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高考作文命题的建议与趋势_高考论文

2007年高考作文命题的建议与趋势_高考论文

2007年新高考作文命题建议及趋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命题论文,高考作文论文,建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考作文命题历来是广大语文教师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的热门话题,2007年高考作文又因首批新课程方案实验的毕业生即将走进考场,新课标语文高考大纲首次亮相,最大限度上预示着今后新课程语文高考的走向而备受关注,成为焦点。新高考作文命题既要处理好与新课标的关系,解决近年来作文中出现的问题,有利于中学语文教学,又要符合作文命题规律,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必须守正出新。纵观十多年来作文命题逐渐暴露的问题,从高中教学实际以及高考作文命题科学化发展的角度出发,我认为2007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应该处理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关系。

一、立意方面,应处理好“理性”和“感性”的关系,体现选择性和多元性。

纵观近几年高考作文题,其突出特点是关注理性,材料和话题(或题目)大多有思辨性,需要考生有更多的理性思考。特别是一些关系型话题作文,哲学意味浓厚,理性含量过高,有些还有坐而论道的空洞感。如:2006年共17套试题,浙江卷话题“生有所息,生无所息”,湖南卷命题“谈意气”,重庆卷话题“走与停”,以及两套全国卷的材料作文都利于理性的发挥;四川卷话题“问”,安徽卷话题“读”,山东和湖北的材料作文虽较中性,但也都有相当的理性含量。

理性较强的作文命题因易脱离学生思想思维实际,写作训练易模式化、空洞化而越来越显示出弊端。阅卷时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只要是哲理性强、富含辩证色彩或要求阐述道理的文章,考生的作文往往采用平时形成的程式化议论方式,易入俗套。这种千人一面的文章没有自我,没有个性,没有真情,假大空复现,人文精神生硬,指向性明显,宿构或仿作日益增多,难以展示出生活储备中能够触动心灵的人和事。“没有感情也就不存在真正的艺术”(歌德),“我写东西时是有感情的,没有感情时,我就不写”(巴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

高考作文命题如果注重感性含量,能发掘学生的感动点,不仅有利于才情、个性的展示,更能防止宿构。事实上,学生视界的优秀作文题往往是富含美感和诗意又不失文化和理性色彩的。近几年的上海卷作文尤其是2006年的命题作文“我想握住你的手”深受学生欢迎即证明了这一点。命题如果能触动学生的感情,调动学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往往最能发挥出学生真正的写作水平。因此,2007年高考作文命题应做到“理性”和“感性”的统一,让命题既有美感和诗意,又有人文和理性,作文材料应感情色彩鲜明,有智性的光芒和理性的深度;或者多个命题,分别彰显感性和理性,由考生任选。这既可体现“选择性”和“多元性”,符合新课标要求,又吻合当前作文实际,让不同思维倾向的考生充分展示出写作主体的才情和个性。

二、设置方面,应处理好“大”和“小”的关系。形式上化“大”为“小”,彰显全面性;分值上由“小”增“大”,突出作文这一综合考查方式的地位。

新时期以来的高考作文对学生作文能力的考查一直缺乏全面性。要么限定文体,写成记叙文或议论文;要么文体不限,学生根据专长自选文体,偶尔增加一个小说明文或片段作文。如此,很难通过一篇作文全面检测出学生的写作水平。特别是实行“话题作文”形式且不限文体以来,有的学生应试心理作祟,从高一开始就只练某一种文体,导致严重的能力不全。2006年以前的考试说明将高考作文的要求概括为“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的文体”,2007年新高考大纲修改为写“论说类、应用类、文学类文章”。但命题时如果限定某种文体或有利于某类思维倾向的考生,试题将仍缺乏一定的信度。基于以上考虑,2007年高考三类文章的写作都应考查,以突出考查的全面性。或许有人认为,这样做使试卷的容量和难度增加,学生复习应考的负担加重,违反考试的抽样考查特点。其实大可不必如此顾虑。命题可以化大为小,不再要求写不少于800字左右的一篇文章,而是写200-600字不等的各种类型的或大或小的多篇短文。每种类型的文章可以命一个以上的题目由考生任选。这样做既能全面考查学生的作文能力,兼顾“生活化”“应用化”“文学化”的要求,又能突出选择性,利于考生写作个性的发挥,还能相对有效地解决作文评分的弊端,减少或避免作文分数扎堆及一篇文章定命运的非科学性问题。倘能如此,我们也就破解了处理“理性”和“感性”关系的难题,矫正教学实践中的“偏食”问题。

