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背景下的中国奶业发展前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前景论文,中国论文,奶业论文,背景下论文,WTO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中国几乎所有农畜产品的生产总量都占据了世界第一、人均占有量都赶上了世界平均水平、实现了长期目标的今天,惟有奶类是个例外:1997-1999年3年平均,生产量775.4万吨,仅及同期世界牛奶总产量47333.7万吨的1.6%;1999年中国人均占有量6.65公斤,仅及世界平均牛奶消费水平80.40公斤/人的8.27%。相应的,中国的奶类是唯一呈净进口的畜产品:1997-1999年3年年均出口11.02万吨,占国内产量的1.42%;进口85.92万吨,相当于国内产量的11.08%;净进口74.9万吨,相当于国内产量的9.66%;奶类逆差1.59亿美元,与我国整体畜产品、水产品同期顺差81.59亿美元形成明显反差。(注:数据来源:1997-1999年中国奶类产量和世界牛奶生产总量数据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1998》410页、929页,《中国统计年鉴1999》401页、895页,《中国统计年鉴2000》393页、875页。1997-1999年中国乳品进出口的数量及金额数据分别来自于1997年、1998年、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年鉴》31页、32页、31页。中国人口数据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2000》95页。1997-1999年中国整体水畜产品(活动物;动物产品)的贸易金额数据来自于1997年、1998年、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年鉴》9页、9页、9页。中国人均奶占有量的计算公式为:(当年奶类生产量+进口原奶量-出口原奶量)/总人口数,其中,进出口产品的固态奶按1:7折成等值液体奶,1999年人均奶占有量=(1999年国内生产总量+奶粉净进口量×7+液体奶净进口量)/1999年全国人口总数。严格来讲,上述公式的分子还应加上库存量的净减少一项)
也因此,当全球经济进一步一体化、贸易进一步自由化,当中国加入WTO,预计中国的奶业缺乏比较优势、缺乏国际竞争力,中国的奶业发展会受制于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中国的奶类消费将越来越依赖国际市场的看法,非常普遍。
然而,当我们从全球和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出发,考虑所有的变动因素,结论会是很不相同的。
一、我国奶业生产现状、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奶牛生产现状
1.近两年来我国奶业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2000年我国牛奶总产量接近830万吨,比1998年增加165万吨,增长了25%,平均每年增长11.77%,呈现高速增长的趋势。奶牛存栏量由1949年12万头增加到2000年约480万头,平均每年增长7.8%,其中荷斯坦牛为200万头左右。奶业市场的勃兴,促使我国乳品行业大型企业集团迅速崛起,产品市场占有率迅速扩大,形成了一批国内著名品牌。“光明”、“三元”、“三鹿”、“伊利”、“蒙牛”、“完达山”等被国家授予“中国驰名商标”。随着生产集中度的提高,规模经济效益更加显现,市场消费进一步向名牌倾斜。据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的最新统计,2000年按销售额排名前十位的企业,液体奶的市场份额约占全国总产量的62%,奶粉销量约占全国奶粉总产量的33%。
以上海光明集团为例,1996年其液体奶产量为13万多吨,实现销售收入8.3亿元,而2000年达到36万多吨,实现销售收入23.4亿元。石家庄三鹿集团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奶粉生产企业,1995年组建集团时奶粉产量为1.3万余吨,2000年猛增到4.5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7.8亿元。
