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与胰岛素抵抗关系的实验研究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与胰岛素抵抗关系的实验研究

庆方, 潘竞锵, 肖柳英, 韩超[1]2006年在《葛根素拮抗胰岛素抵抗-高血压大鼠肿瘤坏死因子-α及肾素-血管紧张素的作用》文中认为目的研究葛根素对胰岛素抵抗-高血压大鼠(IRH)的肿瘤坏死因子-α及肾素-血管紧张素的影响。方法用喂饲高糖高盐高脂的方法建立胰岛素抵抗-高血压(IRH)病理模型,随机分为模型卡托普利(Cap)组、葛根素注射液(Pue)高、中、低叁个剂量组、模型阴性对照组,分别给药后,测定血浆胰岛素(Fins)、空腹血糖、肾素、血管紧张II(Ang-II)、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含量及给药前后的血压变化。结果Cap和Pue80mg·kg-1及40mg·kg-1组均能明显降低IRH大鼠的肾素、Ang-II的含量及血压(P<0.05~0.01)。Pue20mg·kg-1组对上述各指标,则差异均未见显着性(P>0.05)。Cap和Pue80mg·kg-1组,能降低Fins及TNF-α含量(P<0.05~0.01),改善IRH大鼠的高胰岛素血症;提高低下的ISI,差异有高度显着性(P<0.01);而其余两个剂量组,则差异均未见显着性(P>0.05)。结论Pue可以有效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胰岛素抵抗-高血压大鼠的肾素—血管紧张素的含量,降低高血压。

闫文华[2]2009年在《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拮抗剂改善高脂饲养大鼠胰岛素敏感性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代谢综合征和2型糖尿病发病的日益流行,人们对抗高血压药物代谢效应的关注逐渐增多。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拮抗剂(ARB)是一类作用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抗高血压药物,临床研究提示ARB可显着减少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新发糖尿病的发生率,并可增强胰岛素敏感性,但其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的机理目前仍不明确。研究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拮抗剂—坎地沙坦对高脂饲养大鼠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及其可能分子机制。研究方法:1、以Wistar雄性大鼠为研究对象,通过高脂饲养的方法建立肥胖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并用坎地沙坦酯(8 mg/kg.d)对高脂饲养的Wistar大鼠进行干预4周,用高胰岛素—正常葡萄糖钳夹实验分别比较普通饲料组(NC组),高脂饲料组(HF组)和高脂+坎地沙坦组(HF+C组)的胰岛素敏感性,收集血检测各组动物血糖、血脂、胰岛素及其他生化指标,处死后分离脏器并称重。2、分别用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中肝脏和脂肪组织PPARγ的表达水平和骨骼肌组织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的表达水平。3、以RT-PCR和免疫印迹比较各组脂肪组织内两面神激酶(JAK2)和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TP-1B)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研究结果:1、8周龄时两组大鼠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周龄时,HF组大鼠体重、肾周和附睾脂肪、心脏重量、肝脏重量均明显高于NC组和HF+C组。HF+C组总胆固醇(TC)、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明显低于HF组,但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及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明显高于HF组,HF+C组稳态葡萄糖输注率(SSGIR)也较HF组明显增高。2、观察肝脏、脂肪PPARγ蛋白表达情况,光镜下所见HF组于肝组织汇管区和中央静脉区的肝细胞核内仅有少量棕黄色颗粒表达,位于脂肪细胞周边的PPARγ核阳性表达量也很低。HF+C组PPARγ在肝脏和脂肪的积分吸光度值(IOD)较HF组增高。经免疫组化及蛋白印迹证实:HF+C组大鼠骨骼肌GLUT4表达水平显着高于HF组和NC组。3、RT-PCR检测发现,JAK mRNA和PTP-1B mRNA在NC组大鼠的脂肪组织中表达水平较低,而在HF组中表达明显增强。坎地沙坦可分别下调高脂饮食诱导的JAK mRNA和PTP-1B mRNA的高表达(0.87±0.16 vs 1.51±0.09,0.91±0.13 vs 1.89±0.14,P<0.05)。叁组脂肪组织中JAK2和PTP-1B蛋白表达趋势与RT-PCR检测结果基本一致:与NC组相比,HF组JAK2、PTP-1B的表达显着增高,分别为(1.01±0.18 vs 0.37±0.11,1.57±0.24 vs 0.98±0.15,P<0.05);HF+C组JAK2、PTP-1B表达又较NC组显着降低。综上所述,我们得出如下结论:1、大鼠经高脂饲料饲养8周后产生肥胖及高脂血症,钳夹实验证实葡萄糖输注率明显下降,并在空腹血糖水平保持正常的情况下出现了高胰岛素血症,成功复制了瓜大鼠模型。2、坎地沙坦干预后,大鼠体重下降,肾周及附睾脂肪含量减低,血清胰岛素水平降低,葡萄糖输入率增高,提示坎地沙坦能够显着改善高脂饮食大鼠的胰岛素抵抗。3、HF组大鼠的脂肪细胞肥大,经坎地沙坦治疗后脂肪细胞体积变小而总的脂肪细胞数量未发生变化。坎地沙坦能够促进大鼠肝脏、脂肪组织的PPARγ表达。4、HF组大鼠骨骼肌GLUT4蛋白表达较NC组及HF+C组显着下降,提示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可能和外周组织GLUT4表达降低有关。坎地沙坦可部分逆转这种改变,从而增加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5、HF组大鼠脂肪组织JAK2和PTP-1B表达增高,而坎地沙坦能够降低其表达,AngⅡ→JAK2→Iκb/NF-κ3→PKAc→PTP-1B信号通路的激活是引起胰岛素抵抗的可能分子机制。

