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的呕吐伦理--兼论徐其贤教授的学术思想_伦理学论文

祖国的呕吐伦理--兼论徐其贤教授的学术思想_伦理学论文

呕心伦理为祖国 吟啸道德为文明——许启贤教授学术思想简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伦理论文,祖国论文,道德论文,教授论文,学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许启贤教授,我国著名的伦理学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长期从事伦理学、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发展史、中国传统道德、比较文明理论、青少年德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现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比较文明理论研究所所长,中国伦理学会常务副会长,北京市伦理学会会长,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专家委员会职业道德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兼学术委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会理事等。先后被中国矿业大学、河北经贸大学等10多所大学聘为兼职教授。

许先生1935年1月出生于陕西省扶风县。1957年考人中国人民大学国政系(从历史系分出)学习国际共运专业。1960年7月,许先生留校任哲学系教师,在我国著名伦理学家罗国杰先生的领导下,参与创立新中国第一个伦理学教研室,编写新中国第一部伦理学教科书《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和第一个《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教学大纲》。他先后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北京大学哲学系和南开大学哲学系为大学生系统讲授伦理学原理,为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作出了突出的贡献。1970年,中国人民大学解散后,许先生被调到北京市委宣传部工作了8年。在这期间,他努力研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为后来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发展史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1978年中国人民大学复校以后,他回到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伦理学教研室,并先后担任教研室副主任、主任等职。在这期间,受国家教委委托,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伦理学教研室先后举办了两期全国高校伦理学教师进修班,培养了100多名伦理学骨干教师。1984年、1985年又先后在北京和沈阳举办了两期伦理学硕士学位进修班。许先生作为班主任,曾给这两个班的学员系统讲授伦理学原理、伦理学专题研究、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史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目前,这批学生已经成长为我国哲学伦理学领域的骨干和栋梁,对全国伦理学的教学与科研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980年,中国伦理学会成立。许先生曾先后担任副秘书长、秘书长、副会长、常务副会长等职,为中国伦理学会及各省市伦理学会的建立和发展做了大量的具体工作,受到伦理学界同仁们的一致好评。1986年,受学校委托,许先生协助我国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许征帆教授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所,并担任副所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进修学院副院长,先后两次举办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师资培训班。在当时的国家教委和学校的统筹下,参与创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硕士点与博士点,他先后开设了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文明理论研究、社会思潮学等课程。作为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两个重点学科的创始人之一,迄今为止,许先生已经培养了9届博土研究生,共17人;培养了10余届硕士研究生,约50人。

许先生勤奋耕耘,硕果累累。据不完全统计,除《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合著,人民出版社,1982)、《伦理学》(合著,人民出版社,1989)、《管理与道德》(合著,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之外,已出版专著6部:《伦理的思考》(中国矿业学院出版社,1987)、《伦理学研究初探》(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伦理道德与社会文明》(中国劳动出版社,1995)、《中国当代伦理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为了中日友好和人类文明》(红旗出版社,2001)和《道德文明新论》(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许先生主编并参加编写的著作有16部,主要有《中国伦理大辞典》(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中国伦理大百科·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史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社会主义道德读本》(劳动人民出版杜,1991)、《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此外,还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教学与研究》、《高校理论战线》、《道德与文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等重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近300篇。

许先生从1992年以来,先后承担了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八五”规划项目“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其成果2003年被教育部推荐为“研究生教学用书”。1996年,他又承担了北京市社科规划办“九五”重点课题“世界文明论研究”,其成果出版后,被誉为“中国综合评价世界文明理论的开山之作”。同时,他还参与了由江流、赵曜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研究“九五”重大课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论”,他参与主编写作了其中的《伦理道德规范编》。2002年,许先生承担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2-2003年度重大研究项目“中国当代公民道德研究”,目前该项目正在进行中。

许先生曾经获得过各种奖励,其中《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曾获国家级一等奖和北京市优秀著作奖;《社会主义道德读本》曾获1993年劳动部优秀教材奖;《伦理的思考》被评为10年来中国优秀科技图书。他还获得过国务院颁发的“在高等教育事业上有突出贡献的专家”证书。这些年来,许先生抽出大量时间深入实际,为北京市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工作。1995年,他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获得了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颁发的“丹柯杯”。1996年,许先生获得首都精神文明奖章及荣誉证书。

