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静脉微穿刺介入溶栓视网膜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

视网膜静脉微穿刺介入溶栓视网膜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

张晓丽[1]2004年在《视网膜静脉微穿刺介入溶栓视网膜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视网膜静脉阻塞为眼部常见的致盲眼病,以往全身及局部治疗的临床效果不甚理想。其主要的影响因素在于纤溶药用药途径及在血栓内部的作用方式。基于眼微操作装置的完善和视网膜血管微穿刺技术的发展,经视网膜血管微穿刺,直接灌注溶栓药于血栓点,并设置一定的灌注速度,改变了静脉血栓周围的低压力环境,溶栓药渗透入血栓内部的速率加快,纤溶疗效大大提高。本实验在经视网膜静脉微穿刺,有效溶解血栓的基础上,进一步观察溶栓药灌注视网膜静脉对视网膜血管、组织的影响。 目的:经视网膜静脉微穿刺灌注纤溶药治疗视网膜静脉血栓,观察不同的灌注液、灌注速度及灌注时间对视网膜组织血管的影响,以选择对视网膜组织和血管损伤最小,溶栓效果最佳的灌注液、灌注速度及灌注时间。 方法:应用光动力学方法建立小型猪视网膜静脉阻塞模型,对照组(n=3)单纯建立视网膜静脉阻塞模型;实验组(n=72)建立模型后,在视网膜阻塞静脉内分别灌注眼用平衡盐水(n=12)及眼用平衡盐水+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n=60),设置灌注速度为30、60、80ml/h,灌注10、20分钟时,观察视网膜形态、光电镜改变。 结果:单纯眼用平衡盐水作为灌注液时未见血栓溶开现象,当用眼用平衡盐水+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作为灌注液时,在设置灌注速度30,60,80ml/h下,10分钟后血栓溶解眼数分别为0/10,2/10,2/10。灌注20分钟后血栓溶解眼数分别为2/10,6/10,7/10。设置灌注速度为30、60ml/h,灌注10-20分钟时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无差异,眼用平衡盐水与眼用平衡盐水+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为灌注液时未见视网膜脱离。在设置灌注速度为80ml/h时,眼用平衡盐水及眼用平衡盐水+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灌注10分钟未见视网膜脱离,20分钟后视网膜有局限性浅脱,视网膜水肿及出血加重;视网膜小静脉及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紧密联结松解。 结论:视网膜静脉微穿刺溶栓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最佳灌注速度为60ml/h,灌注时间20分钟,灌注液为眼用平衡盐水+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

