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瓶颈及对策建议论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瓶颈及对策建议

周晓光

(浙江农林大学科技处 临安 311300)

摘要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人才是根本。由于传统思想观念偏差、农业产业效益偏低、农村环境相对落后等,乡村大量年轻人向城市流入,而城市人才不愿进入乡村,形成乡村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社会现象,导致乡村人才匮乏,成为乡村战略实施的主要制约因素。本文分析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对人才的类型、素质、环境等的需求,提出定向引回人才、多方请进人才、分类培育人才、科学用好人才、环境留住人才等对策,促进乡村人才振兴,支撑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关键词 :乡村振兴;人才瓶颈;对策建议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战略是中国新时代“三农”发展的总抓手[1],为中国“三农”发展指明了方向、明晰了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两会上,重点强调了乡村发展的“五个振兴”,即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其中,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要素。2018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缺乏人才,再好的政策也难以实施,再好的产业也难以发展,再好的资源也难以利用。

4.在构建人本化、综合性、宽领域的社会服务体系上,政务环境更加优质高效。坚持科学理政、服务优政、廉洁从政,在服务中坚持依法治理、科学治理和人性化治理,使社会治理程序更规范、方法更科学、过程更透明、节奏更快捷、效果更理想。坚持服务与治理并重、政府与民间合力,形成政府勤政务实、社会组织蓬勃发展、公众参与热情高涨的社会共治局面。

已有文献对乡村振兴中“人才”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人才的类型对象界定[2]、乡村人才的成长成才与教育培训[3-4]、乡村人才集聚困境分析及破解对策[5]等方面,而基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对人才的需求,从“引、借、育、用、留”一体化视角系统性提出乡村人才振兴的对策还缺乏深入探讨,致使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难以落到实处。笔者认为,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根本,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首要任务与核心要义,必须创新乡村人才管理体制机制,实现以人才振兴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1 制约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人才瓶颈

人才匮乏,一直是影响和制约“三农”发展的瓶颈问题。当前,乡村人才引不进、育不成、用不好、留不住等现象广泛存在,人才总量不足、素质不高、结构不优等问题已成为制约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瓶颈。

1 .1 人才总量不足 ,难以承担乡村振兴的重任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自2005年开始,中国城镇常住人口及城镇化率一直处于上升状态。到2017年年末,中国城镇常住人口为81 34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了2 049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城镇化率)为58.52%,比上年末提高了1.17个百分点。从现实来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乡村人才外流和缺失变得愈加严重,有的村庄甚至出现人才“饥荒”,只剩下由老人、孩子和妇女等组成的留守大军。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当前乡村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青壮年劳动力、有效劳动力相当缺乏。据统计,目前中国农村各类实用人才只有1 690多万人,仅占农村劳动力的3.3%,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村人才总量不足[6]。据调研,浙江省永嘉县全县户籍人口为97.17万人,其中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总量为10.17万人,占全县户籍人数的10.47%。这反映出该县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比例偏低、总量明显不足。

1 .2 人才素质不高 ,难以适应乡村振兴的要求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不仅需要各类有效劳动力,还需要素质较高、能力较强的农村实用人才。当前农业产业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生产水平,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听天由命”式的产业,而是一项技术需求较高的科技型产业,需要一支专业素质较高、管理能力较强的人才队伍。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当前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尤其是从事农业一线生产的人员,受教育程度总体偏低,综合素质普遍不高。据调研,浙江省永嘉县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总数为101 710人,其中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人员总数为66 790人,占65.67%;受教育程度为大专及以上的人员总数仅有1 114人,占1.09%。同时,基层干部尤其是村“两委”的人员业务能力总体不足,难以适应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大多数基层干部欠缺对“互联网+”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现代农业经营管理、旅游与康养等新兴业态的了解,对一些新的农业生产技术与方法缺乏有效掌握与实操,对农业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能力不高,尤其是主动提出农业生产的技术创新需求能力与动力不足,对科学技术的接受能力和应用能力较差。

