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域融合视角下的中美贸易战官方话语比较研究论文

视域融合视角下的中美贸易战官方话语比较研究

曾芝兰1,高晓芳2

(1.湖南城市学院 人文学院,湖南 益阳 413000; 2.华中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摘 要] 中美两国在地缘政治、经济贸易、文化传统、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不可回避的差异,这些差异在中美贸易战过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文章基于语料库数据检索,对中美两国在贸易战过程中官方话语中高频词的差异进行对比,用视域融合理论解释差异生成的原因是由于双方之间的“不平等对话”关系,由此得出两国间进一步合作交流的可行性路径,即“平等对话”。

[关键词] 视域融合;贸易战;官方话语;平等对话

在国际政治交流中,语言不仅是沟通、交际的工具,还是政治的武器,话语的使用直接反映双边的互动关系。官方话语代表着国家立场,发挥着传播政治理念、塑造国家形象的作用,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在两国交流过程中,交际双方基于不同的原则和立场,都会尽力在话语中争取多一分的主动权,营造对己方宽松有利的国际政治和舆论环境。自2018年3月经贸冲突爆发以来,中美官方就经贸问题的互动交流尤为频繁。国家间的互动沟通是双边思想和语言的交流,A国的话语试图潜移默化地影响B国的意识形态认知时,B国并不会完全被动地被影响、被改变,B国会从自身的立场和观点诠释、回应A方话语。本研究基于视域融合理论,运用词频统计工具,对贸易战过程中中美官方话语进行比较研究,以期揭示官方权力话语的建构规律,发挥其作为交际、传播工具的功能,提高沟通与传播的效果。

记得当时每次出差,我都会带上稿纸,中间还不忘夹上几张复写纸。因为我写东西基本上都是“落纸为定”,并且一式三份,自备底稿。那个年代的编辑作风普遍很好,副刊版面宽松,我发出的稿子命中率也比较高,即使没有被采用,编辑部也会退稿,但是这样来回邮寄难免被弄丢,我曾经丢过几篇短文,至今仍觉可惜。

一、视域融合理论

视域即视看的区域,指的是一个人从某个出发点向外所能看到的所有视野范围。海德格尔从存在论哲学角度,将视域称为“前理解”,即“先有”“先见”“先识”。“先有”指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特征,在人们理解前就存在于特定的生活、社会、文化背景中;“先见”指人们在思考和理解时,有一种先行的立场与视角;“先识”指在人们理解前已经具有的一个预先的假设(概念框架)。因此,“前理解”是指人们在思考、实践生活中,某些观点和信息已经存在人们的思维中,影响和制约着人们对事物和现象的理解及诠释。胡塞尔从现象学的角度,认为视域与三重边缘域关系密切(前边缘域、现在边缘域、后边缘域),当人们变换着观察的角度,视域也随之发生变化,人们在与世界不同事物的接触过程中,视域在不间断地更新流动,因此,视域具有多样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在解释视域概念时,哲学家面临一个问题,即“我”如何超出“我”的视域进入到“他人”的视域中去。在此基础上,伽达默尔进一步继承和发展视域的概念,从诠释学角度提出视域融合概念,让视域有了更深层次的含义。他认为:“视域其实就是我们活动于其中并与我们一起活动的东西。”[1]视域融合与哲学范畴的“理解”有着本质的关联,伽达默尔说:“只要我们不断地检验我们的所有前见,那么我们的视域就是在不断形成中被把握的。理解总是被误认为独自存在的视域的融合。”[2]在本质上,视域融合就是一个视域和其他视域的融合,它具有历时性和共时性。

在中国知网检索期刊及硕、博士论文库,研究发现截至2018年12月,以“视域融合”作为篇名的论文共计280篇,其中,教育教学方向研究约62篇,占比22%,翻译方向研究约58篇,占比21%,理论研究约18篇,占比6.4%,跨文化方向研究约18篇,占比6.4%,其中从视域融合角度进行话语分析的相关研究鲜有涉及。

二、研究设计

(一)语料来源

收集2018年3月至2018年11月贸易战过程中中美两国政府首脑、高级官员、政府发言人等在各类正式场合发表的讲话、声明,以及两国政府各自发表的文件、公告、声明等,建立语料库。考虑到中英文字数比,研究选取的语料中方文本与美方文本的字数比例为1.6∶1,尽量使语料对等。语料共计54个数据样本,共58610字,中方样本为26个,36280字,美方样本为28个,22330字。

(二)内容设计

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研究对象的内容进行客观、定量的分析,用统计数据描述分析结果,从中识别语料中的关键特征,发现语料中本质性的事实及隐性内容,进而解释其规律。

