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的处理研究论文_曹春娟 李珊

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的处理研究论文_曹春娟 李珊

曹春娟 李珊(青岛开发区第一人民医院 266000)

摘要:相较于其它疾病而言,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较为突出,剧烈的疼痛、发烧、休克等现象较为普遍,同时,该类疾病的成因也比较多,如休息饮食不规律、情绪变化过大、酗酒抽烟等行为都会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症状的出现。作为急性心肌梗死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心律失常造成的死亡率非常之高,需要相关的医护人员予以应有的重视。以下本文将通过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就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的处理展开初步的研究。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处理研究【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9-0238-01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来说,心律失常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情况严重的情况下极易造成患者死亡。心律失常时常伴随着各种心脏病出现,在经过全面分析和治疗后可以有效的缓解病患的痛苦。本文通过对某医院2013 年4 月到2014 年10 月急性型心肌梗患者的治疗进行分析,以便于找出最佳的治疗及处理方案。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80 例患者中男性35 例,女性45 例,年龄40~65 岁。梗死部位:前间壁8 例,高侧壁10 例,下壁18 例,广泛前壁26 例,右室+正后壁7 例,右室+下壁11 例。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诊断标准,同时排除以下4 种情况:①入院前服用过他汀类的药物;②肝、肾功能异常;③有肌炎或进展期肌病;④血钾>5.0mmol/L;⑤收缩压<90mmHg。通过常规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监测心律失常。其中发生快速心律失常48 例,包括室性早搏24 例,房性早搏13 例,窦性心动过速5 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6 例。缓慢心律失常32 例,包括窦性心动过缓23 例,Ⅱ度房室传导阻滞5 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2 例。选取的病例采取AMI 常规治疗的同时进行抗心律失常治疗。

2、治疗方法该组案例中对AMI 的常规治疗方法如下:①常规监护和一般治疗:主要有吸氧、镇痛、镇静、心电图、血压及血氧饱和度监测。

其中痛感较重使用哌替啶,较轻采用可待因。②抗血小板治疗:常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等。③调节水、电解质、酸碱的平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④扩张血管:硝酸甘油。⑤抗凝治疗:使用普通肝素和低分子量肝素。

⑥β受体阻滞剂:阿替洛尔。⑦配合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钙拮抗剂和溶栓治疗。同时根据心律失常出现类型进行增强治疗,如针对缓慢型心律失常,心室率<40 次/min,出现头晕、低血压症状时静脉注射阿托品0.5mg,如果阿托品无效再改为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 和异丙肾上腺素1mg)。而对于快速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和房性早搏两种情况下给予酒石酸美托洛尔12.5~25mg 口服治疗,2 次/d;室性早搏和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情况下立即给予静脉滴注利多卡因50~100mg,若无效则重复使用1次后,在24~48h 给予利多卡因2~4mg/min,然后改为胺碘酮200mg(3 次/d 口服),3d 后改为2 次/d 口服。

3、结果该组病例平均住院15d,80 例患者病情得到控制。死亡19 例,死亡率23.75%,死亡原因大多是心力衰竭、心脏性猝死、心原性休克和心室颤动。

二、讨论长期以来,我国医疗设备的更新一直在持续的进行中,实践证明,不同检测设备下,对于病患的护理工作有着较大的影响。护理人员可以依据这些护理设备及时的进行调整,以此来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复原率。医护人员可以在实践中逐步的积累经验,并以此来判断病患的具体情况,对于常规性的心律失常可以进行常规性的护理,而情况严重者则可以通过病患的肢体动作、表情来及时进行治理。

从客观角度分析,引发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的原因比较多,因此,必须及时的调整患者的情绪,合理的给患者服药,然后通过对患者的护理记录及病史的分析采取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

一般来讲,引发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的原因主要包含以下两点:心率过慢或过快,这两种现象的出现都会给患者造成较大的安全隐患。

AMI 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是在发病早期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或窦房结缺血使自律性受到抑制。①窦性心动过缓:发生率30%~40%,若无其他症状发生时,暂不处理。但如果同时伴有低血压或室性早搏时应当立即给予治疗。可静脉注射阿托品共2mg,可间隔5~10min给予1 次,0.5~1mg/次。如果注射阿托品疗效不好,可改用异丙肾上腺素。②房室传导阻滞:Ⅱ度Ⅰ型阻滞部位大多在房室结,Ⅱ度Ⅱ型则大多在希氏束以下。此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部位可分别发生在希氏束或以下部位、房室结。当下壁MI 合并Ⅲ度房室发生传导阻滞,但心室率并不十分缓慢的情况下,不会引起AMI 病情的恶化。

而一般出现休克或者是严重的心里衰竭时,则可能是前壁MI 或下壁MI 合并右室MI 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所造成的。而针对房室传导阻滞方面的治疗,Ⅰ度和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一般不需要进行治疗和处理;一旦心室率逐渐变慢,血压出现降低时可以选用阿托品或并用氢化可的松100mg(溶于5%葡萄糖250ml 中)静脉滴注。

Ⅱ度Ⅱ型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时,如果心室率>40 次/min,并未出现心室停搏时可以选用阿托品与激素。

快速心律失常应区别对待室上性心律失常和室性心律失常。针对室上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在运用药物治疗的同时,还应注意考虑诱发因素,如低氧、酸中毒、伴有左房扩大的心力衰竭等,并结合诱因进行相应的补救治疗。而室性心律失常是AMI 中比较常见且最严重的情况,一般多见于左冠状动脉闭塞引起的前壁心肌梗死,大多在发病后4h 以内发生。浦肯野纤维与心室肌细胞产生的不应期离散的现象导致了折返性心律失常的形成,从而导致急性冠状动脉闭塞时心肌复极及不应期出现了显著的变化,从而导致缺血较轻的边缘区不应期缩短,而心室肌不应期在梗死中心区延长。利多卡因能够抑制心室的应激能力,使得心肌传导纤维的自律性降低,并能提高室颤阈值,因此利多卡因对缺血组织和正常组织的不应期产生不同的影响,使两者的不应期趋于一致,消除了缺血心肌不应期的离散进而消除折返。

总结:通过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是可以通过有效的治理加以控制的,但是需要医护人员有针对性的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制定出更加合理、科学的治疗方案。同时,在处理该类病患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可以通过常规治疗及护理结合的方式来提高患者的复原率。除了保障患者有规律的起居之外,还必须保障患者所生活的环境较为安静,合理的运动和饮食调理也非常可行,可以按照季节的变化做好相应的预防及保养。

参考文献:[1] 饶国涛,李屏,朱俊.急性心肌梗死并心律失常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2011(01)[2] 符史健.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18)

论文作者:曹春娟 李珊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5年9月第1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25

标签:;  ;  ;  ;  ;  ;  ;  ;  

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的处理研究论文_曹春娟 李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