中国乳品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引起了国际乳业巨头的关注。目前,我国有外商投资乳品企业45家,几乎所有知名的跨国公司都来到中国建厂。在奶粉消费市场,国际品牌和中国品牌各有千秋;在液体奶消费市场,中国民族品牌明显处于竞争优势状态。中国乳业名牌的崛起,赢得了国际同行的赞许。2000年11月,世界著名乳业巨头法国达能公司参股上海光明乳业5%股份,并把达能在中国南方的乳品企业交由光明经营。2001年1月,北京“三元”巨资收购美资“卡夫”全部外方股权。这些变化充分显示出我国民族乳品工业的光明前景。
据中国奶业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分析,这种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有四个:一是成本下降,收购价格上升,效益提高。1997年以后,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下降,玉米价格由1995年高峰期的1.7元/公斤,下跌到1997年末的0.8元/公斤,使奶牛的饲养成本下降;1996年到2000年全国牛奶平均价格分别为1.72、1.83、1.79、1.79、1.8元/公斤,稳中有升。效益提高,刺激了农民饲养奶牛积极性,4年间奶牛的单产由1550公斤增加到3000公斤,奶牛饲养总头数由426万头增加到488万头。二是随着国家对城乡居民和中小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视,开始制订和实施一系列奶类消费计划,如1999年开始着手进行试点工作、2000年正式出台的学生奶计划,对奶类消费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据测算,今后每年仅学生奶的需求即可增加150万吨。三是国内大型乳品企业逐渐发育成熟,奶制品消费宣传力度不断扩大,市场开拓能力大大增强,市场营销网络日臻完善,奶类消费更加便利。四是先进的加工手段的引进,实现了鲜奶制品的全年均衡供应,使奶类产销量迅速增长。
2.我国奶牛分布区域仍以北方为主。中国奶业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对我国牛奶生产的区域布局调查认为,我国奶牛的区域分布以北方为主,但2000年以后稍有转变,南方各省奶牛饲养量开始上升。尽管北方奶牛出现南移的趋势,但由于饲养条件和成本核算的限制,奶牛(尤其是荷斯坦奶牛)分布区域仍以北方为主的特点不会有大的改变。
1997年以前,北方七省奶牛存栏占全国的比重下降为75%,1997-1998年上升到79%,到2000年我国奶牛在北方七省的比重下降为73.7%,这个数字比1999年低近5个百分点。从课题组对广西和福建调查的结果看,奶牛饲养分布在北方原因有三个:一是南方各省由于气候炎热、多雨,奶牛发病率高,成母牛产奶量一般仅为3000公斤,远低于北方各省,如北京6800多公斤,上海7000多公斤。二是南方饲养奶牛所需精饲料和优质牧草主要从北方购入,饲养成本过高,从而导致南方饲养黑白花奶牛的鲜奶生产成本过高,如福建厦门的收奶价格达3.65元/公斤,远高于同期北京1.98元/公斤的价格。三是由于加工业生产技术进步,超高温灭菌奶的出现,实现了奶的长期保鲜和远距离运输,以北方为基地的牛奶加工企业,完全可以实现在全国范围内的全年均衡销售,奶牛生产向南转移的必要性自然也日益减小。
(二)我国奶牛业存在的问题
1.奶牛单产水平低,年人均消费奶不足7公斤,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6%。2000年我国奶牛年平均单产水平仅为3000公斤,大大低于发达国家7000公斤的平均水平。十分低下的平均单产水平制约了原奶总量的增长。目前,国际上人均牛奶占有量为106公斤,其中欧美发达国家人均高达300公斤以上,而中国不足7公斤。
消费习惯和消费偏好是影响我国乳品消费需求量最重要的因素。许多人宁可花很多的钱买价格昂贵的补钙药品或保健品补钙,却不明白价格低廉的乳品对改善营养、平衡膳食结构、补钙和增强体质的重要作用。加上中国乳品工业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品种单一,在人们的传统意识中,认为乳品有膻味,造成很多中国人不喜欢喝奶。
2.我国中小城市,特别是农村牛奶消费量偏低。如果说我国乳业市场有潜力,那么这种潜力的大头在农村,因为农村人口占大多数。我国目前农村奶类消费水平极低,人均消费水平只有城镇的约1/10,中国农村乳品市场是一个空白。
