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个体化理论对必修化学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以苏娇版“化学2”和“化学反应率”为例_化学反应论文

用SOLO分类理论进行必修化学教学设计的一些思考——以苏教版《化学2》“化学反应速率”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化学论文,化学反应论文,为例论文,速率论文,教学设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中学化学(必修)的教学常常面临这样一种困境:很难在极其有限的课时内(江苏省的《化学1》和《化学2》的教学课时分别只有36课时左右)做到,既扎实地面向全体学生进行面对学业水平测试的必修阶段化学教学,同时又为将来愿意选修化学的学生打下更好的基础,以利于他们将来的选修学习。面对很难兼顾的困境,基于校情不同,出现了一边倒的处理:师资好、生源好、选修化学学生群体较大的学校干脆“一杆子到底”,通过增加课时将能与选修接轨的内容直接按选修要求授课(江苏省的选修化学学生不必参加高二的化学学业水平测试的规定,客观上为这种做法提供了方便);而大多数普通学校则干脆放弃对将来愿意选修化学学生的兼顾,严格执行课时只进行面对学业水平测试的必修阶段化学教学(这也是造成选修化学学生群体逐年减小的原因之一)。那么如何进行差异化、兼顾式的必修化学教学呢?笔者认为,应用SOLO分类评价理论,通过对必修化学的教学内容进行分层,并进行匹配式教学,就能突破困境,兼顾基础和目标不同学生的差异化学习要求。

      二、SOLO分类理论简介

      SOLO分类理论的始创者是澳大利亚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比格斯(Biggs)和他的同事科利斯(Collis),SOLO是英文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首字母的缩写,意为“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通过大量深入地观察,他们发现学生在许多概念和技能的学习中都经历一个相似的发展模式:一开始他们是以量的方式获得分离的、互不相关的内容;但是,随着学习的进一步深入,发生了质的变化,所学的内容相互联系起来,构成一个连贯、一致的整体;在最高层次上,学生的思维中建立起相应的抽象体系,可以解决以前从未遇过的问题,甚至有所创新。因此SOLO分类理论认为可以为复杂的学习过程进行层级式的分类界定,而且这个界定可用于对具体学习结果的评价和引导师生调整具体的教与学目标。根据学习者在解决学习任务时表现的不同,SOLO分类评价理论将学习成果划分为5种复杂性水平或5种结构[1],5种结构水平及其基本含义如表1。

      这5种水平按照层级逐步提升,构成了一个学习水平连续发展的整体,从前结构水平到单一结构水平到多元结构水平是量变,而从多元结构水平到关联结构水平,到拓展抽象结构水平则是质的变化。SOLO分类评价理论的5个学习水平构成的层级结构亦可用图1表示。

      

      SOLO分类评价理论的5个学习水平构成一个层级结构,它标志着学习者的学习水平逐步地由低级发展到高级,由简单转向复杂。其实质是帮助学习者对问题结构形成整体的把握和对问题进行深层的探究。因为SOLO分类评价理论只是对学习成果的复杂性进行了分层,并未着眼于具体的学科内容的评价,故它具有一般性,即它可有效地被运用到许多学科领域[2]。

      

      三、用SOLO分类理论进行必修化学教学设计的思路

      教学要求如果是抽象拓展结构水平的要求,并不意味着教学就应只在抽象拓展结构水平上进行,实际上学生的学习是必须从原有的起点层级,逐步地由低级发展到高级,由简单转向复杂,起点层级与终点层级之间的那些层级一个也不能缺省。

      教学又如何兼顾学习者的能力与意愿?这就要分析3个层级,首先用SOLO分类理论分析学生进行学业水平测试所需模块[江苏省目前是“化学1”“化学2”及一个选修模块(“化学与生活”或“有机化学基础”)]中具体教学内容在课程标准中规定要求所对应的层级,这个层级叫必修层级;其次是找出同一具体教学内容学生已具备的层级,这个层级叫起点层级;最后是由必修层级出发顺向由低到高地找出同一具体教学内容学生在选修学习时必须具备的层级(并不是选修要达到的层级),这个层级叫备选层级。所谓差异与兼顾就是由起点层级逐层上升至必修层级,并给有能力与意愿的学生以进一步上升至备选层级的学习路径。

