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礼貌的语用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论文

不礼貌的语用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李 梦 欣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江苏南京 210013)

[摘 要]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到不礼貌的语用现象并强调了其重要的研究价值。从不礼貌的定义、理论模型、相关研究等方面系统梳理和评析不礼貌的语用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以期为后续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参考,为不礼貌学科地位的确立提供依据。

[关键词] 不礼貌; 研究现状; 发展趋势; 语用研究

一、不礼貌的定义

作为语用学的传统课题之一,礼貌研究成果颇丰。学者们对礼貌理论的建立和发展也经历了从基于方式准则和面子行为的经典描写模型到基于话语互动和人际关系的解释、应用模型的探索之路。虽然目前的礼貌理论或多或少涉及对不礼貌概念的界定,但是在实际研究中仅局限于对礼貌行为的讨论,并没有专门针对不礼貌现象的描述和解释,仅仅借用解释礼貌交际的模式去描述和分析不礼貌是远远不够的。

什么是不礼貌?早期研究主要聚焦不礼貌的策略性和工具性,而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到不礼貌涉及的人际问题,基于具体语境、话语和交际的动态发展,更新了不礼貌的定义。Culpeper将不礼貌视为“说话者实施面子攻击并导致社交崩溃的策略使用行为”[1];Culpeper et al.强调不礼貌“是一种有意为之的旨在攻击面子并会造成社交冲突与不和谐的交际策略”[2];Bousfield基于礼貌理论中缓和面子威胁行为的策略将不礼貌与礼貌对立起来,认为不礼貌是“说话者故意实施的无缘由的冲突性面子威胁行为”[3]

随着不礼貌研究的关系转向,Culpeper将人际关系纳入对不礼貌的定义,更新了不礼貌的概念,将其视为“特定语境中发生的行为所抱持的否定态度”且强调“该行为及行为的实施者与不礼貌元语言相互关联”[4]393-438。Spencer-Oatey提出不礼貌是一种“评价性标签”,代表了“人们对言语和非行为社交得体性的主观判断”[5]。张玮、谢朝群将不礼貌定义的核心要素归纳为“意图”与“识别”,将不礼貌定义为“说话者有意为之且被听话人识别了的攻击对方面子/身份属性的交际行为”[6]

在岁岁年年的港湾里,我们是一群永远怀揣着希望与理想的启程人,朝着有光的方向,朝着绚丽的彼岸,永不停息,勇往直前!

二、不礼貌的理论模型

学者们在尝试构建不礼貌模型时不谋而合地选择了对经典礼貌理论的借用,且将不礼貌视为一种交际策略,就策略的定义和分类进行了梳理。

21世纪以来,国外学者们将不礼貌话语与身份、权力、人际关系研究相结合,关注到不礼貌问题中涉及的社会心理倾向、社会心理动机,试图揭示不礼貌交际的内在动因并解释不礼貌交际语用理据和人际效果,取得了丰富的成果。现有研究虽然在各类机构性话语中探讨了不礼貌现象,关注到政治、文化、社会、军事等方面,但是对经济领域的不礼貌交际考察不足,且缺乏对网络语境下的机构性话语进行深入探究。

Bousfield聚焦具体语境下不礼貌话语的互动过程,分析了不礼貌话语不同阶段(产生、发展和结束)的动态表现形式,构筑了更为完整的不礼貌回应模式,并将不礼貌回应与下一轮的冒犯性事件触发不礼貌联系起来,为分析不礼貌交际提供了更具操作性的研究框架[3]。Bousfield重点归纳了防御型反驳策略,在前人基础上增加了给予解释、请求、变换活动类型等策略,而攻击性策略的类型、特征、实践方式等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

国内学者集中关注冒犯性言语和冲突性话语等的研究,在人际关系管理语用观的框架下考察具体语境中不礼貌话语的言语攻击性与不合作性特征,分析涉及的语用策略,揭示说话者的语用动机和言语不礼貌产生的语用理据。也有学者关注到冲突话语中交际者的权势关系,考察冲突性话语的不同发展模式,探究不礼貌现象中的策略选择与权势关系的动态发展,或以身份为切入点探讨不礼貌用语的不和谐语用取向和人际效应,另有学者从交际者的交际意图出发,考察会话冲突中的元语用话语在调解人际关系时的运作机制。现有研究多考察不礼貌的语言表现方式、语用策略类型、对人际关系的影响等,但对不礼貌引发的回应缺乏应有的关注和语用阐释。

图 1不礼貌回应选择模式 [2]

