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构思

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构思

吴勇[1]2003年在《普通高中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在我省刚刚实行,由于缺乏成熟理论与丰富经验,福州市区普通高中在历史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还处于摸索阶段。本人通过对福州市区叁所普通高中近二百位参加过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学生和十余所普通高中近四十位历史教师的问卷调查,大体了解了福州市历史研究性学习开展的现状与存在问题。本文针对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对问题的成因与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与策略进行探索与研究。作者认为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要以先进教育理论为基石,以人为本、重视学生多元智能结构的差异,因材施教;扬弃传统教育、突出知识的生成与重新建构,实现教育的创新。与此同时作者通过对问卷调查的量表统计,深切感受到课题研究需要得到全社会的理解与支持。在历史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的选择、实施、评价每个环节都应当体现着学生的自主探索与教师的指导与监督。在研究性学习未来发展中,教师的素质与社会支持系统的建构是研究性学习全面向纵深发展的关键。本文写作目的旨在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为今后参与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师生提供若干借鉴与帮助,从而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李碧珍[2]2003年在《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构思》文中指出本文是在唯物辩证法的指导下,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对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活动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作了深入探讨。全文包括五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回顾;第二部分是从理论上阐述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概况;第叁部分是在实践层次提出历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模式;第四部分结合实际阐述开展研究性学习注意的几个问题;第五部分对历史课实施研究性学习方式的成效和发展趋势提出看法。文中笔者结合教学中的实践,论证了高中历史教学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和重要性。

王晓娟[3]2006年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既具有历史性又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理论。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与推广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的一大亮点。本文拟从高中历史学科教学的角度探究“研究性学习”问题。 论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第二、第叁、第四部分为正文。 第一部分,从国外、国内研究性学习的历史和现状论述选题的意义。从国外来看,研究性学习不仅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课程形态,而且,作为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受到了莫大的青睐;从国内来看,研究性学习已经纳入高中必修课,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对研究性学习却存在着误解或偏见,诸如:把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独立的具体的课程、把研究性学习等同于课题研究等,至于如何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融入学科教学当中则还处于起步阶段,人文学科,尤其是历史学科更属薄弱环节;从学校来说,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全校教师正以饱满的热情进行新课程的教学研究;从教师自身的发展来说,教师只有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景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科研能力。 第二部分,对在历史学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相关理论进行探讨。首先,从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含义入手,论述了研究性学习并不是一门独立的具体的课程,只是一种课程形态,本质上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其次,从历史科学的特点、高中生的心理条件、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等方面论述高中历史教学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意义与可行性。再具体研究了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分类和特点。 第叁部分,总结笔者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探索。第一,把高中历史教学分为两种类型:常规课堂教学和专题研究活动教学,分别阐述不同的教学类型应使用不同的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第二,研究和探索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第叁,探索研究性学习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的运用。第四,对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下的高中历史学习评价方式进行探讨。 第四部分,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实践进行反思。首先,用事例论证了把研究性学习溶入高中历史教学中对高中历史教学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突出表现在:有助于学生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教师角色的转变和素质的提高。然后,提出了一些在学科教学中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参考意见。最后,分析指出了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研究性学习还不能成为中学历史教学的主流形态,同时,提出了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

汤进[4]2017年在《研究性学习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文中研究表明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其实是不错的方法。研究性学习不但可以强化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历史研究观念和历史思维,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水平。对于高中历史教学来说,引入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是对教学工作的极大促进和推动。本文以此为切入点,论述了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分别从叁个角度进行了简要的解读。

