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民主体性意蕴及路径研究论文

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民主体性意蕴及路径研究论文

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民主体性意蕴及路径研究

郎慧慧1张继龙2

(1.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2;2.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合肥230009)

摘要: 全球化时代,由资本逻辑导致的人民主体性危机要求确立一种符合人的合理主体性的全球观。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增进世界人民福祉的发展新理念已然成为解决人民主体性困境的基本路径。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内容看,其人民主体性意蕴主要表现为维护世界人民的政治权利、扩展世界人民的安全发展、发挥世界人民的主体创造性、丰富世界人民的精神需求以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因此,为落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民主体性思想,要在主客体统一中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民主体性意识、在开放的普遍交往中增强人与人以及国家与国家等主体间际互动、在发展战略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遵循。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人民主体性;需求;以人民为中心;建构

全球化时代,人民主体性的缺失使主体人陷入由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关系异化而导致的生存危机、人际危机以及自我发展危机中,这迫切要求确立一种符合人的合理主体性的新全球观。伴随国际贸易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技术革命化,世界各国人民已经成为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1],这意味着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成为解决人民主体性困境的基本路径。深入挖掘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内涵,我们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民主体性意蕴,这对认识、理解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大现实和实践价值。

一、人民主体性危机的当代审视

马克思曾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4]499这里包含人民主体性的三重要素,即主体人、感性活动、实践。人民主体性就是从人的感性活动出发,通过实践作用于客体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人民主体性有合理性与不合理性之分,合理性是“人们要求和衡量自己和他人言行及其产物的一个基本目标和尺度”[2],不合理性则是打破合理方式的体现。事实上,发展“按其本性属于自我超越的创造性活动,在这一意义上它也只能是人才会具有的活动方式”[3],由此,人民主体性的性质与社会发展程度密切相关,合理的人民主体性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不合理的人民主体性将会导致发展危机。在全球化时代,正是资本逻辑内在的极端利己主义和物质主义等不合理的人民主体性方式,使人陷入生存危机、人际危机以及自我发展危机中,进而从整体上成为引致全球危机的导火索。我们可以将这些不合理统称为人民主体性危机。

(一)不合理的活动方式导致生态危机,引发人的生存危机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作为社会存在物,人最根本的内在本质在于具有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动性和主动性。然而,人首先是“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4]209。这种受动性是发挥人的主动性的前提。一般来讲,人的主动性和受动性随着历史条件的变迁将会产生强弱不同的影响。人的主动性是创造社会财富的核心动力,在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具有比人的受动性更重要的作用,但若发挥的力度超过了自然能够承受的范围,就会遭到受动性的反击,此时,人的受动性将会成为阻滞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不可否认的是,当前,人类不合理的主动性使人类陷入不间断的生态危机中,这种反主体负效应严重威胁着人的生存和发展。引起人不合理活动方式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科技具有产生负效应的可能性。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依靠科技可以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然而,科技若无科学合理的发展观引导,就可能由发展动力变为发展阻力,使有限的原始自然进一步被人化自然取代。在这种情况下,人类不得不经受自然界的报复,承受生态环境的恶化。二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使“个人中心”和物质利益至上等不合理的需要观和价值观合法化。由此,人们不合理的需要激发了人们追求财富的物质欲望和消费欲望,人们追求的是“是什么”,而非“应该是什么”,他们片面地将“善”定义为无止境地赚取经济效益,这导致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发生悄然改变。事实上,被物质世界遮蔽了的需要观和消费观,掩盖了人与自然不合理的存在方式,使人对自然的过度索取似乎成为理所应当的必然。人的这种忘本行为损害了人的无机身体,这非但没有促进人的发展,反而成为限制人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威胁着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

