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免疫球蛋白治疗新生儿母婴ABO血型不合溶血病的效果分析论文_李丽梅

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科 湖南郴州 423000

摘要:目的:探析静脉免疫球蛋白治疗新生儿母婴ABO血型不合溶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接收的新生儿ABO溶血病78例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设研究组和参照组两组,每组39例。行蓝光照射法治疗参照组,在行参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静脉免疫球蛋白治疗研究组。比较观察经不同方法治疗取得的临床疗效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儿的血清总胆红素指标显著低于参照组,而黄疸消退时间、总胆红素降低值均显著高于研究组(P<0.05)。结论:对新生儿ABO溶血病患儿采取免疫球蛋白静脉治疗,可有助于降低患者的血清总胆红素指标,缩短患者的黄疸消退时间。

关键词:新生儿溶血病;母婴ABO血型不合;免疫球蛋白

母婴ABO血型不合易导致红细胞同族免疫情况发生,从而引发新生儿ABO溶血病的发生,以高胆红素血症、贫血等病症表现最为突出。因溶血病易在短时间内显著提高血胆红素指标[1]。由于在胆红素处理方面,新生儿的能力相对较差,胆红素透过血‐脑屏障过多,能对其中枢神经系统带来损害,诱发胆红素脑病的发生。胆红素指标下降是目前临床治疗此病症的主要目的。本研究以我院接收的新生儿ABO溶血病78例患儿为本次研究对象,探究实施静脉免疫球蛋白治疗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治疗

于2017年1月-2017年8月选取我院接收的新生儿ABO溶血病78例患儿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设参照组(n=39)与研究组(n=39)两组。在参照组中,男22例,女17例;日龄1-5天(2.1±0.3)天。在研究组中,男23例,女16例;日龄1-5天(2.2±0.2)天。把参照组和研究组患儿的临床资料相比(P>0.05),组间数据有可比性。

1.2排除标准与纳入标准

①排除标准:血清学检查抗体释放试验阴性,或抗人球蛋白试验阴性;母体伴贫血、糖尿病和妊娠期高血压症者。

②纳入标准:被选患儿均与母婴ABO血型不合诊断标准型相符;无先天性病症患儿;此次研究已征得患儿家属知情同意,并已在同意书上签字。

1.3方法

参照组:给予患儿对症治疗、营养支持治疗;并予以蓝光照射治疗,即将患儿皮肤裸露出来,对其生殖器、眼睛进行保护,将尿裤穿好,带眼罩,避免光疗受损情况发生。用棉垫把蓝光箱四周围好,医护人员要帮助患儿穿好袜子,带好手套。不间断照射20小时左右后,当胆红素下降205μmol/L时终止照射,此期间持续光照应<72小时。指导患儿多喝水,进行水分补充,若皮肤黄染反跳不低于轻度,可继续给予照射。同时,医护人员还可以给予患儿茵桅黄退黄合剂口服,使黄疸下降;微生态制剂口服,使胆红素肝肠循环减少;水电解质紊乱纠正;体液出入适量控制;对患儿体温严格观察,从而能对感染的发生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热卡摄入合理等治疗,以及口服苯巴比妥5mg/kg,每日1次;1g/kg白蛋白静脉输注1次。在行参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静脉免疫球蛋白(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S10970081)治疗研究组,应用剂量为1g/kg,使用一次。

1.4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中,计量数据以(?x±s)表示,t检验为组间对比,在SPSS23.0统计学软件中处理,设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患儿的临床指标

治疗前,参照组和研究组患儿的血红蛋白、血清总胆红素指标比较,组间数据无差异性(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儿的血红蛋白指标和参照组相比,组间数据无差异性(P>0.05);研究组患儿的血清总胆红素指标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表1见。

2.2对比黄疸疗效情况

研究组患儿黄疸消退时间、总胆红素降低值均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表2见。

3讨论

新生儿溶血病表示自身同族免疫性溶血性病症,母婴血型不合是导致此病症形成的主要因素,最为常见的当属ABO血型不合。通常,O型血产妇婴儿出现ABO溶血病的概率最大,究其原因是,因母胎间胎盘未完全屏障,致使母亲和胎儿的血液在孕期阶段发生相互接触而致敏。母体形成的IgG抗体经胎盘屏障向胎儿体内置入,红细胞与IgG相结合后,可产生致敏复合体,致使容易激活新生儿体内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其经表面Fc-IgG复合体,对免疫供给识别并予以趋化[2]。通过结合单核巨噬细胞与致敏IgG红细胞表面抗体,能有效破坏细胞导致溶血情况发生,显著提高胆红素,从而能对临床病症的发展和发生起到一定的加快作用。胆红素快速下降是目前临床治疗此病症的主要目的。蓝光疗法的开展,虽然可有助于患儿病症的改善,使总胆红素水平能有所下降,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对溶血反应进行有效抑制,无法从根源上对溶血病症进行治疗,有时甚至还需要对患者行换血等治疗,致使血源性病症感染风险提高,加大患者医疗负担[3]。免疫球蛋白的形成主要是从人体血浆中分离产生,IgG亚型与IgG和其蛋白中结构较为相似。当向患儿体内置入,免疫球蛋白IgG亚型与IgG相似的结构,能将巨噬细胞表面Fc‐IgG受体竞争性结合,产生Fc‐IgG复合体。在一定程度上能使红细胞被破坏减少,吞噬细胞也能降低对致敏IgG红细胞的吞噬与攻击,使细胞死亡及溶血情况减少,溶血反应延缓,使血清TBIL上升显著减少。本研究以我院接收的新生儿ABO溶血病78例患儿为研究对象,从其结果中可知,免疫球蛋白的确能使血清TBIL升高的水平降低,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之,对新生儿ABO溶血病患儿采取免疫球蛋白静脉治疗,可有助于降低患者的血清总胆红素指标,缩短患者的黄疸消退时间,值得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高艳霞,王俊芳,刘静兰.孕妇ABO血型免疫性抗体效价与新生儿溶血病的相关性分析[J].检验医学,2016,31(1):76-77.

[2]黄冰雪,王来栓.抗D免疫球蛋白在胎儿/新生儿RhD血型不合溶血病中的应用进展[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6,19(11):823-826.

[3]孔庆铸,袁春雷,彭建明,等.孕妇血型抗体效价与新生儿ABO溶血病的相关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4(1):97-99.

论文作者:李丽梅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6

标签:;  ;  ;  ;  ;  ;  ;  ;  

静脉免疫球蛋白治疗新生儿母婴ABO血型不合溶血病的效果分析论文_李丽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