事实上,国外的作文考试大都是这样做的。英国GCSE自1994年以来为10级制,考生可选做不同的试卷,获得不同的等第。法国高中毕业会考的作文试题分三类:文科、理科、经济科,考生可根据自己将进入大学学习的专业进行选择。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入学考试的作文题更多:1.你认为什么思想、发明、发现或创造到目前为止对你的人生产生了最大的影响?请简要说明。2.假如你得到一年的时间为别人服务,你将选择干什么?为什么?3.什么是你曾经不得不做出的最困难的决定?你是怎样做出的?4.直至你目前的生活,你的什么具体的成功给了你最大的满足?(2003.10.15《中国青年报》黄全愈《近看美国高考(下)》)我们完全可以批判地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尝试这种问题作文、情境作文、想象作文、随笔作文等形式,以选题作文的方式多角度全面地评价学生的整体写作能力,彰显全面性、多元性和选择性。

高中语文学习考查的重点应在阅读和写作方面,尤其是写作。近年来上海、福建等地增加了作文的分值,甚至达到70分,这样做既突出了作文的重要地位,又符合高中教学要求。但总的说来,作文赋分仍然偏低。高考试卷应以写作为主,兼顾阅读,这样更能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我们在实践中往往能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做语音题没问题,但朗读仍不过关;字形题、成语题、语病题能够辨析,可作文中仍出现类似的问题。可见语言基础及运用的静态考查实际上不如放在作文中作动态考查更能反映出问题。中国传统的语文教育一直以来都是以一篇文章来选拔人才,没有所谓的基础知识题,文革之前也基本如此,优良的传统我们为何不借鉴、发扬、创新呢?

三、评分标准方面,应调整“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的比例,强调基础性,回归作文考查的本真。

高考评分标准经多次调整,最终形成了现在的“内容20分+表达20分+特色20分”的新评分标准。标准的调整意在改变作文的保守状态,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写出有个性的作文,提高区分度,拉开档次。应该说2004年以来形成的三足鼎立的评分标准在这方面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但由于过于强调“发展等级”,把它放在和表达、思想内容同等地位,已凸现出比较严重的问题。首先导致教师在实际操作中,有意或潜意识地突出它的分量,注意力集中到“创新”“文采”“深刻”“丰富”上来,而忽视了基础等级。看看近两年的所谓高考满分或优秀作文即可明了。形式新异、追求文采、盲目引用、无感而发、故作高深是共同特点,文章内容空洞、泛化,缺乏真情实感,基础的语言表达档次较低,乃至根本不过关。

按现今的评分标准和写作要求,我们可轻而易举地指导学生写出高分作文:排比开头,引出观点;由小及大,层层深入,引述丰富的古今中外事例;结尾点题,注重文采,适当升华。古人例子有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曹雪芹等,今例则是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等,再引用几句中外名言。这样的作文可速成,也可由电脑自动合成。很明显,它和新课程强调的个性化表达也是矛盾的。可我们有的老师甚至所谓高考专家竟把这种不见个人、空泛虚化的文章当成佳作。

高中阶段作为基础教育的最后阶段,其作文教学的目标定位是很重要的。很显然,基础教育的写作应定位于能用书面语言准确流畅地表达真情实感,陈述自己的看法。同理,高考作文应着重考查语言表达能力,适当兼顾其他。盲目追求所谓创新(特别是形式的创新)而忽视基础的能力,违反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

所以,高考作文应调整评分标准,回归作文本身,强调基础性,让发展等级融入基础等级之中。

四、备考方面,应处理好“新高考”和“新课程”的关系,“助推”和“导引”相结合。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语文应用、审美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体现出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从2004年新课改实验开始,高考语文试题越来越凸现新理念,开始注重应用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考查,体现多样性、选择性。如2006年福建卷作文题既突出了探究性,又给考生个性发挥的空间,鼓励创意探究。 2007年语文高考大纲将写作概括为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不再提过去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文体的文章”,更加鲜明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新高考既要配合新课标,凸现新课标精神,为新课程教学助推,更要充分发挥好指挥棒的作用,校正对新课标的错误认识和教学实践中的错误做法,进而为新课程教学导航。新高考作文命题不能像教学那样盲目跟风、媚俗,它是基础教育的最后一道防线,是新课程教学的试金石,它的导引作用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标签:;  ;  ;  

2007年高考作文命题的建议与趋势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