(二)不合理的主体间交往关系形成异己化的物性社会关系,导致人际危机

社会“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5],在交往中形成的社会关系是实现人的发展的基础。然而,全球化时代,主体间和谐的交往关系不仅在资本主义私有化社会中发生质变,而且在全球信息化的影响下虚拟化。一方面,资本的逐利本性使人们之间的交往不是出于人本身的意愿,而是为了实现自身的物质利益。逐渐地,主体间交往关系被物与物之间的商品交换关系所掩盖,而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也被物化或异化了。正如马克思所讲,资产阶级“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6]。这种物化的社会关系造成人与人之间交往关系的不平等,使大多数劳动者和小部分处于劣势的资本家不得不为解决基本的动物式生存问题而努力,从而无法关注交往对自身发展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全球信息化在推动人与人的关系转变为世界人与地球关系的同时,也对人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它借助抽象的数字、符号将人们的社会关系连接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人们的交往能力因缺少面对面交往而弱化,最终导致人的本质抽象化,并直接引发社会关系虚拟化。如果人们将自身的发展受制于网络,并忽略自身其他各方面能力和个性的发展,就会丧失主体性,代之以网络主体性。但这并不是绝对的,网络信息化是否会消解人的主体性,完全取决于人们对待信息网络的态度。事实上,信息化社会的虚拟社会关系是物化社会关系在新的发展阶段的新形式,它们只是交换方式有所差异,其共同点不仅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均通过物与物的关系体现,同时它们都越来越严重地消解人的主体性所依存的和谐社会关系,如若不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人的主体性将很难实现其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

(三)不合理的劳动形式导致主体自身异化,引发自我发展危机

不同于人的创造性、个性和能力的自由全面发展,自我发展危机强调因主体自身异化而加剧的片面畸形发展。主体自身的异化强调人的本质与自我分离,个人由于无法占有自己的本质而使自我成为一种陌生于自我的状态。近代以来,人逐渐摆脱对自然和人的依附关系,本应成为社会发展的主人,却在发展中将“以个人为中心”误等于人的主体性发挥。尤其是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建立以来,人们以资本的本性组织世界,资本主义社会中雇佣的劳动形式使人的劳动与人分离,劳动无法为自己支配,这使劳动者丧失真正自由,进而成为资本和物质的附庸。在这种情况下,“人自身异化了以及这个异化的人的社会是一幅描绘他的现实的社会联系,描绘他的真正的类生活的讽刺画;他的活动由此而表现为苦难,他个人的创造物表现为异己的力量,他的财富表现为他的贫穷,把他同别人结合起来的本质的联系表现为非本质的联系,相反,他同别人的分离表现为他的真正的存在;他的生命表现为他的生命的牺牲,他的本质的现实化表现为他的生命的失去现实性,他的生产表现为他的非存在的生产,他支配物的权力表现为物支配他的权力,而他本身,即他的创造物的主人,则表现为这个创造物的奴隶”[7]。因此,人们完全被社会同化,人们不再关心自己的个性发展,人们所追求的就是社会所需要的,人们成为社会生活单一化、个性单一化的“单向度的人”。如果人们没有充分意识到主体自身异化所造成的自我发展困境,必然会在物欲横流、价值观单一的社会中自我否定,这严重影响人的主体性的合理发挥。

综上可以发现,人民主体性危机根源于资本逻辑的负面效应,这使当今人类仍困于对立、冲突和风险中。然而,资本逻辑内在的剥削性违背了人类日益紧密的相互依存性,这使其无法克服自身的现实困境而找到解决危机的有效出路。因此,时代呼唤一种优于资本社会、体现合理人民主体性的新发展理念。正是顺应这一时代要求,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蕴含丰富人民主体性的发展理念应时而生,成为解决人民主体性危机的重要路径。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民主体性意蕴

2015年9月,习近平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中阐明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内容,即: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8]。据此,我们可以得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要包含政治共同体、安全共同体、经济共同体、文明共同体和生态共同体五个层面。相应而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民主体性意蕴旨在通过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平等交往,以世界人民对生存、发展、享受的多种需要为前提,实现主体人在政治、安全、经济、文明和生态方面的自主创造性,进而唤醒全人类的共同主体意识。

