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以知识经济发展为中心_知识经济论文

珠江三角洲:以知识经济发展为中心_知识经济论文

珠三角:重点发展知识经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知识经济论文,重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广东增创新优势,力争在下世纪初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采取切实的措施,大力发展知识经济。目前,我省经济比较发达的珠三角已经具备了发展知识经济的基本条件,现在的主要问题是人们的思想观念跟不上,对发展知识经济的必要性与紧迫性认识不足。本文拟详尽阐述珠三角实践知识经济的思想准备问题,以期形成共识。

一、 知识经济是怎样产生的——一个理论分析和实践判断

从本世纪50年代中期起,日本支柱产业的培育采取了产、官、学、研加财团的模式,到80年代结出了硕果,产业经济达到顶峰。日货不但物美价廉,经久耐用,而且还有绝对的规模优势,在世界商品市场上极具竞争力。因此日本一度被美国人称为疯狂制造东西的“经济动物”。而此时的美国,正处于后工业化社会的迷惘期,对制造业的兴趣日减,呈现出衰败的表象。

那么,忘记制造东西的美国在“制造”什么呢?起码现在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在这期间,美国人卧薪尝胆地坚持发展基础研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遗余力地激励个人和公司的创造性,拼命鼓吹企业创新;把科学技术作为资本看待,放在独立于产业经济的地位上;进一步完善市场规则;保障商业流畅运作。美国人所做的一切,就是把美国从后工业化社会,全面引向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社会——知识经济社会。

反观日本,“技术立国”走到巅峰后出现了“滞涨”,经济增长缓慢,国际竞争力下降。 世界经济论坛发表的国际竞争力报告显示, 在27个表明竞争力的关键技术领域中,美国领先的有24个,美国的国际竞争力总体上明显高于日本。仅从信息产业来说,日本承认其比美国落后10年。日本的麻烦还不止于此,他们已经对“拼命制造东西”进行反省,并在完善市场规则、金融规则上着手改革,更为关键的是国家发展战略从“技术立国”走向了“科技创新立国”——这正是知识经济社会形态的根本方向。

我们认为,知识经济的出现与人类经济活动总体供需的动态关系十分密切。在80年代,人类经济活动从总体上正经历了一个由“短缺时代”向“过剩时代”的转变,在短缺时代里,任何资源(包括科技资源)的运用只是围绕着提高单位资本的产出率,缓解资本的供给压力。这一特征决定了科技资源的价值只能由其对资本节约的程度来决定,离开对资本的贡献,科学技术几乎不能显示出独立的意义。但是在80年代中后期,不但工业化在日本和欧洲达到成熟,而且亚洲和拉美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也已崛起。不可否认,工业化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实践的结果,是在大幅提高工业制成品“供给”的同时,也为其需求创造了不小的空间。但是,由于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多采用“出口导向”战略来实现资本积累,对国内需求采取放在第二位的态度,从而导致了世界范围内的一般工业制成品的充斥,也就引起了所谓“需求不足”。到90年代中期,这种需求不足表现得愈加激烈,在东南亚国家和韩国,基本依靠政府行为从外部创造需求,而没有重视从国内产业结构作应变,这种推动的“凯恩斯效应”因普遍引起国内经济滞胀而收效不大,反过来本国的产业状况更加不适,最终造成国际金融投机家的得手。至此,人类世界范围内(当然是指世界市场,而不是贫穷国家的国内市场)经济过程由“短缺”向“过剩”的转变已经完成。任何国家不认识到这一点,继续采用各种办法刺激一般工业制成品的需求,终将发生大的问题。本轮东南亚和韩国的金融危机,应视为是对“会制造东西”的国家的一个警告。