余婵娟[3]2016年在《参泽双降汤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运用参泽双降汤干预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患者,观察相关检验指标以及中医临床症候的变化,评价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使用参泽双降汤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并探讨本方作用机制。方法:随机选取60例符合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诊断标准以及中医证型属于气阴两虚夹痰瘀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并随机选取30例符合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以及中医证型属于气阴两虚夹痰瘀的患者组成高血压组。(1)将叁组患者的治疗前卧位和立位肾素(PRA)、血管紧张素II(Ang II)及醛固酮(ALD)水平、血脂水平进行比较;(2)观察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这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卧位和立位PRA、卧立位Ang II及ALD水平,血糖(FPG、2h PG)、血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以及中医症候积分的变化;(3)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浆卧位和立位AngⅡ与FBG、2h PG进行相关性分析。治疗组是在常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参泽双降汤,每天一剂,早晚两次饭后分次服用,疗程为2周;对照组仅使用常规的治疗方法。结果:(1)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治疗组卧立位PRA、Ang II及ALD水平和治疗前比较有所降低,本治疗组治疗前后数据用统计学方法比较,其差异有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RAAS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卧立位PRA、Ang II及ALD水平降低较对照组明显(P<0.05或P<0.01),说明参泽双降汤治疗组在改善RAAS方面优于单纯西药对照组。(2)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两组患者治疗后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均较治疗前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在统计学方法上有意义(P<0.01),治疗后的两组水平比较,治疗组的血糖值下降比对照组明显(P<0.05)。(3)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压分别与治疗前均有下降,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中药治疗组血压下降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或P<0.01),说明参泽双降汤治疗组在降压方面优于单纯使用西药组。(4)治疗组治疗后HOMA-IR较治疗前下降(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5)对叁组患者治疗前卧立位PRA、Ang II及ALD水平、血脂进行比较,发现治疗前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卧立位Ang II水平高于高血压组,二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叁组血脂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6)将Ang II与血糖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卧立位Ang II与FBG与2h PG呈线性正相关,控制年龄、血压、血脂因素后进行偏相关分析,发现Ang II与2h PG呈显着正相关。(7)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临床疗效比较,参泽双降汤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是93.33%,参泽双降糖对照组的总有效率是70.00%,其差异在统计学方法上有意义(P<0.05)。(8)不良反应:本方治疗组患者出现临床不良反应的概率要低于对照组。结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在常规降压降糖治疗基础上加用参泽双降汤治疗后,显示出良好的临床效果,能够改善患者RAAS系统激素水平,降低血糖、血压,胰岛素抵抗以及缓解临床症状,参泽双降汤治疗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本方不良反应比较少,受试者的依从性好。

曹家铭[4]2012年在《加味建瓴汤对胰岛素抵抗高血压血清瘦素及血管紧张素Ⅱ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加味建瓴汤对胰岛素抵抗高血压血清瘦素及血管紧张素Ⅱ影响,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0例肝旺痰阻型高血压病住院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基础用药应用相同,治疗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加用加味建瓴汤,对照组单纯给予西医常规治疗。疗程为4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压、血清瘦素及血管紧张素Ⅱ的变化。结果:1、治疗组与对照组血压情况比较,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相比,治疗组降血压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2、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清瘦素情况比较,两组治疗前血清瘦素水平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血清瘦素水平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组内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与对照组血管紧张素Ⅱ情况比较,两组治疗前血清瘦素水平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瘦素水平比较组内比较均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血清瘦素水平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3、治疗4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83.33%,对照组总有效率70.00%;两组间中医症候总疗效比较,经统计学分析,P<0.05有显着性差异。结论:1.加味建瓴汤可以明显改善高血压病(肝旺痰阻型)患者的临床症状2.加味建瓴汤可以明显降低(肝旺痰阻型)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3.通过降低高血压病患者血清瘦素和血管紧张素Ⅱ,是加味建瓴汤改善高血压病患者临床症状和降压的机制之一。

刘连莹[5]2008年在《针刺对实验性糖尿病心肌病大鼠心肌血管紧张素Ⅱ的调节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针刺方法治疗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观察其血糖、血脂、心体重比,及血管紧张素Ⅱ的变化,旨在分析针刺疗效的机理,为针刺治疗糖尿病的现代机制研究提供依据。【方法】1.将符合要求的雄性Wa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3组:空白组(DN)、模型组(MD)、针刺组(AD)。2.单次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55mg/kg制造糖尿病大鼠模型。3.造模成功后隔日1次针刺,每次30min,连续针刺12周。4.达到疗程后先禁食12h,乙醚麻醉摘眼球取血后处死,应用常规生化指标检测血糖、血脂。打开胸腔,快速摘取心脏,用等渗生理盐水清洗,剪去大血管,用滤纸吸干血液后称重,制成匀浆液,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匀浆液中AngⅡ含量。【结果】1.针刺对糖尿病大鼠体重的影响:14周时各组与空白组比有极显着差异(P<0.01),针刺组与模型组比有显着差异(P<0.05)。2.针刺对糖尿病大鼠血糖的影响:14周时与空白组比有显着差异(P<0.05),针刺组与模型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1)。3.针刺对糖尿病大鼠血清血脂的影响:实验后血清甘油叁酯与空白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1)、针刺组与模型组比有显着差异(P<0.01);血清胆固醇与空白组比有显着性差异(P<0.01)、针刺组与模型组比有显着差异(P<0.01)。4.针刺对糖尿病大鼠心体重比的影响:与空白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1),针刺组与模型组比有显着差异(P<0.05)。5.针刺对心肌血管紧张素Ⅱ的影响:与空白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1),针刺组与模型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1.本项研究所测定各项指标的结果显示:对造模成功大鼠进行针刺治疗可以使空腹血糖明显下降,使大鼠血清甘油叁酯、胆固醇含量明显回降,可以改善大鼠的抗氧化能力和抑制大鼠体内的活性氧损伤,从而改善机体的代谢状态。2.针刺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心肌炎症因子血管紧张素Ⅱ具有下调作用,针刺对心体重比也具有下调作用,有利于揭示其作用机制。