对于面子威胁的回应在不礼貌研究中未受到足够的重视,Mitchell & Haugh呼吁从听话者的评价角度完善不礼貌的理论研究[9]。Culpeper et al.借鉴了会话分析方法,建立了不礼貌回应选择模式(如图1),指出面对不礼貌行为,听话人通常有两种选择:回应或不回应,回应主要包括反驳和接受两种选择,反驳包括攻击型策略和防御型策略。攻击型策略主要指“以面子威胁来还击面子威胁”,防御型策略主要指“以面子维护还击面子威胁”及“以转移、阻止、管理面子威胁”[2]。同时,Culpeper et al.强调,攻击型策略也具有维护回应者面子的次要目的,防御型策略具有攻击不礼貌行为发起者面子的次要目的[2]。然而在该文中,作者将攻击型策略与不礼貌策略相等同,该思路有待实证研究进一步考察和验证,且作者仅对防御型策略进行了阐释,指出该策略主要包括否认、免责、退出冲突、虚伪认可,忽略面子攻击,贬低对方等,对攻击型策略探讨不足。

目前学界对不礼貌的定义尚未达成一致,且现有不礼貌研究多从说话人的角度分析不礼貌话语的结构、风格、策略特征,并剖析(不)礼貌策略的语用理据,对听话人回应关注不足,不礼貌回应模式对道歉策略的分类较模糊,未能完整呈现不礼貌的交际过程和交际效果。鉴于此,对于不礼貌及其回应模式的探究具有重要的价值,能够揭示不礼貌交际中涉及的话语实践模式、语用策略类型、语用动因和人际效应,丰富不礼貌的研究维度。

三、不礼貌的相关研究

早期不礼貌研究大多关注不礼貌话语的产生,忽视了受话人对不礼貌的回应问题,且往往将不礼貌视为一种策略,未能关注到不礼貌话语中涉及的人际问题。

虽然Culpeper(2005)结合了关系管理理论,引入语境化、文化具体化的面子概念,对早前的不礼貌模型进行了修正,提出不礼貌策略包括:(1)直接性策略;(2)正面不礼貌策略;(3)负面不礼貌策略;(4)间接性策略;(5)抑制礼貌策略[7]。但是显然,这种分类仍然无法摆脱经典礼貌理论的影子。Bousfied指出该框架存在直接/间接不礼貌策略不平衡的问题并且忽视了交际中面子的动态性以及不同策略之间的关联与组合性,提出了新的修改方案,将不礼貌归纳为两类:直接性不礼貌和间接性不礼貌且后者包括讽刺策略和抑制礼貌策略[8]99-142。但是该模型仍局限于对不礼貌策略的定义和分类,未能为系统描述不礼貌交际提供有效的研究模式和参照路径,难以应付多元的不礼貌现象,尤其是新媒体环境下因交际模式、交际参与者关系的革新出现的新不礼貌现象。Culpeper(2011)再次强调了礼貌理论在对不礼貌现象的解释力方面存在缺陷,虽然人际关系模型能较好地解释部分(不)礼貌现象,但是某些不礼貌现象所涉及的权势、情绪、惯用语(如委婉语、禁忌语)等问题却未能在现存的礼貌理论中找到直接关联的对立体,即尚未证实是否存在能涵盖不礼貌问题的礼貌理论[4]

面对鄂尔多斯致密油气油气勘探开发技术难度日益加大、科研生产任务持续繁重、员工收入增长困难等系列现实问题,去年以来,中国石化华北油气分公司研究院党委紧紧围绕公司扭亏为盈、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中心工作,全力推进责任担当、创新进取、幸福和谐“三个研究院”建设,调动干部员工潜心攻关研究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提高井位部署质量,全面提升科研支撑能力,取得明显成效。

第一,好教育必须有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相对均衡合理的布局与结构,有现代教育治理体系,有高占比的优质学校。所谓好的体制机制、好的布局和结构,必须能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市、区、校各层级的积极性,各级各类教育齐全,协调发展,学校充满活力;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比例适合、灵活互通;各类学校要布局合理、相对均衡,老百姓认可的好学校要有较高的占比。目前,广州的相当部分家长和孩子为升学焦虑和纠结,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广州在教育均衡、学校布局和质量特色方面的差距和努力的方向。

四、不礼貌研究评析

“颜晓晨,这里有空位!”沈侯站起来,冲她招手,示意她过去。在同学们诡异的目光下,颜晓晨挤了过去,坐到沈侯旁边,“你怎么没坐最后一排?”