(一)政治共同体维护世界人民的政治权利

文明共同体所倡导的是相对于文化冲突而言的文明和谐论,即“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1]。“和而不同”是文明共同体的最本质的特征,世界人民只有在和而不同的文明交流中,才能更丰富地享受全面的精神产品。一方面,在文明共同体中,各民族文化以独立的姿态融入世界文明,这有助于保持民族文化对本民族民众的精神塑造,保持人们既有的生活方式、行为准则以及价值观念,使人们形成独立的精神、品格、个性。另一方面,在文明共同体中,各民族文化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实现文明的交流互鉴。“和羹之美,在于合异”,“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11]。世界人民在利用本民族文化涵养自身的同时,可以通过世界文明的交流,加强对世界不同文明的理解和认知,不断借用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丰富和完善自己。可见,文明共同体的人民主体性意蕴体现为人们可以接受丰富的多元文化,参与世界性文化生产和消费,并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接受、吸收、融合、发展不同优秀文化。这种“文明共享”,有利于满足人的精神需要,涵养人的精神世界,发展人的智力和能力素质,推动人的发展从追求物质享受向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转变,进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一方面,政治共同体尊重各国发展的自主权,保障和维护基本人权。一个国家人民主体性的确立首先应具有独立的国家主权,而后才可谈人民的人权,“人权高于主权”的说法是虚伪的人道主义,本质上是以损害他国人权安全换取本国人权安全的虚假价值观。这意味着每个国家无论大小、强弱都应具有平等的国际地位,以此为基础,争取世界各国平等的人权才有据可循。这是政治共同体人民主体价值的根本体现。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1],强调国际关系中的平等协商,反对妄自将自己国家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强加于他国的强权政治和单边主义。以此为前提,世界各国人权事业才能实现良性发展。这样,国家作为聚集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代表人民行使政治权利的主体,在国际社会中体现为具有独立、平等的政治品格,这将有助于全人类树立政治自主的共同意识。

经济发展与人民主体性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一方面,经济在人的发展中始终具有基础性地位,是满足人生存和发展需求的根本。这是因为“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10],这样,生产物质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便构成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满足世界人民的经济需求便成为实现人民主体价值的首要前提。另一方面,发展经济需要发挥世界人民的主体创造性,这要求主体人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革新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倡导建立“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经济共同体,正是在充分运用人的主体性、创造性的基础上,实现世界范围内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经济链的良性循环,满足各国人民对生存、发展以及交往的多方面需求,以此彰显其人民主体性意蕴。

漆黑的夜里,我望着遥远夜空中闪烁的星星思绪飘飞。第一次喜欢一个人,我却把自己弄丢了,我忘记了曾经的梦想,忘记了爱我的父母,我做了那么多不招人喜欢的事情,我变得连自己都陌生了。

整体上看,政治共同体虽然是以民族国家为主体的政治领域命运共同体的建构,但它仍是初步展现合理主体性的政治实践,其最终目的是使世界人民逐渐确立政治上的人格独立,捍卫基本政治权利。

(二)安全共同体扩展世界人民的安全发展自由

自古以来,安全始终是保证人类生存发展最重要的前提和外部条件。1994年,“人的安全”概念首次被引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发布的《人类发展报告》中[9],人的安全逐渐超越国家安全成为安全的关切对象。根据马斯洛人的需要理论,安全需要是实现人的自我发展的基础需要,当它成为人们的显性需要,其他需要就会被遮蔽或隐退。当前,人的实践活动和实践能力的不确定性、非线性以及问题性增强了社会脆弱性以及人的不安全感,全球环境变化加剧、粮食安全问题加重、难民问题日益紧迫以及全球卫生安全事件频发等问题威胁着人类安全。现实全球安全问题的紧迫性要求国际社会制定解决全球安全问题的治理结构,构建以人为本的安全共同体。从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看,安全共同体是一种安全主体间关系,倡导“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1]。这要求国家作为安全共同体的实践主体,应以公道正义为价值导向,保障世界人民的安全价值。

