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师”工作室的传媒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基于“双师”工作室的传媒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马令珍

(山东传媒职业学院,山东 济南)

摘 要: “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是近几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的新热点。本文主要以传媒类职业院校实践教学改革为例,通过总结基于“双师”工作室的实践教学改革经验,分析和归纳“双师”工作室在传媒职业教育中的功能作用,发现和解决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试图构建传媒职业教育中基于“双师”工作室的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机制。

关键词: “双师”工作室;实践教学;高职教育;传媒

传媒行业具有团队创作、流程生产的特点,且单一岗位人员需求量较小。相对于普通本科生,传媒高职类毕业生还存在学历弱势,因此进入传统主流媒体实习(就业)机会相对较少。据不完全统计,山东省传媒类职业院校近五年毕业生在省内主要就业(实习)于业务范围较为宽泛的各类传媒影视制作公司和文化传播公司。这类用人单位一般规模不大,岗位不够细分,用人要求多为业务上手快、业务能力较为全面、一专多能等,学生在毕业之前须拥有足够的行业实践经验和娴熟的业务技术能力,才能快速胜任岗位角色。

“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是近几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的新热点。“双师”工作室是指具有双师资格的专业教师充分发挥自身专业技能,指导学生完成真实行业项目,从而帮助学生提升综合业务技能的实践教学载体。建设高职类传媒专业“双师”工作室(群),是解决传媒行业岗位繁多、单一岗位实习(就业)吸收量小等问题的一种手段,也是拓宽学生实习(就业)途径、理顺就业渠道的一条有效途径。

根据水井试验,并对该村水文地质资料进行分析,在该村有前景的靶区布设了2线高密度剖面,图4即为该线高密度剖面反演电阻率断面图。图中可见,测线整体电阻率为30~400Ω·m。在0~20m深度之间,电阻率值较高,大于150Ω·m,推断为干燥的第四系覆盖层。在20m以下深度,电阻率值横向差异较大,大号点和小号点位置电阻率值较大,中间部分250-300号点处存在明显的低阻异常,推断为基岩破碎带,富水性较好。

40年来的改革开放,提升了我国农药工业国际化水平,中国农药不断走向世界。国家的开放政策促进了农药出口,形成了出口贸易的良好氛围。

一 传媒高职教育“双师”工作室运行模式探索

基于“双师”工作室建设的高职传媒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主要是构建“双师”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并探索与之匹配的实践运行机制,力求把毕业生就业问题前置,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工作室生产流程循环式开展。“双师”工作室单期运行周期是由综合创作类课程开始,以完成行业项目为结束。相对于社会上更注重盈利性的传媒工作室,其“双师”工作室运行流程具有周期性循环的特点,具体表现为“综合创作课程——参赛(创优)——引进项目(创收)”循环式开展。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双师”工作室以所对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综合创作类课程为基础,优选题材,重点指导,择优参加省内国内传媒行业比赛,是“综合创作课程——参赛(创优)”阶段,该阶段主要指导学生参赛,为后续创收阶段奠定基础。“参赛(创优)——创收”阶段则是结合网络媒体、新媒体平台宣传推广工作室各项成果和动态,同时借助学院平台、教师个人资源等各种渠道有偿引入并完成社会传媒产品生产项目的过程。“双师”工作室是以提升传媒类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实现创收仅是证明工作室成员业务水平的标准之一,代表着将来学生自主创业的可能,却并非最终目的。在工作室真实运行过程中,经常是创作类课程——参赛(创优)——引进项目(创收)前后两个阶段同时进行,并随着学生逐届变换,这两个阶段实践教学呈循环式开展。

(一) 构建单个“双师”工作室循环式生产性运行模式

传媒行业技术和知识更新较快,在工作室实践教学中根据需要回广泛引入行业力量指导,工作室师生均可以积累丰富的行业创作资源和创作经验,实现教学相长。同时,通过验收的项目材料被二次加工和利用,作为《纪录片创作》等课程教学资源,纳入课程和专业资源库,作为次年教学案例。