1 .3 人才结构不优 ,难以驱动乡村振兴的发展

当前,乡村人才不仅总量不足、素质不高,而且结构不佳、质量不高。一是年龄结构上,乡村人员以老年人为主体,农村年轻人缺失已是不争的事实。据调研,浙江省永嘉县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为101 710人,其中年龄为55岁及以上的人员为60 513人,占59.50%;年龄为35岁及以下的人员为4 083人,占4.01%。由此可见,该县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以老年人为主体,出现“老人农业”现象。二是农业生产结构上,乡村人员以从事普通农业生产经营为主,从事规模农业生产经营的人员较少。据调研,浙江省永嘉县从事规模农业生产经营的人员为2 016人,占农业生产人员总量的1.98%。该县绝大部分人员从事的是普通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该县的农业生产能力较低,还停留在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方式。三是人员类型结构上,乡村人才持续流失严重,凡有一技之长的乡村人员都进城谋生了,导致乡村出现人才“荒芜化”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新型职业农民、农村实用人才较少,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匮乏,对经济能人、传统技艺匠人等乡土人才的培育与挖掘不够。

2 产生人才瓶颈现象的根源

(2)支持各类人员返乡。当前,农创客、农民工、退役士兵等各类人员返乡创业热情不断高涨,但创业过程中面临的融资、用地、人才、风险应对等问题也日益凸显。因此,地方政府要充分发挥政府资源调控和政策引导功能,积极出台、完善支持各类人员返乡创业政策,营造良好的乡村创业环境,其中关键在于解决返乡创业人员融资难的问题。地方政府与金融机构可共同设立乡村创业风险基金,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信贷支持,进一步拓展融资渠道,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

2 .1 思想认识存偏差 ,不想回农村

大量优秀农村青年通过上学、打工、参军等方式离开农村后,很少再回到农村,导致整个乡村人才变成单向外流。这种极不对等的人才流动现状,使城市与乡村之间人才循环流出现断裂。浙江省2018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浙江省2018届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为306 352人,按毕业生就业流向单位性质来看,到农村建制村、城镇社区就业的人数为496人,仅占0.16%;按毕业生就业流向行业来看,从事农、林、牧、渔业的人数为2 798人,仅占0.91%。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思想观念偏差。在传统的思想意识里,农民是一个没有前途的职业,农业是一项没有前景的产业。小孩想方设法通过高考、经商、参军等方式跳出农村这一道“门槛”,希望能在城市“打拼”,并认为大学毕业以后回到乡村工作是一件很没有面子的事情。这种偏差的思想认识影响着出生于农村的人员,导致其不愿回到乡村基层工作。

2 .2 农业比较效益低 ,不敢投农村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它对人才类型的需求也表现出宽领域、多类型的特征。不仅要有懂技术的人才,还要有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才。乡村人才振兴必须要有一支真正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包括农业科研人才、农业推广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农村创新创业人才、民间乡土人才、“三农”工作人才等[8]。根据2018年中央1号文件有关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的要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人才需求类型应包括新型职业农民、农村专业人才、农业科技人才、社会各界专业人才等。根据新时代“三农”事业发展的需求,乡村振兴人才范围不应局限于传统农业产业,不再是单一的农业人才,而应是多领域、多产业的“大人才”范畴。按产业属性来分,至少应该包括农业一二三产业的人才;按人员类别来分,应包括农村实用型人才、科技创新型人才、公共服务型人才等;按行业类别来分,应包括新型职业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乡村工匠、文化能人等。

