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全体学生的有效途径--“分级教学、分级指导”课堂教学模式_课堂教学模式论文

面向全体学生的一条有效途径——“分层教学,分类指导”课堂教学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模式论文,有效途径论文,课堂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层教学,分类指导”(以下简称“双分”)作为一项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开发利用学生差异,促进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改革实验,近年来,愈来愈受到广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所推崇,我县与各地的实验证明,她是面向全体学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

然而,从目前课堂教学的实践情况看,部分实验老师只满足于教学的某些静态因素的设计处理上,如教案的设计、学生座位的安排,分层目标的制订,提问坡度的把握,分层练习的编制等,而忽视了如“统——分”结合的课堂结构,动静协调的“分组学习”、“小组合作”的互助机制,及时恰当的“回授调节”等一些更为重要的动态过程把握。造成课堂教学分层不显著,操作不流畅,教学过程出现阻滞、失控、干扰等现象,难以凸现“双分”课堂教学与一般课堂教学的区别性特征,影响了教学效果和课题研究的深入。

因此,探索“双分”教改理论应用于课堂实践的中介环节——课堂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双分”教改突破经验性水平,提高其科学的规范性,跃上理论性台阶,而且有利于广大中小学教师在课堂实践中获得操作上的依据,便于实施和扎扎实实地提高教学质量。

一、“双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思想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比较典型的、稳定的、成熟而有效的教学活动框架和活动程序。

教学实践证明:一种教学模式实施效果是否理想,不在于实施模式时的局部操作和个别方法运用得如何,而取决于对这一模式核心思想的完整把握以及在操作中全面彻底地体现。做到以“神”制“形”,而不是以“形”代“神”。“双分”教改的核心思想,也是“双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即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促使每个学生在不同的基础上都得到提高和发展。具体包括以下三个要点:

1.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学生是有差异的,教也应该有差异。学生之间的差异可以表现为层次上的差异,教也可以通过分层来实施。

2.教学要促进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不能排斥暂时后进的学生,也不能抑制学有余力的学生。要善于发现各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3.学生之间的差异是一种可供开发利用的教育资源。学生的主体性不仅表现为他是教学过程中“学”的主体,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还可以成为“教”的主体。

二、“双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

实验与研究表明:“双分”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可概括为“统分结合,动静协调,全员参与,各得其所”十六个字。具体地说,就是要做到:

1.统分结合。要求打破传统课堂教学“一统”到底的格局,形成既有“面向全体”的“合”环节,又有“提优”、“补差”的“分”环节。保证在一节课内既有统一的讲授、答疑、矫正、小结,也有分组的教学、自学、合作学,还有分层次的练习和个别指导。操作中,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的差异以及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巧妙安排好课堂教学中“分”、“合”的时间(何时“分”,何时“合”)和“分”、“合”的次数。将全面群体的教学活动建立在独立、主动、个体的教学活动的基础之上,实现两者优势互补,从而为知识、能力层次不一的学生提供一个适应各自发展特点的教学环境。这是“双分”课堂教学区别于一般课堂教学的最显著的特征。

2.动静协调。课堂教学是否面向全体,衡量的标准就是看学生个体活动程序。“分”为学生个体活动创造了机会。怎样“分”?要求教师借鉴复式教学的模式,在一定阶段,将学生由传统的“单车道”运行,按层次分成“两车道”或“三车道”运行。即一部分学生接受教师的直接教学——动;另一部分学生凭藉教师提供的自学提纲或口述的学习要求,进行自读、自思、自问、自答、自练、自查——静;还可以安排一部分学生对某一问题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开展互学、互练、互帮、互议、互查、互评活动——静。操作中,教师要在教材难易度和学生差异度的结合点上,围绕一条教学主线,协调好“动”、“静”的对象(谁“动”谁“静”)和“动”“静”的时间(何时“动”,何时“静”),让每个学生都做到“动”在关键处,“静”在必要时,且相互促进,互不干扰。

3.全员参与。准确地讲是全员主体参与,即课堂教学活动不但要有参与的面——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而且要有参与的质——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