赵小波[6]2014年在《穴位埋线对高血压大鼠血压及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穴位埋线疗法对高血压大鼠血压、血管紧张素Ⅱ及醛固酮指标的影响,为临床运用穴位埋线疗法辅助治疗或阻止高血压病及其并发症发展提供客观的实验室依据。方法:健康雄性wister大鼠50只,随机抽取1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剩余40只作为造模组,均喂以普通饲料。连续4周用0.9%生理盐水将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剂(左旋硝基精氨酸)配制成1mg/mL浓度的溶液,15mg/(kg d)分2次对造模组大鼠进行腹腔注射,若4周后造模组大鼠收缩压超过注射前30mmHg或收缩压≥150mmHg,则认为模型成功。将造模成功后的高血压大鼠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模型对照组,一组为埋线治疗组,共为3组,进行正式试验。正常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模型对照组陪同固定,埋线治疗组在造模成功后进行埋线治疗,选穴:风池、曲池、百会、肝俞、丰隆,15天后进行第二次埋线。所有大鼠在埋线治疗期间均以普通饮食,自由饮水。26天后全部大鼠禁食12h,称重,空腹腹主动脉采血,收集血清测量所有大鼠的血管紧张素Ⅱ及醛固酮等指标。结果:连续造模4周后,大鼠血压值明显高于正常值收缩压超过造模前30mmHg或收缩压≥150mmHg;造模组大鼠的收缩压水平明显的高于正常组(P0.05),心率低于正常组(P0.05);穴位埋线26天后,穴位埋线组治疗后血压值明显低于治疗前水平(P0.01);穴位埋线组大鼠血管紧张素Ⅱ及醛固酮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但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用0.9%生理盐水将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剂——左旋硝基精氨酸(L-NNA)配制成1mg/mL浓度的溶液,参照文献按15mg/(kg d)分2次,连续4周大鼠腹腔注射造模方法有效、快捷、成功率高。穴位埋线可显着降低高血压大鼠的血压、血管紧张素Ⅱ及醛固酮水平。

高燕[7]2013年在《循环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与2型糖尿病证型相关性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ype2diabetes,2DM)患者血循环中血管紧张素Ⅱ (angiotensin Ⅱ, Ang Ⅱ)、醛固酮(aldosterone,ALD)与患者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 HbA1c)、年龄及其他常规生化指标的关系,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 RAAS)与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并发症的关系。另外,观察RAAS与2型糖尿病阴虚热盛证、痰湿证、血瘀证的相关性,为研究2型糖尿病中医证型的客观化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共收集2型糖尿病患者63例,将所有研究对象根据有无合并原发性高血压分为高血压组21例和非高血压组42例;根据HbA1c分为高糖化血红蛋白(H-HbA1c)组33例和非高糖化血红蛋白(Non-H-HbA1C)组30例;按年龄分为老年组35例和非老年组28例;根据有无合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DPN)分为DPN组29例和Non-DPN组34例。另外,依据中医学辨证分型将患者分为阴虚热盛证组27例和非阴虚热盛证组36例;痰湿证组34例和非痰湿证组29例;血瘀证组18例和非血瘀证组45例。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空腹胰岛素、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 model of assessment for insulin resistence index, HOMA-IR)、HbAlc、甘油叁酯(triglyceride, 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ALD、AngⅡ等生化指标测定,并分别进行相关检测指标的分析。结果: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ALD、AngⅡ与患者年龄呈显着负相关,与HbA1c呈显着正相关,并且AngⅡ还与FBG呈显着正相关。高血压组与非高血压组的ALD、AngⅡ未见统计学差异;H-HbA1c组的FBG、HOMA-IR、ALD、Ang Ⅱ均分别高于Non-H-HbA1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老年组的FBG、LDL-C、ALD、AngⅡ均分别低于非老年组,有统计学意义;多元逐步回归后,AngⅡ与HbA1c仍具有显着正相关,ALD与年龄呈显着负向关系。DPN组年龄显着高于Non-DPN组.,DPN组ALD、AngⅡ均低于Non-DPN组(P<0.05)。另外发现,阴虚热盛证组FBG、ALD、AngⅡ显着高于非阴虚热盛证组,其中AngⅡ差异呈高度显着性。ALD、AngⅡ在痰湿证组与非痰湿证组、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2型糖尿病患者血循环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与2型糖尿病的糖代谢紊乱存在密切关系。2、随着年龄的增长,RAAS呈现下降的趋势。3、周围神经病变患者RAAS水平明显低于非周围神经病变合并症患者,提示神经损伤严重,AngⅡ、ALD可能成为早期发现糖尿病神经病变、监测DPN病情进展的新指标。4、2型糖尿病阴虚热盛证患者血清AngⅡ和ALD水平显着高于非阴虚热盛证患者,提示血清RAAS可能成为阴虚热盛证辩证分型的客观指标。

张利莉, 袁莉[8]2008年在《血管紧张素Ⅱ信号系统与胰岛素信号转导》文中认为胰岛素信号传递受阻或减弱是导致胰岛素抵抗的主要原因。胰岛素信号转导途径的任何一个环节受损均可导致胰岛素抵抗。尤其与胰岛素受体、胰岛素受体亚单位、磷脂酰肌醇3激酶和葡萄糖转运子4等信号传递的关键分子受损密切相关。研究表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尤其是其主要成员血管紧张素Ⅱ可以作用于上述关键分子从而影响胰岛素信号转导途径,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对胰岛素信号系统的影响将成为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新靶点。

