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K506对肝脏保存再灌注中Bcl-2mRNA BaxmRNA表达及肝细胞凋亡的影响

FK506对肝脏保存再灌注中Bcl-2mRNA BaxmRNA表达及肝细胞凋亡的影响

赵浩亮, 韩振国, 李正中[1]2002年在《FK506对肝脏保存再灌注中Bcl-2mRNA、Bax mRNA表达及肝细胞凋亡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探讨肝脏保存再灌注中Bcl 2mRNA、BaxmRNA表达 ,肝细胞凋亡以及FK50 6的作用。方法 建立离体大鼠肝脏保存再灌注模型 ,采用逆转录 多聚酶链反应 (RT PCR)和细胞凋亡原位末端标记技术 (TUNEL) ,分别检测肝脏保存 0、8、1 6、2 4、32h组Bcl 2mRNA、BaxmRNA表达 ,肝细胞凋亡以及FK50 6对上述指标的影响。结果 FK50 6保存组 1 6、2 4、32hBcl 2mRNA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BaxmRNA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5) ;FK50 6保存组肝细胞凋亡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5)。结论 FK50 6能使肝脏保存再灌注中Bcl 2mRNA表达增强 ,BaxmRNA表达减低 ,肝细胞凋亡减少。FK50 6对肝脏保存再灌注损伤具有防治作用。

韩振国[2]2002年在《FK506对肝脏保存再灌注中Bcl-2mRNA BaxmRNA表达及肝细胞凋亡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探讨肝脏保存再灌注中Bcl-2 mRNA、BaxmRNA表达、肝细胞凋亡以及FK506的作用。 方法 建立大鼠离体肝脏保存再灌注模型,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和细胞凋亡原位末端标记技术(TUNEL),检测Bcl-2 mRNA、BaxmRNA表达、肝细胞凋亡以及FK506对上述指标的影响。 结果 FK506保存组16、24、32h Bcl-2mRNA表达分别为(148.90±4.27)%、(140.4±3.07)%、(111.48±3.03)%明显高于对照组(128.55±5.5)%、(111.64±2.76)%、(88.31±2.65)%(P<0.05);Bax mRNA表达分别为(132.31±9.72)%、(151.2±7.26)%、(165.59±6.38)%低于对照组(145.65±5.95)%、(161.85±9.04)%、(187.07±8.81)%(P<0.05)。FK506保存组肝细胞凋亡指数分别为43.70±2.35、87.62±4.37、145.98±7.89明显低于对照组70.73±2.74、142.55±8.37、190.69±7.76(P<0.05)。 结论 FK506能使肝脏保存再灌注中Bcl-2mRNA表达增强,BaxmRNA表达减少,肝细胞凋亡减少。FK506对肝脏保存再灌注损伤具有防治作用。

纪文娟[3]2009年在《熊去氧胆酸通过调节Bax信号途径抑制肝细胞凋亡》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和目的研究表明,在各种急慢性肝病中,凋亡是肝细胞损害的基本特征,它可能是不同类型肝病肝细胞死亡的最终通路,如酒精性肝病、病毒性、自身免疫性肝炎、胆汁淤积性肝病、肝脏代谢性疾病等。通过药物抑制肝细胞的凋亡,减轻肝细胞的损伤,保护肝细胞是治疗肝病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胆汁淤积性肝病是由于肝细胞分泌受损使肝毒性胆汁酸在肝细胞内增多引起的。尽管在胆汁于积时肝细胞受损的机制是多因素的,但疏水性胆汁酸诱导的凋亡可能是一个主要的作用。在体内外实验中,疏水性的胆汁酸被证实可以诱导肝细胞的凋亡。比如,给予50μmol/L脱氧胆酸(deoxycholic acid,DCA)8h后,原始的大鼠肝细胞的凋亡率可达20%。肿瘤抑制蛋白p53是一个转录因子,调节有关细胞周期停滞和细胞凋亡基因的表达。最近研究表明,p53可能是通过转录依赖和转录不依赖的机制诱导细胞凋亡。普遍认为p53发动凋亡是通过作为序列特异性的转录激活因子活化了前凋亡基因,如Bax、Noxa和PUMA等。这些蛋白转位到线粒体,从而降低线粒体膜电位和促进细胞色素c的释放,进而活化了Apaf-1/Caspase-9的凋亡级联反应。熊去氧胆酸(ursodeoxycholic acid,UDCA)是一亲水性二羟胆酸,具有利胆、细胞保护、拮抗疏水性胆汁酸的细胞毒性、抗凋亡、抗氧化和免疫调节等作用。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UDCA对多种胆汁淤积性肝病如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和肝内胆汁淤积症等具有显着的疗效。体内外实验证明,UDCA保护肝细胞损伤主要是通过抗凋亡作用,而其确切机制还不是很清楚。本研究以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诱导定向分化21天后的肝细胞为模型探讨UDCA在肝细胞凋亡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方法从大鼠股骨骨髓中分离骨髓基质干细胞,在体外诱导分化为成熟的肝细胞。用PBS(作为对照组),100μmol/LDCA,100μmol/LDCA+100μmol/LUDCA及100μmol/L UDCA分别处理肝细胞。用Hoechst 33258染核和测定Caspase 3的活性来评估肝细胞的凋亡程度;用RT-PCR和Realtime PCR检测凋亡过程中p53及BaxmRNA的表达;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凋亡过程中Bax蛋白的表达。研究结果1、DCA可以诱导肝细胞凋亡用Hoechst33258染核对细胞的凋亡进行评估,相对于对照组,肝细胞在DCA作用8h和18h后出现了明显的凋亡(p<0.05)。同样,Caspase3活性在DCA的作用8h和18h后也明显增高(p<0.05)。可见,DCA可以诱导肝细胞的凋亡。2、UDCA可以抑制DCA诱导的肝细胞凋亡用Hoechst33258染核对细胞的凋亡进行评估,UDCA的给予则可以明显抑制DCA诱导的肝细胞凋亡(p<0.05)。而UDCA的同时给予则可以明显的抑制DCA诱导Caspase3活性的升高(p<0.05)。可见,UDCA可以抑制DCA诱导的肝细胞凋亡。3、UDCA可以抑制DCA诱导的肝细胞凋亡过程中p53及Bax mRNA和Bax蛋白的表达用Realtime PCR方法分析各个实验组在作用8h和18h后,p53及Bax的mRNA的表达情况。可以发现,在加DCA后,无论是8h还是18h,相对于对照组,肝细胞的p53及BaxmRNA表达都明显增加(p<0.05);而同时加入UDCA可以发现p53及Bax的表达明显减少(p<0.05)。同时还用RT-PCR的方法检测了Bax mRNA的表达,其结果和Realtime PCR的是一致的。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个实验组在作用8h和18h后Bax蛋白的表达。相对于对照组,DCA作用组的Bax蛋白的表达明显增加(p<0.05);而同时加入UDCA可以发现Bax蛋白的表达明显减少(p<0.05)。由此可见,DCA可能是通过活化p53/Bax信号途径诱导肝细胞的凋亡,而UDCA可能是通过抑制p53/Bax信号通路而阻止DCA诱导的肝细胞的凋亡。研究结论1、在由骨髓基质干细胞诱导的成熟肝细胞上,DCA可以诱导肝细胞的凋亡,而UDCA可抑制DCA诱导的肝细胞凋亡。2、DCA可能是通过活化p53/Bax信号途径诱导肝细胞的凋亡,而UDCA可能是通过抑制p53/Bax信号通路而阻止DCA诱导的肝细胞的凋亡。

