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危儿早期脑性瘫痪筛查方法分析论文_刘茜,王琦

高危儿早期脑性瘫痪筛查方法分析论文_刘茜,王琦

刘茜 王琦

(德阳市旌阳区妇幼保健院 四川 德阳 618000)

【摘要】 目的:探讨高危儿早期脑性瘫痪的筛查方法及效果。方法:以2010年1月~2015年1月本院儿童保健科专案管理的620例高危儿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综合筛查,定期检查其姿势反射、神经运动发育及肌张力等,并深入分析各种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本组620例高危儿中,早期脑性瘫痪发生率为23.2%(144/620);在筛查能力上,里程碑式大运动发育异常(二月末或以后手持续握拳、三月卧位时不会抬头等)灵敏度>85%;自发姿势异常或器官功能异常(显著斜视、面部麻痹、惊厥等)特异度>85%。结论:基层妇幼保健机构在临床实际中应重视加强对高危儿的早期脑性瘫痪筛查,重点检查里程碑式大运动发育,一旦患儿出现斜视、面部麻痹等症状,需考虑早期脑性瘫痪的可能。

【关键词】 高危儿;早期脑性瘫痪;筛查

【中图分类号】R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0-0134-02

中枢性协调障碍,即早期脑性瘫痪,是对具有高危因素和姿势反射异常的脑性瘫痪危险儿或脑损伤儿的早期诊断。若患儿在出生1年内得到有效治疗,能促进受损脑细胞功能恢复,降低儿童肢体和智能残障发生率。相较于普通婴儿,高危儿出现脑性瘫痪的概率更高,这就需要临床上采取积极措施,加强对高危儿早期脑性瘫痪的筛查[1]。事实上,临床诊断脑瘫往往需要借助专业神经系统检查和影像学等相关辅助检查,基层妇幼保健机构难以开展。因此,寻找操作简单、方便快捷、适用于婴幼儿常规体检的早期脑瘫筛查指标就显得至关重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本研究以620例高危儿为研究对象,探讨其筛查方法和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0年1月~2015年1月本院儿童保健门诊专案管理的620例高危儿为研究对象,144例确诊早期脑性瘫痪。其中,男80例,女64例;年龄分布:27例为0~3个月,63例为3~6个月,54例为6~12个月。以上患儿均有各种高危因素。

1.2 方法

以参考文献[2]中Vojta7种姿势反射作为诊断依据,具体为:(1)拉起反射;(2)俯卧位悬垂反射;(3)腋窝悬垂反应;(4)侧位悬垂反应;(5)Collis水平反射;(6)倒位悬垂反应;(7)Collis垂直反应,并分为极轻度(1~3种异常)、轻度(4~5种异常)、中度(6~7种异常)、重度(7种异常并有肌张力异常),建立专案管理并实施前瞻性病例队列研究。自患儿出生开始,通过综合筛查方法,每月检查其神经运动发育水平、神经反射、Vojta姿势反射及肌张力等,随访12个月。针对检查出存在中枢性协调障碍(早期脑性瘫痪)的患儿,对其实施针对性综合康复训练。收集整理相关数据资料,以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对各种检查项目的特异度、灵敏度进行计算。

2.结果

本组620例高危儿中,Vojta姿势反射结果显示144例为中枢性协调功能障碍(早期脑性瘫痪),发生率23.2%。其中,轻度74例(51.39%),中度例57(39.58%),重度13例(9.03%)。144例早期脑性瘫痪患儿经过综合康复训练后,有效142例,好转率为98.6%。其余2例最终进展为残障儿。在筛查能力上,里程碑式大运动发育异常(二月末或以后手持续握拳、三月卧位时不会抬头等)灵敏度>85%;自发姿势异常或器官功能异常(显著斜视、面部麻痹、惊厥等)特异度>85%;肌张力异常、神经反射异常的灵敏性与特异性均不高。

3.讨论

现阶段,随着医疗保健能力的不断提升和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我国“二胎”政策全面实施,高龄产妇数量激增等都会造成高危儿生存率、发生率不断增长。但生存下来的高危儿中,部分可能存在受早产、低出生体重、出生窒息等危险因素的影响,造成脑损伤从而引发早期脑性瘫痪,增加其致残率和死亡率。本研究结果显示,本组620例高危儿中,早期脑性瘫痪发生率为23.2%(144/620),与正常人群脑瘫发生率(2‰~6‰)对比,有着显著性差异[3]。而且,本研究中144例早期脑性瘫痪患儿经过综合康复训练后,有效142例,好转率为98.6%。其余2例最终进展为残障儿,发生率为1.4%。结果表明,高危儿出现早期脑性瘫痪的概率远远高于普通婴儿;早期诊断、专案管理、综合治疗能有效治疗早期脑性瘫痪,降低儿童致残率。基层医疗保健机构需采取积极措施,加强对高危儿的早期脑性瘫痪筛查。

当前,国内基层医疗保健机构尚未具体普及对儿童脑性瘫痪、尤其是高危儿脑瘫的早期筛查内容及方法,最终可能影响患儿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因此,需在婴幼儿日常保健体检、高危儿系统管理门诊中纳入一些简单易行、方便操作的婴儿脑瘫筛查项目,便于及时发现可疑脑瘫儿,督促家长向专科医院转诊。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早期脑性瘫痪筛查中,里程碑式大运动发育异常灵敏度>85%。里程碑式大运动发育主要是指俗语讲的“二抬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是不同月龄婴幼儿神经运动发育水平的体现,一旦患儿出现了脑功能损伤,便能直接表现在这些指标中,因此,其在筛查早期脑性瘫痪中灵敏度较高。因此诊断特异度不高。而小儿显著斜视、面部麻痹、惊厥等自发姿势异常或器官功能异常有着较高的特异度,往往提示小儿早期脑性瘫痪。

综上所述,基层妇幼保健机构应重视在儿童保健日常门诊中加强对高危儿的早期脑性瘫痪的筛查,重点检查里程碑式大运动发育,一旦患儿出现斜视、面部麻痹等症状,需考虑早期脑性瘫痪的可能。

【参考文献】

[1]许淑慧.脑性瘫痪高危儿早期综合干预的临床观察分析34例[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16):145.

[2]刘建新,单玉君,黎小秀.高危出生婴儿早期脑性瘫痪筛查方法分析[J].当代医学,2010,16(30):70-71.

[3]薛辛东主编.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00.

论文作者:刘茜,王琦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7月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28

标签:;  ;  ;  ;  ;  ;  ;  ;  

高危儿早期脑性瘫痪筛查方法分析论文_刘茜,王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