从科学内涵看,安全共同体的人民主体性价值就是尊重并扩展人的安全发展自由,使世界各国人民摆脱发展匮乏和恐惧的状态,满足世界人民对基本安全的需求。第一,安全共同体主张世界各国人民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安全的新观念”[8],实现自我安全与群体安全、本国人民安全与世界人民安全的有机统一。这是从指导理念中规定落实人的安全的重要性。第二,安全共同体从指涉对象中体现人的安全需要,它不仅包括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在内的一切主权国家的安全,更突出强调人的社会关系中所存在的安全问题。第三,安全共同体从基本内容中明确人的安全议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生态等各个领域。人的安全涵盖领域的扩大,将促使人在各领域发展中获得更多自由。第四,安全共同体从实现路径中落实人的安全主体地位,通过世界各国、群体、人民的共商共建和共享,增强世界人民对共同利益的认同,不断实现道德、政治义务的流动和扩散。总之,所有类型的安全最终都以维护人的安全与自由为落脚点,它消解了人类所面临的安全威胁,有利于实现人的解放与人的自由发展。

综上所述,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如何利用新媒体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教学的首要任务。同时,由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涉及内容较多、覆盖面积较广,不仅需要高校的各个部门进行有效配合,开展全员育人,还应充分整合校内外的教学资源,构建符合学生发展的校园网络信息监管体系,从而在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同时,促进我国当代大学生的长足发展。

(三)经济共同体发挥世界人民的主体创造性

另一方面,政治共同体注重发挥世界人民的政治自觉性和自主性,构建新型国际权力观。维护世界人民的人的政治权利需要发挥人们在构建新政治规则中的自觉性和自主性。“二战”以来,和平与发展中所渗透的国际正义逐渐成为世界人民所追求的共同价值。世界人民致力于通过摒弃不平等的极端国际权力观,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权力,以此发挥世界人民的政治自觉性和自主性。为此,政治共同体要求各国人民正确认知国际政治生活,发挥各国国际政治责任,规范各国国际政治行为,以构建一种国际权力得到合理分配、国际规则共同制定、全球事务共同治理、发展成果共同享有的新型国际权力观。这种具有人本价值的国际规则将有助于实现世界人民在政治上的自由性,使世界人民能够根据自我的政治意识,在世界政治范围内从事经济、文化、社会上的自主自由活动。

经济共同体坚持开放发展理念,扩大世界人民的普遍交往。系统论认为系统具有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性质和功能,系统向低层次(即系统内部)的开放使系统内部多层次组分与结构间产生相互协同的整体效应,低层次子系统向高层次外部环境的开放使系统与环境产生合作与竞争双重机制。从这一层面看,经济共同体正是在实现国家内部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致力于国家与国家的交互主体间合作。这种合作源于人的需要的扩大化以及人的交往的全球化,其目的是实现世界各国人民对物质和精神产品的全方位需求,提升人民主体性地位。

经济共同体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彰显人民的创造性。创新是实现人创造力和能力的重要体现,创造性是人民主体性的最高表现。经济共同体的构建在新时代必须“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性机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创新驱动,进一步发展社会生产力、释放社会创造力”[11]。这是因为人的创造性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而科学技术可以通过提高科技生产力节约生产资料、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更加生态的经济发展方式,反过来也利于增强世界范围内的人民主体性。

或许拿别人当作自己回忆过去的工具是个很自我中心的卑劣行为,但是那个时候的我是个没心没肺的傻小子。我竟然还被自己感动到了——居然花时间去和几乎快相忘的小学班主任道别,这是多么高尚的冲动。

经济共同体还坚持互利互惠,使世界人民在联动发展中共享幸福安康。互利互惠所坚持的价值观是维护人与人、国家与国家以及世界人民之间友好社会关系的正确义利观。它要求世界各国“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别国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兼顾别国发展,让每个国家发展都能同其他国家增长形成联动效应”[12],不仅注重各个国家自主发展,还倡导各个国家通过构建利益共同体实现互利共赢,促进国家发展的公平正义,进而实现世界各国共生共荣、世界人民共享幸福。

(四)文明共同体丰富世界人民的精神需求

人民主体性是从人的感性活动出发,通过实践作用于客体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人民主体性意识生成于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践中。不同于“强人类中心主义”的过度主体性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民主体性意识强调一种有限制的合理主体性意识,即人类应根据理性来调节感性的意愿,有选择性地满足自身需要,以实现主客体合理统一。

