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评价观论文_王秀珍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评价观论文_王秀珍

王秀珍(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山东 泰安 271000)

摘 要: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需要教师树立全新的教学评价观,在评价学生的语言和数学逻辑智能的同时,也要评价学生的其他智能,要扩大评价主体,要在情境中评价学生。

关键词:新课程 改革 教学 评价观

“教学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原理,运用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法和手段,对整体或局部的教学系统进行全面考察和价值判断。”教学评价始终与教学相伴随,是教学的一部分。传统的教学评价是在统一的考场、试题、标准对所有的学生进行评价。这种“标准化”的教育多“生产”出“标准化”的人才,却难以满足目前社会各行各业对各种人才的需求。为了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更好地贯彻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我们应树立全新的教学评价观。

一、评价智能的多元化

上世纪80年代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德纳在其著作《多元智能》一书中提到人类的智能并非是语言和数学逻辑能力所能涵盖的,只通过这两方面来评价一个人,存在着很大的片面性。他认为人的智能至少包括七种: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加德纳在1999年出版的《智力的重构——21世纪的多元智力》一书中,又设想了三种潜在的新智能,即存在智能、道德智能、精神智能。他还认为,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会发现更多的智能。由此可见,人的智能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多种智能组合而成,智能的不同组合使得每个人的智能各具特点,有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之分,这使得学生的学习类型和智能类型各不相同。依据传统的智能理论和评价方式来衡量,语言、数学逻辑智能突出的学生,被视为“聪明”;而这两方面差,即使他的歌唱得好、画画得好,也还是会被认为是“差生”。实际上,对于这些所谓的“差生”,如能因材施教,根据其智能特点给予鼓励和引导,那么,每个学生都应是聪明的,都能体现其智能强项。

二、评价的多主体化

长期以来,对学生的学业评价,基本上都是由教师来打分,因为教师掌握着知识,掌握着评价标准,掌握着评价权力,具有绝对的权威,“一言九鼎”。而学生是被动接受评价的客体,很难参与到评价活动中,没有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这使得我们的评价少了全面性而多了片面性,少了民主性而多了独断性,评价主体过于单一,形成了“教师一语定乾坤”的局面。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新课程标准评价建议中提倡多主体评价,采用学生自评、互评以及教师和家长对学生评价等方式,尤其应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

三、评价的情境化

现在的“正规考试”虽然易于大规模施行,易于判断,易于排序选拔,但这种看似公平的评价方式是非情境化的,测验内容和形式与现实生活相距甚远,它侧重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偏向于对语言和数学逻辑智能的测试,而忽视了知识的运用,反映不出学生在现实生活情境中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除非将评估放置在一个真实的领域和社会背景下,否则我们就有充分的理由怀疑这种评估是否可以代表人类智能的全部表现。”

我们的教育评价应该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在多种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境下进行,切实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精神产品、物质产品的能力。而现实的教育评价过程中,对于“情境”涉及甚少,我们的评价多数通过考试这种形式,以具体的数字来量化。据调查,对“目前校内考试使用了哪些测试方法”一问的回答是“笔试”的占93%,“口试”的占37%,“实验”的占26%,使用“情境模拟”、“人机对话”及“创造设计”等方法的仅占3%、2%和3%。我们现行的美术高考中,考生在3至4个小时之内画一张不知磨了多少遍的石膏像或头像就算考查了其素描能力,卷面上的70分和69.5分究竟能代表多大的差异?然而,这0.5分之差可能带来“金榜题名”和“名落孙山”命运的天壤之别。加德纳在其著作中常用到这样一个例子:学生为解释发动机的零件,可能需要重装一个发动机;为了了解药物对疟疾的作用,可能需要分析一个真实的病例。而传统的评价方法却强调对发动机零件、对身体各部位或疾病特征的记忆、推测。这样的评价脱离了生活实际,可能考查了学生的记忆力,却无法测到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毕竟,我们的学生走出校园面临的是一个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动态世界,而不是一堆堆道理、一道道公式。

评价的情境化还意味着,教学和评价是“一体两面”的。评价应该成为自然的学习环境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在一年学习时间的剩余部分中强制外加的内容。评价应在个体参与学习的情境中轻松地进行。这样,评价作为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无时无刻不在评价着学生;而且这种评价是自然而然地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的,避免了传统测试中无关因素(如学生紧张、题目过偏、教师印象等)对结果的影响,同时在情境中也加强了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价值观的评价。

参考文献

[1](美)霍华德·加德纳 著 沈致隆 译 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2]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组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周卫勇 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谈新课程的评价改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梅汝莉 多元智力与教学策略[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论文作者:王秀珍

论文发表刊物:《职业技术教育》2014年第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23

标签:;  ;  ;  ;  ;  ;  ;  ;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评价观论文_王秀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