王纳遂[9]2012年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活性对骨骼肌微循环胰岛素敏感性的调节作用》文中研究说明第一章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活性对基础状态下大鼠骨骼肌微循环灌注的调节作用研究背景骨骼肌微循环是血浆和组织间液之间物质交换的场所,骨骼肌微循环灌注量的改变对物质交换起直接调节作用。肾素-血管紧张素(Renin-angiotensin system, RAS)系统在调节血管张力及血流动力学稳定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是RAS系统的主要生物活性物质,主要通过与其1型受体(AT1R)和2型受体(AT2R)结合发挥作用,AngⅡ对AT1R和AT2R具有相似的亲和力。在大容量血管及阻力小动脉,AT1R激活介导血管收缩,而AT2R激活可介导血管舒张。AT1R和AT2R在骨骼肌微循环中分布广泛,AT1R活性及AT2R活性是否对基础状态下骨骼肌微循环灌注起调节作用,并进而影响骨骼肌葡萄糖利用及胰岛素转运,目前并不完全清楚。目的给予AT1R拮抗剂氯沙坦和/或AT2R拮抗剂PD123319,观察基础状态下骨骼肌循环灌注情况的变化,以明确AT1R活性及AT2R活性对基础状态下骨骼肌微循环灌注的调节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观察AT1R活性及AT2R活性对骨骼肌摄取胰岛素和利用葡萄糖的影响。方法(1)骨骼肌微循检测实验: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氯沙坦给药组、PD123319给药组、氯沙坦+PD123319给药组、氯沙坦+L-NAME给药组,运用造影增强超声技术(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CEU)检测各组大鼠骨骼肌微循环灌注量(Microvascular blood volume, MBV)的变化;(2)股动脉血流检测实验:SD大鼠(10只),随机分为氯沙坦给药组和PD123319给药组,检测实验过程中股动脉血流变化;(3)骨骼肌葡萄糖利用测定实验: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氯沙坦给药组、PD123319给药组、氯沙坦+PD123319给药组、氯沙坦±L-NAME给药组,测定大鼠下肢动静脉葡萄糖差值以明确骨骼肌葡萄糖利用情况;(4)骨骼肌胰岛素摄取实验:SD大鼠(1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氯沙坦给药组、氯沙坦+L-NAME给药组,测定125-I胰岛素的清除率以明确骨骼肌胰岛素摄取情况。结果(1)AT1R拮抗剂氯沙坦给药后,与基础值相比,大鼠骨骼肌微循环灌注量显着增加约3倍(p<0.001),伴随骨骼肌葡萄糖利用和胰岛素摄取的明显增加(p<0.05)。氯沙坦给药不影响股动脉血流及动脉血压。(2)AT2R拮抗剂PD123319给药后,与基础值相比,大鼠骨骼肌微循环灌注量降低约80%(p<0.001),伴随骨骼肌葡萄糖利用明显下降(p<0.01)。PD123319给药不影响股动脉血流及动脉血压。(3)在同时给予AT2R拮抗剂PD123319的情况下,氯沙坦增加骨骼肌微循环灌注量及葡萄糖摄取的作用被抑制(与基础值相比,p>0.05)。(4)一氧化氮合成酶抑制剂L-NAME抑制一氧化氮产生后,氯沙坦增加骨骼肌微循环灌注量、葡萄糖利用及胰岛素摄取的作用均被抑制(与基础值相比,p>0.05)结论(1)基础AT1R活性限制骨骼肌微循环灌注量,并进而影响骨骼肌葡萄糖利用和胰岛素摄取;基础AT2R活性可增加骨骼肌微循环灌注量,从而增加骨骼肌葡萄糖利用和胰岛素转运。(2)AT1R阻滞后增加骨骼肌微循环灌注、葡萄糖利用和胰岛素摄取的作用,由AT2R介导,并依赖于一氧化氮的作用。第二章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活性对基础状态下大鼠骨骼肌微循环胰岛素敏感性的调节作用研究背景骨骼肌是胰岛素调节葡萄糖代谢的主要场所,在作用于骨骼肌细胞之前,胰岛素必须首先从循环血液中转运至骨骼肌组织间隙,胰岛素的转运是决定其在骨骼肌中发挥调节葡萄糖代谢作用的限速步骤。在正常状态下,胰岛素可扩张毛细血管前终末小动脉,增加骨骼肌微循环灌注,扩大物质交换面积,促进其自身转运作用。骨骼肌微循环胰岛素敏感性正常,是保证胰岛素调节糖代谢作用正常发挥的基础。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的过度激活影响胰岛素在骨骼肌中发挥调节糖代谢的能力,RAS系统对于骨骼肌微循环胰岛素敏感性是否有影响,目前尚无直接证据。我们在第一章实验中发现,基础状态下,AT1R和AT2R活性对骨骼肌微循环灌注、葡萄糖利用及胰岛素转运具有调节作用。由于骨骼肌微循环灌注、胰岛素转运与微循环胰岛素敏感性及胰岛素调节糖代谢的能力密切相关,我们推测AT1R和AT2R活性可能对微循环胰岛素敏感性发挥调节作用,并进而影响胰岛素调节糖代谢的能力。目的观察基础状态下AT1R和AT2R活性对胰岛素微循环作用和调节糖代谢能力的影响。方法(1)胰岛素微循环作用和调节糖代谢能力实验:SD大鼠(1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氯沙坦给药组和PD123319给药组。对照组大鼠接受2小时胰岛素钳夹实验(3mU/kg.min),氯沙坦组大鼠在接受胰岛素钳夹试验同时给予氯沙坦静脉注射以阻滞AT1R活性,PD123319组鼠在接受胰岛素钳夹试验同时给予PD123319持续输注以阻滞AT2R活性。计算胰岛素刺激的葡萄糖处置率(Glucose infusion rate, GIR),用于评价胰岛素调节糖代谢的能力;运用造影增强超声技术(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CEU)检测各组大鼠骨骼肌微循环灌注量(MBV)的变化,用于评价微循环胰岛素敏感性;整个实验过程中监测动脉血压;(2)股动脉血流检测实验:SD大鼠(15只),分组及处理同上,检测实验过程中股动脉血流变化。结果(1)对照组大鼠中,随着胰岛素的输注,GIR逐渐升高,同时可观察到MBV的增加,与基础值相比MBV增加约1.5-2倍(P<0.05)。(2)在胰岛素输注的情况下,给予氯沙坦后可观察到MBV进一步升高,与基础值相比升高约3倍(P<0.05);与对照组大鼠相比,氯沙坦给药对GIR没有进一步影响(P>0.05)。(3)在胰岛素输注的情况下同时给予PD123319输注,可观察到胰岛素增加MBV的作用消失(P>0.05,与基础值相比);伴随GIR显着降低,与对照组大鼠相比,PD123319给药后GIR下降约30%(P<0.05)。结论(1)基础AT1R和AT2R活性影响胰岛素调节糖代谢的能力,AT1R活性限制胰岛素刺激的骨骼肌处理葡萄糖的能力,AT2R活性对于胰岛素正常调节糖代谢是必需的;(2)基础AT1R和AT2R活性影响骨骼肌微循环胰岛素敏感性,AT1R活性限制胰岛素增加骨骼肌微循环灌注的能力,AT2R活性对于保持骨骼肌微循环胰岛素敏感性正常是必需的。第叁章氯沙坦改善脂质诱导的大鼠骨骼肌微循环胰岛素抵抗研究背景胰岛素可通过增加骨骼肌微循环灌注,促进自身转运至骨骼肌组织间隙,进而发挥调节糖代谢的作用。在糖尿病、肥胖等情况下,胰岛素增加微循环灌注的能力受损,即存在微循环胰岛素抵抗。微循环胰岛素抵抗限制了胰岛素的转运,影响胰岛素调节糖代谢的能力;微循环胰岛素抵抗是导致葡萄糖利用异常和糖尿病微血管、大血管病变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本课题组在第一章和第二章研究中发现:正常大鼠中,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和2型受体(AT1R)的活性与骨骼肌微循环灌注及胰岛素敏感性密切相关;AT1R拮抗后,可增加正常大鼠微循环灌注及骨骼肌葡萄糖摄取,而阻滞AT2R可使微循环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在胰岛素抵抗情况下,AT1R拮抗剂氯沙坦是否能够改善骨骼肌微循环胰岛素抵抗状态,增加胰岛素转运,进而改善糖代谢紊乱(代谢性胰岛素抵抗)尚不完全清楚。目的在脂质输注诱导的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中,观察AT1R拮抗剂氯沙坦是否能够改善骨髂肌微循环胰岛素抵抗状态,增加胰岛素转运,进而改善代谢性胰岛素抵抗。方法(1)微循环胰岛素抵抗实验: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氯沙坦治疗组和L-NAME给药组。对照组大鼠接受2小时胰岛素输注(3mU/kg.min)。模型组大鼠给予脂质输注3小时,并接受2小时胰岛素输注;氯沙坦治疗组大鼠给予脂质及胰岛素输注,于胰岛素输注开始前给予氯沙坦(0.3mg/kg);L-NAME给药组大鼠接受脂质、胰岛素及氯沙坦给药与氯沙坦治疗组相同,同时给予一氧化氮合成酶抑制剂L-NAME (50ug/kg.min)输注。各组大鼠计算胰岛素刺激的葡萄糖处置率(GIR),用于评价胰岛素调节糖代谢的能力;运用造影增强超声技术(CEU)检测各组大鼠骨骼肌微循环灌注量(MBV)的变化,用于评价微循环胰岛素敏感性;整个实验过程中监测动脉血压。(2)骨骼肌125-I胰岛素转运实验:SD大鼠(1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氯沙坦治疗组,对照组予以生理盐水输注,模型组予以脂质输注,氯沙坦治疗组在脂质输注同时给予氯沙坦治疗,各组大鼠注射125-I胰岛素后测定125-I胰岛素的清除率以明确骨骼肌胰岛素摄取情况。结果(1)对照组中,胰岛素输注30分钟时可观察到骨骼肌微循环灌注量(MBV)较基础值增加约2倍(p<0.05),该作用持续至少2小时,同时伴随胰岛素刺激的葡萄糖处置率(GIR)的升高。模型组中,脂质输注抑制胰岛素增加骨骼肌MBV的能力(p>0.05)模型组大鼠稳定状态GIR较对照组降低约35%(p<0.001)。氯沙坦治疗后,可观察到骨骼肌MBV较基础值显着增加约3倍左右(p<0.05),该作用持续至少2小时,同时伴随GIR的明显改善,氯沙坦治疗组大鼠稳定状态GIR较模型组大鼠明显升高(p<0.001)。L-NAME输注抑制氯沙坦增加骨骼肌MBV的作用,同时氯沙坦改善GIR的作用也受到抑制。(2)脂质输注和/或氯沙坦给药不影响骨骼肌125I-胰岛素的摄取。结论在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中,AT1R拮抗剂氯沙坦治疗能改善大鼠微循环胰岛素抵抗状态,进而改善代谢性胰岛素抵抗。