许先生曾先后四次到日本、三次到韩国、一次到美国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和进行学术访问,并两次去台湾、香港进行学术交流,这些活动对于结识海内外学者、加强学术交流、传播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文明建设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一、深入研究。积极探索,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作出重要贡献

许先生在研究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方面,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1.关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学科特点与性质

许先生认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之一,建立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矛盾,阐释问题。他认为,与旧伦理学相比,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学科特点如下:第一,它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科学理论体系。一切旧伦理学,不论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其研究道德不外乎从“神的意志”、“善的观念”或“人的需要”出发。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它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区分出道德现象,然后考察它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以及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对经济因素和整个社会发展的影响。第二,它运用唯物辩证的方法论研究道德意识、道德活动及人们之间的关系。旧伦理学受形而上学束缚,往往专攻一点,不及其余。而道德现象是复杂的,有多种规定性。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科学性在于,它兼顾道德范畴的多种规定性,全面考察道德中的各因素,力求从总体上、联系上、发展上研究各种道德现象,所以能够正确揭示道德发展的规律。第三,它有鲜明的阶级性,是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现实生活中,超阶级、超党派的道德是不存在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主要任务是,揭示道德发展规律,培养“四有”新人。第四,它有强烈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是扎根实践的理论体系,它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实践,又为其实践服务,这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生命力的源泉。

2.坚持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理论和实践的统一、社会道德和个人道德的统一

许先生认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坚持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理论和实践的统一,社会道德和个人道德的统一。他认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作为真正的科学并发挥作用,首先在于它科学揭示和论证了道德的根源、本质和发展规律,特别是概括和论述了社会主义道德、共产主义道德的原则和规范,人们履行各种道德义务的必要性。现阶段,马克思主义伦理学需要探索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成长规律。探索社会主义新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理想,成长途径、方法及规律,从而提高其道德识别力和道德水平。因为人的道德素质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和质量,关系到社会主义接班人的百年大计。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在不断联系新的实际中,提高自己的生命活力。要批判地继承历史上优秀道德遗产,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伦理学。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大量研究、批判和吸收传统优秀伦理成果基础上形成的伟大理论创新,在伦理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分清各种伦理遗产的精华和糟粕,继承和发扬有生命力的思想观点,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发展的根本方法。

3.坚持唯物史现,始终把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哲学基础

许先生始终把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哲学基础,运用其观点和方法解释概念、范畴和原理。例如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说明道德与经济基础的关系,解释道德的起源、发展动力和规律;运用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理论,阐释道德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说明道德发展的独特线索和历史继承关系;运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理论,说明人的道德需要和满足的关系,说明对人的道德问题不能脱离具体社会条件,孤立地进行研究。任何道德首先是社会道德,个人道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反映。在阶级社会中,不同的阶级、道德主体有不同的道德需要。所以,个人道德与社会道德是辩证关系。根据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许先生将历史上的道德传统分为五种类型,并考察了每一种类型的性质、特点和内容。他强调把握社会主义道德与共产主义道德的区别尤为重要,二者都产生于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都属于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目的都在于建立平等、互助、团结、友爱的新型人际关系。共产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道德之高级阶段。社会主义道德本质上是无产阶级道德,其形成和发展与无产阶级的经济政治地位紧密相连。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由于受压迫和剥削,其道德受到极大限制。我国的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经济制度、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人们之间初步建立了平等友爱的和谐的人际关系。社会主义道德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五爱”为基本要求。公共生活规则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是社会主义公共生活领域的一般道德要求。在爱情、婚姻、家庭领域都有明确具体的道德规范。在职业生活领域,提倡爱岗敬业、刻苦钻研、遵守纪律、团结互助、热情周到等规范。

总之,正是通过像许先生这样的老一代伦理学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才逐渐成为一门成热的学科。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尤其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作指导。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悉心研究伦理学的基本原理