杨硕, 娄金丽, 王谦, 郑宏, 黄启福[4]2009年在《葛根素治疗2型糖尿病KKA~y小鼠肝脏损伤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T2DM)肝脏损伤的发生及可能的发病机制,探讨葛根素注射液的干预作用。方法选取T2DM小鼠(KKAy)随机分为模型组和葛根素组。同龄C57BL/J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28周龄后处死小鼠,全自动生化法检测空腹血糖(FBG)、甘油叁酯(TG)、胆固醇(TC)、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等生化指标;流式细胞仪检测肝细胞凋亡情况;电镜观察肝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RT-PCR法检测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mRNA的表达;紫外分光光度检测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丙二醛(MDA)含量及Na+-K+-ATP酶活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KKAy小鼠血清FBG、TG、TC、ALT、AST含量均增高(P<0.01);肝脏凋亡细胞百分率增高(P<0.01);可见肝脏线粒体肿胀、损伤;bcl-2表达下调,bax表达上调(P<0.01);肝组织中SOD,GSH-Px,Na+-K+-ATP酶活性降低,MDA含量增高(P<0.01)。葛根素组治疗后,小鼠以上各项指标均有所改善。结论糖尿病KKAy小鼠存在明显肝损害;葛根素可通过上调bcl-2,从而抑制氧化应激,改善小鼠肝脏能量代谢障碍,对糖尿病引起的氧化损伤有保护作用。

刘芳[5]2017年在《清热解毒凉血化瘀法联合大鼠骨髄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肝衰竭大鼠肝脏模型对肝细胞凋亡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清热解毒、凉血化瘀法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急性肝衰竭模型大鼠肝细胞凋亡的影响,从抑制细胞凋亡角度分析并进一步探索中药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肝衰竭大鼠的疗效机制与协同作用。方法:(1)采用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进行体外培养,镜下观察生长状态,并以流式细胞术进行表型鉴定,冻存及复苏以供移植备用。(2)取体重约为180g-220g清洁级SD大鼠共72只,随机选取6只进入空白组,剩余66只大鼠采用10%D-氨基半乳糖1.2 g/kg、0.005%脂多糖5μg/kg,依次相隔12h经腹腔注射制备急性肝衰竭大鼠模型,造模后即开始观察大鼠各项生理及病理状况,肝功能水平及肝脏病理组织观察,初步确定模型的建立。(3)造模后12h,采用数字分组法将存活大鼠分为模型对照组(后称模型组)、阳性对照组、中药干预组(后称中药组)、干细胞移植组(后称干细胞组)、干细胞移植联合中药治疗组(后称联合组)。干细胞组及联合组大鼠经门静脉注射干细胞悬液约1.2ml,其余各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门静脉注射。其中联合组在干细胞移植同时给予茵陈四苓颗粒1.5g/(kg·次)灌胃,1日两次;中药组给予茵陈四苓颗粒1.5g/(kg·次)灌胃,1日两次,阳性对照组给予复方甘草酸苷15mg/kg灌胃,1日两次,其余各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直至处死大鼠。(4)计算治疗后48h、120h各组大鼠的生存率,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及总胆红素(tbil),比较给予治疗后各组大鼠肝功能的改善情况;he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tunel染色观察肝细胞凋亡情况并计算凋亡指数,采用western-blot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caspase-3蛋白相对表达水平,realtime-pcr技术测定各组大鼠肝组织中bcl-2mrna、bax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1)成功分离大鼠骨髓中原代细胞,经过贴壁纯化、传代培养后可获得p3代细胞,形态呈长梭形或扁平多角形,部分有伪足的细胞,呈旋涡状分布生长。经流式细胞仪分析,cd44、cd29分别高表达为98.2%、97.9%,cd45、cd34分别低表达为12.9%、18.7%,符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记物表达特征。(2)造模后6小时起,大鼠出现精神萎靡、嗜睡、食欲减退、个别出现惊厥抽搐等症状。模型组大鼠肝组织he染色可观察到大鼠肝组织可见片状坏死、出血和弥漫的炎症细胞浸润,肝索结构紊乱,肝小叶结构明显破坏,部分细胞可见空泡样变性,出现典型急性肝损伤,结合肝功能明显异常,提示成功建立急性肝衰竭模型。(3)模型建立后12h,死亡大鼠8只,剩余58只进入下一步实验,治疗后48h,模型组、阳性对照组、中药组、干细胞组及联合组各组大鼠存活率分别为45.5%、66.7%、72.7%、66.7%、72.7%;剩余大鼠全部存活至第5天,干预后120h,各组生存率依次为33.3%,、50%、63.6%、58.3%、72.7%;各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治疗后48h各组大鼠血清ast、alt、tbil水平与空白组比较明显异常,其中联合组与模型组及其他干预组比较,肝功能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0h,与模型组比较,各干预组血清ast、alt、tbil水平明显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联合组效果最显着,并且优于单纯干预组(p<0.05)。(5)治疗后48h,tunel染色提示模型组大鼠肝组织可见大量肝细胞凋亡,中药组及联合组凋亡指数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0h,与模型组相比,各干预组大鼠干细胞凋亡指数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效果优于单纯干预组。(6)造模后48h、120h,模型组肝组织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增高,且维持较高水平,各干预组Caspase-3蛋白表达均低于模型组,其中阳性对照组、中药组、干细胞组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而联合治疗组Caspase-3蛋白表达最低,与其他干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经治疗后48h、120h,各组大鼠肝组织中Bax mRNA的表达逐渐降低,Bcl-2 mRNA的表达逐渐升高,其中联合组大鼠肝组织中Bax mRNA的表达水平低于各对照组及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l-2 mRNA的表达水平高于各对照组及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采用全骨髓贴壁培养法,经过叁次贴壁纯化、传代培养,能够从SD大鼠骨髓中分离出较高纯度的P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2)间隔12h,依次经腹腔注射D-氨基半乳糖1.2 g/kg、脂多糖5μg/kg,能够成功建立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肝脏结构破坏明显,死亡率恰当。(3)茵陈四苓颗粒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能够减轻急性肝衰竭模型大鼠肝功能损伤,抑制肝脏细胞凋亡,效果优于单用中药治疗或者单用干细胞移植治疗。(4)茵陈四苓颗粒可能通过下调肝脏组织Caspase-3蛋白的表达,调控凋亡基因Bcl-2 mRNA、Bax mRNA表达,协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发挥抑制细胞凋亡的作用。