鲁辛[10]2010年在《血管紧张素Ⅱ经氧化应激途径损伤胰岛β细胞功能的实验研究及机制探讨》文中认为研究背景: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和外周组织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的两个主要因素。日益增多的事实表明,胰岛β细胞异常可能是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的中心环节。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the United Kingdom prospective diabetes study,UKPDS)显示,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只有正常人的50%,其后β细胞功能以每年4%~5%的速度下降。因此,探讨胰岛β细胞功能损伤的机制及保护策略一直是糖尿病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近年来,LIFE(氯沙坦干预降低高血压患者终点事件研究)、CAPPP(卡托普利防治计划)、SCOPE(老年人认知和预后研究)等多个大型临床循证研究证实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ARB)在降低血压的同时,能显着减少高危人群新发2型糖尿病的危险。DREAM(雷米普利和罗格列酮减少糖尿病的评估)研究表明ACEI类药物雷米普利可使空腹血糖受损(impaired fasting glucose,IFG)或糖耐量异常(imparied glucose tolerance,IGT)的患者血糖恢复正常,并且显着降低糖负荷后血糖水平。最新的NAVIGATOR(那格列奈和缬沙坦治疗糖耐量受损人群的预后研究)研究证实对于合并心血管风险的IGT患者,在严格生活方式干预基础上,采用缬沙坦能有效预防新发糖尿病达14%。上述这些临床研究初步提示2型糖尿病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 angiotensin system,RAS)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具体机制如何目前尚不清楚。因此,探讨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成为近几年糖尿病领域的研究热点。随着人们对2型糖尿病与RAS之间关系的日益关注,大量研究证实阻断RAS减少糖尿病的发生,一方面归因于RAS阻断剂对外周胰岛素敏感性和糖代谢的改善;另一方面归因于RAS阻断剂对胰岛β细胞起着重要的保护作用。业已证实氧化应激是β细胞功能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β细胞内活性氧簇(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产生可通过影响胰岛素基因表达,损伤胰岛素分泌功能及促凋亡、抑制增殖等多条途径损伤p细胞功能。此外,大量研究提示胰岛局部RAS激活与β细胞氧化应激发生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但是,局部RAS最重要的活性组分——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经氧化应激途径损伤β细胞功能的研究目前缺乏足够的实验证据,其具体分子机制仍有待阐明。因此,本课题以β细胞株RIN-m细胞为研究对象,拟从如下叁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1)观察AngⅡ及氯沙坦预处理对RIN-m细胞胰岛素基因表达的影响,检测各组细胞内ROS水平,同时检测各组细胞胰岛素转录因子胰腺十二指肠同源盒-1(pancreatic duodenal homeobox factor 1,PDX-1)及肌腱膜纤维肉瘤肿瘤基因同系物A (Mus muscular v-maf musculoaponeurotic fibrosarcoma oncogene family proteinA,MafA)表达,探讨AngⅡ是否通过氧化应激途径影响胰岛素关键转录因子PDX-1及MafA活性,进而影响β细胞胰岛素基因表达;(2)观察AngⅡ及氯沙坦预处理对RIN-m细胞胰岛素分泌功能的影响,检测各组细胞解偶联蛋白2(uncoupling protein 2,UCP2)表达、线粒体膜电位、细胞内叁磷酸腺苷二钠(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含量及Ca2+浓度,探讨AngⅡ是否通过氧化应激-UCP2途径影响β细胞葡萄糖刺激胰岛素分泌(glucose-stimulated insulin secretion,GSIS)功能;(3)观察AngⅡ及氯沙坦预处理对RIN-m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检测细胞凋亡率,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ell lymphoma/leukemia-2,Bcl-2)及Bcl-2相关x蛋白(Bcl-2-associated x protein,Bax)表达及Caspase9、3的活性,探讨AngⅡ是否经氧化应激影响凋亡相关信号分子的表达,最终通过线粒体途径诱导p细胞凋亡第一部分:AngⅡ对RIN-m细胞胰岛素基因表达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目的:探讨AngⅡ对RIN-m细胞胰岛素基因表达的影响及其相关分子机制。方法:(1)RIN-m细胞的培养及活性测定:含10%胎牛血清的RPMI-1640完全培养基,于37℃,5%C02培养箱中培养RIN-m细胞,0.4%台盼蓝染色检测细胞活性。(2)AngⅡ对RIN-m细胞胰岛素基因表达的影响:细胞分为A~E五组,A组为空白对照组,添加RPMI-1640完全培养基;B~E组为不同浓度AngⅡ处理组,添加终浓度分别为0.1、1、10、10nMAngⅡ的培养液。各组处理完毕后,37℃,5%CO2培养箱中分别孵育12h、24h或36h,RT-PCR检测各组细胞胰岛素基因表达。(3)氯沙坦预处理对RIN-m细胞胰岛素基因表达的影响:细胞分为A-C叁组,A组为空白对照组,添加RPMI-1640完全培养基;B组为100nMAngⅡ组,添加终浓度为100nMAngⅡ的培养液;C组为氯沙坦预处理组,向培养基中添加1μM氯沙坦后15min添加100nMAngⅡ。各组处理完毕后,置于37℃,5%CO2培养箱中孵育24h,RT-PCR检测各组细胞胰岛素基因表达。(4)氯沙坦预处理对RIN-m细胞内ROS水平的影响:细胞分组同(3)部分。干预24h,100μM DCFH-DA荧光探针负载后流式细胞仪检测DCF平均荧光强度,反映细胞内ROS水平。(5)氯沙坦预处理对RIN-m细胞PDX-1及MafA表达的影响:细胞分组同(3)部分。干预24h, RT-PCR检测细胞PDX-1及MafA mRNA表达,Western-blot检测细胞PDX-1及MafA蛋白表达。结果:(1)RIN-m细胞形态观察及活性测定:RIN-m细胞呈长梭型,折光性好。台盼蓝染色细胞活力为93%左右,细胞活性高。(2)AngⅡ对RIN-m细胞胰岛素基因表达的影响:不同浓度AngⅡ干预12h各处理组间胰岛素mRNA表达无显着性差异(F=0.324,P=0.858);干预24h及36h,各处理组胰岛素mRNA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622,P=0.000;F=26.405,P=0.000)。24h及36h时,除0.1nMAngⅡ组外,其余叁组胰岛素mRNA表达显着低于空白对照组(P值均<0.001)。空白对照组和0.1nMAngⅡ组干预不同时间胰岛素mRNA表达无显着性差异(F=0.204,P=0.819;F=1.422,P=0.291),其他叁组干预12h胰岛素mRNA表达显着高于24h及36h(P值均<0.05),而24h与36h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氯沙坦预处理对RIN-m细胞胰岛素基因表达的影响:空白对照组、100nMAngⅡ组及氯沙坦预处理组叁组间胰岛素mRNA表达有显着性差异(F=13.791,P=0.002),100nMAngⅡ组胰岛素mRNA表达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和氯沙坦预处理组(P值分别为0.001,0.002),后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0)。