3.原料奶和乳品质量不稳定。乳品质量也是影响乳品消费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而造成乳品质量低的原因之一就是原料奶的质量。但由于我国目前牛奶生产中80%是手工挤奶,且日益增多的个体奶农不注意奶牛疫病防治,原奶细菌超标、抗生素含量过高等问题一直制约着乳制品质量的提升,加之很多乳品企业加工设备陈旧、工艺落后等原因,使消费者对乳品质量产生不信任感,从而影响到整个乳品的销售和消费。
4.我国乳品产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却也是相对传统的产业,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乳品企业。众所周知,世界乳业排行第一的瑞士雀巢年销售额133亿美元,但这个销售是整个雀巢集团在全球二、三十个厂家共同努力的成果。事实上,中国市场上的雀巢乳品都是以国内为生产基地,本土生产销售。与此相对应的是,我国的纯奶生产及品牌无不带有强烈的地域色彩,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生产不规范,竞争无秩序。有专家预测,中国入世5年内国内99%的乳品企业面临生存危机,在现有的1500多家企业中,存活下来的将不到10家,此话并非危言耸听。中国目前现有1500多家乳品企业,年产量800万吨,但90%属于小企业,日产量低于100吨,且乳品产品种类少,产品或者单一,或者“小而全”,无拳头产品,多处于新产品上不去,成本降不下来,进行技改、扩大规模又缺乏资金的困境。在任意一家普通超市里,仅酸奶品牌就不下十余种,但大多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厂,卫生质量令人堪忧。上海光明年销售额23.4亿元,只占世界乳业排名第 25位的新西兰乳品集团企业销售额的1/10;国内乳品企业的销售总额加起来也难与瑞士“雀巢”年销售133亿美元相比,实力相差悬殊。
5.我国奶业基础设施特别是奶源基地建设的技术支撑体系薄弱,需要大量投入。近三年来,我国奶牛养殖业中的主体已是广大的私营业主,大多数的养殖规模在10头以下。由于养奶业的效益好于养猪、养鸡,因此,大量的农民和原先从事其他养殖业的专业户和个体私营业主转向奶牛业,形成了全国范围的“养牛热”、“买牛难”的局面。相对于养猪和养鸡业,奶牛养殖是一项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的行业,需要从优质牧草的种植、加工,青贮的制作,饲料贮备、配制,发情配种,产犊,饲养管理,挤奶,牛奶加工和销售等方面获得技术和资金支持。为奶农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技术服务,利用养殖小区将分散的个体奶农集中起来,统一服务,统一防疫,统一饲料配方,挤奶厅统一挤奶,统一牛奶的销售是我国奶牛养殖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我国目前广大的奶农还处在缺技术、分散、小规模、手工挤奶的生产状态,技术部门服务半径大,顾不上,造成奶牛营养代谢病发病率高,乳房炎发病率高,淘汰率高,原料奶质量不易控制。
二、奶业发展的市场动力
市场是由供需两方组成,在市场机制下,产业发展体现为供需两方面主体的共同推动,中国的奶业发展也必然根源于此。
(一)从需求角度看我国奶业发展的市场空间市场约束,是当今中国几乎所有农产品面临的难题。与其他农产品相比,中国人的奶类消费尚有很大的空间。
以1999年为例,我国农户人均奶类消费0.96公斤,仅相当于当年城镇居民平均水平12.27公斤的7.82%,如果占人口总数3/4的农村居民达到城镇居民的平均奶类消费水平,则我国奶产品市场将扩大为目前的3.2倍;从城镇居民奶类消费内部差异看,占城镇人口总数20%的高收入人群的奶类消费为人均16.8公斤,是平均水平的1.37倍,如果城镇居民奶类消费平均提高到目前高收入人群的水平,在现有的消费格局下,我国奶产品市场将扩大为目前的1.3倍。因此,仅从我国当前的消费水平差异看,奶产品市场就有1-5倍的发挥空间。同时我国奶类消费水平同世界的差距更大,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上中等收入组中中东欧国家和拉美国家的人均奶类消费分别为64.72公斤和100.3公斤,是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水平的5.27倍和8.17倍;下中等收入组中中东欧国家和拉美国家的人均奶类消费分别为153.26公斤和75.22公斤,是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水平的12.5倍和6.1倍(注:农户人均奶类消费的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2000年农村住户调查资料》,150页;城镇居民的消费数据来源于《中国价格及城镇居民家庭收支调查统计年鉴2000》133-134页,并根据奶粉和酸奶分别相当于鲜奶当量8和1计算而得;有关世界奶类消费量的数据来源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网站统计数据库,WWW.FAO.ORG),而这更预示着我国奶产品市场的巨大发展空间。