张秀红[6]2010年在《依那普利联合姜黄素对防治小鼠肝纤维化效果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HF)是各种原因所致的肝脏慢性疾病的共同病理过程,是慢性肝病发展为肝硬化的早期和必经阶段,抑制甚或逆转肝纤维化向前发展极为重要。肝纤维化的形成涉及多种细胞、细胞因子及肝组织内细胞外基质的变化。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B,NF-κB)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体内多种细胞的核转录因子,与机体的免疫和炎症反应及凋亡调控密切相关,Bcl-2家族是它的下游基因,在细胞凋亡的基因调控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Bcl-2家族成员构成比例决定细胞存亡。姜黄素(curcumin)是从姜黄属中药分离出的主要药理活性成分,具有抗炎、抗脂质过氧化、抗肿瘤、保肝等多种药理作用。近来研究发现,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ACEI)对肝纤维化具有明显抑制作用。本实验通过检测CCL4诱导的小鼠肝纤维化模型肝组织中NF-KB及相关凋亡蛋白Bcl-2、Bax的表达,研究姜黄素和依那普利单独应用和联合应用对肝纤维化的影响,探讨这些指标在肝纤维化发生中的机制,并为肝纤维化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方法:8周龄雄性昆明种小鼠45只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5只)、模型组(10只)、姜黄素治疗组(10只)、依那普利治疗组(10只)和姜黄素联合依那普利治疗组(10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各组小鼠均给予四氯化碳5ul/g体重腹腔注射建立肝纤维化模型,每周2次,共10周。姜黄素治疗组、依那普利治疗组和姜黄素联合依那普利治疗组(以后简称联合治疗组)小鼠分别从第二周到第十周给予姜黄素100ug/g、依那普利10mg/kg、及姜黄素100ug/g联合依那普利10mg/kg体重,每周3次灌胃处理,正常对照组给予蒸馏水灌胃,每周3次。所有小鼠均于10周处死。留取血清检测肝功能ALT、AST和血清肝纤维化指标HA;留取部分肝组织,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苏木精-伊红(HE)染色及Masson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IKB、NF-kBP65、Bcl-2、Bax的含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法检测肝组织Bcl-2、Bax mRNA的表达。结果:1小鼠一般情况:正常组小鼠精神好,活动自如,毛发有光泽,每周体重增长正常。模型组小鼠随着四氯化碳注射时间的延长,变得易激惹,精神萎靡,食欲下降,体重增长慢或不增,各治疗组小鼠的情况优于模型组。模型组、姜黄素治疗组、依那普利治疗组、联合治疗组、对照组小鼠体重依次为:34.43±4.08、43.38±4.75、43.56±2.88、49.75±3.62、53.60±3.51。10周末,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其他四组小鼠体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模型组比较,其他四组小鼠体重增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对照组及联合治疗组小鼠体重高于姜黄素治疗组和依那普利治疗组(P<0.05);姜黄素治疗组与依那普利治疗组间、对照组与联合治疗组间小鼠体重比较无显着差异(P >0.05)。2小鼠血清学指标检测:实验动物血清ALT水平,模型组、依那普利治疗组、姜黄素治疗组、联合治疗组、正常对照组水平,依次为:155.29±21.56U/L,92.11±16.89U/L,83.75±14.54U/L,47.50±9.17U/L,26.60±5.22U/L。对照组及各治疗组血清ALT水平均低于模型组(P<0.05),联合治疗组效果优于依那普利及姜黄素单药治疗组(P<0.05),依那普利治疗组与姜黄素治疗组间血清ALT水平无显着差异(P >0.05);血清AST水平,模型组、依那普利治疗组、姜黄素治疗组、联合治疗组、正常对照组,依次为:205.29±15.86U/L,123.22±10.47U/L,98.38±12.41U/L,79.88±9.83U/L,65.20±16.41 U/L,各组之间AST水平的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依那普利治疗组、姜黄素治疗组、联合治疗组、正常对照组,实验动物血清HA水平依次为:1680.22±94.19ng/ml,869.89±110.53ng/ml , 608.71±120.74ng/ml , 396.13±78.17ng/ml ,144.20±37.09ng/ml,各组之间HA水平的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3肝组织病理学检测3.1肝组织大体标本形态:正常对照组小鼠肝脏为红褐色,柔软,明亮有光泽;模型组小鼠肝脏大体色泽暗淡,表面欠光滑,体积较正常对照组减小,肝脏边缘变钝,质地较实,肝脏表面可见散在黄色脂肪颗粒;依那普利治疗组、姜黄素治疗组小鼠肝脏大体色泽偏暗,体积较正常对照组略有减小,联合治疗组小鼠肝脏红褐色,有光泽,体积未见明显缩小。3.2肝组织病理HE染色:正常对照(G0)组小鼠肝组织结构清晰,肝小叶结构正常,肝细胞索排列规则有序,肝细胞大小均匀,无变性、坏死;模型组(G3-G4)小鼠多数正常小叶结构破坏或消失,由汇管区和中央静脉伸出粗大胶原纤维条索分割,包绕肝小叶,肝细胞索排列紊乱,肝细胞浊肿明显,坏死出血较多,纤维间隔内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部分可见假小叶形成;依那普利治疗组和姜黄素治疗组(G2-G3)可见汇管区有少量的纤维组织增生,未见假小叶形成,可见炎症细胞浸润,肝细胞水肿较模型组减轻;联合治疗组(G1-G2)优于依那普利治疗组和姜黄素治疗组。3.3肝组织病理Masson染色:显微镜下观察绿色胶原纤维分布情况,正常对照组(S0)仅于血管周围可见少量绿色纤维,细且短,肝小叶结构正常,未见纤维增生;模型组(S3-S4)肝脏组织中纤维明显增多,分布广泛,可相互连接形成较粗大的纤维间隔,多位于汇管区和血管周围;依那普利治疗组及姜黄素治疗组(S2-S3)可见较细的绿色纤维走行于血管周围;联合治疗组(S1-S2)纤维化程度较依那普利治疗组及姜黄素治疗组轻。4肝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4.1肝组织bcl-2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与空白阴性对照比较,以细胞和组织棕黄色染色或深棕黄色为阳性表达。在正常小鼠肝窦、肝细胞浆和中央静脉呈低水平表达,在模型组小鼠肝组织中分布广泛,主要表达在汇管区、纤维间隔、肝窦、肝细胞膜、中央静脉和肝细胞浆也有一定表达。五组bcl-2表达量:联合治疗组(1.31±0.51)%>姜黄素治疗组(1.17±0.41)%>依那普利治疗组(0.97±0.25)%>模型组(0.70±0.36) %﹥正常对照组(0.58±0.34)%,两两比较,P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2肝组织Bax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与空白阴性对照比较,以细胞和组织染为棕黄色染色视为阳性表达。Bax在正常小鼠中央静脉及其周围的肝窦呈低水平表达。在肝纤维化模型小鼠肝组织中主要表达在肝细胞浆,主要为变性的肝细胞浆,严重时可呈弥漫性分布,其次在肝窦、纤维间隔和中央静脉。五组bax表达量:模型组(1.52±0.20)%>依那普利治疗组(0.88±0.27)%>姜黄素治疗组(0.85±0.31)%>联合治疗组(0.63±0.22)%>正常对照组(0.25±0.20)%,两两比较,P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3肝组织NF-κBp65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NF-κBp65阳性物质呈棕黄色颗粒,弥漫分布于细胞质中,激活后位于细胞核中。在对照组小鼠肝组织中较少表达NF-κB p65,模型组则有较强的表达,主要分布于肝细胞、HSC细胞,胞浆内亦有表达,各治疗组NF-κB p65表达较对照组有所增加,且阳性表达主要位于肝细胞浆中,各组水平依次为:模型组(2.20±0.10)%>依那普利治疗组(1.18±0.13)%>姜黄素治疗组(0.95±0.07)%>联合治疗组(0.62±0.06) %>正常对照组(0.42±0.06)%。两两比较,P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4肝组织IKB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κB在肝组织中的表达与NF-κB p65相似,在对照组小鼠肝组织中肝细胞浆内有较弱的表达,细胞核内无表达;在模型组及各治疗组中肝细胞浆及胞核中可见弥漫性棕黄色颗粒表达,联合治疗组以胞浆表达增多为主,胞核及HSC中也见阳性表达,而模型组胞浆及胞核中表达均较联合组明显减少,各组水平依次为联合治疗组(2.20±0.14)%>姜黄素治疗组(1.35±0.12)%>依那普利治疗组(1.08±0.07)%>模型组(0.94±0.13)%>对照组(0.50±0.06)%。两两比较,P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肝组织RT-PCR检测5.1肝组织bcl-2mRNA表达:联合治疗组、姜黄素治疗组、依那普利治疗组、模型组、对照组,bcl-2mRNA表达水平明显下降:联合治疗组(1.40±0.09)%>姜黄素治疗组(1.19±0.15)%>依那普利治疗组(0.87±0.12)%>模型组(0.56±0.07)%>正常对照组(0.30±0.09)%,五组间两两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2肝组织bax mRNA表达:模型组、依那普利治疗、姜黄素治疗组、联合治疗组、正常对照组bax mRNA表达水平明显下降:模型组(1.06±0.14)%>依那普利治疗组(0.92±0.07)%>姜黄素治疗组(0.79±0.08)%>联合治疗组(0.67±0.09)%>正常对照组(0.51±0.10)%,五组间两两比较,P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肝组织纤维化程度与肝组织Bcl-2和Bax蛋白表达的相关关系:Bax与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纤维化越重,Bax表达越多;Bcl-2/Bax的比值与纤维化程度呈负相关,纤维化越重,比值越小。结论:1应用10%CC14橄榄油溶液腹腔注射10周,可成功建立符合血清生化学和病理特征的小鼠肝纤维化模型。2肝细胞凋亡是肝纤维化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核因子NF-κB与Bcl-2基因家族与肝细胞凋亡的关系最为密切。Bcl-2是最重要的抗凋亡因子,又被称为“生存基因”。Bax基因是Bcl-2的同源基因,是最重要的促凋亡因子,两者之间的比值决定细胞的生存或凋亡,Bcl-2/Bax比值增加,细胞凋亡减少,Bcl-2/Bax比值降低,细胞凋亡增加。Bax与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Bcl-2/Bax的比值与纤维化程度呈负相关。3单用姜黄素及依那普利可以预防四氯化碳所致的小鼠肝纤维化的形成,姜黄素联合依那普利应用时,对预防四氯化碳所致的小鼠肝纤维化效果最好,机理是通过抑制NF-κB活性进而了抑制Bax的表达,促进Bcl-2的表达,抑制了肝细胞凋亡,而减轻肝了纤维化。