2 .3 乡村环境较落后 ,不愿留农村

乡村相对城市而言,在人才集聚环境方面相对落后。一是乡村基础教育环境落后。一些乡村中小学教学设备落后,优秀师资短缺,教育理念落后,教学质量不高,导致乡村基础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人们普遍认为孩子在农村接受教育没有前途,很多乡村人才为了孩子的未来向城市转移。二是乡村人才成才环境落后。部分在乡镇、街道、社区工作的基层工作人员思想不稳定,认为在乡村的发展前景不好,上升的速度太慢、空间有限,想方设法向城市转移,不能在乡村基层安心工作。三是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由于农村集体经济能力薄弱,经济管理功能削弱,导致农村的通讯、网络、水利、交通、土地等基础设施建设仍滞后于实际需要。浙江省虽为经济发达的省份,但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有待加快,尤其是农业农村污水和垃圾处理率偏低。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不再停留在传统的农业生产管理水平,至少应该建立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爱农村的实用型专业化人才队伍,才有可能满足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要求。有文化,乡村人才要对新知识、新事物具有较好的应用与接纳能力,其应该接受过正规的学历教育或是系统化的职业培育,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素质能力;懂技术,新型农业现代化必须坚持高效生态的发展道路,加快把传统农业改造成为有市场竞争力、能带动农民致富、可持续发展的高效生态农业,这就需要乡村人才能应用农业生产的先进技术,并能主动提出农业生产领域的技术创新需求;会管理,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之一,这就需要建立一支善于农村管理、基层治理的人才队伍,不断提高县(市、区)级以下基层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与综合管理水平;善经营,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总体趋势,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乡村人才懂得电子商务等营销手段;爱农村,是乡村振兴的情感基础,乡村如何治理、产业如何发展、环境如何整治等一系列农村发展问题,都需要有爱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情怀。

3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需求

(2) 保持群体多样性、避免早熟过早收敛,减少选择和交叉操作造成的有用信息流失,保证遗传算法搜索的有效性。[9]

3 .1 乡村振兴战略对于人才类型的需求

农业比较效益是指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农业与其他经济活动在投入产出、成本收益之间的相互比较,是衡量农业生产效益的重要指标。受农业产业的前期投资大、回报效益低且速度慢、风险性较大等因素的影响,以及受农业土地流转合同不稳定、金融服务跟不上、技术人才短缺等问题的困扰,工商资本、民间资本或社会基金都不愿投资农业产业领域。尤其是农业领域的第一产业收益,还受到气候、物候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这些综合因素导致农业产业比较效益低下。浙江省统计年鉴资料显示,1978年浙江省农产品人均产量为458.8kg,而2017年下降到370.47kg。其中,粮食人均产量锐减,从1978年的393.44kg下降到2017年的102.55kg。这不仅证实了农业比较效益低,也反映出越来越多的农民投身于非农产业。

纪律督查组负责督查各工作组履行职责情况;督查各乡镇及成员单位值班值守情况、重点工程巡查值守情况,以及包保责任、岗位责任、各级防指命令和防汛工作纪律执行情况。指挥部各工作组根据职责分工做好日常工作,防汛Ⅲ级应急响应启动后,各有关成员单位必须抽调专人办公。

3 .2 乡村振兴战略对于人才素质的要求

进一步完善医疗技术全过程管理的相关制度和实施流程,全面疏通各职能部门与临床科室协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堵点和难点,全面提升医院的整体管理水平。

3 .3 乡村振兴战略对于人才环境的诉求

人才对于乡村环境的改善诉求,尤为迫切。乡村与城市的不平衡发展,导致乡村与城市的人才环境存在较大差异,包括人才发展的政策环境、生态环境、生活环境等。围绕乡村人才创新创业实践,尤其是人才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壮大乡村产业集群,以培育新兴产业、打造特质产业、转型传统产业为方式,不断优化人才培养、引进、评价、激励和服务环境。政策环境,包括营造良好的干事创业营商环境,完善农业产业扶持政策,完善基层人员职称晋升、待遇提升政策等;自然生态环境,城市人才之所以愿意选择移居乡村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出于对乡村宁适价值的追求,包括田园风光、民俗风情、田耕文明以及新鲜的空气等;生活配套环境,需大力加强乡村医疗、教育、卫生、体育以及交通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保障乡村人才住有所居、病有所医、幼有所育、学有所教。