王巍[2]2009年在《两种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缺失突变体(r-PA)治疗实验性兔视网膜动脉阻塞》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研究应用光化学法诱导兔视网膜动脉阻塞(retinal arteryocclusion,RAO)模型,并观察此种方法所建立的视网膜动脉阻塞模型在自然状态下的再通情况,从而验证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此种方法建立模型的有效性。2.在兔视网膜动脉阻塞模型上研究两种不同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缺失突变体(reteplase,r-PA)的溶栓效果,动态观察视网膜动脉阻塞改变情况、检测血液凝血和纤溶指标以及有无出血并发症等,对比评价两种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1.光化学法诱导兔视网膜动脉阻塞模型自然情况下的再通观察青紫蓝兔10只,经裂隙灯、眼底镜检查眼部无异常,任选一眼为实验眼,另一眼为对照眼。在麻醉状态下,经耳缘静脉注射5%孟加拉红溶液(50mg/kg),532nm激光照射实验眼视盘旁所选动脉,1h后荧光血管造影(FFA)验证成功制备RAO模型。于模型制备后1天、3天、5天、7天行直接眼底镜、眼底照相检查双眼和FFA检查实验眼。7天后麻醉状态下摘除眼球行组织学检查。2.应用两种r-PA治疗兔视网膜动脉阻塞的实验研究青紫蓝兔30只,随机分为叁组:实验药物组(实验r-PA)、对照药物组(派通欣r-PA)、空白对照组,每组10只。应用光化学法成功建立RAO模型,分别于模型制备1.5h后静脉注射实验r-PA溶液(0.9MU/kg)、派通欣r-PA溶液(0.9MU/kg)、注射用水。各组分别于给药前、给药后1h、2h、3h、4h取血测定PT、APTT、TT、Fbg和D-Dimer;给药后4h行直接眼底镜、眼底照相检查双眼以及FFA检查实验眼动脉阻塞情况,并行头颅CT检查有无颅内出血;1天后再行FFA检查实验眼,观察有无血管再阻塞。给药后1天麻醉状态下摘除实验眼,行组织学检查。结果:1.光化学法诱导兔视网膜动脉阻塞模型自然情况下的再通观察模型制备后1天、3天经FFA验证所有实验眼阻塞动脉无再通现象,模型制备后5天有8只实验眼阻塞动脉再通,模型制备后7天全部实验眼阻塞动脉再通。眼球组织学切片光镜下可见视网膜动脉血管壁基本完整,未见明显坏死或变薄。2.应用两种r-PA治疗兔视网膜动脉阻塞的实验研究给药后4h,实验药物组、对照药物组和空白对照组的动脉再通率分别为70%、60%和0%,给药后1天叁组实验眼动脉再通率同给药后4h再通率;实验药物组、对照药物组分别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动脉再通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03和0.005);实验药物组与对照药物组比较,动脉再通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0)。给药后各时间点测定凝血纤溶指标:对照药物组较实验药物组给药后的总体PT值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对照药物组较实验药物组给药后的总体TT值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对照药物组较实验药物组给药后的总体Fbg值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药物组给药后的D-Dimer值明显升高,而实验药物组给药后的D-Dimer值仍<0.060(超出仪器测量范围)。所有实验眼均未见玻璃体出血和视网膜出血,头颅CT均未见颅内出血。光镜下检查实验药物组和对照药物组已再通的动脉管腔未见明显血栓,血管壁未见明显坏死或变薄;实验药物组、对照药物组未再通的视网膜动脉管腔及空白对照组动脉管腔内可见血栓,血管壁基本完整,未见明显坏死或变薄。结论:光化学法诱导的兔视网膜动脉阻塞模型在模型制备后3天内FFA证实无血管再通,可以作为视网膜动脉阻塞的治疗研究模型。两种r-PA药物对RAO模型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两者之间疗效无明显区别;实验药物组较对照药物组凝血纤溶指标变化幅度小,提示对凝血和纤溶系统影响更小;静脉使用两种r-PA药物均不易发生出血等并发症。

胡运韬, 马志中, 张晓丽, 韩素义, 黄丽杰[3]2003年在《视网膜静脉微穿刺注入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探讨活体视网膜静脉微穿刺注入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tPA)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效果及其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将 30只 (30只眼 )小型猪随机分为空白组 (8只眼 )、对照组 (8只眼 )及治疗组 (14只眼 )。均于猪耳缘静脉注入光敏剂Rosebengal(2 0mg/kg体重 ) 1min后 ,借助眼内光照明探头诱导视网膜中央静脉血栓形成。空白组观察视网膜静脉阻塞自然病程变化 ;对照组采用自行研制的微操作器行视网膜静脉微穿刺 ,注入灭菌注射用水 ,观察液体进入阻塞静脉远端对血栓和视网膜组织的影响 ;治疗组亦使用自制的微操作器 ,于视网膜静脉内注入tPA(用灭菌注射用水稀释至 0 1mg/L) ,观察血栓溶解及视网膜组织恢复情况。实验中同时观察视网膜静脉微穿刺和注药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并发症。结果 行视网膜静脉微穿刺手术 2 2只眼 ,成功 18只眼 (81 4 % ) ;除意外终止手术外 ,9只眼视网膜静脉内注入tPA ,7只眼溶栓成功 (77 8% )。空白组主要表现为静脉远端视网膜出血、水肿 ,静脉怒张 ,随着时间的推移 ,视网膜组织崩解破坏 ;治疗组血栓溶解脱落后 ,视网膜出血水肿迅速吸收 ,7d后组织学检查恢复正常 ;对照组则显示单纯注入灭菌注射用水不能使血栓脱落 ,当大量注入阻塞的视网膜静脉远端后 ,将加重组织水肿 ,甚至导致渗出?

参考文献:

[1]. 视网膜静脉微穿刺介入溶栓视网膜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D]. 张晓丽. 山西医科大学. 2004

[2]. 两种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缺失突变体(r-PA)治疗实验性兔视网膜动脉阻塞[D]. 王巍. 复旦大学. 2009

[3]. 视网膜静脉微穿刺注入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实验研究[J]. 胡运韬, 马志中, 张晓丽, 韩素义, 黄丽杰. 中华眼科杂志. 2003

标签:;  ;  ;  ;  ;  ;  

视网膜静脉微穿刺介入溶栓视网膜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