与这种潜在的市场发展能力相映衬的是现实市场的增长势头,如表1所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镇居民奶类消费快速增长。以1992年为基期,通过线性回归可得1994-1999年间年均消费水平增长14.112个百分点(剔除1993年的异常数据),远远高于1992-1999年间食品消费支出的年均2.7107个百分点的增幅。而同期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分别为6.7234和7.077个百分点,由此可计算城镇居民的奶及奶制品消费收入弹性14.112/6.7234=2.10,是一般食品消费收入弹性(2.7107/7.077=0.38)的5.5倍。
表1 1992-1999年中国城镇居民实际收入与奶及奶制品消费支出增长
城镇居民家庭城镇居民 城镇居民家 居民消费 城镇居民家庭城镇居民奶及
年份 人均可支配收家庭食品 庭奶及奶制 价格指数 食品消费支出奶制品消费支
人增长(1992消费支出 品消费支出 (1992=增长(1992= 出增长(1992
=100) (元) (元)
100)100) 100)
1992 100.00
884.8217.55100.OO100.00100.O0
1993 109.53
1058.20
47.07114.69104.28233.85
1994 118.85
1426.28
26.14142.32113.26104.66
1995 124.65
1766.02
31.43166.65119.77107.46
1996 129.50
1904.71
36.59180.46119.29115.53
1997 133.92
1942.59
41.41185.53118.33127.18
1998 141.65
1926.89
48.05184.04118.33148.77
1999 154.83
1932.80
56.15181.45120.39176.33
资源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0》312页“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数”、290页“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国价格及城镇居民家庭收支调查统计年鉴1997-2000》123、123、123、119页“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支出”、《中国统计年鉴1993-1996》288、260、260、284页“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支出及构成”的数据计算而来
总之,近年中国城镇居民较快的奶类消费势头显示,在奶类消费基数很低,整个经济又快速发展的社会,奶类消费会有一个从奢侈品向必需品的转变阶段,此时的奶类消费会呈超常增长,直至作为必需品达到基本饱和。因此,只要中国整体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即使中国3亿城镇居民的奶类消费市场已足够形成中国的奶业发展空间。
(二)从资源禀赋看我国奶业市场的供给能力人们通常从乳牛生产栏舍、放牧占地和饲料种植用地,将耕地资源紧缺的中国与地广人稀的大洋洲、北美洲的乳品生产、出口大国比较,得出中国的生乳生产、进而中国的乳业不具竞争力的结论。但是,如果将生乳生产的土地成本从静态的绝对成本角度改以动态的机会成本或曰相对成本角度来观察,我们就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