政治与人不可分离。政治共同体是不同民族国家基于共同利益、目标和价值结成的“有机共同体”,其人民主体性的实质就是在保证民族国家平等主权的基础上,维护主体人的政治权利。在这一过程中,主体人通过反复调整、修正以制定公平正义的政治制度,实现各民族国家的“共在”形态,进而满足世界人民的政治权利和政治需求,实现世界人民的政治解放。

(五)生态共同体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生命共同体。自然界不仅为人类提供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资料和自然资源,还可以满足人的精神发展所必需的审美需求。然而,由于人对自然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作为主体的人类正在遭受“自然的反抗”。对此,从人类命运共同体角度看,这要求人类应充分认识人与生态环境的不可分割性,构建生态共同体,在共同应对全球生态危机的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样,生态共同体的人民主体性意蕴以国家间合作共建为外在表现形式,渗透着人的生态思维、生态实践以及对生态幸福的追求。

一九四二年四月,美军杜立特率领特别飞行中队从大黄蜂号航母上起飞,轰炸了东京、名古屋,这下可捅了马蜂窝。鬼子判断轰炸本土的16架轰炸机是从衢州、丽水一带的机场起飞的,决定摧毁这些空军基地,于是爆发了“浙赣会战”。

首先,生态共同体要求树立生态思维,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思维要求注重反思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的关系,主体地位具有明确性,即人;主体作用则强调主体人在实践活动中所引起的行为后果。事实上,生态危机源于主体人对自然的过度统治与支配,其结果会导致人的主体作用极端化,但不能由此否认人的主体地位。为此,主体人在生态共同体中需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意识,合理规范自身的实践行为,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和谐发展。

学前儿童体育游戏创编活动设计要注重给学前儿童创造一个开放性的成长环境,在因材施教基础上灵活改变活动形式,利用内容丰富的体育游戏项目更好地发展幼儿身心。

最后,生态共同体的价值目标在于实现人对美好环境的需求和人的生态幸福。构建生态共同体的最终价值目标就是增强人的幸福感。生态幸福不同于以物质享受为主的基本生存需要,它是由人的审美原则引发的、对美的生态环境的需求,是一种追求更高精神享受的发展需要。可以说,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人类身体健康的前提,还为人类提供美的享受,增强世界人民的幸福感。生态共同体正是以满足世界人民的生态幸福为落脚点,不断实现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其次,生态共同体要求立足于生态实践,加强全球合作,保障人的生态权利。人的生态权利是“人人有在尊严和幸福的优良环境里享受自由、平等和适当生活条件的基本权利”[13],是主体人最基本的生态需要。事实上,在解决人所处的生态困境对人的生活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的过程中,各种全球环境治理方案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造成治理主体和治理作用的严重不平等,特别是从整体上严重损害了发展中国家人民的生态权利。生态共同体所倡导的生态实践强调世界各国的通力合作,通过强化全球环境治理的行动联合性,实现生态环境共治共享,进而使人的生态权利变成现实。

概言之,人类命运共同体着力于打破全球性和地方性二元对立,实现二者有效互动,是谋求人类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以及和谐共生的理念[14]。它为解决人民主体性现实困境提供了有益路径。其中,政治、经济和文明共同体意在解决世界范围内由资本逻辑引致的不平等的物性社会关系,并着力于满足世界人民对生存、发展、享受的多种需要;安全共同体强调从外部保障世界人民和谐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生态共同体主要化解人与自然的异化危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共同满足世界人民对多方面的发展需求,进而解决自我发展危机,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落实人民主体性并发挥其价值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命题之一。

三、落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民主体性思想

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民主体性思想还未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在人的发展以及全球整体发展的双向互动中提升人民主体性。以提高人民主体地位和作用为抓手,我们可以找寻落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民主体性思想的三重着力点。