以影视编导工作室为例,工作室上接影视编导专业综合创作课程——《纪录片创作》《故事短片创作》,这一阶段指导学生重点创作优秀纪录片和故事短片,有针对性的参加省内外大学生影视创作比赛;同时进一步带领或指导学生完成行业项目如:企业宣传片、工作综述片、商品广告、品牌软文推广等工作,从而完成单届学生的“双师”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全过程。

学习层面考评主要包含来自教师的常规教学考评,生产层面考评力在探索学生产品质量评价与学生成绩置换之间的实施方法,例如把学生作品参赛规格、奖项、网络点击率,专家点评、指导老师点评等作为学习成绩的评定指标。制定学生在工作室期间学习任务的明细标准,对达到不同要求标准的学生,分别给予获得奖励学分、获得学分、未获得学分等成绩,如表-1所示。

图1 “双师”工作室四阶段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传媒类专业“双师”工作室建设,以承接综合创作课程、自发生产传媒作品为开端,以常态化引进传媒行业项目、制作影视作品为目的,循环反复。在“双师”工作室运行探索期间,对于参与工作室的学生成绩考评主要在学习层面、生产层面两大方面的考评,考评主体有专业教师、工作室指导教师、行业指导教师等,形成更为客观、公正的多元化考评机制。

目前标准中,小型水库的等别划分对下游后果影响考虑少,较难适应以人为本的治水发展思路。小型水库主要后果影响因素包括:坝高(水头)、库容、风险人口、生命损失、经济损失、社会与环境影响等方面。

重介质旋流器本身没有运动部件,物料在旋流器中实现分选的关键是介质泵所施加的能量产生了合适的离心力场,可以说介质泵是重介质旋流器的动力源。

能源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对CPA审计影响研究 … …………… 薛大维,张 宁,王甲山,朱志红(3.1)

传媒类“双师”工作室生产性运行是指传媒类专业“双师”教师,通过各种渠道引入传媒生产项目,带领学生完成行业项目生产,并最终通过行业标准检验而顺利结项的过程。“双师”工作室“循环式”特点主要体现在参与工作室的学生循环式补充和工作室生产流程循环式开展。

(二) 搭建基于真实生产岗位的“双师”工作室群

随着新媒体、移动媒体迅速崛起,观众审美经验快速提升,整齐划一的大众传媒产品难以满足社会群体多元化的需求,当下传媒类产品呈现种类繁多,形式内容多元化的特点,反映在职业教育领域,即表现为学生专业兴趣不尽相同,专业方向逐渐细分。

传媒高职教育“双师”工作室是以真实影视创作流程和学生专业兴趣为成立依据,以传媒行业各岗位要求为目标,来制定各工作室的职责和分工。依据传媒产品生产流程,搭建以编导策划——拍摄——剪辑——包装——宣传推广等为主要职能的影视工作室,依次建立影视编导、摄影摄像、图形图像、影视后期、媒体运营与推广等“双师”工作室群。

“双师”工作室群一方面可以尽量满足学生不同专业兴趣的需求,多样化提供和培养就业方向;另一方面可以实现传媒产品流水线生产,充分盘活整合教学资源,形成生产力规模效应。

(三) 构建“双师”工作室学生成绩弹性考评机制

“双师”工作室所完成的真实项目,均来源于行业并最终接受引入行业标准的验收和评价,每一个项目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相关专业技术的最新需求,也意味着每一个通过验收的项目及相关行业反馈信息可作为进一步完善和更新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等的参考,以动态保持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有用性。

1.工作室人员循环式补充。由于传媒行业岗位繁多,单一岗位人才需求量相对较少,“双师”工作室成员在横向组成上打破了专业界限,根据实际需求,最大化扩大专业覆盖面,实现跨专业甚至跨系进行组合。同时遵循职业教育规律,以传媒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在纵向培养上把高职教育三年6个学期学习过程,分为第一阶段——“专业基础能力学习(第1-2学期)”、第二阶段——“专业基础能力学习(第3-4学期)”、第三阶段——“专业能力学习(第4-5学期)”、第四阶段——“专业生产能力学习(第5-6学期)”四个学习阶段,从而构建“基础能力+专业基础能力+专业能力+专业生产能力”四阶段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其中“专业生产能力”阶段为重点建设阶段。在前两个阶段,学生主要学习基本知识和单项专业技能(如采访、策划、拍摄、剪辑等);学生从第三个阶段进入综合创作学习阶段,采取“个别择优”和集中选拨相结合的方式,从这个阶段开始选拨和更新参与工作室的学生,以保证“专业生产能力”阶段生产力量充足,生产创作顺利运行。