方红波[7]2016年在《脑死亡状态下大鼠肝组织中基因表达变化及肝损伤防护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肝脏移植的供肝主要来自脑死亡患者的捐献。然而,实验和临床研究发现:与活体供肝相比,脑死亡供肝移植术后的缺血再灌注损伤重、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高,出现初始肝功能不良和原发性移植物无功能的风险大。因此,国内外学者建立了大量动物脑死亡模型来研究脑死亡状态对潜在供体器官的影响以及可能的干预措施。脑死亡是指“包括脑干在内的全脑功能不可逆性的丧失”,可以引起机体复杂的病理生理变化,主要表现为血流动力紊乱、激素水平改变、炎症和免疫系统被激活、补体和凝血系统被激活。这些不利因素导致线粒体和内质网应激细胞凋亡通路被激活,使细胞凋亡增加,严重影响了脑死亡供肝的质量。但是,脑死亡状态下肝损伤的具体分子机制仍不清楚。因此,研究脑死亡状态下肝脏组织中基因的变化,可以为减轻脑死亡状态下肝损伤提供潜在的干预靶基因。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 1,HO-1)又称为热休克蛋白32(heat shock protein,HSP32),是降解血红素的限速酶,具有抗炎和抗凋亡的作用。研究发现,脑死亡状态下肾脏中HO-1和HSP70高表达。钴原卟啉(cobalt protoporphyrin,CoPP)预处理脑死亡供体诱导HO-1高表达,减轻移植肾中炎性细胞浸润,并可以将脑死亡供肾移植后3个月的移植物存活率从20%显着提高至50%。脑死亡状态是否促进肝脏中热休克蛋白的表达,ho-1诱导剂-copp是否能减轻脑死亡状态下肝脏损伤,其分子作用机制是什么至今还不清楚。本课题拟从以下叁个部分进行研究,建立大鼠脑死亡模型,分析脑死亡状态下大鼠肝组织中基因表达情况,探讨copp对脑死亡状态下大鼠肝损伤的分子作用机制,以期为提高脑死亡供肝质量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从而为临床肝移植提供更多可用的脑死亡供体。第一部分:缓慢间断颅内加压法建立大鼠脑死亡模型目的:为研究脑死亡状态对肝脏质量的影响,建立一种稳定、可靠的大鼠脑死亡模型。方法:采用sd大鼠,颅骨钻孔在硬膜外腔放置3ffogarty球囊导管,通过间断缓慢加压法诱导大鼠脑死亡。以自主呼吸停止、脑电波静息、脑干反射消失和深昏迷作为脑死亡判定标准。尾静脉补羟乙基淀粉溶液维持脑死亡6h期间平均动脉压大于80mmhg。脑死亡组20只大鼠;假手术对照组(n=10)不行球囊加压,其余操作同脑死亡组。监测大鼠的动脉血压、心率、呼气末co2、补液量和尿量,检测血清alt和ast水平,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结果:大鼠脑死亡模型的成功率为90%,加压诱导前准备时间为70±10min,脑死亡加压诱导时间为34±6min,加压球囊所需的液体量为136±24μl。脑死亡组大鼠的羟乙基淀粉输入量为36.46±17.85ml,尿量为32.77±18.44ml,血清中alt和ast分别为70.17±15.87u/l、201±23.31u/l,均明显高于假手术对照(均p<0.05)。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假手术对照组大鼠的肝脏组织形态正常;脑死亡组的大鼠肝脏呈现明显的淤血和水肿,肝索增宽,肝窦变窄,存在散在的点状坏死。第二部分:脑死亡状态下大鼠肝组织中基因表达变化目的:分析脑死亡状态下大鼠肝组织中基因表达变化,为揭示脑死亡状态下肝损伤的分子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分别在大鼠脑死亡后0h、1h、2h、4h、6h留取标本,假手术对照组大鼠也在相对应的时间点留取标本,每个时间点6只大鼠。用agilent大鼠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分析脑死亡6h及假手术对照的大鼠肝脏组织中41012个基因的表达情况。qpcr检测大鼠脑死亡后0h、1h、2h、4h、6h肝脏中ho-1、hsp27、hsp70、mcl-1、bcl-2、bnip3、caspase-3、hif-1α、hif-2α、hif-3α、arnt和glut-1的表达情况。westernblotting和免疫组化检测大鼠脑死亡后肝脏中ho-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假手术对照组比,脑死亡6h大鼠肝脏组织中有149个基因表达上调超过10倍,有136个基因表达下调超过10倍。脑死亡后0h、1h、2h、4h、6h的大鼠肝脏中ho-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上调,ho-1蛋白表达在胞浆,在肝小叶中央静脉周围的肝脏细胞高表达。bnip3和caspase-3的mrna表达水平在脑死亡后0h、2h、4h、6h大鼠肝脏中明显上调。第叁部分:copp减轻大鼠脑死亡状态下肝损伤的分子作用机制目的:探讨ho-1诱导剂-copp对大鼠脑死亡状态下肝损伤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6只。脑死亡(b)组:大鼠脑死亡维持6h;假手术(s)组:不加压球囊诱导脑死亡,其余操作同脑死亡组;copp预处理脑死亡(cb)组:术前24h腹腔注射copp5mg/kg,其余操作同脑死亡组;copp预处理假手术(cs)组:术前24h腹腔注射copp5mg/kg,其余操作同假手术组。全自动标准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中alt和ast的水平。westernblotting检测肝脏中bcl-2、bax、mcl-1、chop、caspase-12、cytosoliccytochromec和cleaved-caspase-3蛋白的表达。tunel检测大鼠肝脏中细胞凋亡情况。结果:copp预处理显着诱导大鼠肝脏中ho-1蛋白高表达。与脑死亡组比,copp预处理脑死亡组大鼠的血清alt和ast水平明显降低,肝脏中bcl-2和mcl-1蛋白表达明显上调,而bax、chop、caspase-12、cytosoliccytochromec和cleaved-caspase-3蛋白表达明显下调,肝脏中凋亡细胞明显减少。结论:1.建立了稳定、可靠、重复性好的大鼠脑死亡模型,为进一步研究脑死亡状态对供体器官的影响提供了基础。2.首次全面分析了脑死亡状态下大鼠肝脏组织中基因的表达,为减轻脑死亡状态下肝脏损伤提供了新的干预靶基因;脑死亡后肝脏组织中HO-1表达上调,可能与脑死亡相关应激启动的保护性机制有关。3.HO-1诱导剂-CoPP可以显着上调HO-1蛋白表达,并通过调控线粒体和内质网凋亡途径中关键蛋白,减轻脑死亡大鼠肝脏中细胞凋亡。HO-1有望成为提高脑死亡供肝质量的潜在干预靶点。