一方面,课堂上要采用“快投入”、“频活动”、“小坡度”、“勤反馈”、“多矫正”等方法为不同层次、不同性格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面和参与量,让每个学生都拥有多种尝试、选择、发现、发展的条件和机会。尤其要为学习困难的学生和性格内向的学生创造学习和发展的空间和机会。让他们多读、多思、多说、多写、多听,实现耳、眼、口、手、脑“全频道”接收,“多功能”协调,“立体式”渗透。改变教师包讲,学生包听,少数学生发言,多数学生“旁观”、“陪听”的状况。

另一方面,课堂上还可采用音响感知、投影观察、操作示范、表演体验和揭示学习目标、设置思维坡度、适时点拨学法、组织竞赛、及时鼓励评价等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动机、热情,诱发他们学习的内驱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4.各得其所。“双分”教改面向的是全体学生,是“培优”与“补差”并举,是不同层次学生各自都得到递进发展。它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中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状况。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始终面向每一个学生,心中装着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进行全方位的运筹设计,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自己的目标。需要强调的是,在学生各自目标达成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各层次学生,特别是帮助“后进生”体验成功所带来的快乐,让他们在课堂上不仅得到认知上的发展,而且得到情感上的满足和自信。使之以学为乐,不断进取,积小成为大成,从成功走向成功。

三、“双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构成

为了充分体现“双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思想和基本要求,必须重新组合教学环节,优化教学程序,全面协调教和学的活动,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以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率。

“双分”课堂教学模式一般由:定标导向、诊断补偿、同步讲授、分化训练、回授调节、整合评价这六个环节组成。如下图所示:

每环节的操作要点和具体内涵是:

1.定标导向:激趣导入、明确目标

课堂开讲时,运用激趣、悬念、情境、衔接、复习、练习、演示、实例等多种方法导入新课,并揭示本课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和发展目标,意在让教师和每一个学生认定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使师生教与学按照教学目标的指向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的达成来进行,有效减少和控制教学过程中的干扰因素和无效劳动。心理学实验证明,有明确的目标较之无明确的目标可节约60%的时间而获得相同的学习效果。实验还证明,高不可攀的或易如探囊取物的目标对学生来说只是形同虚设,起不到应有的效果。而良好的定标导向,还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之前形成正确的学习定势,激发学生对新学习任务的期待,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诊断补偿:了解学情,铺路搭桥

在教学新知识之前,通过诊断性评价找出各层次学生所必要的旧知和应具备的能力以及情绪、态度等方面存在的缺陷,实施有针对性的分层次分类别的补救。诊断补偿可以为各层次学生学习新知扫除障碍,铺路搭桥,提高其认知前提能力;可以调整部分学生的心理状态,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改善学生的情感前提能力;还可以促使教师根据每一层次学生的初始行为,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3.同步讲授:传授要点,指导学法

教师按本节课知识有机联系不同层次目标的综合要求,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运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相互配合、相互转换的规律,形成有张有驰而有序的课堂教学节奏,让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活动指向并集中于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进行思考、释疑以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操作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读课文的一个段落或解一道例题,使学生经历一段学习过程,为学生自学提供方法上的示范或思路上的指引;也可以运用精炼的语言和适当贴切的教学手段阐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路,拎出教学主线,使学生有可能按主线循序学习(自学或分组学)。

4.分化训练:自学尝试,巩固练习

这个环节包括:“分组学习”和“分层练习”两种形态。课堂上,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灵活安排。

“分组学习”即依据学生学习新知的状况和潜能,围绕一条教学主线(同样的教学内容)让一部分学生(中低层或低层)继续由教师领学;一部分学生(中层或中高层)采用合作学(讨论交流、相互补充、相互启发);还有部分学生(高层)采用独立自学。把学生分成“两车道”或“三车道”运行。在运行过程中,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自学为主线,注意开发利用学生间的差异——通过层际交流、层内讨论、相互竞赛评比等形式发挥不同层次学生在学习中所扮的不同“角色”的作用。“扶”中有“放”,“放”中有“扶”,动静协调,互不干扰。这种形态一般适用于教材难度不大或教材各部分之间的结构(或题型)相似,思路明显,且有先前的学法示范和指导。