现有研究未能充分结合Web 2.0时代下的人际交往模式,无法从本质上分析网络交际中不礼貌交际的内在动因,缺少对网络媒体是否及如何影响语用机制及交际效果的探究。由于网络交际语境的开放性和交际者的多元、多向性使该语境下的交际模式“呈现出不同于面对面交际的直接性和复杂性”[10],这种交际模式的变革也会更新人际互动中对权势、身份、关系的重新认知,打破传统的交际平衡,为人际交往模式带来新的挑战。而这种潜在的挑战为不礼貌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空间去挖掘其中的面子问题和礼貌规范等。

Web 2.0 的主要特点在于将网络搭建为用户体验分享的交互平台并充分发挥这种集体智慧,因而所有的服务和技术皆因人与人的相互关联而不断改变。Reiter & Bou-Franch强调,网络交际语境下的不礼貌研究主要涉及两大问题:第一, 将语言学框架与媒体理论相结合解释新社交媒体环境下的交际策略和人际效应;第二,考察数字化技术对不礼貌话语实践模式的重塑[11]661-687

尼尔森最新发布的全球互联商业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是当今全球公认的最大电子商务市场。遗憾的是,迄今鲜有针对中国网络购物环境下的用户交际语言使用的专门研究,国外这方面的实证研究以旅游网站TripAdvisor为主要语料来源,涉及的语言以英语为主,后续研究可以从不礼貌视角考察中国电子商务交际中的关系问题,揭示该复杂、动态的职业语篇体裁特征,为建构中国特色电子商务交际中的礼貌观、关系观提供实证支撑。对电子商务语境下的不礼貌回应模式开展研究能够为虚拟商务社区中良好企业文化的打造提供建议,提高消费者满意度,控制和降低退货率,减少因退货带来的经济成本、能源消耗、环境污染,为创建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做出贡献。同时,为打造更和谐的网络社区和新媒体平台提供新鲜的语言文化血液,减少网络环境中的语言冲突和人际纠纷,实现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的良性循环。

五、结语

现有的不礼貌语用研究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上不断丰富和深入,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不礼貌研究仍然存在提升和完善的空间,如跨学科研究不足,不礼貌的变异和对比研究有待推进,且未来研究的趋势需要我们更关注以网络为平台的在线社区的多方动态交际,考察不礼貌及其回应的话语模式、语用策略、人际效应及语用理据,凸显关系作为独立维度在人际语用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为推动人际语用学研究的发展提供新证据。

[参考文献]

[1]Culpeper, J. Towards an anatomy of impoliteness [J]. Journal of Pragmatics, 1996 (3): 349-367.

[2]Culpeper, J, Bousfield, D, &Wichmann, A. Impoliteness revisited: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dynamic and prosodic aspects [J]. Journal of Pragmatics, 2003 (10): 1545-1579.

[3]Bousfield, D. Beginnings, middles and ends: A biopsy of the dynamics of impolite exchanges [J]. Journal of Pragmatics, 2007 (12): 2185-2216.

[4]Culpeper, J. Politeness and impoliteness [C]∥ Pragmatics of Society. Berlin: Walter de Gruyter, 2011.

[5] Spencer-Oatey, H. (Im) Politeness, face and perceptions of rapport: unpackaging their bases and interrelationships [J]. Journal of Politeness Research. 2005 (1): 95-119.

[6] 张玮, 谢朝群. 网络语境下不礼貌语用与身份建构分析——以微博研究为例[J]. 当代外语研究, 2015 (5): 23-28.

[7]Culpeper, J. Impoliteness and entertainment in the television quiz show: The weakest link [J]. Journal of Politeness Research, 2005 (1): 35-72.

[8]Bousfield, D. Impoliteness in Interaction [M]. Amsterdam: Benjamins, 2008.

[9] Mitchell, N, & Haugh, M. Agency, accountability and evaluations of impoliteness [J]. Journal of Politeness Research, 2015 (2): 207-238.

[10] 陈倩, 薛媛.网络互动语境中干预及其关系取向的语用研究 [J]. 外语教学, 2017 (1): 61-66.

[11] Reiter, R M, &Bou-Franch, P. (Im) politeness in service encounters [C]∥ The Palgrave Handbook of Linguistic (Im) politeness.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2017.

[收稿日期] 2019-08-28

[作者简介] 李梦欣,女,江苏南京人,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南京大学博士生。

[中图分类号] H3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1696(2019)05-0118-03

(责任编辑 南 山)

标签:;  ;  ;  ;  ;  

不礼貌的语用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