徐志杰[8]2016年在《丙泊酚与七氟烷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和意义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临床实践中比较多见的病理生理过程,如果处置不合理,容易对患者多个脏器造成损伤,影响预后,严重者甚至会危及其生命。血管是组织细胞与血液进行营养交换的重要场所,血管损伤也是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基本病理改变,内皮细胞是血管和组织之间的重要屏障。事实上,在器官的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血管损伤通常最先发生,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也先于组织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导致血管内炎性细胞以及炎性分子直接进入组织,加重组织细胞的损伤。研究血管内皮细胞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分子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肝脏的损伤可以由多种病理途径引起,如肝脏缺血再灌注和肝脏硬化。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主要有以下两个部分:一是由于肝脏本身在缺血过程中发生的损伤,二是当已经存在缺血的肝脏发生血液再灌注时产生的损伤。已有研究证实,肝脏缺血再灌注涉及多种不同过程,包括缺血时的叁磷酸腺苷(ATP)耗竭、乳酸堆积和酸中毒,活性氧、脂质和氮类等自由基的生成,钙离子超载以及中性粒细胞活化。当肝细胞发生缺血及缺氧时,线粒体内有氧呼吸受到抑制,发生无氧呼吸,肝细胞内ATP大量减少、迅速耗竭,依赖ATP的各种细胞活动停止;代谢终产物不能够迅速排出体外,细胞内乳酸堆积,造成pH值降低和代谢性酸中毒,从而引起肝细胞损伤。丙泊酚(propofol)是临床常见的一类静脉麻醉用药,近年来研究证实,丙泊酚在术中参与了多种脏器的保护,如脑、肺脏、脊髓、心血管、肾脏等。目前,尽管丙泊酚保护脏器的分子机制已有研究,但是其确切的保护机制依然不明确,参与这一过程的新的基因和蛋白还有待发现,这对于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类药物的开发和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价值。miRNA-17分子是miR-17-92家族成员之一,最初被发现在肿瘤中表达异常升高而受到关注,目前研究证实,miRNA-17是重要的一个癌基因,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另一外面,miRNA-17与心脏、肺脏、脑等多种组织细胞的发育关系密切。研究发现,缺氧能够引起血管内皮细胞中miRNA-17的表达改变,提示miRNA-17可能在缺血再灌注中发挥生物学功能。STATs是一种可以和目标基因调控区DNA结合的蛋白家族,STATs在人和哺乳动物中已经有7个成员被发现,分别是:STAT1、STAT2、STAT3、STA4、 STAT5a、STAT5b、STAT6。很多细胞外信号可以激活JAK-STAT通路,调节目标基因的表达,进而起到多种作用。STAT3信号通路与细胞凋亡有关,抑制STAT3活性可诱导凋亡。丙泊酚广泛用于临床麻醉,研究报道其对心脏、脑和下肢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类似地,丙泊酚也广泛用于肝移植,因为肝衰竭不会对其代谢产生显着影响。已有学者证明,吸入性麻醉药在肝脏缺血之后可保留肝脏血流和细胞功能。七氟烷是20世纪90年代广泛开始应用的一种卤素麻醉剂,目前已成为常用的全身麻醉用药。与其他吸入麻醉剂类似,七氟烷可通过降低Ca2+浓度并干扰钙稳态而直接舒张支气管平滑肌,从而发挥支气管扩张剂的作用。因此,本项目拟研究miRNA-17在丙泊酚调控血管内皮细胞保护作用中的分子机制;同时构建肝脏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探讨丙泊酚和七氟烷是否对肝脏缺血再灌注具有保护作用及其具体的作用机制。第一部分丙泊酚通过调控miR-17激活STAT3信号通路抑制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目的研究miRNA-17在丙泊酚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保护作用中的分子机制。方法1.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构建缺氧复氧的细胞模型;根据处理因素的不同,分为H/R组, H/R+propofol 150μmol/L组,H/R+miR-17 inhibitor组,H/R+miR-17 scramble组(NC);2.利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丙泊酚对血管内皮细胞中miR-17表达水平的影响;3.利用CCK-8实验检测丙泊酚对HUVECs保护作用;4.利用Annexin-V/PI双染法及流式细胞术证实miR-17抑制剂对凋亡的抑制作用;5.利用Western blot检测丙泊酚处理和miR-17表达后Bax和Bcl-2的变化;6.利用Western blot检测miR-17对STAT3表达的影响,利用Western blot分析miR-17模拟物转染后STAT3蛋白的变化;7.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鉴定miR-17与STAT3 mRNA的结合。结果1. Real-time PCR分析发现,HUVECs和H/R HUVECs中的miR-17表达无明显改变。但是,经丙泊酚处理后,正常细胞和H/R细胞中的miR-17表达均显着下降。这些结果表明,miR-17对H/R导致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可能具有保护作用;2.CCK-8试验表明,H/R处理之后,丙泊酚处理使细胞活力显着上调,转染miR-17抑制剂使H/R处理之后的细胞活力上调。这些结果表明,给予丙泊酚对HUVECs有H/R保护作用,而且该保护作用可能依赖于miR-17的表达调控;3. Annexin-V/PI双染法及流式细胞术证实miR-17抑制剂对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使用miR-17抑制剂或阴性对照(scramble对照)质粒转染HUVECs,并用Annexin V-FITC和碘化丙啶染色,然后在H/R处理之后采用流式细胞术进行分析。与未经H/R处理组相比,给予丙泊酚后的凋亡细胞数量明显减少。与转染scramble对照质粒的细胞相比,转染miR-17抑制剂的细胞中凋亡细胞的数量也发生类似的减少;4. Western blot测定了凋亡相关蛋白,H/R处理之后给予丙泊酚处理时,凋亡蛋白Bax发生显着下调,而抗凋亡蛋白Bcl-2发生上调。此外,缺氧处理后进行miR-17抑制剂转染时,这些蛋白质具有相同的表达趋势;5. STAT3活化可引起细胞周期控制调节异常以及凋亡基因异常表达,从而导致细胞凋亡。因此,miR-17可能通过靶向作用于STAT3而抑制内皮细胞凋亡。为了明确miR-17是否可以直接靶向作用于HUVECs中的STAT3,进行了Western blot分析,发现miR-17模拟物转染后STAT3蛋白的表达显着下调;6.将STAT3的3'-UTR克隆到pMIR-REPOR荧光素酶对照载体。然后制备突变的报告基因,使其STAT3 3'-UTR中的miR-17种子匹配序列发生突变。该STAT33'-UTR和miR-17共转染使相对荧光素酶活性显着下降。相反,与NC相比,突变STAT3 3'-UTR不受miR-17过表达的影响。这些数据表明,STAT3 mRNA和miR-17之间存在直接的相互作用。结论丙泊酚能够改善缺氧复氧后脐静脉内皮细胞的血管内皮损伤,这个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可能是miR-17下调介导的STAT3信号通路激活。第二部分丙泊酚和七氟烷两种麻醉药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目的探讨并比较丙泊酚和七氟烷对肝脏缺血/再灌注的作用及其确切的分子机制。方法1.选用雄性SD大鼠,建立肝脏缺血再灌注的模型;2.采集肝脏组织,10%福尔马林固定24小时以上,包埋后制作4μm厚度切片,然后进行HE染色,在光镜下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评估炎症和组织损伤情况;3.使用生化分析仪检测大鼠血清中的血清ALT、AST和LDH的水平,验证丙泊酚和七氟烷对这叁种酶的作用;4.利用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大鼠血清中炎性介质(TNF-α,、 IL-1、IL-10和IL-6)的浓度和水平,以明确丙泊酚和七氟烷是否可以降低这些细胞因子的水平;5.利用qRT-PCR技术检测TNF-α、 IL-1、IL-6和IL-10等炎性细胞因子mRNA的表达,进一步明确丙泊酚和七氟烷对这些细胞因子的水平的作用;6.利用Western blot检测了NF-κB的水平,观察炎性细胞因子释放是否受NF-κB调控;7.利用特定检测试剂盒评估大鼠肝组织中氧化应激生物标志物MDA和NO以及抗氧化标志物SOD的水平;8.利用TUNEL法检测肝组织细胞凋亡情况;9.利用Western blot检测丙泊酚和七氟烷对Bcl-2家族、AKT和p38-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探究丙泊酚和七氟烷的抗凋亡机制;10.利用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丙泊酚和七氟烷对肝脏I/R损伤大鼠的p-Akt和p-p38表达的影响。结果1.肝组织损伤的组织学评估使用HE染色进行。Suzuki评分显示IR组的病理改变为IR诱导的重度损伤;类似地,丙泊酚和七氟烷降低了Suzuki评分,即减轻了损伤程度;2.血清中释放的几种标志物评估肝脏损伤,包括AST、ALT和LDH, I/R组中这些酶的水平明显升高,但是丙泊酚和七氟烷均使这叁种酶的漏出减少;3. TNF-α、IL-1、IL-6和IL-10等炎性因子在肝脏I/R损伤的病理生理中发挥关键作用。为了明确丙泊酚和七氟烷是否可以降低这些细胞因子的水平,使用ELISA和qRT-PCR分别测定了它们在肝组织中的水平和mRNA表达。丙泊酚和七氟烷均使TNF-α、IL-1和IL-6的释放以及mRNA表达降低,并增加了IL-10的水平。但是,丙泊酚组的IL-1释放显着低于七氟烷组,而TNF-a释放显着高于七氟烷组;4. Western blot检测了NF-κB的表达,观察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是否受NF-κB调控。I/R诱导的P65磷酸化水平升高受到丙泊酚和七氟烷处理的抑制。相反,丙泊酚和七氟烷上调了IκBα的表达。丙泊酚对NF-κB表达呈现出更强的抑制作用;5. 测定了MDA、SOD和NO的水平,以评估丙泊酚和七氟烷对氧化应激的影响。MDA和NO的水平于缺血再灌注时显着增加,而丙泊酚和七氟烷处理可使其恢复。与I/R组相比,丙泊酚和七氟烷处理组的SOD水平下降;6. TUNEL法检测显示I/R组的凋亡率显着增加,而丙泊酚和七氟烷均使凋亡减轻;7. Western blot实验证实:丙泊酚和七氟烷可抑制缺血性肝损伤中Bcl-2和Bcl-xl等抗凋亡蛋白的下调,而降低Bak和Bax等促凋亡蛋白的上调,最终使诱导肝组织凋亡的细胞色素C和caspase蛋白表达下调;8. Western blot实验证实:丙泊酚增强了AKT的磷酸化而抑制了BAD的磷酸化。七氟烷显着降低了肝脏缺血再灌注诱导的p38磷酸化,而AKT和BAD的总表达或磷酸化未发现改变;9. 免疫组化显示丙泊酚增加了AKT磷酸化,而七氟烷抑制了p38的磷酸化。结论及意义丙泊酚和七氟烷均可通过调节多种重要的病理生理过程,如细胞因子释放的改变、伴ROS生成改变的氧化应激以及凋亡,而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发挥保护作用。这些过程相互关联,为保护作用的确切机制提供了线索。该领域仍需进一步研究,从而为丙泊酚和七氟烷的临床使用提供必要信息。