许先生对伦理学原理中的诸多方面,如伦理学的研究对象、道德的定义、道德的起源以及发展规律、动机和效果、自由意志和必然、道德和法律、目的和手段等都作过详细研究和解说。

1.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科学界定伦理学的对象

伦理学的对象是什么?这是涉及伦理学的内容和体系的重要问题。许先生在《伦理学对象的历史考察》一文中,对19世纪之前的哲学家和当前国内外一些学者对伦理学对象的看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利学地界定了伦理学的对象。他认为,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对道德的许多论述和解释,“道德”是个较为广泛的社会范畴,是一个具有丰富内容的社会现象。这种现象是人类精神现象的一个特殊领域,它不仅包括道德意识、道德观念、道德原则、道德规范,而且还包括道德行为、道德评价、道德教育以及整个社会道德活动等。也就是说,道德不仅是一个意识现象,而且也是一个活动现象。就现实而言,道德不仅存在于人的意识中,还表现于复杂的道德活动中。所以,道德应该是道德意识现象和道德活动现象的统一。无论道德意识还是道德活动又分别包含着复杂多样的因素。缺乏科学严谨的学术态度,就无法形成正确的道德概念。作为专门研究道德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对象应该包括道德意识现象和道德活动现象两个方面,也即必须从总体上、联系上、发展上,全面地研究整个道德现象。那种把伦理学的对象范围片面地局限在道德某一方面的观点,或者超越道德现象的观点,都是不对的,都会给伦理学的研究带来不应有的困难。

2.通过对大量道德现象的研究发现道德发展变化的规律

许先生认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道德现象,是为了发现道德发展变化的规律。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主要应该研究以下一些规律:道德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变化的规律,道德同经济基础相互作用的规律,道德的阶级性和继承性的规律,道德同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其他因素相互影响的规律,道德评价的规律,道德心理活动的规律,以及道德教育、道德修养的规律,等等。在科学说明这些规律时,特别要着重总结和说明社会主义道德形成发展的规律,社会主义道德同经济基础相互作用的规律,社会主义道德原则、规范、范畴形成、发展的规律,社会主义道德以及爱情、婚姻、家庭道德形成发展变化的规律,社会主义道德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中的作用的规律,社会主义人生观、道德理想、道德品质形成、发展的规律,如何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改变社会风气的规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道德教育的规律等等。

3.科学揭示道德的起源

关于道德起源的争论自古就有。许先生坚持逻辑和历史相统一原则,在归纳总结以往道德起源理论的基础上,经过认真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道德是原始社会人际交往和劳动发展的产物。从不同角度审视人类道德现象,可以对道德作不同的解释说明。我国儒家经典《尚书》、《论语》及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科伦理学》,都渗透着人类对道德起源的争论,道德原则、规范的概括总结,道德行为选择和善恶评价,无不渗透着道德哲学分析和对真理的探求,与智慧的思考分不开。道德一开始就和人类智慧连在一起,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剥削阶级的伦理思考,有时代的种种局限,内容不完全是科学的,也仍然表现着人类认识发展的一个阶段,包含着人类智慧的闪光。许先生在国内较早把道德看做人类智慧的一部分,表明他在学术上的宽广视野和创新精神。

三、深入挖掘、系统整理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发展史

许先生深厚的伦理学功底得益于他对马克思、恩格斯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系列重要理论著作的认真研读、深入挖掘和系统整理。他先后发表了《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发展史纲》、《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伦理学初探》、《一篇阐述婚姻家庭伦理的重要文献——读马克思的〈论离婚法草案〉》、《恩格斯的伦理思想研究》、《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在伦理学领域引起的革命变革》等理论文章。他专门论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史的著述有十余万字。

许先生认为,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发展史是马克思主义者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揭示人类道德的起源、本质、结构、社会作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历史,特别是揭示无产阶级道德、社会主义道德、共产主义道德的产生和发展、社会作用以及如何培养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新人规律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由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19世纪40年代至19世纪末,是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形成及其在西欧传播和发展的阶段,20世纪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在全世界广泛传播和发展的时期。