(三)研究方法

视域融合理论认为,人不会丢弃自身的历史性,在双方对话的过程中,当下话语的发起者会受到自身前见的影响,而话语的接收者在理解对方话语时,也带有自己的前见[3]。意义在它们之间并没有一个相对确定的界限,因而二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结合。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语境下,西方世界对中国的认知印象经历从美化到威胁论等一系列内在化的演变过程。自启蒙运动后期开始,西方站在否定的立场将中国异化、丑化。尤其在新世纪之交,以美国为首的世界面对中国的崛起冠以“中国威胁论”,因此,在本研究语料中,显示负面情感的词汇如“threaten”“harm”频繁出现,除此之外,美方话语文本里还多次出现“weaken our economy”“weaken 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of U.S. firms”“undermine the value of American”等表达方式。可见,美国社会所根深蒂固的使命观、优越感在自身官方话语里得到鲜明的体现。

由图7和图8可知:随着17次不完全预防性维修活动的进行,役龄回退因子不断减小,同时故障率递增因子逐渐增大。说明该设备经预防维修后其役龄恢复能力不断减弱,而老化耗损程度逐渐加剧。当预修周期数达到i=11时,役龄回退因子的减小速度和故障率递增因子值达到稳定状态,此时故障率的役龄恢复程度与老化递增速度均接近饱和。在图5中的维修策略(0.95,17)下本维护模型的故障率函数表现为:该设备在各预修周期内每次经维修后,起始故障率下降程度不断减小,而故障率递增速度逐渐增大,在第11次以后的设备预防维修中,其每次起始故障率的下降程度趋于稳定,同时各维修周期内的故障率老化增速放缓保持平稳。

三、中美贸易战期间官方话语对比分析

如表1、表2所示,国家专有名词在各自官方话语中都属于高频词汇,排在前列。除此之外,中英文本中都用到一些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因英汉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某些词语在词性分类上面会有些许差别,但因研究主要考虑词语意义,因此,对于词语意义相同或相近,词性不同的情况(在英语文本中,“trade”用做名词,在汉语中,“贸易”被视为动词),本研究进行对比分析时,忽略词性差别,予以合并分析,由此得出中英两个文本中词义相同或相近的高频词汇有trade-贸易、invest-投资、intellectual-知识产权、protect-保护、security-安全、fair-公平、important-重要、significant-巨大、export-出口、grow和advance-发展、expand-扩大、economic-经济。

表 1美方文本高词频统计结果

*本次词汇统计未包含表格内容。

表 2中方文本高词频统计结果

*本次词汇统计未包含表格内容。

话语文本的遣词造句不是随机无序,尤其在官方话语中,词汇的选择在意识形态再建和强化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频词通常与议题密切相关,能反映最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也折射出国家的政策方向。

2018年,经历中美贸易战、进口酒价格增长常态化、三四线城市消费提速升级后,亚洲葡萄酒市场呈现了什么样的新趋势呢?作为亚洲葡萄酒贸易消费中心之一的香港,在即将过去的一年反映了消费者对葡萄酒消费的偏好都发生了哪些改变?

如表4所示,在面对美国一再强调中美贸易不平等的情况下,中国用事实反驳美方的观点。在中方的文本里,中国陈述对比了中美统计的数据和渠道,为保持数据的客观性,还援引了联合国、世贸组织、世界银行等得出的统计数据,指出:“两国统计口径存在较大差异,美国统计数据并不准确,美国每年对中美贸易顺差高估20%左右。”[6]

表 3美方文本与中方文本高频词汇差异表

四、从视域融合角度分析贸易战过程中中美官方话语

依据视域的概念,理解是对话的过程,在对话之前,语言已经预先规定了话语发起者及理解者各自的视域。美国政府在2018年发起贸易战,中国政府迅速做出回应,从视域的角度,美国和中国是站在对立面的两个视域,双方对话中话语的整合,就是视域融合的过程。然而,两个独立视域的融合并不是二者间的相互叠加,而是彼此靠近发生化学变化,进而形成一个新视域的过程。中美双方对彼此政治话语的解释与回应蕴含着各自对政治信息的认知、体验、反思及意义的转化。从视域融合角度来看,“历史—现在”,“我—你关系”能够揭示贸易战期间中美双方官方话语的差异。

(一)历史—现在

对语料进行预处理,去掉其中的虚词与没有明显意识形态意义的实词,如时间词等。为便于比较,本研究利用词频统计工具分别检索出中英文文本中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最高频词各10个,并将中英文本的最高词频进行交叉对比,分析其异同。

采用MRS培养基[17],分别接种10-5、10-6、10-7、10-8 四个稀释梯度的悬浮液,将接种好的培养皿于37 ℃培养24 h后进行乳酸菌菌落计数。计数时选取培养基上光滑,圆形的灰白色菌落进行计数。

通过对语料库的数据检索,研究发现在中美贸易战期间,“unfair”一词在美国官方话语中出现的频次高达78次,位居形容词高频词列表的榜首,而与 “unfair”搭配次数最多的词是“trade”。“Unfair trade”一共出现了38次,这也呼应了美国发起贸易战的动机,即美国认为中美贸易存在不平等关系。对此,中方的回应是用事实说话,中国的官方话语里“统计”达到40次。“统计”一词的搭配检索结果见表4。

(二)“我—你关系”

