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学报社科编辑的勇气与才干:“富民救乱”--论高校学报社科编辑的勇气与才能_大学论文

论高校学报社科编辑的勇气与才干:“富民救乱”--论高校学报社科编辑的勇气与才能_大学论文

“博见为馈贫之粮 贯一为拯乱之药”——试论高校学报社科编辑的胆识和才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才学论文,胆识论文,学报论文,试论论文,编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本文通过对我国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学术成果的编审、刊发实际状况的举例分析,侧重对高校学报社科编辑人员应有的胆、识、才、学等概念作了较好的界定和较为深刻的专题研究。并从高校学报的文化属性和社科编辑人员基本规范的高度,对编辑人员理应具备和达到一定专业水平的途径,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作为一种社会学术期刊,高校学报的审稿工作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这种复杂性从客观条件看,首先表现为我国高校荟萃了文、史、哲、经、法、美、教育、心理、金融、财政等众多社会科学研究领域高、精、尖的专门人才。门类繁多,来稿量大。从中披沙拣金、取精用宏、判别真伪、择优汰劣实属不易。

从主观条件看,也是更重要的一面,编辑人员审阅稿件,是依据各自的学识修养、理论眼光、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及人生经验等,来对稿件质量作出评判鉴别的,是单个的编辑主体本身所具备的各种素质或称胆、识、才、学、德得以体现的综合反映。这个过程所呈现出来的多元化和复杂性,是很难用一把尺子整齐划一地予以裁决的。一个人能力有大小,资质禀赋有高低,术业有专攻,审美情趣、学识修养千差万别。不同编辑在审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见仁见智、取用失当的现象。如有的人学问深厚、知识渊博,审起稿件来就把握得较准。显得游刃有余;有的人各方面知识储备不够,或者甫作编辑,审起稿件来就显得优柔寡断,倚轻倚重,捉襟见肘;有的人甚至心存门户之见,学术上唯我独尊,排斥异已,或者过分看重作者的知名程度,或者讲究作者的出身学历,或者被复杂的人情网络所困扰等等。都会使分析、评判、取舍稿件的标准发生倾斜和偏差。这对于包括高校学报在内的我国上百、上千份社科期刊的质量和生命,必然造成危害。有时甚至会造成重大失误,延缓人们对科学和真理的探求。我们请看如下事实:据报载,四川省有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民间学者,经过15年的潜心研究,呕心沥血,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地学理论——地球非球对称膨胀论,向当代地球演变的权威理论“板块学说”提出了质疑和挑战,这一研究成果受到我国两位地质学院士的高度评价,认为这一理论的诞生如“投石击浪”,将“在论战中推动地球科学的发展。”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带有创造性、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却在担负着繁荣祖国学术事业重任的期刊上遭到冷遇。这位名叫杨槐的民间学者把论文寄往国内某权威学术刊物,该刊因为“只放行他们偏爱的文章,不想刊登不同的学术观点”而退稿。另外一次是论文已准备发表,却因考虑作者只有初中学历,又没有专业职称,还是被撤了下来〔1〕。这是多么令人扼腕、慨叹再三的事啊! 它分明是一种讲究出身和职位、学术领域唯我独尊、排斥异已的陈风旧习,在当今仍然困扰人们的有力佐证。其危害是不言而喻的。

另一例是笔者的切身经历:某作者投送编辑部一篇哲学类稿件。文章从事物发展保持数量界限哲学上的“度”角度立意,分析评判了我国抗战时期党的统一战线策、解放后1957年“反右”扩大化、“文革”时期对阶级斗争形势的错误估计以及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系列方针政策的付诸实施等。作者结合实例,旨在说明人们要努力把握现实事物的发展规律。笔者作为编审人员,初审不曾过细,反觉写得不错,下判语为“此文言简明意明、短小精粹。稍改可用”。后经一位名教授终审,他以一种敏锐的理论眼光,看出此文在运用概念上出现混乱。指出此文混淆了事物的“度”与事物的“质”的区别。在具体阐述过程中,对一些重大问题的辨析,在哲学念义上发生抵牾,不宜刊用。一经老教授点破,笔者再读原文,豁然朗悟。这分明是笔者学识修养不足,在一些学术和理论问题上,缺乏一种高度的判别真伪,明辨是非的能力和眼光所致。