1.马克思和恩格斯早期伦理思想研究

许先生认为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形成于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早期的伦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第一,《莱茵报》时期马克思为捍卫劳苦人民利益,对普鲁士封建专制及道德进行揭露批判,尝试用唯物主义观点说明包括道德在内的社会现象。第二,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著作中,马克思试图用生产关系说明道德现象的实质,论述了异化劳动理论,批判资本主义只把工人当成牲畜的奴隶主道德,揭露资产阶级的金钱道德、利己主义道德原则,说明道德同样受生产的普遍规律支配。第三,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对资产阶级道德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揭露和批判,揭露了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的道德说教的虚伪性,其道德的实质是利己主义、金钱至上,是奴隶主的野蛮道德;同时,恩格斯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无产阶级道德的产生、发展及其主要原则规范。

2.阐述唯物史观对新伦理学创立的意义

许先生认为,唯物史观第一次明确地、科学地揭示了道德产生、发展的规律,使马克思和恩格斯实现了由旧伦理学向新伦理学的革命性变革,这一变革主要体现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之中。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提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论断,对于科学地说明道德的起源、本质、阶级性等问题有重要意义。《德意志意识形态》认为历史的本质是物质生产的历史,在此基础上产生不同的交往关系和所有制关系,并由此出发来阐述宗教、道德、哲学等理论产物和意识形式。许先生深入研究了《共产党宣言》的伦理思想,认为书中对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家庭、教育、婚姻等问题的分析,关于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及其使命的论述,关于无产阶级崇高理想、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等问题的思想,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伦理意义。

3.对《共产党宣言》之后马克思恩格斯伦理思想的研究

许先生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8年欧洲革命期间分析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封建地主阶级的道德特征,揭示了不同阶级的道德差异与其实际利益的密切关联性。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列举了资本家在原始积累过程中的种种不道德行径,指出了资本家为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而采取的种种卑劣手段,揭露了资产阶级在道德上的利己主义本性。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发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的基本原理,认为研究伦理道德唯一科学的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论证了道德产生的经济根源和阶级基础,批判了杜林的超阶级、超历史的永恒道德论。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恩格斯对于爱情、婚姻和家庭道德有精辟论述,认为互爱是婚姻的基础,批判了剥削阶级的婚姻家庭道德。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恩格斯分析批判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道德观,主张不能将抽象的人作为道德的出发点,进一步阐述了道德的阶级性原理、善与恶的辩证关系以及善恶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人性问题、幸福问题、平等问题等。

4.对于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在俄国和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的研究

许先生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在俄国的传播和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883年至1917年,普列汉诺夫和列宁等人介绍马克思主义及其伦理思想,为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做思想准备。第二阶段是从1917年至1945年,是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发展时期,列宁第一次明确提出“共产主义道德”这一科学概念,斯大林第一次辩证地论述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第三阶段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在苏联继续得到发展。

他认为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19年至1949年的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等文章中提出了富有民族特色的“为人民服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道德命题,这是毛泽东伦理思想的核心和精华,是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在中国的发展。毛泽东提出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功利主义”概念和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阐述的关于共产主义道德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史上都有重要的意义。第二个阶段是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在中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现在正呈现出日益繁荣的景象。

四、与中国的历史、文化相结合,深入挖掘中国传统伦理思想

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开创者之一,许先生深刻地认识到,要使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在中国的土地上扎根、生长并长成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就必须与中国的现实和中国的文化相结合,必须从中国极为丰富的传统伦理资源中汲取必要的营养成分。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许先生对中国传统伦理思想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把握和整理。《怎样看待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道德》、《论礼仪及其教育》、《传统的贵“和”思想与社会发展》、《中国传统伦理与官吏道德》、《儒家伦理与道德管理》、《中国古人的生态环境伦理意识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毛泽东伦理思想》、《从炎帝传说看早期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国儒家对孤儿——流浪儿的关怀伦理》、《周公是中国第一位伦理思想家》等等,摆在我们面前的这一系列共计有十余万字的文章,正是许先生多年来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沃土上辛勤耕耘的丰硕成果。