4 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对策建议

乡村人才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基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人才需求,坚持“引、借、育、用、留”等多措并举、系统推进,完善城乡一体化的人才管理体制和机制,不断优化乡村创新创业环境,增强对各类人才的吸引力,致力于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适应乡村振兴的人才集群。

4 .1 定向开展人才引进 ,促进乡村人才回流

(1)吸引青年大学生返乡。以培养新农人、农创客为主要目标,对来自农村的大学毕业生进行遴选,选拔、吸引一批有志于扎根农村基层、促进农业发展的青年大学生返乡。打通人才回流渠道,修订有关法律和制度。对于因上大学将户口迁出去的返乡创业青年,允许其将户籍关系迁回农村,实现“非”转“农”,同时允许其将党员组织关系迁回村里的党组织,参与乡村党建。

乡村振兴对于人才的需求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有一定的指向性与方向性。乡村人才要振兴,首先要改变人才由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不可循环现状,重点围绕青年大学生、返乡创业人员、社会贤达等群体,想方设法将人才“引回来”,实现“人才回流”。

发达国家农村的复兴经验表明:“当年如果没有逆城市化带来的城市资本及城市精英下乡,也根本不会有发达国家后来的乡村复兴,亦不会有我们在欧美见到的美丽、富裕、文明的乡村。”[7]因此,人才的振兴对于乡村的振兴至关重要,从人才集聚的整体性来看,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人才需求,既要有较大的队伍规模,也要有较好的素质能力,更要有较优的发展环境。

乡村人才的流失以及乡村出现“村无人住、田无人种”的凋敝现象,是导致乡村发展相对缓慢并制约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瓶颈。产生这一瓶颈现象,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社会发展原因,包括乡村人员的思想观念、农业生产效益、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等一系列问题。

(3)鼓励社会贤达返乡。传统的乡绅主要由德高望重的社会贤达组成,他们在垂范乡里、化育乡邻、维护乡村秩序、促进基层社会平稳发展等方面曾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9]。社会贤达群体往往经济基础较好,综合素质高,有新知识、新技能、新视野、新境界,组织能力较强,在乡村里具有较高的社会威望,且有充足的时间参与乡村建设。要鼓励社会贤达回归家乡,扎根家乡,带着项目、资金、情怀到乡村投资创业。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2501),日本岛津公司;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Agilent7890),美国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

享乐价格法,又称特征价格法、效用估价法,是目前研究绿地对住宅增值作用常用的方法之一,其优点在于全面考虑影响因素,采用真实数据模拟市场,避免主观意识的干扰,具有很强的灵活性[9].决定住宅价格的因素很多.住宅价格可以看作是住宅各项特征价格的总和,所以计算出各个影响要素的价格后,在控制其他要素不变的前提下,就能将影响房价变动的各要素分离开,以剔除其他因素的影响.常用的特征价格模型主要有线性、半对数、对数3种表现形式[29]:

4 .2 多方实施人才借力 ,集聚乡村人才智慧

城市凭借科技进步、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等优势,有效集聚了各行各业的精英人士。根据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乡村要振兴,需要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其中城市各行各业精英下乡支持乡村振兴是重要的反哺途径之一。

(1)吸引城市专业人才下乡创业。完善住房、医疗、教育、配偶就业、政务服务等配套政策,吸引支持企业家、党政干部、高校院所专家学者、医生、律师以及行业专家等,通过下乡担任志愿者、投资兴业、包村包项目、行医办学等方式服务乡村振兴。围绕乡村旅游、森林康养、农村电商等新兴产业,谋划、包装一批乡村振兴项目,吸引城市专业人才前来投资创业。完善城乡、区域、校地之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机制,促进城市专业人才能够下得了乡,允许符合要求的公职人员回乡任职。