无数事实证明,在我国包括高校学报在内的社科期刊编辑领域,一个真正优秀的编辑人员所具备的多方面素养,换言之即一个编辑的胆、识、才、学以及应有的职业道德修养是多么重要。这种重要性还在于:社科编辑人员对文稿的批评、筛选、评判、取舍的过程,从表象上看虽属单个的文化心理活动,从总体实质的高度看,却应该是一种客观公允、无个人偏见、恰如其分地把握文稿社会文化价值的非个体性的社会文化批评。归根到底,编辑人员审判稿件和处理意见,是代表社会文化规范、代表广大读者的文化需求和社会期待,来衡量、评估、裁决文稿质量和生命的。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够对加强社科编辑人员的多种修养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有足够的认识、德才兼备高水平的社科编辑人员有较高层次的理解。才能够促使自己埋下头来,长期潜心修炼,不遗余力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笔者就社科编辑人员的胆、识、才、学问题略陈己见、还望方家批评指正。

所谓“胆识”,我们指的是胆气、胆量和见识。亦可称之为一种胆略和远见卓识。二者紧密结合,表现在学术刊物编辑工作上,应当指一种高屋建瓴、准确把握学术理论稿件的思想价值、社会意义的魄力与火眼金睛,以及开阔的理论视野。所谓“才学”,我们指的是人的资质禀赋和淹贯深博、胸藏万汇的知识、学问。“才”偏重于一个人的天资,与先天的生理遗传因素有关。不承认此,便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而且事实早已证明,有的人天分高一些,有的人天分低一些。“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2〕,这是谁也否定不了的。 而“学”即一个人的学问,却与后天的刻苦努力分不开。“才自内发,学以外成,有学饱而才馁,有才富而学贫”〔3〕,在二者的结合上, 我们讲“才”比“学”更内在一些,并不是说“才”比“学”更重要。二者应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有清一代骚坛主将袁枚曾说:“学如弓弩,才如箭簇,识以领之,方能中鹄”〔4〕。 大文论家刘勰谈论创作时曾说:“才为盟主,学为辅佐,主佐合德,文采必霸”〔5〕。 我们把它延引到社科编辑领域,讲究一定的“才学”,应表现为一种高度敏锐的辨析、评判、权衡文稿学术质量与理论价值的睿智和目光。它应是一位编辑不自恃天赋、不靠一朝一夕的努力,而是通过孜孜不倦、艰苦细致的求知探索,“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6〕的长久历练, 尔后达到的一个新的认知高度。

总之,我们对胆、识、才、学作如上的界定和概括,旨在强调一个真正优秀的社科编辑人员所具备的多种素质,应有自己特殊的基本内涵和意蕴,而不是一种让人感到模棱两可、难以把握、脱离实际、虚无缥缈的东西。它完全应成为一个编辑人员通过刻苦努力,加强政治理论、编辑业务及学科知识方面的学习提高,注重长期的修养历练,能够逐步接近和臻于编辑学者化的一个新水平。

平心而论,伴随着现代社会迅速发展,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层出不穷。编辑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必将越来越受到社会各门各类、不同层次和广大专业人员的关注与重视。高校学报虽然同我国众多社科期刊一样,有其内在的共同规律和要求,但我们仍然要注意其特殊性,注重其不同于一般的特有的产生、发展和演进的轨迹。对其从业人员的文化素养和基本规格,我们也应该给以高度重视。近年来,在全国高校学报研究会安排与部署下,研究专著和散见于各地学术刊物的文章大有雨后春笋之势。然“驱万涂(途)于同归”贞(正)百虑于一致〔7〕。 笔者认为,仍然需要在以下问题上达成共识,相互发明,以利提高。

一、思想上,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包括高校学报在内的社会科学期刊,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交流各种社科信息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而高校学报在文化属性上又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媒体。它所负载的学术信息含量的总和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的科学思维水平、科学研究水平和知识累积、发展的程度,是一定社会思想文化的凝聚和结晶。在不同国家和社会意识形态域内,学报有着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和巨大作用。而作为高校学报编辑人员,必须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问题,深刻理解肩负的社会责任和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全力奉献给这一崇高的文化事业。