二、广东面临产业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双重挑战, 应有双重战略

从广东目前的产业发展来说,产业轻型化乃不争的事实,但这并不意味着广东制造业的苍白。从这点来说,我们有必要继续缩短我们在钢铁、石化、能源、自动化生产线等产业经济和重化工业领域里与工业化国家的差距。另一方面,在广东珠三角地区,我们也的确看到了知识经济社会的某些特征。因此,可以认定,广东在世纪之交,必然承受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双重压力。一方面,我们要完善广东的工业体系,建成有一定规模,有较好质量、具备跨世纪竞争力的工业基础。这一任务起码目前看来有两项:其一,要满足广东和国内的需求。我们始终认为,国内需求过剩,是阶段性的过剩,对农村来讲,一般工业品仍有极大的市场,问题在于农民的购买力低。对城市而言,需求过剩的是万元人民币以下的商品,而万元以上的商品正是国内百姓“衣食住行”中的后两个字。因此中国的需求过剩与发达国家的需求过剩有着质的区别。其二,工业体系还要为广东出口创汇作物质准备,达到与广东相称的“产业经济”的基本规模。这就要求广东必须克服自身产业分散,规模过小,质量与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核心技术薄弱,跨国经营不发达的状况。基于此,我们可以认为,广东产业经济的科技开发与利用,结构的战略重组和企业体制的内部创新已经成为跨世纪发展的三大关键问题。抓住这些关键,完成当代工业(而不是笼统说的现代化工业)体系的塑造才有可能。

另一方面,广东有必要把知识要素作为下一步加大投资的首要目标,使知识要素能够尽快成为不依附于产业经济的独立的资本存在。这就是说,广东有必要在珠三角地区,选择知识经济发展路线,让知识资本本身产生市场需求。这和工业经济是不同的概念,它与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也有着质的区别。

三、在珠三角实践知识经济的几点认识

1.有一种观点认为,我省经济增长速度滑落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开始进入了重化工业阶段,而广东是轻型工业结构,作为支柱产业的重化工业缺乏。我们认为此认识不够准确。不可否认,从轻纺工业到重化工业再到高新技术工业是许多国家产业演变的一般规律。然而目前随着高新技术扩展速度的加快和知识经济的出现,这一过程明显缩短、重叠、甚至产生了跨越。广东作为具有相当工业基础的整个大华南的一个省,又有华中重化工业基地的支撑,是否一定也要搞反映重化工业特征的新一代支柱产业?因此也有人认为:传统制造业方面的落后,也许是我们在知识经济方面赶超发达国家的好机会,因为我们的包袱轻,可以更快转入知识经济的发展轨道。

2.我们认为,在广东全省范围内,要重点解决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问题,创造工业制成品中的好“卖点”,借以重振广货雄风。政府的产业政策要在充分的市场信号下,谁有效益支持谁,谁有前途支持谁,而不是谁规模大支持谁。破除规模上去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就形成了,质量问题就解决了,企业就能在国际国内立足的观念。对企业兼并重组更要以市场无形之手为主,而不是以政府有形之手为主。

3.在珠三角地区,政府要承担知识经济的孵化器与推动者的责任。知识经济建设涉及新旧产业各个领域,其广度在历史上是空前的,只有采取政府行为才能实现。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对此机会的把握,是追赶发达国家的重要契机。反过来,仍旧通过学习别国技术和经验赶上发达国家的可能正接近极限。以目前知识经济的发展来说,较明朗的是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这三项已经展现了巨大的商业前景,它们应当成为珠三角实践知识经济的着眼点。

综上所述,我们的结论是,对珠江三角洲实践知识经济的认识,是基于对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理论分析基础上的理性思考。由于“剩余时代”的到来,“会制造东西和拼命制造东西”已经不是经济发展的唯一途径。创造新的需求的任务也不是靠单纯的“产业经济”能够解决的。如果赞同以上观点,就应当对知识和科学技术独立于资本存在的事实作出恰如其分的政策反映。这些反映包括:既要抓全省的产业经济发展,用高新技术促进产业经济,又要在珠三角地区下大力气抓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以达到广东跨世纪“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的目标。

标签:;  ;  ;  ;  ;  

珠江三角洲:以知识经济发展为中心_知识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