(2)吸引科技人员下乡合作创业。地方政府进一步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充分发挥高校院所知识、技术、人才优势,支持高校院所科技人员担任科技特派员,深入乡村开展技术咨询、业务指导和人才培训,积极推广农业产业生产的新技术、新方法。高校院所与地方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共建技术转移中心、创新创业联盟、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等载体,选派能力强的人员到乡镇、村、企业等基层挂职锻炼,鼓励专家学者带技术成果到乡村创业。农村集体应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放合作,改革农村资源配置与分配方式,允许下乡创业人员参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益分配。

4 .3 分类推进人才培育 ,提高乡村人才素质

由于乡村人才类型多样、对象众多、基础能力与素质水平参差不齐,乡村人才培育应分类推进、因才施策,着力于构建“政府主导+高校院所+社会力量”协同化的培育模式,致力于培养“新三农”人才。

(1)通过培训提高一批具备丰富农业生产实践经验的“老农”。这一批“老农”长期扎根于乡村,有着深厚的乡村情怀,最熟悉乡村的基础情况,最清楚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乡村,需充分激发“老农”群体投身乡村振兴的激情与热情,不断提高“老农”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依托农民夜校、农民学校等平台,邀请“三农”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土专家”“田秀才”到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努力提高“老农”的科学文化素质、生产劳动技能,使之成为实践操作经验丰富的农村实用人才。大力挖掘乡村的乡土人才,包括各类能工巧匠、传统技艺传承人等,加以系统培训,充分发挥他们的一技之长,支持其利用“一技之长”开展创业。

(2)通过培育发展一批志在沃野千里且立志返乡创业的“新农”。“新农”是指那些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又有志向投身乡村创业的新型职业农民,包括家庭农场主、种养殖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社长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对新型职业农民开展生产技术、营销管理、社交礼仪等内容的系统化培训,依托高校院所实施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升计划,如浙江省实施的“百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和“农业领军人才培养工程”。

(3)通过培养储备一批接受过高等教育有知识有能力的“知农”。“知农”是指那些经历过系统化的高等农业教育的专业人才。在高校农科类专业中,探索公费农科生招生试点,培养更多农业定向人才。例如,浙江省依托浙江农林大学开展农业定向招生教育,本科4年免学费,毕业后回到户籍所在地,给予事业编制。涉农高校积极搭建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平台,针对农民群体招收一批农民大学生,开展农民职业教育,如浙江省实施的“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

4 .4 大力促进人才创业 ,发挥乡村人才作用

充分发挥乡村人才的作用,是乡村人才振兴的关键,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着力点。充分发挥乡村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致富带头作用,不断强化乡村创业的产业、技术、金融等支持。

(1)发展乡村特质产业。通过区域农业产业的品牌化发展吸引人才、使用人才,重点扶持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实施“一县一品”“一县一产”等农业产业品牌创建工程,大力发展区域特色农业、品牌农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例如,浙江省的农业区域品牌特色明显,临安山核桃、建德草莓、浦江葡萄、仙居杨梅、诸暨香榧等,在国内都具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围绕乡村特质产业的发展,做好产业的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延伸与做长产业链,形成产业品牌体系,让各类人才在特色产业链上能够找到创业点位。

服务特点:I)在线检索与获取全文的文献资源服务商之一;II)提供优先出版服务(快速,比纸本期刊更快看到最新的研究);III)提供投稿、审稿服务(需登陆且需实际投稿才能一一体验)

(2)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围绕区域农业产业发展重大需求和关键技术问题,鼓励地方政府、企业与高校院所深化产学研合作,整合涉农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资源,鼓励和支持返乡下乡创业人员创办农业科技型企业。地方政府引导人、财、物等各类创业要素向农业科技型企业集聚,有倾向性地向农业企业布局重点企业研究院、企业研发中心、技术创新联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各类产学研合作平台。支持企业牵头、高校院所参与,共同推进星创天地、农业高科技园区等载体建设。