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对话过程就是视域融合的过程。伽达默尔认为对话赖以存在基础是“我—你关系”。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阐释了“我—你关系”的三种关系[5]。一是“你”将“我”视为达到目的的手段和工具;二是“我”从自身的角度去理解“你”;三是“我”和“你”之间是理解、互听的对话关系,“我”接受“你”的不同,从不同中找出双方交流的共同点。在以上三种关系中,前两种关系的本质其实是不平等的“我—他关系”,第三种“我—你关系”才是真正的平等对话关系,也是伽达默尔提倡的对话关系。

与美方话语不同的是,中方在回应中陈述立场时,反复使用“合作”“共同”等词汇,比如:中美双方从经贸合作中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实现了互利共赢。从视域的历史性来看,中国深受自身历史文化的影响,倡导“和合文化”。“和”文化精神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土壤,是中国人民特有的民族情怀。在与他国交往中,中国提倡以“和”同谋、以“合”共建,致力于建立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人类命运共同体”[4]。因此,中国一直主张化矛盾为和谐,坚持合作共赢,强调交流互鉴。

表 4中方文本中“统计”之前/之后的词或词语

以上意义相同或相近的高频词汇表明中美双方围绕贸易问题,都强调发展、安全、公平、知识产权保护等。如果过滤掉专有名词及上述同义及近义高频词,我们得出以下中美官方话语中各自独有的高频词汇,即表3。

上述分析显示,美国在处理与中国的“我-你关系”时,从自身角度出发,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中国,这种对话建立在不平等的关系上。与此不同的是,中国在处理中美贸易关系时,一直采取开放性、包容性的态度,用中美经贸关系中事实说话,以互相尊重、平等互利为前提,致力于解决双方的经贸分歧,创造公平的国际经贸环境,符合伽达默尔所提倡的平等对话关系。

五、视域融合理论对中美官方话语构建的启发——平等对话、互融交流

现今,全球化已经是一种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中美双方只有通过积极的沟通、交流、融合,摈弃狭隘的自我视域观,平等对话,才能实现共赢,为世界创造更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这就需要双方实现互融交流。

膏体充填技术是中国恩菲的核心专长技术,该项目的签订,将对中国恩菲加强矿山充填开采技术、工艺体系与自动化智能化技术融合应用提供新机遇,使矿山智能化道路更加开阔。该项目的创新、研究、推广、应用,对中国恩菲的充填开采工艺智能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互融交流是指加强不同视域之间的相互交流、对话。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不是单向性,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交流互动过程中达到互利互惠。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还是重要的价值载体,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话语接受者的价值取向以及思维方式产生深远影响。

官方话语不仅具有意义表达的功能,还是国家权力意志的体现[7]。中美两国在地缘政治、经济贸易、文化传统、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不可回避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两国在交流过程中的摩擦和冲突不可避免,而恰当的官方话语使用可以在双方交流中起到调和的作用。这就要求双方都放下自己的防御状态,敞开自己的视野,站在别人的处境理解对方,促进两种视域的融合。当然,不同视域的融合并不是消除彼此差异、以同化为目标,而是在融合过程中协调差异,达到一种理想的平衡互动模式。因此,中美两国的对话,应该是两个独立、共存、平等的意识交流。

[参 考 文 献]

[1][比利时]J. M. 布洛克曼.结构主义[M].李幼蒸,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德]伽达默尔. 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上卷[M].洪汉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3] 袁利平. 本体存在于视域融合——比较教育本体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4] 窦卫霖. 中美官方话语的比较研究[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5] 何湘情. 诠释理解、视域融合、“我—你关系”——伽达默尔对话伦理思想探析[J].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1).

[6] 《关于中美经贸摩擦的事实与中方立场》白皮书[Z].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8-09-24.

[7] Wilson, J. Politically Speaking: The Pragmatic Analysis of Political Language[M].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90.

A Comparative Study of American and Chinese Governmental Discourse During the Sino -US Trade Wa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orizon Fusion Theory

ZENG Zhi-lan1,GAO Xiao-fang2

(1.Hunan City University School of Humanties,Yiyang 413000,China; 2.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Wuhan 430079,China)

Abstract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have unavoidable differences in geopolitics, economic trade, cultural traditions, and ideology. These differences have been highlihgted by the Sino-US trade war. Based on corpus data retrieval, this research compares and analyzes high-frequency words in American and Chinese governmental discourse during the trade wa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orizon Fusion theory, the reason for the differences in high-frequency words between American and Chinese governmental discourse is due to “unequal dialogue”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nations. “Equal Dialogue” is a feasible path for further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between the two nations.

Key words :vision fusion;trade war;governmental discourse;equal dialogue

[中图分类号] H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0292( 2019) 03-0108-04

[收稿日期] 2019-03-10

[基金项目]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一般项目“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新媒体环境下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研究”(XJK015CGD009)

[作者简介] 曾芝兰,湖南城市学院人文学院讲师,华中师范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话语篇章分析、语用学;高晓芳,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语用学、话语篇章分析与英语教育。

[责任编辑 薄 刚]

标签:;  ;  ;  ;  ;  ;  

视域融合视角下的中美贸易战官方话语比较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