“分层练习”,即课堂上让不同层次学生针对各自不同的教学目标选做不同的练习。一是发展深化题,这是根据优生学习水平和教材内容设计的要求较高、难度较大的题目;二是练习巩固题,这是根据中等生学习水平设计的,一般指教材上的习题;三是放缓坡度题,这是根据后进学生学习水平和教材内容,将难度较大的课后习题分解或给予具体提示的题目。练习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并创造条件让低层次学生向高层次突破,体现弹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此同时,教师行间巡视,把握信息,并作个别点拨和矫正。

5.回授调节:纠偏补漏,协调教学

根据“分化训练”中的反馈信息来改进教学,纠偏补漏。对普遍存在的薄弱点进行集体回授,给予学生“第二次学习机会”;对个别问题作分层释疑或矫正;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以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发挥其聪明才智,培养创造能力。回授调节环节对能否顺利达成预期目标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可以更好地协调学生学习实际与教学目标达成之间的矛盾,把教学同学生的实际需要联系起来,从而取得更好的协调效应。

6.整合评价:知识归类,总结评价

在学生各自目标达成后,教师可通过优生概括新知,启发中等生迁移新知,指导后进生强化新知等办法揭示重难点、梳理知识,使达标所获新知与原有旧知重整结合,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师生合作的形式对整个目标实施过程中各层次学生的收获、问题作客观的评价,及时鼓励富有创新精神和学有进步的学生,发挥非智力因素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使评价成为激发每个学生学习的催化剂,推动全体学生在下一个教学目标实施流程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纵观“双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六个环节,从尊重学生差异到适应学生差异到利用学生差异;从目标确定到目标达成到整合评价;从感知教材到理解教材到深化教材。不仅有“分”有“合”,而且“分”中有“合”,“合”中有“分”。前后之间,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既相对独立,又互为因果。整个模式既吸纳了许多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又兼容了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长处,还能接受多层次多学科的实践检验。

当然,我们研究教学模式,运用教学模式,但不能模式化,不能造成教学思维的定势。教师在操作中要因教材而异,因教学对象而异,不断探索模式的新变式。

四、“双分”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点

“双分”课堂教学模式不但以坚实的教学实践为基础,而且有丰富的教学理论为依托,她是建立在以下教育理论基点之上的一种可操作的课堂教学模式。

理论基点之一:符合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

由于班级群体是由几十个有差异的学生个体所组成的,“双分”课堂教学模式对班级群体实施目标分层、教学分层、练习分层、评价分层,这符合课堂教学中必须遵循的“因材施教”原则和“可接受性”原则。

理论基点之二: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

由于每节课教学要求都是根据各层次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制定的,尊重了学生的差异,适应了学生的差异,每个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这样,学生在课堂上,不但在认知上得到发展,而且在情感上得到满足,获得成功和自信。这必然会诱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增强克服学习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因此“双分”课堂教学模式符合学生学习心理的需要。

理论基点之三:符合“三论”的基本原理

由于此模式既注重拓宽各层次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又注意保持每个学生信息输出的畅通,这符合信息论的反馈原理;此模式从感知教材到理解教材到深化教材,从目标确定到目标达成到目标评价,符合系统论的有序原理;模式从“面向全体学生”这一核心思想的整体入手,协调优、中、差、特各层次间的“分”、“合”、“动”、“静”以及每个环节的前后配合,“形”散“神”不散,符合控制论的整体性原理。

理论基点之四: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

此模式顺应学生由于遗传因素、家庭因素、社会环境影响造成的智力、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为各层次学生制定“跳一跳”就能达到的教学目标,选择学生能够接受的教法,量力而行的练习,既面对现实,又实事求是,符合“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唯物史观。模式中对学生的共性问题采用“合”来解决;个性问题采用“分”来处理,符合辩证法,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加以区别对待。

理论基点之五:符合巴班斯基的“教学形式最优化”理论

巴班斯基主张,教学形式的最优化即坚持个别教学、分组教学和集体讲授三种形式的最优组合,此模式显然实现了这种“组合”。

标签:;  ;  ;  ;  

面向全体学生的有效途径--“分级教学、分级指导”课堂教学模式_课堂教学模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