(3)强化乡村金融支持。农业创业初期,融资难是一大瓶颈问题。地方政府通过改革财政投入方式,以“拨改投”“拨改贷”“拨改保”等方式加强乡村金融支持,联合金融机构设立创业投资服务中心,不断完善对科技支行、担保公司、贷款科技企业的利息补贴、担保费补贴、贷款贴息和风险补偿机制。探索创业融资模式,利用社会资本建立创业扶持基金,降低融资成本,建立企业投入为主、各类科技融资机构担保为辅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融资体系。鼓励民间资本参与设立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股权投资基金、融资租赁公司、典当行等各类融资服务组织,并重点投向农业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和高新技术项目。

4 .5 着力优化人才环境 ,确保乡村留住人才

乡村人才引进、培育、使用,关键还要能“留得住”,才能保证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其中,创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是关键。地方政府应当给予乡村人才向上、向外发展的机会;同时也应优先考虑乡村人才的薪资待遇,激发乡村人才的生产积极性[10]

(1)营造良好的乡村干事创业环境。要创造有利于各类人才成长、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使事业编制、专业技术职称、经济待遇等资源向乡村倾斜,把到乡村基层一线锻炼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要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制定人才、财税等优惠政策,进一步深化创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革,允许符合一定门槛的返乡下乡创业人员进入农村集体组织,允许他们在城乡之间双向自由流动。进一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通过合理规范、有序推进、严格监督,逐步允许已经进城落户的农民将其宅基地和住房转让给返乡下乡创业的“新农人”。借鉴浙江省“最多跑一次”的改革经验,推进区域乡村行政审批一体化改革,以改革工商登记制度为突破口,开展相对集中的审批权试点,探索区域范围内的财税减免、工商登记、土地流转等行政事务改革。

在建筑给排水施工中的常见问题中漏设倒流防止器问题也要引起重视,建筑中的给排水系统和城市居民供水系统相连接,供水系统正是借助给排水系统来完成分流工作,保证每个居民小区都得到供水,因此在进行给排水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在城市居民供水系统和给排水系统相连接的位置,安装倒流阀,以此避免出现水流倒流现象。如果没有安装倒流防止阀,那么水就会从高压力的一侧流向低压力的一侧,进而导致水表倒转。不仅如此,如果水流逆行,那么还会对城市居民供水系统中的水资源造成严重的污染,继而影响到居民生活用水的质量。

(2)完善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包括交通、通讯、网络、住房、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内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加快改造农村电网,提升农村网络保障水平,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高返乡下乡人员对乡村公共服务的认可度和接纳度,让他们能够安心留在乡村创业。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在课堂上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课业上有所收获、进步和提高。主要是让幼儿从不懂到懂,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声势教学法能够根据幼儿的兴趣入手来设计教学环节,让幼儿成为课堂的主体,而教师要利用声势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教材和教学方式来帮助幼儿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姜长云,等.乡村振兴战略:理论、政策和规划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8.

[2]赵秀玲.乡村振兴下的人才发展战略构想[J].江汉论坛,2018(4):10-14.

[3]高鸣,武昀寰,邱楠.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人才培养:国际经验视角[J].世界农业,2018(8):176-183.

[4]金绍荣,张应良.农科教育变革与乡村人才振兴协同推进的逻辑与路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9):77-83.

[5]王文彬.农村人才集聚的困境及破解对策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6(4):42-46.

[6]王浩.农民培训更要接地气[N].人民日报,2018-01-14.

[7]丁紫耀.后生产主义乡村的发展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5.

[8]孙景淼,等.乡村振兴战略[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8.

[9]钱念孙.告老还乡,做“新乡贤”[N].光明日报,2016-03-11.

[10]潘昱丞,孟小欣.乡村治理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分析[J].农业经济,2018(6):59-61.

收稿日期: 2018-12-04。

作者简介: 周晓光,硕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农业科技管理,E-mail:420968658@qq.com。

DOI :10.13856/j.cn11-1097/s.2019.04.006

(责任编辑 肖时花 殷 华)

标签:;  ;  ;  ;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瓶颈及对策建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