1.关于如何看待以孔予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

许先生在《怎样看待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道德》一文中认为,对于儒家传统道德一定要有一分为二的态度,对传统道德中那些直接维护剥削阶级特殊利益、维护封建宗法关系的伦理纲常,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等,必须彻底批判和抛弃;而对于传统道德中的精华成分,我们应将其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他认为,儒家传统道德的精华因素主要有如下方面:注重人伦关系、崇尚人伦和谐的道德传统;自强不息、勇于革新的进取精神;仁以待人、以礼敬人的道德风习;关心祖国命运,反抗外族侵略的爱国主义美德;见利思义,舍生取义的道德情操;敬业乐群的职业道德;追求自我完善的道德修养意识,等等。他特别指出,中国儒家传统道德中的精华往往与糟粕纠缠在一起,吸取精华与剔除糟粕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需要结合现实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既不能采取全盘否定的虚无主义态度,也不能颂古非今,食古不化。

2.关于传统礼仪及其教育

许先生在《论礼仪及其教育》一文中指出,古代先贤及当政者非常重视礼仪教育,将礼仪视为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治国安邦的根本,是维系人与人类社会的第一纽带,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是其人格高低的重要标志。他认为,要解决我国社会现存的种种不知礼、不用礼、不守礼的问题,需要借鉴我国传统礼仪教育的有益经验,结合现今时代的要求,加强礼仪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礼仪素养。

3.关于传统官德及现实意义

许先生《简论官员道德》一文认为,中国古代的官吏理论非常完备,官吏道德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儒家传统伦理十分重视德治,主张“德惟治”、“为政以德”、“公德为国”等,将官吏道德视为国家兴亡的根本。中国古代对官吏的基本要求有:民为邦本,重民爱民;勤政守职,尽心尽力;为政清廉,秉公执政;同僚贵和,举贤尚能等等。传统伦理思想强调为官者道德上的自身修养,通过“修身”而后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针对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腐败问题,他呼吁应当继承和弘扬传统官德中的优秀思想,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官德建设。

4.关于儒家道德管理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许先生非常重视儒家的道德管理思想,他的《儒家伦理与道德管理》一文认为,儒家倾向于性善论,主张德治,形成了较为丰富的关于道德管理的思想,仁爱、仁义原则,贵和、和谐原则,惠民、富民原则和重视教化原则等,对于中国当代社会管理有重要借鉴作用。他主张要建立一门真正的道德管理学科,就必须认真搜集中国古代关于道德管理的宝贵资料。

5.关于中国古代生态环境伦理思想

许先生对中国以至全世界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极为关注,他撰写的《中国古人的生态环境伦理意识研究》一文正体现了他作为一个伦理学家对于人类生存环境的关怀。他认为,为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除了用政治、法律、经济等手段外,还应该用生态伦理来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这就需要我们认真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家在生态伦理方面提出的许多极其宝贵的思想。这些思想主要有:在人与自然的整体关系上,推崇“天人合一”,实现自然与人的相互协调;在土地问题上,提倡“土地为本”和“地德为首”,要因地制宜并“尽地力之教”;在水和森林问题上,倡导“儆山泽”、“养山林”,禁止滥捕乱伐,维护生态平衡,等等。

6.对中国上古道德的研究

在长期的伦理学研究过程中,许先生有一个深切的感受,即我国伦理学界对于中国原始社会道德的论述都比较空泛,没有结合中国原始社会具体的伦理道德资料,没有真正地展示出原始社会中国先民的道德风貌。为了弥补这一缺憾,他仔细查阅了数十部古代文献以及从宝鸡、岐山、扶风等地发掘的有关炎帝的史料,撰写了《从炎帝传说看早期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一文。他认为炎帝生活在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变的时代,中国原始社会的道德已经由孕育、萌芽到了形成发展的阶段,当时的道德状况和特点主要有:坚忍不拔,团结拼搏;民主友爱,人人平等;克服困难,勇于创新;民无私心,道德淳朴等。他认为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应将中国传统伦理学史的早期历史从孔子时代推至黄帝和炎帝的时代。