战京燕, 陈怀永, 吴琦, 孙昕, 冯靖[9]2014年在《HIF-1α在间歇低氧合并肺气肿大鼠肝细胞凋亡中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间歇低氧(IH)合并肺气肿对大鼠肝脏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Bax、Bcl-2表达的影响及HIF-1α在肝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正常饲养;IH组,每天9:00—17:00于低氧舱内交替通入30 s氮气和90 s空气,8 h/d;肺气肿组,每天8:00和18:00于熏箱内熏烟各30 min;IH合并肺气肿组,上述IH组和肺气肿组方法的联合。暴露14周后,处死大鼠,采用荧光实时定量(qRT)-PCR法测定肝组织中HIF-1α、Bax、Bcl-2表达水平。结果 IH合并肺气肿组HIF-1αmRNA、Bax mRNA、Bax/Bcl-2水平较正常对照组、IH组、肺气肿组升高(均P<0.05),Bcl-2 mRNA水平较正常对照组、肺气肿组降低(均P<0.05),较IH组无显着差异(P>0.05);HIF-1α与Bax、Bax/Bcl-2呈正相关(r分别为0.732、0.699),与Bcl-2呈负相关(r=-0.705)。结论 IH合并肺气肿可诱导肝细胞HIF-1αmRNA、Bax mRNA、Bax/Bcl-2表达上调,HIF-1α与Bax、Bcl-2相关,HIF-1α可能通过调控凋亡基因Bax、Bcl-2的表达来参与肝细胞的凋亡。