二、不断加强社科编辑应具备的多方面修养。我们之所以说,真正优秀的社科编辑,是一个人胆、识、才、学的综合体现和反映,它凝聚和融通了编辑自身政治理论、政策水平、编辑理论、专业知识以及职业道德等诸多方面的修养。对我国高校学报来说,由于是一种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既是反映本校教学与科研成果为主的重要窗口,又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进行政治理论探索,贯彻党的“双百”方针,开展学术争鸣的重要阵地。因此,强化编辑人员的业务素质,不断克服编审稿件中的不正之风和种种偏向,更有其特殊的意义。

第一,要特别注重政治理论、政策水平的修养。这主要是指有相当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理论水平,和对党在我国新的历史时期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对社会现实问题具有敏锐清醒的政治头脑和长远的政治眼光。做一个高校学报的社科编辑,不论其属于何种专业,分工负责编审哪一类稿件,没有这一条,就很难保证在工作中所持的方向、倾向和态度不发生倾斜,不出现偏差和失误。当然分工负责政治类稿件的编审人员,对政治理论的学习,对党的方针政策的掌握,更具有紧迫性和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深刻地影响并决定着人们的思想认识和思维方法,对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起着难以估量的作用。无可置疑它是人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力的思想武器。一个高校学报合格的乃至优秀的编辑人员,所持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审阅和判定社科稿件所具有的政治眼光,衡量和取舍社科稿件的理论水平,怎能不直接间地影响到文化产品的政治质量和生命呢?更不要说我国上千所高等院校,荟萃了人文社会科学门类众多的高、精、尖的专门人才,他们所从事的政治理论探索及各个学科的研究工作,往往站在时代和学科的前沿阵地,具有开拓、创新、突破及发展的性质,他们的研究成果在转化和传播过程中,高校学报作为其中的媒介和桥梁,编辑人员的鉴别、评判、整理、加工、审定直到推向社会,该具有何等的重要意义和社会价值啊!因此我们说,高校学报社科编辑人员是否具有一定的政治眼光和理论视野,具有一定的胆识,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编辑主体宏观上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我们岂能掉以轻心?

第二,要注重学科专业知识的修养。我国高校学报属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所涵盖和负载社科领域的知识层面相当宽泛。可是我国高校学报各个编辑部人员,大多数人手短缺,编制有限,每个编辑分工审理稿件的知识层面,一般也是相当宽泛的。以山东大学《文史哲》为例,某位副高职编审人员负责审读的文史稿件,从唐代一贯到清代,时空跨度达一千余年。足以说明高校学报绝大部分编审人员,是以极个别入手、有限的知识水准来对付博大浩翰的知识海洋,来审阅处理汹涌繁富、杂沓而来的各类稿件。这是一个突出的矛盾。处于这样一种工作环境之中,无疑要求每个编辑自身具备有广博的知识修养,正如人们心目中早已固有、说熟说透说烂的“杂家”。非“杂”而不能做编辑,非“杂”到相当和程度而不能做一个好编辑,但是对“杂”的理解往往因人而异。难道象有人所说的“万金油”吗?学科专业门门通、门门松式的编辑人员吗?笔者认为,编辑人员知识层面要的是“博杂”,而不是“芜杂”,博杂者应是既博而专,术业讲究专攻;芜杂者则昏昏乎茫然无绪,门门学问谈得却浅尝辄止。博杂者应有自己择定的一门专业修养,深而且精。对这一门学问能够洞幽烛微,深识鉴奥,发人所未发。围绕这门学问送达编辑部的稿件,便可“平理若衡,照辞如镜”〔8〕。 芜杂者常常难有自己固定的深钻细研的专业方向,知识水准汗漫无际,述而不作,眼高手低,别人懂的他懂,别人不懂的他也不懂,识见平平。这样的人怎能做一个出色的编辑呢?

我们十分提倡的是,高校学报社科编辑人员在学科专业知识修养上能够“弥纶群言,精研一理”〔9〕,“倾群言之沥液, 漱六艺之芳润”,既博且约,既专且精。“博见为馈贫之粮,贯一为拯乱之药”。在编辑分工把关、负责编审的稿件范围,选定自己学科专业的方向,深入地钻研下去,又围绕这个专业不断拓展自身的知识层面,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努力做到知识修养与编审稿件相对应,在框定的编审范围里,与专攻的术业并行不悖。否则的话,难免象大文论家刘勰早已阐释的那样:“知(指鉴赏评论者)多偏好,人莫圆该(指全面具备)。慷慨者逆声而击最,酝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会已则嗟讽,异我则沮弃,各执一偶之解,欲拟万端之变,”怎能不发生种种审稿上的差错、失误和偏向呢?