这里以河北省怀来县奶牛专业村——乔家营村典型农户为例,来具体地比较生乳生产对于农户的损益情况:该村的典型某养牛户科学饲养的奶牛为7头,每天产奶40公斤,交售价格1.60元/公斤;每天每头奶牛需要饲料6.25公斤、合15元,摊雇工养牛人工费3元,摊水电费2元。这样,每天每头泌乳牛毛利为44元(=40×1.60-20)。按成乳牛每年305天泌乳期、乳牛淘汰更新和后备牛与泌乳牛1:1计(相当于母牛折旧占生鲜牛奶销售收入的50%),纯收入是44×305×3.5=46970元。即使将每天产奶量40公斤打1/3的折扣来平衡泌乳期的年产量,此农户4口之家的常年生鲜牛奶纯收入31313元,人均7828元,扣除夫妇两个劳动力的全年成本(当地工价15元,15×2×365=10950元),得纯收益20363元。这样,该农户占地200平方米即0.3亩耕地养7头牛,以50元的土地机会成本获得了2万元收益。与此同时,农户还在自己的家庭承包地中,将口粮玉米改作青贮饲料玉米。该村另一典型农户,2001年春天还种植了8亩含糖度高的青贮饲料玉米优良品种“白顶”,每亩种7000株,产1万公斤鲜草料,用来替代了一半的生酒糟使用量。使用青贮玉米后,奶牛产奶量提高了15%,饲料成本降低了20%。以每头奶牛年产奶量5吨计,仅产量提高一项,1亩青贮玉米就可以使2头奶牛增产1.5吨,按当地原奶收购价1.60元/公斤,即增收2400元。这样,种植青贮玉米,以每亩167(50/0.3=167)元的种植口粮玉米的机会成本,至少获得2400元的收益。(注:资源来源:2001年夏“奶业课题组”的实地调查。调查者:程漱兰、董筱丹;调查记录:董筱丹;书面整理;程漱兰)
上例对于养牛栏舍占地和饲料种植占地的机会成本-收益分析显现,对于口粮种植占据3/4耕地的传统农区而言,养殖奶牛的耕地占用机会成本极低,它只是每年每亩不足200元的口粮种植纯收益;而生乳生产的收益40倍于栏舍占地机会成本,饲料种植的收益14倍于口粮种植机会成本。与其占有稀缺耕地从事口粮生产,不如“地尽其利”,用于较高附加值的乳业生产。对于生乳生产而言,耕地资源并不紧缺。表2给出的全局性数据进一步显现了乔家营村生乳生产机会成本-收益分析的普遍意义。
表2 1999年种植业和饲养业每一劳动日产值比较(元)
稻谷 小麦玉米高梁大豆花生油菜籽芝麻棉花苹果柑桔淡水鱼奶牛
20.86 15.15 15.86 17.36 21.75
20.7
10.64
26.77 12.2
22.98 30.31 37.30
54.97
生猪蛋鸡肉鸡
专业户 农户散养 平均 专业户 国营集体 平均 专业户 国营集体 平均
19.35 10.49 12.65 30.97 25.02 28.98 49.00 30.17 40.14
资料来源:《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0》235-246页,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可见,与一般种植业和其他饲养业相比,从事奶牛饲养可以获得的每一劳动日产值是最高的。在中国这样劳动力较为丰富而土地较为稀缺的资源禀赋状况下,养奶牛不仅可以使每单位土地实现较高的产值,作为一种载体,还可以使每个劳动力实现更高的产值。(注:即使包括非农产业,奶牛养殖收益也同样很有吸引力。按省巢山东莱西基地的奶农说法:“经商不挣钱,上班也不行(400元/月),种地更不行;所以就养牛。”)
所以,在中国农业进行战略性调整的今天,与口粮生产、低收益率的传统农畜产品生产相比,中国的原奶生产尚不存在资源禀赋约束问题。
三、我国奶业发展的技术和制度潜力
如表3所示,在世界上,目前中国奶牛单产低于所有的欧美发达国家,而高于印度、巴西等亚洲、南美洲国家。另一方面,与中国其他所有农产品单产的变动趋势不同,20世纪90年代末的中国奶牛单产,竟然不到改革开放之初的80%。谷底是1996年。与世界最高水平美国的差距,由相当于美国的33%下降到18%。
表3 1979-1998年间中国和世界其他主要产奶国的奶牛年单产量(公斤/头·年)
国别 1979-198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1997年1998年
中国18021570154115451398.351374.5 1410.79 1411.54
美国53776956703872777483.967557.8 7696.6
7819.34
阿根廷 17462376257226223617.023756.9 3598.42
3772.5
巴西712 809 784 789 842.89 882 846.774
827.715
墨西哥 12841113118211651213.4 1242.77
1305.61
荷兰50256273627362896355.666690.8 6555.56
印度530 948 987 984 848.875862.62
资料来源:1994年及以前数据,来自FAO网站数据库:www.fao.org;1995年以后数据,来自加拿大农业部网站
而且,中国区域间的差异也很大。1999年全国成乳牛单产最高的北京地区6648.2公斤/头,是全国成乳牛最低单产的甘肃地区1060.1公斤/头的6.3倍。