许先生明确提出,“周公是中国第一位伦理思想家”的观点。他认为过去人们一谈到中国传统文化,首先想到儒家;一谈到儒家,首先想到孔子,但对孔子影响最大的人便是周公。通过对《尚书》中记载的与周公与关的的历史文献的研究,许先生认为“周公开创了中国伦理思想的先河”,是儒家的真正的祖先。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周公第一次提出并论证了道德、特别是政治道德在国家兴亡中的重大作用,第一次较系统地论述了政治道德的内容,创制了内容丰富且形式完备的周礼,十分重视德教并非常注意道德教育的方法;他最先明确提出以德修身的要求,并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7.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毛泽东伦理思想

许先生通读毛泽东的一系列著作,撰写了《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毛泽东伦理思想》一文。他认为毛泽东伦理思想既是中国无产阶级的、革命的、社会主义的伦理思想,又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毛泽东伦理思想中的许多语言、概念、规范、范畴等都可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源头。毛泽东积极倡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将之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这与他对于儒家“至公无私”、“大公无私”等思想的重视有密切关联。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一贯重视对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这既是现实的需要,也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重视道德教育的优良传统进行批判继承的结果。

五、综合评价世界文明理论,努力实现中华文明和世界其他文明之间的良性互动

在关注伦理问题的同时,许先生特别注意对世界文明理论的研究。他认为要搞好精神文明建设,除了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理想建设、道德建设、文化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外,还要积极吸取世界各国文明发展的成功经验,认真研究世界各国思想家、文明理论家们提出的文明理论。许先生在这方面的成果比较集中地体现在他主编并参与编写的《世界文明论研究》一书之中。1998年,联合国第53届大会决定将2001年定为“联合国不同文明对话年”,该书恰巧出版于2001年3月,这就成为许先生与本书的其他作者共同为2001年“联合国不同文明对话年”献上的一份厚礼。

《世界文明论研究》从研究文明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文明的本质以及文明和文化的关系、文明的性质和发展规律及其发展方向等方面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明论做了独到、系统而又简洁的论述。该书对马克思、恩格斯文明论的肯定和对西方文明论的评析和批判,是以充分占有资料和深入周详的论证为基础的。该书选材十分广泛,除了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外,还选取了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汤因比的《历史研究》、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雅斯贝尔斯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马尔库塞的《爱欲与文明》、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弗洛伊德的《文明及其缺憾》、李光耀的《李光耀四十年政论文选》等著作进行研究。这些论著的选取兼顾了马克思主义和西方文明论、东方国家和西方国家、近代和当代。

许先生的比较文明理论的突出特点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较为系统地阐述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明论思想,并将之与汤因比、福泽谕吉等人的文明论进行比较,批判地吸取他人文明论研究的积极成果,以服务于我国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他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明论是当今世界文明论中最为科学的文明理论,他们用唯物史观及其经济分析的方法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进程和规律,人类先后经历的奴隶社会的文明、封建社会的文明、资本主义社会的文明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文明,都是在一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基础上产生的,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力。就文明的本质而言,文明首先是人类实践活动创造的成果,具有实践性;文明作为社会范畴和历史范畴,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文明反映了社会的进步,是社会在物质生产、政治制度和精神文化等各方面进步的总和。关于文明和文化的关系,他认为二者的共性在于都是人类为了适应和改造自己的生存环境而进行活动的结果;二者的区别是,从人类历史来说,先有文化、后有文明,人类直到奴隶社会才走进“文明时代”的门槛;文明是文化的积极成果。文明发展遵循两条规律,一是在阶级社会中,文明只能在阶级矛盾和对抗中向前发展;二是文明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随着社会主义文明的诞生,最终将出现共产主义文明。

该书对西方文明论采取了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态度。在评析的同时,充分肯定其有价值的思想。一是对欧洲文明中心论及其中暗含的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思想做了不同程度的批判;二是对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文明发展做了实事求是的肯定,并对这些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转型”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三是用比较的方法对世界各国文明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提出各种文明之间取长补短,有利于促进人类文明的共同发展;四是从不同角度对文明建设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意见和建议。