      四、用SOLO分类理论进行苏教版《化学2》中“化学反应速率”的教学设计

      (一)层级分析

      初中学生通过物理的学习已经有了描述位置改变快慢的速度和速率的概念,也知道了不少关于化学反应快慢的具体事例,如铁丝在纯氧中燃烧、铁的腐蚀及铁在空气中缓慢氧化,催化剂能增大化学反应速率等,但未能将化学反应的快慢上升为研究对象,进行概念化、定量化表述和相关因素的研究,因此学生起点层级处于前结构水平。

      课程标准中关于《化学2》中化学反应速率的学习要求和学习建议[3],见表2。

      

      在苏教版《化学2》的“化学反应速率”部分,(1)通过对比实验形成了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其定量表示方法(在练习与实践栏目中的第4题就是涉及由浓度变化求速率和由速率求浓度的相关计算题);(2)通过对比实验获得了浓度、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定性规律;(3)对影响因素做了罗列;(4)利用问题解决栏目介绍了接触面积及固体反应物的颗粒大小对反应速率影响的定性规律,并借此让学生体会控制反应条件在硫酸工业生产中的应用[4](问题解决栏目中第2题的第(2)问是温度、浓度同时改变的速率变化分析题,颇有难度)。

      课程标准中关于《化学反应原理》中化学反应速率的学习要求和学习建议[3],见表3。

      在苏教版《化学反应原理》的“化学反应速率”部分,(1)通过“观察与思考”和“交流与讨论”2个栏目完成了化学反应速率定量表示方法的2个方面:平均速率与瞬时速率,用不同反应物或生成物来表示反应速率时的数值关系的学习;(2)从实验和碰撞理论2个角度完成了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等因素对反应速率影响的定性规律的发现和解释[5]。

      对比表2、表3及苏教版相关教材的内容,可以较为清晰地看出在苏教版必修教材中出现了一些比必修阶段要求稍高但又未达到选修阶段要求的内容:(1)练习与实践栏目中有反应速率计算;(2)问题解决栏目中有读图比较速率并分析,且涉及温度、浓度同时改变(这些在人教版《化学2》中均没有[6]),这说明苏教版必修教材在保证满足必修学习的前提下,为部分学生将来的选修学习做了铺垫,这些内容可看作前文提及的备选层级的一部分。下面将化学反应速率的学习内容按必修层级、备选层级及选修层级及它们的SOLO分类结构水平列于表4。

      

      

      (二)苏教版《化学2》中“化学反应速率”的教学设计

      1.学习目标

      必修层级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2)借用初中物理中速度的定量描述去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描述,并能由某一具体反应物一段时间内的浓度变化计算其化学反应速率;

      (3)通过实验探究或生产、生活和实验的事实体会温度、浓度、催化剂、接触面积及固体反应物的颗粒大小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4)通过定性讨论“如何加速某反应”的过程,了解控制反应条件目的之一是控速。

      备选层级学习目标:

      (1)能根据文字或图像信息计算任意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化学反应速率或由化学反应速率求浓度;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接触面积及固体反应物的颗粒大小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3)能解释生产、生活和实验中与化学反应速率有关的较为复杂(温度与浓度或温度与催化剂等双因素)现象。

      2.施教思路

      学案包括2部分:(1)全体学生都必须学的必修层级;(2)有选修意愿学生继续学的备选层级。对2个不同学习方案同时使用有2种做法:(1)大家都先学相同的必修部分,待必修部分学完后兵分两路,必修学生进行巩固,选修学生学备选;(2)将2种学案分板块使用,在每一板块中必修学生学必修,选修学生则打通必修和备选。前一种做法易于操作,但对选修意愿学生学习效率不高;后一种做法效率较高,但需要设计好选修意愿学生必修与备选学习的打通以及必修学生的及时巩固,做到板块同步。下面的学习过程是按分板块使用进行的。

      在施教时让学生按意愿组成学习小组,学案在课堂学习中分板块使用,同类小组的学习同步,以便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学及时地调整教师的导,提高导与学的效益。

      学习以学生个人使用学案自学为基础,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和组间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和补充讲解、讲授,最后再检测、反馈和整合学习成果。

      3.学习过程(见表5)

      

      

      五、有待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1)学习意愿分组可能带来的情感和心理的不和谐,如何避免和疏导?

      (2)学习意愿上的临时起意,如何关照与引导?

      (3)必修、备选和选修层级的划分及SOLO分类结构水平的评定如何更便捷、合理和客观?

标签:;  ;  ;  ;  

用个体化理论对必修化学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以苏娇版“化学2”和“化学反应率”为例_化学反应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