(4)氯沙坦预处理对RIN-m细胞内ROS水平的影响:叁组间ROS水平有显着性差异(F=36.693,P=0.000),100nMAngⅡ组ROS水平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和氯沙坦预处理组(P值均为0.000),后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8)。(5)氯沙坦预处理对RIN-m细胞PDX-1及MafA mRNA表达的影响:叁组间PDX-1及MafA mRNA表达有显着性差异(F=4.832,P=0.038;F=5.823,P=0.024),100nMAngⅡ组PDX-1及MafA mRNA表达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和氯沙坦预处理组(P值分别为0.016,0.046;0.010,0.030),后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542,0.530)。(6)氯沙坦预处理对RIN-m细胞PDX-1及MafA蛋白表达的影响:叁组间PDX-1及MafA蛋白表达均有显着性差异(F--9.118,P=0.007;F=16.472,P=0.001),100nMAngⅡ组PDX-1及MafA蛋白表达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和氯沙坦预处理组(P值分别为0.004,0.006;0.000,0.001),后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802,0.477)。结论:(1)AngⅡ时间、浓度依赖性抑制胰岛p细胞胰岛素mRNA表达;(2)AngⅡ刺激胰岛p细胞产生大量ROS,诱导p细胞发生氧化应激损伤;(3)AngⅡ下调胰岛p细胞关键转录因子PDX-1及MafA mRNA及蛋白表达;(4)氯沙坦预处理可以拮抗AngⅡ的效应:促进胰岛素mRNA表达,减少p细胞ROS产生,上调PDX-1及MafA mRNA及蛋白表达;(5)AngⅡ可能通过氧化应激途径下调β细胞PDX-1及MafA活性,进而抑制β细胞胰岛素基因表达;氯沙坦预处理可以拮抗AngⅡ对p细胞的氧化应激损伤,从而在胰岛素基因表达方面对β细胞起到保护作用。第二部分:AngⅡ对RIN-m细胞胰岛素分泌功能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目的:探讨AngⅡ对RIN-m细胞胰岛素分泌功能的影响及其相关分子机制。方法:(1)AngⅡ对RIN-m细胞胰岛素分泌的影响:实验分为五组,具体分组同第一部分(2)。细胞处理完毕后,37℃,5%C02培养箱中孵育12h、24h或36h,分别用含3.3mM葡萄糖和16.7mM葡萄糖的KRBH液刺激1h,放射免疫法检测胰岛素分泌量。(2)氯沙坦预处理对RIN-m细胞胰岛素分泌的影响:实验分为叁组,具体分组同第一部分(3)。干预24h,放射免疫法检测各组细胞胰岛素分泌量,操作步骤同上。(3)氯沙坦预处理对RIN-m细胞UCP2 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具体分组及处理第一部分(3)。干预24h,RT-PCR检测细胞UCP2 mRNA表达,Western-blot检测细胞UCP2蛋白的表达。(4)氯沙坦预处理对RIN-m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具体分组及处理同第一部分(3)。干预24h,5μg/ml罗丹明123荧光探针负载后流式细胞仪检测平均荧光强度,反映细胞线粒体膜电位。(5)氯沙坦预处理对RIN-m细胞内ATP含量的影响:具体分组及处理同第一部分(3)。干预24h,每孔加入100μl Celltiter-GloTM混合液,发光计检测萤光强度,反映细胞内ATP含量。(6)氯沙坦预处理对RIN-m细胞内Ca2+浓度的影响:具体分组及处理同第一部分(3)。干预24h,5μM Fluo-3AM荧光探针负载后流式细胞仪检测Fluo-3平均荧光强度,反映细胞内Ca2+浓度。结果:(1)AngⅡ对RIN-m细胞基础胰岛素分泌的影响:不同浓度AngⅡ干预12h各处理组间基础胰岛素分泌量无显着性差异(F=0.029,P=0.998)。干预24h及36h,各处理组基础胰岛素分泌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862,P=0.011;F=12.468,P=0.001)。24h时,除0.1nMAngⅡ组和1nMAngⅡ组,其他两组胰岛素分泌显着低于空白对照组(P值均<0.05)。36h时,除0.1nMAngⅡ组外,其他叁组胰岛素分泌量显着低于空白对照组(P值均<0.05)。空白对照组和0.1nMAngⅡ组在不同干预时间基础胰岛素分泌量无显着性差异(F=0.029,P=0.971;F=1.422,P=0.291),其他叁组干预12h胰岛素分泌量显着高于24h和36h(P值均<0.05),而24h与36h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AngⅡ对RIN-m细胞GSIS的影响:不同浓度AngⅡ干预12h各处理组间GSIS无显着性差异(F=2.335,P=0.126)。干预24h及36h,各处理组GSI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639,P=0.000;F=17.916,P=0.000)。24h时,除0.1nMAngⅡ组外,其他叁组GSIS显着低于空白对照组(P值均<0.05)。36h时,各处理组GSIS显着低于空白对照组(P值均<0.05)。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他四组在不同干预时间GSIS有显着性差异(P值均<0.05),干预12hGSIS显着高于24h和36h(P值均<0.05),而24h与36h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氯沙坦预处理对RIN-m细胞胰岛素分泌的影响:空白对照组、100nMAngⅡ组及氯沙坦预处理叁组间基础胰岛素分泌及GSIS均有显着性差异(F=28.785,P=0.000; F=63.341,P=0.000),100nMAngⅡ组基础胰岛素分泌和GSIS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和氯沙坦预处理组(P值均<0.05),后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611和0.399)。(4)氯沙坦预处理对RIN-m细胞UCP2 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叁组间UCP2mRNA和蛋白表达有显着性差异(F=694.903,P=0.000;F=117.157,P=0.000), 100nMAngⅡ组UCP2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和氯沙坦预处理组(P值均为0.000),后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181和0.153)。(5)氯沙坦预处理对RIN-m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叁组间线粒体膜电位有显着性差异(F=361.163,P=0.000),100nMAngⅡ组线粒体膜电位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和氯沙坦预处理组(P值均为0.000),后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7)。