表4进一步显现了区域和体制对技术水平的影响。城市郊区农场的单产水平高出主产区专业户水平40%,高出城市郊区农户水平27%。而城郊农户和主产省专业户的单产水平,又均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可见,国内先进省份、国有企业的养殖水平已经接近欧美发达国家水平。专业农户的养殖水平也相当于大洋洲水平。从成本-收益指标看,农户经营显著好于国有企业经营。显现了我国原奶生产的“机制”潜力。
表4 1999年全国不同经营类型奶牛养殖平均单产、平均生产成本及经济效益比较
经营类型平均单产(公斤/头)平均生产成本(元/头)平均纯利润(元/头)
城市郊区农场6182 10188.64 1895.09
城市效区农户4850 5598.79
2659.43
主产省专业户4421 5590.52
2387.15
平均
5326 7125.982394.33
资料来源;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中国奶业发展研究课题组:《中国奶业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63页,2001-05-10
目前国营、集体和个体三种所有制形式的平均养殖规模为11.1头,其中国营奶牛场平均养殖规模为235.6头,集体奶牛场的平均养殖规模为53.7头,占全国奶牛饲养总数76.8%的农户平均饲养规模为7.4头(注:《中国奶业与“入世”研讨会论文集》,102页,2000年11月;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中国奶业发展研究课题组:《中国奶业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63页,2001-05-10)。可以肯定,主要由技术决定的直接生产成本,只要企业、农户的经营机制有效,自然会逐步下降。这些,进一步从效率角度显现了中国乳业发展的巨大潜力和良好前景。
总之,在很低的基点上起步,中国目前奶业生产率低下;但长远看,不存在技术和制度激励障碍。
四、加入WTO后,我国奶牛业面临的挑战
1.面临来自低原料牛奶生产成本国家的竞争。我国牛奶生产成本较高,据有关调查资料,我国每公斤牛奶生产成本在0.23美元以上。据国际奶业联盟提供资料,美国每公斤牛奶生产成本为0.29美元,欧共体为0.30美元,澳大利亚为0.21美元,新西兰为0.1美元。上述国家人均消费水平远高于我国,且牛奶生产享受国家配额制补贴,以鼓励奶品出口。因此,来自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牛奶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地区的乳品进口增加较快。
2.随着乳品市场细分化程度提高,竞争的焦点将是发挥品牌效应。大宗乳制品贸易不会增加,受运输成本的制约,原料奶进口也不会大幅增加。因此,国内乳品企业在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液态奶的生产上,可发挥自身优势,扩大市场占有率。
3.我国乳制品的关税将在2004年降到10%-15%,关税的下降使得国外的奶制品可以较低的价格进入中国市场,乳制品市场竞争加剧。我国是乳制品净进口国,出口量很小,鲜乳制品主要出口目的地是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且不存在出口补贴。乳制品市场竞争表现在地域上,大中城市及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将首当其冲,舶来品进口以及跨国公司设厂都将在这些地方落脚,然后再逐步向内地延伸。在品种方面,竞争将主要集中在超高温灭菌奶、配方奶粉和酸奶,以及冰淇淋等高中档产品间。
根据我国入世的承诺,乳制品的关税将在2004年降到10%-15%,乳制品进口将显著增加。随着关税的逐步降低,乳制品市场竞争加剧。乳制品进口增加幅度较大,可能增长42%-65%,出口则没有明显变化。奶类生产增长速度放慢。由于进口乳制品的替代作用,国内牛奶生产受到限制。预计2005年的牛奶总产量为1120-1132万吨,比不加入WTO情况下减产1.46%-2.43%。国内乳品工业产值有所下降(2.62%-3.83%),但影响不大。
4.国内外乳品加工企业将面临液态奶源竞争。由于原料奶保鲜运输成本较高,因此加入WTO后,洋品牌角逐中国乳品市场的主力军将是奶粉类产品。洋品牌和国产品牌在乳制品方面将呈现“错位竞争”格局。因此,国内乳品企业会重新定位,液态奶的竞争将浮出水面。液态奶竞争的关键是谁拥有大量优质奶源。