第三,要注重职业道德的修养。作为社会期刊的一种,高校学报在我国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毫无例外地也面临着自身改革、不断适应新形势下的新任务和新要求。从大的方面说,我们过去偏重强调社会期刊的政治属性,忽略甚至没有注重研究期刊的商品属性。社科期刊的内容属意识形态领域里的精神产品,但是它以物化的形式作为载体,赖以生存,有成本,有利润核算,没有一定的经费便难以存活,此其一。从小的方面说,我国高校学报编辑人员和稿件的作者大多共同生活在一个相对稳定的人文环境里,人际关系牵涉面较大,难免不干扰和影响编辑部正常工作。此其二。随着高校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办学质量和社会效益不断提高,学报所刊发的科研成果与撰稿者的晋级提升、职称评定紧密相关,与作者的切身利益越来越密切,上稿率竞争激烈。此其三。鉴于诸多原因和矛盾,高校学报编辑人员的整体素质的迅速提高,强化编辑人员应有的胆识和才学,更具有紧迫性和现实意义。其中加强职业道德的修养也是十分重要的。我们主要谈以下几点:

1、出于公心,按质论文。 任何社会期刊都是以质量作为第一生命的。高校学报的生命力体现在高层次的学术追求和一流的理论探索水平上。面对上上下下复杂的人际关系,在学术和理论质量面前,人人平等。编辑人员既要坚持原则,秉公办事,又要对不同档次、不同类别的第一篇稿件,都应该认真的分析把握,客观公正的审阅处理。相信我们靠满腔热情、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在审读、加工、修改、整理、刊发问题上,取舍裁决,以质论文,择优汰劣,会得到广大作者的支持和理解的。

2、努力消除不正当的审稿心理和各种偏向。 在社会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学报不可能处于真空地带,编辑人员也难以置身世外桃源。一个优秀的社科编辑,不仅要凭借一定的胆、识、才、学征服人心,还要努力克服崇名心理、人情心理、讲究出身和职位、学术上唯我独尊、排斥异己,工作敷衍马虎、粗枝大叶等内在的不正当的编辑作风,严以律己,自觉地抵制来自外部的托门子、拉关系、说情风等人际关系方面的诸多干扰。高校大墙内外,钻营投机者有之,以次充好、鱼目混珠、监竽充数者有之,如果我们不按原则办事,屈从迁就,势力直接影响到学报的质量和声誉,自毁长城,遗患无穷。

3、要提倡乐于奉献、甘为人梯、甘为他人做嫁裳的敬业精神。 当代著名作家蒋子龙把编辑形容为“水泥柱里的钢筋”,“光使劲不露面”,“把自己的心血藏在别人的成绩里”。这里多么形象的比喻和准确的概括!某种程度上,此话揭示了编辑工作内在的特有属性。我们一旦择定这一职业,就必须有一种乐于埋头书案,甘于默默耕耘,甘为作者铺路架桥、无私奉献的自我牺牲精神。这其中自然包含编辑与作者交朋友,当作者的知音;编辑部内部青老年编辑之间,责编与主编之间互相理解、支持与尊重;明确职责范围,工作上勇于吃苦,任劳任怨;在商品经济发展、拜金主义盛行的今天,又要甘于清贫,廉洁自守,不把自己编发稿件的职业优势变为某一己私利的手段等等。一句话,靠我们优良的职业道德,靠我们一定的胆识和才学开创高校学报工作的新局面,为祖国的科学文化事业的繁荣,为人类文化事业的积淀和建构,做出新贡献。

注释:

〔1〕引自1994年1月2日《光明日报》第二版, 张忠亮文《忧叹一种学术风气》。

〔2〕见刘勰《文心雕龙·体性》篇。

〔3〕〔5〕见刘勰《文心雕龙·事类》篇。

〔4〕见袁牧《续诗品·尚识》篇。

〔6〕〔11〕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

〔7〕见刘勰《文心雕龙·附会》篇。

〔8〕〔12〕见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篇。

〔9〕见刘勰《文心雕龙·论说》篇。

〔10〕见陆机《文赋》

标签:;  ;  

论高校学报社科编辑的勇气与才干:“富民救乱”--论高校学报社科编辑的勇气与才能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