(6)氯沙坦预处理对RIN-m细胞内ATP含量的影响:叁组间细胞内ATP含量有显着性差异(F=10.094,P=0.001),100nMAngⅡ组ATP含量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和氯沙坦预处理组(P值分别为0.000,0.001),后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4)。(7)氯沙坦预处理对RIN-m细胞内Ca2+浓度的影响:叁组间细胞内Ca2+浓度含量有显着性差异(F=7.506,P=0.003),100nMAngⅡ组Ca2+浓度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和氯沙坦预处理组(P值分别为0.001,0.020),后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8)。结论:(1)AngⅡ时间、浓度依赖性抑制胰岛β细胞基础胰岛素分泌和GSIS;(2)AngⅡ上调胰岛β细胞UCP2 mRNA及蛋白表达,降低线粒体膜电位,减少细胞内ATP含量和Ca2+浓度;(3)氯沙坦预处理可以拮抗AngⅡ的效应:恢复β细胞基础胰岛素分泌及GSIS,下调UCP2表达,增加线粒体膜电位、细胞内ATP含量及Ca2+浓度;(4)AngⅡ可能通过影响β细胞胰岛素基因表达进而损伤基础胰岛素分泌功能;AngⅡ可能经氧化应激途径上调β细胞UCP2表达,进而损伤GSIS功能;氯沙坦预处理可以拮抗AngⅡ效应,从而在胰岛素分泌功能方面对β细胞起到保护作用。第三部分:AngⅡ对RIN-m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目的:探讨AngⅡ对RIN-m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及其相关分子机制。方法:(1)AngⅡ对RIN-m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实验分为五组,具体分组同第一部分(2)。各组处理完毕后,在37℃,5%CO2培养箱中分别孵育24h、36h或48h,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2)氯沙坦预处理对RIN-m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实验分为叁组,具体分组同第一部分(3)。干预48h,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3)透射电镜观察各组细胞超微结构:具体分组同第一部分(3)。干预48h,戊二醛固定,酒精脱水,氧化丙烯浸泡,树脂包埋,超薄切片机切片后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4)氯沙坦预处理对RIN-m细胞凋亡率的影响:具体分组同第一部分(3)。干预48h,AnnexinV-FITC/PI双染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5)氯沙坦预处理对RIN-m细胞Bcl-2及Bax表达的影响:具体分组同第一部分(3)。干预48h,RT-PCR检测各组细胞Bcl-2及Bax mRNA表达,Western-blot检测各组细胞Bcl-2及Bax蛋白的表达。(7)氯沙坦预处理对RIN-m细胞Caspase9、3活性的影响:具体分组同第一部分(3)。干预48h,分光光度法检测细胞Caspase9、3的活性。结果:(1)AngⅡ对RIN-m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不同浓度AngⅡ干预24h、36h及48h,各处理组间细胞增殖活性均有显着性差异(F=288.043,P=0.000;F=198.079,P=0.000;F=201.157,P=0.000)。24h时,除空白对照组与0.1nMAngⅡ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167),其余各组之间两两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值均<0.05)。36h及48h时,各组之间两两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值均<0.05)。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他四组在不同的干预时间细胞增殖活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7.992,P=0.000;F=20.001,P=0.002;F=98.937,P=0.000;F=48.778,P=0.000),24h细胞增殖活性显着高于36h和48h(P值均<0.05),而36h与48h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氯沙坦预处理对RIN-m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空白对照组、100nMAngⅡ组及氯沙坦预处理叁组间细胞增殖活性有显着性差异(F=896.424,P=0.000),100nMAngⅡ组细胞增殖活性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和氯沙坦预处理组(P值均为0.000),后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0)。(3)透射电镜观察各组细胞形态:空白对照组细胞大小正常,结构清晰,核仁明显,染色质均匀,细胞器正常;100nMAngⅡ组细胞呈现凋亡形态学改变:胞质浓缩,核固缩、碎裂,染色质浓缩、边聚,胞浆有空泡化,线粒体肿胀,嵴明显减少,形成电子透亮区;氯沙坦预处理组细胞形态、结构基本正常。(4)氯沙坦预处理对RIN-m细胞凋亡率的影响:叁组间细胞凋亡有显着性差异(F=101.298,P=0.000),100nMAngⅡ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和氯沙坦预处理组(P值均为0.000),后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9)。(5)氯沙坦对预处理RIN-m细胞Bcl-2及Bax 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叁组间细胞Bcl-2 mRNA及蛋白表达均无显着性差异(F=2.180,P=0.169;F=0.622,P=434.795)。Bax mRNA及蛋白表达均有显着性差异(F=57.535,P=0.000;F=434.795,P=0.000);100nMAngⅡ组Bax 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和氯沙坦预处理组(P值均为0.000),后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225和0.108)。(6)氯沙坦预处理对RIN-m细胞Caspase9、3活性的影响:叁组RIN-m细胞Caspase9和Caspase3活性有统计学差异(F=5.108,P=0.012;F=5.401,P=0.009)。100nMAngⅡ组细胞Caspase9,3的活性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和氯沙坦预处理组(P值分别为0.026,0.004;0.025,0.003),后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477和0.420)。结论:(1)AngⅡ时间、浓度依赖性抑制胰岛β细胞增殖活性;(2)AngⅡ诱导β细胞发生典型的凋亡形态学改变,促进β细胞凋亡;(3)AngⅡ对Bcl-2表达没有影响,上调Bax mRNA及蛋白表达,Bax/Bcl-2比值增加,促进Caspase9、3活化;(4)氯沙坦预处理可以拮抗AngⅡ的效应:促进β细胞增殖,抑制β细胞凋亡下调Bax表达,Bax/Bcl-2比值减少,抑制Caspase9、3活化;(5)AngⅡ可能经氧化应激途径上调凋亡基因的表达及活化Caspase,进而经线粒体途径诱导β细胞凋亡;氯沙坦预处理可以拮抗AngⅡ效应,从而在胰岛增殖及凋亡方面对β细胞起到保护

