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历史与现实有机契合--山区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探索_人口学论文

使历史与现实有机契合--山区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探索_人口学论文

让历史和现实有机契合——山区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研究性论文,山区论文,现实论文,中学历史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课程改革中增加了一门必修课——研究性学习。这门课程具有独特与创新的特点,是改变学生创新意识差、实践能力差的良方。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学会自主性、探索性、研究性学习,更充分地发挥自身潜能,培养传统的接受式教育中难以学到的观察事物能力、收集资料信息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社交活动能力。

研究性学习,研究什么呢?老师怎样指导,学生怎样做?这给老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专家指出,要结合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选择专题,要充分利用本校、本地的教育资源,寻找学生感兴趣和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我校各教研组根据本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提出了相应课题。我在想,怎样使课题能充分发挥史学教育的借鉴功能,重视历史对学生的教育、指导作用,培养学生用科学的历史观和历史知识指导自己的行动和正确决策呢?我先在学生中作了一个调查。由于我县处于盆周山区,有的学生上有哥或姐,下还有弟或妹,各乡镇外出到沿海打工的人相当多,同时,越是偏远的乡镇,两胎以上的越多,且生育观念封建色彩还相当浓厚。于是,我提出了一个历史与现实契合的课题:“人口学教育对我县的影响”。

提出课题后,我组织部分学生,布置了以下任务:①调查各乡镇人口基本的情况;②各乡镇在外打工人员的多少(占青壮年的比例)以及这批人所受教育程度的情况;③所生人口的多少与家境贫富的调查;④农村、城镇生育观念的调查;⑤农村20年来人均分配土地变化的情况;⑥人口多少对环境有无影响。

学生在接受任务后,通过查、问等多种方式收集了大量的信息、资料,也写出了一些相应的小报告,得出了一些初步的结论。我在充分总结学生收集的资料、结论后,召集学生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①是否仍是“人多力量大”,应怎样辩证地看待;②农村某些生育观念是否正确;③人口问题对我县的教育、就业形势有何影响;④人口问题对我县的资源、环保有何影响。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我随时总结、提问,并不时出示学生收集的资料。在充分讨论,学生初步形成一定认识后,我召集全年级学生,从人口学简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作了以下几个专题讲座:

一、人口学教育的意义

我国地广人多,人口问题近年来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引起关注。针对此热点,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口普及教育,能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国情,使学生懂得人口与社会、人口与经济、人口与自然界等方面的关系,以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念,增强青少年振兴中华的紧迫感、责任感,树立人口忧患意识和人口科学知识。同时这也是培养中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需要,达到教学同现实的有机契合。

二、介绍我国各代人口知识

我从奴隶社会到1949年,从生产力发展,政治的稳定与战乱、赋税制度的变化等角度给学生分析了人口增长的规律,又分析了建国后我国人口持续增长的原因、影响,让学生基本了解人口学简史的知识。

三、分析人口问题对现实的影响

1.人口与环境、生态的关系。环境负载力有一定限度,人口规模的扩大必受到资源的限制。千百万年以来,自然界确立了决定环境状况的各过程之间的关系,自发地形成了自然生态平衡,如果人为地破坏这种平衡,就会受到客观环境的惩罚。人口的增多,必然需要不断进行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必然要从自然界获取东西,从而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我国自古以来是农业国,人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这必须要受到土地的限制。而土地是几千年来农民抗争的核心问题。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在汉、唐时期是经济、政治、文化最发达、最辉煌的地区,但这种鼎盛与辉煌是建立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农耕扩大和向大自然索取的基础之上的,即是以环境的失衡为代价的。因长期过度开发,水土流失加剧,黄河河患日益严重的趋势已不可逆转,在历史上曾26次改道,整个生态环境恶性循环,经济大量衰落。1998年我国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灾,东北的松花江、嫩江也出现百年一遇的洪水。国家、人民所付出的代价是相当沉重的。究其原因,应从明清开始,由于北方人民南迁后人口大量增多,18世纪中叶达3亿,巨大的人口压力,使大量流民进入长江流域从事伐木、造纸、烧炭等生产,大量原始森林被毁,长江各支流水土流失严重,加速了下游河道的淤浅。同时,在巨大的人口压力下,耕地不足,唯一的出路是大规模围江、围湖,开辟垸田,与水争地,长江流域发生自然灾害的频率大大加快。本世纪50年代由于“以粮为纲”、“大炼钢铁”的决策失误,再加上人口的压力,造成全国性围湖造田、与林争地的局面,我国森林面积大大减少,这种竭泽而渔的生产方式使环境功能受到极大破坏,以至于酿成1998年长江流域的特大灾难。我国长城以北宽达几十公里的地带,过去也曾水草丰美,如今流沙遍布,也是由于人口增多,大面积滥伐、滥垦、滥牧,水土大量流失,久而久之变成沙漠。因此,人口漫无节制地增长,使人们向自然界摄取的资源不断增加,以至超过自然界稳定的“支付”能力,就必然破坏生态的平衡。