陈卫东[10]2003年在《注射用内给氧对兔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注射用内给氧对肝脏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为临床上延长肝脏耐受缺血时间,保护肝脏,防止肝功能衰竭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将48只健康新西兰长耳大白兔随机分成4组:假手术组(A组),缺血再灌注组(B组),缺血再灌注+周围静脉注射用内给氧组(C组),缺血再灌注+肝动脉注射内给氧组(D组),每组12只。采用Pringle氏法建立肝脏I/R模型。比较4组大白兔缺血再灌注后1小时、2小时、24小时肝功能(AST、ALT、LDH)、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α)、肝组织的抗氧化能力(SOD、GSH-px、CAT)、能量代谢(ATP、EC值)、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酮(MDA)含量、细胞凋亡情况,MMP-1、TIMP-1在肝组织中的表达,组织形态学变化以及术后1周存活率。 [结果]①与A组比较,B、C、D叁组肝功能损害重,血清AST、ALT、LDH升高(p<0.01或p<0.05);肿瘤坏死因子(TNF-α)显着增高(p<0.05);肝组织抗氧化酶(SOD、GSH-px、CAT)活力降低,脂质过氧化产物(MDA)含量增高(p<0.01或p<0.05);肝组织ATP含量,能荷值(EC)降低(p<0.05);肝组织细胞凋亡明显(p<0.05);肝组织中MMP-1阳性率明显增高(p<0.05),而TIMP-1在各组中表达刚好和MMP-1相反;肝组织病理学改变明显(p<0.05),B组以上各项指标差异更为显着。术后1周生存率有差异,但差异无显着性。中南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 ②与 B组比较,C、D二组肝功能损害较轻,血清 AST、ALT、LDH较低中刀刀5人 肿瘤坏死因子(TN’F川)显着降低O<0刀5);肝组织抗氧化酶pOD、GSH中X、CAT)活力高,脂质过氧化产物 (MD A)含量低b阿对5):肝组织AJP含量,能荷值江C)高O刀刀5);肝组织细胞凋亡数明显减少O<0刀5);肝组织中MMPl 阳性率明显降低一动刀5人 而*np司在各组中表达刚好和MMPq相反:肝组织病理学改变较轻O<0刀5);术后1周生存率较高。 ③C组与D组比较,各参数无显着性差异。l结论N注射用内给氧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其保护作用的机制与改善缺血肝脏组织能量代谢、减少氧自由基和肿瘤坏死因子生成、降低肝细胞凋亡等作用有关:2周围静脉注射内给氧和肝动脉注射内给氧对兔肝缺血再灌注损伤 的保护作用无显着性差异;3 A4MPq/TMl可能参与肝脏缺血损伤过程,NIND1可能是引起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一个因素。