参考文献:

[1]. 葛根素拮抗胰岛素抵抗-高血压大鼠肿瘤坏死因子-α及肾素-血管紧张素的作用[J]. 庆方, 潘竞锵, 肖柳英, 韩超. 中国实用医药. 2006

[2]. 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拮抗剂改善高脂饲养大鼠胰岛素敏感性的实验研究[D]. 闫文华.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2009

[3]. 参泽双降汤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影响[D]. 余婵娟.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6

[4]. 加味建瓴汤对胰岛素抵抗高血压血清瘦素及血管紧张素Ⅱ的临床观察[D]. 曹家铭.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2

[5]. 针刺对实验性糖尿病心肌病大鼠心肌血管紧张素Ⅱ的调节作用的研究[D]. 刘连莹.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08

[6]. 穴位埋线对高血压大鼠血压及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的影响[D]. 赵小波. 河南中医学院. 2014

[7]. 循环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与2型糖尿病证型相关性的分析[D]. 高燕.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3

[8]. 血管紧张素Ⅱ信号系统与胰岛素信号转导[J]. 张利莉, 袁莉. 国际内科学杂志. 2008

[9].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活性对骨骼肌微循环胰岛素敏感性的调节作用[D]. 王纳遂. 中南大学. 2012

[10]. 血管紧张素Ⅱ经氧化应激途径损伤胰岛β细胞功能的实验研究及机制探讨[D]. 鲁辛. 南方医科大学. 2010

标签:;  ;  ;  ;  ;  ;  ;  ;  ;  ;  ;  ;  ;  ;  ;  ;  ;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与胰岛素抵抗关系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