五、我国奶业发展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奶业发展,不仅从自身的市场需求,资源禀赋和单产潜力角度看前景光明,而且,在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大趋势下,还可以根据与其他国家保护水平比较,预测发展空间。
(一)中国的农业歧视与发达国家的农业保护在WTO的背景下更利于中国奶业的发展 在中国加入WTO之际,尽管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农业将如何受冲击,如何要加强保护,或者变相坚持保护;但是,没有人否认,中国的农业和农民从总体上看从来没有受到过保护,有的只是长期的歧视,即负保护。没有保护,何来冲击?与世界主要乳品生产、出口国的农民比较,中国农民在自由化体系中只会得到好处,而不会失去任何东西。
对于从来没有获得补贴的中国农民,贸易自由化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相对而言,中国乳品的劣势将减弱、优势将上升,中国国内的乳品生产将比现在有更大的增长,中国的奶农将有更大的发展前景。具体说,中国目前的乳制品价格,只要不高于世界市场价格15%,就有优势;或者说,这15%,抵消中国加入WTO之后主要种类的乳品进口关税率削减0-5个百分点的承诺(到2004年)还有余。
(二)总体上看,中国原奶价格具有直接的国际竞争力 如表5所示,直接体现土地资源禀赋的原奶收购价格,中国大大低于高保护、人为保持国内高价格的欧盟,也低于人少地多的北美,仅仅比真正有优势的大洋洲高。
表5 20世纪末世界各主要乳业国家原奶收购价格(折人民币元/公斤)
国家瑞士日本以色列荷兰加拿大法国美国澳大利亚阿根廷新西兰
奶价6.115.873.57 3.473.00 2.802.333.00
1.58 1.20
资料来源:董德宽:积极应对我国‘入世’,载《乳业科学与技术》,2001(1)
而且,中国原奶收购的国内价格有极大的落差,从南到北中国各地原奶收购价格逐渐降低。2000年6月,原奶收购价格,每公斤由广东某些地区的4.14元到1.15元不等。这只能说明,与其他许多农产品一样,城乡、地区差异极大的中国,原奶生产并未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也因此,当中国乳品大企业“用全国资源做全国市场”战略完全施展的时候,当中国的原奶生产越来越集中于北方农牧区基地的时候,中国的原奶收购价格整体水平将还有一个显著的下降。
总之,自由化的损益由两个因素决定:是否有真实优势,在国内是受保护还是受歧视。中国的奶业及其他所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真正优势在于中国劳动力价格低廉,劳动者技能和努力却不低,并从未受到特殊优待。所以,当自由化“一视同仁”之后,中国的奶业将是世界各国中的新星,中国各业中的朝阳产业。
六、由奶产品自然属性决定的中国奶业发展前景
除了一般的优势比较外,液体奶的自然属性决定了中国国内企业的国内市场空间,以及邻近国家或地区的出口空间。1998-2000年,储运不便的液态奶(鲜奶、酸奶、炼乳)占进口比例(按原奶等值)的1%-2%,微乎其微;占出口比例(按原奶等值)的30%以上,且逐年上升。在总体乳制品净进口的同时,液态奶为净出口,且逐年增加,2000年出口量是进口量的2.5倍。
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期消费增长最猛的液态奶,最不便储运。乳业生产具有全球优势的大洋洲国家,很难对中国发挥出应有的优势;而中国乳业生产却因此可以对近邻国家或地区发挥出更大的优势。
所以,与经济更趋全球化时将更多让出地盘的粮食不同,中国的乳业尽管净进口,仍然是发展、甚至是大发展的问题。因为“蛋糕”在变大,既有进口空间,更有国内企业的市场空间。原奶生产尽管也高度依赖土地,但原奶和乳制品的生产销售同时也是劳动密集型的,与单纯的土地密集型的粮食产业不同。所以,中国加入WTO,首要的任务不是退却,不是“变相保护”,而是大发展;在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中,奶业比重要调高而不是调低。
中国乳业的这种情况,与棉花、羊毛及其加工制造业相似。在中国特定条件下,非液态奶的净进口与更大的液态奶的净出口、整体乳品的净进口与国内企业的巨大市场潜力并行不悖。
这样,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因素,全球的贸易自由化因素,和乳品的自然特性因素,共同决定了在新世纪开端的若干年,中国乳业是中国务业中的朝阳产业,是世界乳业中的新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