果这些都可以搞。用现代工业武装、搞精加工,把包装搞漂亮,打入国际市场,这些产业前途无量。还可以发展很多东西,香料工业是国际市场看好的产业,几十年不衰败。香料工业云南前途很大。在热带地区,丁香、肉桂等都可以栽。还可以搞饮料工业,现在滇橄榄、酸角汁打出来了。松子仁、核桃仁都可以做饮料。饮料也可以成为大产业。另外,可以把山林资源跟饲养业结合起来。还要研究把宣威火腿发展成为一个大产业、打出国外的问题。

八、要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三为主”方针,放手发展乡镇企业,使乡镇企业的发展保持当前比较高的速度

大中型企业怎么搞活,要求教于群众,求教于实践,不依赖于书本,或者哪篇报纸上的观点。现在,我省大中型企业搞得好的是多数,搞不好的是少数。搞好大中型企业,首先是人才问题。要有个好厂长、好党委书记。他们要有经济头脑。其次是有市场观念,企业跟着市场跑,市场需要什么企业就生产什么。再次,要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开发龙头产品,要抓技术改造,采用好的工艺技术、先进的设备。第四,有个好的经营机制,自我发展,自我积累。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实行跨地区、跨行业的联合,使各种生产要素优化组合,组成新的强大的生产力。有个好的经营机制,有个好的管理体制,内部管理要过硬,要严格。有这样几条,企业就发展起来了。另外,发展工业要实行“三为主”的方针。即:以发展乡镇企业为主,凡是乡镇能办的事,县上不要办,省里、地区不要办,让乡镇企业办;以现有老企业的挖潜改造、扩大内涵式再生产为主;以引进设备技术嫁接改造原有企业为主。如果实行“三为主”的方针,投资省,见效快,效益好。现在有些“三资”企业搞嫁接改造,一年就见效。老是在开发区挂个号,手续又难办,资金又难落实,两三年还未建成工厂。当然,有些高新科技项目,本来就没有这个产业的,可以在那里搞。如果已经有这些产业,有基础了,嫁接改造为主见效就快。另外,发展乡镇企业,要保持住现在的发展势头,在徵江会议上,我们提出乡镇企业的发展速度不能低于40-50%。1993年是70%;1994年是71%;今年第一季度到了80%以上的增长幅度。如果乡镇企业高速发展的速度能够保持4-5年,云南就能跟得上趟。

九、要把“教育为本,科技兴滇”摆到发展战略的首要位,实现“两个转移”

所谓“两个转移”就是,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把教育和科技转移到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轨道上来。实现两个转轨。今后不管是五年还是十年,如果不抓科技教育,不抓人才、不抓智力开发,那么,经济就根本上不去。现在搞市场经济,归根到底靠的是人才和技术的竞争。谁在这方面有超前意识,抓得好,经济就上得快;谁在这方面迟钝了,谁就要倒霉。所以,教育为主,科技兴滇,要真正把它摆到发展战略的首位。

(本文是原中共云南省委书记普朝柱1995年4月27日在省委党校第九期县以上党政领导干部“三基本”教育轮训班上的讲话要点)

标签:;  ;  ;  ;  ;  ;  ;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几个理论与实践问题_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