表1 “双师” 工作室考核表

二 高职传媒类专业“双师”工作室功能延伸

相较于传媒行业的快速发展,传媒职业教育整体相对滞后,基于“双师”工作室的实践教学改革为后续探索传媒职业教育现代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深挖工作室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坚定了一定的研究基础。

1.为构建传媒职业教育现代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奠定基础。传媒行业具有岗位繁多,工种复杂的特点,“双师”工作室建设把顶岗实习融于日常教学实践,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地方传媒职业教育较难实现大规模批量顶岗实习的问题,切实提升学生岗位技能,提高学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同时也提供了教师团队更新专业技能、密切接触行业的机会。工作室建设充分引入行业力量,包括引入岗位要求、职业标准、行业大师,构建了“大师——双师——学生”双层人才培养机制,搭建了基于真实工作过程的全真型实践教学环境,为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具有传媒专业特色的现代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可能。

2.充分发挥高职教育传媒类专业创新创业的孵化器的作用。传媒行业创业门槛较低,具有团队合作、流程生产的特点。“双师”工作室以临近毕业的大三学生为主要生产力量,其运行机制具有可复制性和可借鉴性的,指导教师一定程度上扮演了带领学生创新创业的角色。工作室的学习经验相对降低了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的盲目性,消减了创业操作层面上的困难程度,根据对往届毕业生的追踪调研,影视编导、摄影摄像技术和广播影视节目制作等专业,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相对较高。

三 高职传媒类专业“双师”工作室运行存在的问题

经过理论探讨和改革实践,基于“双师”工作室的实践教学改革一定程度上缩减了人才培养质量与不断变化的行业岗位要求的差距、降低了学生真正就业之前业务再培训的可能,较好的彰显传媒职业教育的特点和优势。但是,在实践运行层面,还存在一些尚需研究解决的问题,如:由于学生数量较多、影视创作水平参差不齐,工作室尚不能覆盖到所有学生;学生进入工作室平均周期较短,学生需到大二下半学期才能真正正式进入工作室,半年以后将进入顶岗实习,每一届学生进入工作室至多一年;学生毕业后进一步留用的机制有待探讨,比如工作补助问题;工作室所完成的行业项目,资源利用程度有待提高。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更新,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传媒人才需求量明显增加。高职院校中开设传媒类相近相关专业的院校较多,研究基于“双师”工作室的实践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国玉霞.“工作室制”影视制作创新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电影评介,2014(10):70-74+108.

[2] 庞松鹤.高等职业教育“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高教论坛,2016(05):106-108.

[3] 程训剑.中职影视后期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5,31(03):93-94.

[4] 李辉.江苏省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功能定位探讨[J].江苏教育研究,2018(Z3):84-86.

[5] 叶国丰. 构建"工作室制"教学平台,培养创意产业高技能人才——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0, 08(2):102-105.

[5] 刘倩,赵海量,陈立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发展模式与思路分析研究——以三角映画影视工作室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8(14):263-264.

本文引用格式: 马令珍.基于“双师”工作室的传媒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 教育现代化,2019,6(49):265-267.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49.089

基金项目: 本论文为2017年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8年度山东省教育教学课题阶段性成果,项目名称:基于“双师”工作室建设的高职传媒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7537;项目名称:基于“工作室群”的高职传媒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2018JXY3054。

作者简介: 马令珍,女,山东济宁人,山东传媒职业学院教务处,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影视创作和职业教育。

标签:;  ;  ;  ;  ;  

基于“双师”工作室的传媒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