与具象美术、意象美术不同,抽象美术完全不对应于现实世界存在的一切事物,是想象的,虚拟的,装饰形式或者画面是来源于艺术家的精神世界。抽象美术不再是写实写意,他是介于自然之外的精神追求,一般是艺术家表达自己的心境,或者对宇宙浩瀚的敬畏,也可能是对社会风气的讽刺。艺术家往往是通过装饰形式,笔触,色彩来表达。

(一)在主客体统一中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民主体性意识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因。因而,文明多样性作为世界文明内部对立统一关系的表现形态,象征人类文明的繁荣进步。马克思认为,人以及人类的本质规定性在于其特有的“社会性”。文明作为体现人的社会性的精神存在物,对人的全面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就文明多样性与人民主体性的关系而言,一方面,世界各种文明作为精神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人的劳动所创造;另一方面,文明多样性是真善美的统一,它为人所消费,进而丰富人的精神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保持民族文化独特性和世界文明多样性的有机统一,需要通过构建文明共同体,从而满足世界人民对多元文化的价值需求。

具体而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民主体性意识主要包含世界人民的主体自觉意识、主体自信意识、主体自省意识以及主体自强意识四个层面。首先,人民的主体自觉意识生成于人的实践活动方式的变革,表现为人自觉提高人的主体性意识。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主体不断克服非主体性意识而自觉确立自身的主体性意识,进而使人的意识和行为走向成熟。当前,全球信息化实现了现代科技革命,改变了人们进行实践活动的方式。同时,以脑力劳动为主的主体人的内在能力,通过现代新兴科技,如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正转化为强大的社会力量。也就是说,人的生产能力已经取得极大提高。在这一背景下,世界人民应自觉提高自身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价值的意识。其次,人民的主体自信意识来源于正确主体性文化对人的塑造。正确的主体性文化必然是体现人、自然、社会真善美辩证统一的文化,是人自觉选择和建构的结果。这种文化的形成离不开人们正确的文化心理,它能够指导人们在全球性的普遍交往中理性审视多样性的文化,进而选择与建构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优秀文化。由此,人类命运共同体应包含符合世界发展潮流的先进文化,以提升世界人民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心理认同和情感认同。再次,人的主体自省意识强调人从合理的需要和利益出发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有限度地改造自然,一旦爆发全球危机,主体人能及时反省自身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行为方式,并通过制定新的规则、借助科技手段,及时改变旧的生产方式,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朝和谐的方向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针对全球问题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深刻地体现了人民的主体自省意识。最后,人的主体自强意识是发挥人的主体意识的最后一个环节,是人民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展现。人类命运共同体要落实于世界各国发展的实践,就应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主体自强,努力在实践中增进世界人民的福祉。总之,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民主体性意识是构建合理人民主体性的关键一环,必须明确这个问题、增强重视程度。

稀土元素(RE)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第IIIB族,其大多数元素离子形式的特征价态为正三价态(RE3+)。一般来说,镧系元素(RE)在4f、5d和6s轨道都有电子分布,因而能出现大量的能级结构[1]。由于大部分稀土元素的4f能级组态基本类似,同时它们又都具有相同的原子结构。含有稀土离子的化合物具有独特的化学性质和物理特性,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其中在光电传感元件等领域的应用尤为广泛[2]。

我的一对一语言交换伙伴,名叫丽莎,高个子冰岛姑娘,大概有一米八,我不喜欢和她一起走在雷克雅未克的主街上,和她说话脖子酸。她会说流利的中文,曾在北京的大学做交换生。我问她,当时在北京会不会想家,她说当然想,我问有什么最想念的,她说是暖气,因为北京暖气比冰岛贵得多,所以舍不得开,常常受冻。问另一个认识的冰岛人,是我的办公室同事,她们两个不认识,却给了我一模一样的回答,同事年轻时去英国工作,也因为暖气贵,有过受冻的经历。