本书出版后在国内外引起了很大反响,中央文明委有关领导认为该书填补了我国文明建设方面的空白。日本学者、龙谷大学教授陈谦臣先生于2002年8月和2003年2月两次来中国人民大学,专门就本书的话题采访许先生,并在日本入水书房2002年12月出版的《比较文明》一书中对许先生主编的《世界文明论研究》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许先生还非常注重研究日本和韩国一些重要思想家有关文明和伦理的思想,先后撰写了《福泽谕吉文明论研究》、《白仁杰先生政治伦理思想初探》和《许格——韩国儒学学统的最后一位继承者》等文章。他非常珍惜赴日本和韩国进行学术交流的机会,积极开展文明间对话,增进理解与友谊。

许教授认为,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文明时期。今天我国正在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正在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步伐。在这个进程中,我们一定要努力实现中华文明和世界其他文明之间的良性互动,在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的同时,努力使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产生更重要的影响。

六、关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道德建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

始终立足现实生活,密切关注学术前沿,积极探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道德建设中出现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是许先生的一贯学术风格。正如许教授自己所说,“随着现实生活的不断发展,伦理学应该随时紧密联系现实,研究、回答现实生活中提出的各种伦理道德问题,从而使伦理学的发展永远充满生机。作为一名伦理学工作者,时代的使命感和职业的责任感鞭策着我去关注、研究、探讨现实生活中的伦理道德问题。”在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道德建设问题的探索中,许先生发表了大量相关论文,其中有代表性的是《精神文明的关键在哪里》、《研究社会思潮,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认真研究世界文明理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规律》《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高度”问题》、《试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物质基础》等三十多篇论文。

1.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物质基础、形成特点和发展规律

许先生认为,精神文明以物质文明为基础,必须弄清物质文明的科学内涵,才能进一步考察精神文明问题。物质文明是物质生产、生活方面的文明,集中表现在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物质财富的丰裕状况。因此,物质文明是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增长的文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再三称生产力是“全部历史的基础”、“文明的果实”,是人类历史借以发展的物质力量。许先生明确考察了物质文明与物质范畴、精神文明与精神范畴的关系,从理论上对两种文明做出了界定。他认为,既然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社会形式,那么研究生产力就不能脱离生产关系,必须进一步考察生产关系对精神文明的意义。生产关系是确定社会性质、文明性质的直接决定因素,对展示精神文明的优越性有决定意义。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最终将推动或阻碍精神文明的发展。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人类文明不断发展。同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对科学说明精神文明各部分的发展也有重要意义。

许先生结合我国实际论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物质基础,阐明了其形成特点和变化规律。他认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较好的物质基础。就生产力而言,它是“人”和“物”的结合;我们在“物”的方面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但在“人”的方面,我国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以及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是我们的优势。就生产关系而言,社会主义公有制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随着无产阶级成长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其变迁规律主要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相互作用的规律,精神文明本身诸因素交互作用的规律,在斗争中发展的规律等。许先生认为,要注意结合不断变化的客观条件,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高度”、“阶段性”和精神生产等问题入手,对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具体问题作深入研究。此外,他还批判了将文明与文化对立的观点,在详细考察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明历史发展的基础上,从理论、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探索了我国当代精神文明建设的外部条件、实现机制和社会保障等问题,为我们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2.关于社会思潮

许先生认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重视研究社会思潮。中外历史发展表明,社会思潮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现象,特别在新旧体制转换时期,新旧思潮的碰撞几乎成为这个时期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问题。它从某个侧面反映出社会意识变革的特点和规律,影响着人们精神生活的发展方向。研究各种思潮的存在及变化规律,了解它对人们思想的影响,能够使精神文明建设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对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弘扬社会正气,也有重要意义。他按照历史的逻辑,系统梳理了我国近代以来社会思潮变化的材料,对其中一些理论问题做出分析评价。如对《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关于社会思潮的概念提出了质疑,经严格分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社会思潮是一定时期内反映某一阶级或阶层群众利益和要求的、以某种理论学说为主导或依据的思想趋势或倾向。社会思潮是社会意识的综合表现形式。许先生考察了社会思潮在社会意识结构中的位置,认为学术界虽然概括了社会思潮的基本特征,但没有进一步从动态观点说明社会思潮在整个意识结构中的活动问题。他把社会思潮看做是社会意识的一种活动现象,社会意识的综合表现。这是理论上的一个创新。从社会思潮的产生、发展和传播看,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与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思想文化因素相关,其中经济因素对思潮起决定作用。