参考文献:

[1]. FK506对肝脏保存再灌注中Bcl-2mRNA、Bax mRNA表达及肝细胞凋亡的影响[J]. 赵浩亮, 韩振国, 李正中.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02

[2]. FK506对肝脏保存再灌注中Bcl-2mRNA BaxmRNA表达及肝细胞凋亡的影响[D]. 韩振国. 山西医科大学. 2002

[3]. 熊去氧胆酸通过调节Bax信号途径抑制肝细胞凋亡[D]. 纪文娟.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9

[4]. 葛根素治疗2型糖尿病KKA~y小鼠肝脏损伤的实验研究[J]. 杨硕, 娄金丽, 王谦, 郑宏, 黄启福.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5]. 清热解毒凉血化瘀法联合大鼠骨髄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肝衰竭大鼠肝脏模型对肝细胞凋亡的影响[D]. 刘芳. 西南医科大学. 2017

[6]. 依那普利联合姜黄素对防治小鼠肝纤维化效果及机制研究[D]. 张秀红. 河北医科大学. 2010

[7]. 脑死亡状态下大鼠肝组织中基因表达变化及肝损伤防护的实验研究[D]. 方红波. 郑州大学. 2016

[8]. 丙泊酚与七氟烷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的机制研究[D]. 徐志杰. 山东大学. 2016

[9]. HIF-1α在间歇低氧合并肺气肿大鼠肝细胞凋亡中的机制研究[J]. 战京燕, 陈怀永, 吴琦, 孙昕, 冯靖. 天津医药. 2014

[10]. 注射用内给氧对兔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D]. 陈卫东. 中南大学. 2003

标签:;  ;  ;  ;  ;  ;  ;  ;  

FK506对肝脏保存再灌注中Bcl-2mRNA BaxmRNA表达及肝细胞凋亡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