(二)在开放的普遍交往中增强人与人、国家与国家等主体间际互动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交往。伴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地域性或封闭式的交往逐渐转向普遍交往,这首先在资本主义全球化中形成。然而,在资本主义占主导地位的世界历史中,主体成员建立在普遍交往基础上的普遍利益附属于主体成员的特殊利益,这导致成为真正意义上“类主体”的只是少数统治阶级成员。为此,作为建立在真正“普遍交往”基础之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从“合作共赢”的理念出发,在尊重特殊性的基础上唤起不同国家、民族、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共同需要和共同意识,以在交往关系中寻求一种更高层次的“共同性”。从人的发展角度看,人民主体性的形成和构建生成于普遍交往中。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民主体性就要以提升普遍交往的质量和水平为着力点,推动人与人、国家与国家的团结合作。

首先,要加快发展中国家的自主发展。国家自主发展是普遍交往的前提,是在国际上取得自主权和话语权的保证,也是世界人民自主发展的基础。一方面,国家需维持自身的民族国家观念,保护国家人民的自主发展权不受侵犯;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应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学习发达国家发展模式,提升经济实力。同时,发达国家应摒弃“极端自我中心论”,树立帮扶意识,主动为发展中国家传播发展经验,加快其发展。世界各国应为共同确立正确的“主体间际”理念努力,既追求自我发展,又树立共同发展意识。其次,在“自我”与“他者”中提高主体交往能力和素质。这是因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15],而人们自身的交往思维和交往实践能力将决定主体是否能够通过交往提高人民主体性。这要求国家一方面提高教育(尤其是国际化教育)水平,促进主体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要继续坚持开放化国际交往,通过加强国际间交流合作,增强人们相互之间的认识和了解,使世界人民不仅学习其他国家人民优秀的品质,还主动地参与到世界普遍交往中,在国际交往中抓住机遇、提升自己。最后,要创建有利于世界人们共同发展的国际政治经济新规则。良性的普遍交往需要一定的国际规则来保障。旧时代的国际政治经济规则具有明显的不平等性,导致世界各国贫富差距日益加剧,限制了全球范围内的普遍交往。为此,良性国际规则必须以国际平等发展的最大公约数为出发点,尊重不同文化形态国家的多元性,努力寻求各国都能接受和理解的国际规范。

(三)在发展战略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遵循

发展战略是一种科学规划如何实现更好发展的全局性蓝图。不可否认,以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发展战略已经造成全球生态问题频发、国家间两极分化加重、发展不平衡突出等问题,这同时加剧了世界人民的片面发展。通过反思传统发展观造成的负效应,发展伦理学认为“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和目的。只有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目标,社会才能实现协调而全面的发展,并反作用于人的发展。法国著名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教授在其著作《新发展观》中特别强调了“将人的发展当作社会发展的中心”这一新发展观。因此,重建以人民为中心的全球发展战略可以成为落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外部环境,为发挥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合理的人民主体性作用提供参考坐标,这在新时代具有重要价值。

总体看来,以人民为中心的全球发展战略要特别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要科学规划以人民为发展价值取向的顶层设计布局。全球发展战略就是一种从全局出发,对社会发展的具体问题进行统筹规划的顶层设计方案。它一方面要求摒弃片面的传统发展观,如只注重经济发展的量化增长,将经济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的唯一指标,且将某个或某些国家的发展看作全球发展水平的观念;另一方面,要求扩大受益主体范围,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贯穿全球发展战略始终,使“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作为各国发展的共同目标。二要合理满足世界人民的多方位、全领域的需求。这既包括人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的多方面合理的社会需求,还包括后代人的需求。三要引导世界人民为自身的社会实践活动设定合理界限。合理界限应以权利与责任的统一为衡量标准。这要求世界各国人民需将合理人民主体性的发挥作为实践活动的标杆,在享受发展权利带来有利方面的同时,将权利控制在发展责任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全球发展战略应更为注重人才战略的潜在价值。当前,人类社会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经成为生产力系统中最重要的因素。人作为生产、传播、交流、应用知识的载体,逐渐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导者。相应地,人才的国际流动和人力资源的全球配置已经成为全球化最显著的特征,人力资本逐渐超越物质资本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对象。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充分发挥人类集体智慧,共同为优化这一复杂的全球合作系统工程献计献策。这将在促进自我价值实现的同时,推动人的自我全面发展。概言之,要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全球发展战略落实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使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从提出到传播,再到国际落实都能遵循“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由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全球发展观。