许先生重点研究了社会思潮的功能和社会意义。他认为社会思潮是社会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有巨大号召力。先进思潮是新社会的催化剂,旧制度的挽歌。所以观察社会思潮,首先要区分性质,是进步、革命的社会思潮还是错误、反动的社会思潮。现阶段,要以是否符合四项基本原则,是否符合改革开放和“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来评价各种社会思潮。社会思潮是了解国情、民意的指示器,社会的晴雨表,也是缓和、解决社会矛盾的调节器。通过对某一时期社会思潮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广大群众的社会心理、思想意愿,发现社会矛盾的焦点,从而及时地将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开展社会思潮的评价和研究,对于帮助广大群众特别是大学生正确认识各种社会思潮,自觉抵制不良思潮的影响,积极支持进步思潮,都有重要价值。许先生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中出现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进行了评价,对这些思潮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作了详尽论述。他对社会思潮问题的研究,为人们认识和研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问题提供了独特视角,表现出他在理论研究上的特殊风格和创新精神。

七、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观点、新思路

作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许先生在长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始终注意对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积累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优秀传统,进行理论上的归纳和总结。他认为自己的重要职责,是把党在历史上形成的优秀思想政治工作的宝贵经验,介绍给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大学生这个优秀群体,让党的优良传统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作用。他结合自己的专长,对党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和做法进行研究,提出自己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观点、新思路。1999年,许先生主持的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八五”规划项目“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顺利完成。其成果出版后,全国许多高校都以此书为教材,受到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2003年,受教育部有关单位委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审定,该书被正式批准为全国高等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指定教材。这本书系统论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过程,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书中,许先生对五四时期中国社会基本矛盾及各阶级的思想政治主张,做了深入的分析和评价,从而说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必然性及其在思想政治领域产生的巨大影响。

在研究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的同时,许先生更密切关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面临的挑战,撰写了《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等论文。许先生认为,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相连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跨入新世纪,加入WTO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随着国内改革的继续深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人们的思想认识、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大量新情况新问题。思想政治工作面临艰巨的任务。许先生强调,必须充分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任务、内容、渠道和对象所发生的变化,探索新经验,创造新途径,这是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成效的前提。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研究人们的思想和行动规律,牢牢掌握思想政治工作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这一真理,服务于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培养“四有”公民的目标。他认为,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广大群众思想状况的实际出发,充分认识到人们的思想状况、认识觉悟的多样性、层次性,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教育工作方法,如疏通引导、情感影响等,按照不同层次区别对待,有的放矢。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充分相信群众的自我提高、自我教育能力。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物质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切实加强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干部队伍。

纵观许先生所走过的学术道路和所取得的学术成就,可以看出他在学术思想和治学经验方面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色。概括起来说,一是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阐释伦理学的基础理论,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始终紧紧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时代脉搏,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重大问题做出理论上的回应;二是努力以贯通古今的治学意识,通过发掘、总结和继承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丰厚遗产,自觉关注当代伦理学领域的热点问题;三是具有时代的使命感和职业的责任感。许先生始终立足现实生活,密切关注学术前沿,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学术观点。

许先生已经在中国人民大学从教40余年,但他仍然孜孜以求,勤奋工作在中国伦理学与道德建设领域中。在许先生最新出版的文集《道德文明新论》自序中,他写道:“我愿继续努力奋斗,呕心伦理为祖国,吟啸道德为文明,为伟大的新中华伦理增砖添瓦。”

标签:;  ;  ;  ;  ;  ;  ;  ;  ;  ;  ;  ;  ;  ;  ;  

祖国的呕吐伦理--兼论徐其贤教授的学术思想_伦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