2.人口与就业。劳动就业问题,涉及到经济发展,也涉及到社会的安定团结。人口达到一定年龄,需要安排就业。生产资料的数量同劳动力的数量相适应,就能促进经济发展,反之则阻碍经济发展。由于我国人口基数逐年增加,长年积压的劳动力就业问题太多,加上国家底子薄,财力有限,就业问题更加突出。文革时期毛泽东为解决城市就业压力,搞过“上山下乡”运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反而造成一整代人心理上的巨大失衡。再以四川为例,四川为有名的农业大省,农民人口相当于全国农民的十分之一,而土地严重不足,劳动力大量过剩,从80年代后期起,四川南下打工的农民潮如汹涌浪涛;到90年代更向四面八方扩散,势不可挡;90年代中期由于国有企业大量停工停产,工人大量下岗,城市、农村的人口就业压力对国家而言是相当大的,也是今后我国长期需要解决的艰巨任务。加上我国劳动力绝大部分素质较低,只能从事加工、建设等基础性项目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工作,无法向海外推出,使我国庞大的劳动力市场无解决的出路。

3.人口与教育。一个国家要振兴、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是关键问题,而提高科技水平,必须依靠教育,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但我国教育事业的现状仍与适应现代化、高科技的发展有一定距离。刚普及完九年制义务教育,高中升入大学的比例仍只有50%,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加上我国人口只重量,不重质,国企职工普遍技术水平低,受教育程度低。农村仍有一定的文盲及半文盲。究其原因,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人口过多,增长过快,影响了教育的投入、教育的普及及培养素质人才。我国高校近年来都大量扩招,但因青少年基数过大,远远满足不了社会需求,因此,不控制人口,提高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将是一句空话。

4.人口与资金积累和消费水平。要增加我国国力,需要不断扩大再生产、加强建设,这就需要大量资金。我国现阶段国民收入还很有限,而如果人口多、增长快,把大量资金用于人口的基本生活消费,则积累资金就少,必然影响建设资金的积累。同时,人口过多也影响了我国消费水平的提高。

四、人口问题对我县的影响

我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注重人口问题对我县有重大影响。

1.有利于改变学生错误的生育观。在我县部分山区、农村,仍然存在传宗接代、多子多福、重男轻女的思想,早婚早育现象比较严重,有的受旧观念影响,千方百计偷生、躲生,逃避计划生育。有的孩子七、八岁还未上户。通过对人口普及的教育,使学生认识人口问题的重要性、迫切性,从而影响他们及部分乡村家庭的生育观念。

2.加强对我县资源、环保等的重要认识。我县处于云贵高原的边缘,为山区丘陵县,山多地少。人口的大量增多,导致耕地资源严重不足,许多乡、村至少10%以上的新生人口根本分不到土地。人口多,也必然导致毁林为地。我县森林面积大量减少,水土流失在部分地区加大,造成泥石流等灾害。人口的压力,使县内盲目上马的一些工厂、企业毁灭式开采,加大了环保的压力。

3.加深对我县就业、教育困难的认识。我县人口从50年代的十几万发展到现在近40万,人口增幅较大,且大部分为解放后出生,导致农村、城镇劳动力大量过剩,加上我县工矿企业少,且大多数企业不景气或倒闭、破产,就业渠道相当狭窄。庞大的就业压力使人们从80年代中期起大量涌向外地打工。这虽缓解了县就业压力,但可看出人口多导致就业困难之大。相应的人口压力导致教育压力。我县虽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但经费等困难导致仅有40%的初中生能升入普高、职高,剩余的绝大部分则无从解决。

4.利于迎合西部大开发的潮流。国家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口号,而我县也正乘着这股东风,加快自身发展,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富民兴县。然而,西部开发需要高素质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需要良好的投资环境。因此,要把用于抚育初生人口及初级教育的资金也用于加强教育建设的投入,才能迎合这股潮流。

通过以上人口学教育的实施,使学生深刻地了解我国人口学简史,拓宽了其知识面,也加强了他们在资源、环保、教育等方面的综合认识,使他们树立一种清醒的、正确的人口学方面的态度,迎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潮流。

标签:;  ;  

使历史与现实有机契合--山区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探索_人口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