荷叶为睡莲科属(Nelumbo nucifera)植物的干燥叶片[1],具有苦辛味、口感微涩,具有解暑清热、生发清阳、散瘀止血等功效[2];2002年,荷叶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列入第2批“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名单之中[3]。研究表明,荷叶不仅含有普通植物所具有的常规化学成分外,还含有多种对人类有益的成分,如黄酮、多种生物碱、B-胡萝卜素、甾体和维生素C等[4]。荷叶的提取物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如抗氧化[5]、降脂减肥[6]、抑菌[7]和抗病毒[8]等。目前,国内荷叶的精深加工比较落后,通过生物转化,进一步提升其食用和药用价值,形成系列具有保健功能的产品,是药食同源领域面临的一种挑战和机遇。

总之,落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民主体性思想可以有不同的路径,但我们应该从人民主体性的内涵、实践以及价值三个维度进行发力。其中,人民主体性意识主要提升世界人民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动认识,主体间际互动强调从实践活动中增强人民主体性,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则是构建人民主体性的价值指向。三者相互作用,层层递进,共同构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民主体性建构的基本路径。

四、余论

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现了世界各国人民公平享有全球发展成果的世界情怀,它紧紧围绕实现人民主体性这一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应用,为当代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发展创造新条件。在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正确处理好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关系。首先,就当代中国人民的发展而言,必须扎根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文化是影响人发展的更基础、更广泛、更本质的东西,是提升人民主体自信的根基,必须继承和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由中国人民提出的中国话语,深深熔铸了中国自信和中国内生思想,有助于增强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其次,当代中国人民逐渐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在享受发展成果的同时,要以示范的姿态着力于为全人类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要勇于承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和目标,投身于促进各国人民合作共赢的实践,推动各国人民向“世界历史性的个人”转变。因此,在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的实践中,必须处理好本国人民发展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关系,保持合理的发展心态,以科学合理的人民主体性助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成功实践。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01).

[2]何建华.发展正义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2:88.

[3]高清海.社会发展哲学——中国现代化的理性思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72.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2.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3.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4.

[8]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N].人民日报,2015-09-29.

[9]UNDP,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1994:New Dimension of Human Security[R].New York:UNDP,1994.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01.

[11]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N].人民日报,2017-01-20.

[12]习近平.共同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N].人民日报,2013-09-06.

[13]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EB/OL],(2019-01-10)https://baike.sogou.com/v581844.htm?fromTitle.

[14]张继龙.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下文化自信构建的辩证考察[J].湖湘论坛,2017(5):10-16.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14.

On the Connotation and Path of the People's Subjectivity in the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in the New Era

Lang Huihui Zhang Jilong
(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efei 230009)

Abstract: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the crisis of people's subjectivity caused by the logic of capital require the establishment of a global view that is in line with people's rational subjectivity.The community with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as a new concept of development that promotes the well-being of the world's people,has become the leading solution to the plight of people's subjectivity.From the basic content of the community with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its connotation of people's subjectivity is that demonstrates the political freedom of the people,extends the freedom of development to the people,gives play to the subjective creativity of the people,enriches the spiritual need of the people and realizes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man and nature.Therefore,we should raise the people's sense of subjectivity in the community with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from the unity of subject and object,set up the right talent development strategy,enhanc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eople as well as between countries in open and universal exchanges,see people-oriented value adherence from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Key words: a community with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people's subjectivity;demand;people-centered;construction

基金项目: 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专项立项课题“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研究”(18VSJ010);合肥工业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专项招标课题“资本批判视域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价值研究”(JS2018HGXJ0142);中国人民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资助计划成果(17BJ050)。

[中图分类号] A811

[文章编号] 1673-0186(2019)01-044-01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19.01.005

作者简介: 郎慧慧(1990—),女,汉族,山东东营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张继龙(1987—),男,汉族,安徽亳州人,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全球治理问题。

(责任编辑:张晓月)

标签:;  ;  ;  ;  ;  ;  ;  

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民主体性意蕴及路径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