李宏[5]2008年在《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探讨》文中认为研究性学习的实质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围绕一个开放性的历史问题引导学生多侧面多层次地进行分析归纳和思考,通过具体问题的探讨,让学生的思维由单一的线形方式走向复杂立体的方式,这是一个由简到繁的过程,也就是我们平常讲的把书本由薄读厚的过程,实质是文科思维演绎能力的培养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具体问题的探讨让学生的思维变的开放,提升思维高度,学会从纷繁复杂的历史史料中把握核心要点,能够跳出来,俯视问题,这是一个由繁到简的过程,也就是我们平常讲的把书本由厚读薄的过程,实质是文科思维归纳能力的培养问题。因为高中学生要面对高考的紧张压力,所以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把研究性学习的教学与高考导向紧密结合,通过分析具体的高考试题来推进问题的探讨,刺激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既可落实新课程的理念,跟上教学改革的时代步伐又可培养学生高考的应试能力,提高历史教学的效果,基于上述的认识,论文的要点如下:引导学生打开思路,把”打倒孔家店”放在当时与过去及当代的环境下去考察探究,学生才可能在研究过程中走向用历史思维解决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的广阔的思维世界。为了比较全面地剖析”打倒孔家店”,我和学生一起从八个不同的思维层面来进行探讨该问题。通过分析让学生从感性思维上真正领悟到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它已经深入到中华民族的血液,全方位的影响着中国和每位中华儿女。对儒家思想简单的肯定和否定都是不正确的。在研究性学习的探讨中,让学生切实明白对待中国以儒学为中心的传统文化的态度就是我们经常讲的:去其糟粕,吸其精华。在高中历史教材内容涉及的范围内,儒学的糟粕主要就是其专制政治内容,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历程,与近代民主潮流不一致;儒学的精华主要是其人生修养和道德情操。所以有的学者说儒学追求的是内在道德和人格魅力,重视人自己,人是人的目的,是求善的学问,是人类的精神食粮;近代西方社会追求的是物质财富,西方思想是求真的学问,有利于科技的飞速发展,强调科学万能,人被异化成了资本家赚钱的工具,成了机器的奴隶。在研究性学习的探讨中,让学生认识到儒学在中国古代和近代完全不同的遭遇原因是:儒学只是适应封建小农经济,是农业文明的产物,又促进了农业文明和专制王权的发展:然而面对西方资本主义潮流和工业文明,儒学落后了,儒学没有完成社会转型,尤其是在列强反复侵华,中国的屡战屡败的近代中国,儒学被打倒就成了必然。通过探讨如何评“打倒孔家店”,落实历史新课程目标的叁个层面内容。在研究学习过程中指导学生认识: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锻造着中华民族的思想观念,并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重新认识传统文化;每个现代人理应具有世界性眼光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时代的需求。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理念的集中体现;研究性学习不同于一般学科课程的学习,针对新型学习方式进行教学设计研究显得尤为必要而且重要。

刘任静[6]2016年在《口述史与中学历史教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课改背景下,历史课程改革既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遵循现代教育理念,又要重视发展学生个性,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这无疑给我们每一位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有利于促进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与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我们在探索一种既能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探究能力,同时又能与历史教学结合起来的新的教学模式。口述史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为我们新课程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在口述史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学历史教学实际情况,探讨口述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问题,并尝试着将口述史教学运用于不同形态的课程教学之中。笔者认为,“口述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以引用口述史资料的方式运用于中学历史课堂,本文在论述这一部分时,主要是结合在教育实习期间的具体教学案例,对课堂中口述史资料的运用做了详细阐述,分析口述史资料运用的特点和与传统史料的不同之处。二是以口述史研究方法运用于研究性学习,指引着口述史教学的进行。口述史方法主要体现在实践性的特点,它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调查访问”,对研究对象相关内容的整理和分析。该部分在介绍口述史方法如何应用到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同时,分析了口述史方法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并结合相关实际案例进行教学反思。总的来说,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口述史”既可以作为口述史资料也可以是历史研究性学习中的主要方法。在文章结尾部分,作者讨论并分析了口述史教学运用到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的存在问题,同时根据教学实际,从教师、学生和学校叁个方面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就目前实施情况来说,口述史在我国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还不够充分。尽管如此,笔者仍然对口述史教学的未来充满信心,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能够恰当地应用口述史教学,有助于传统教学模式的转变,有助于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有助于新课程历史教学改革的顺利开展。

刘迪敏[7]2011年在《农村初中历史课堂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探索》文中研究表明新课程理念要求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课程改革以来蓬勃发展的学习方式,对转变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农村的深入推进,农村中学也将进行教学改革或学习方式的革命。作为农村中学一线教师,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中,笔者也在思索如何转变教学与学习方式。本文从个人教学实践出发,探索如何在农村初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本文研究的内容主要分以下几部分展开:第一部分:引言。简要阐明论文选题的缘起与意义、国内相关研究现状、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第二部分:分析农村初中历史课堂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第叁部分:以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美国南北战争》一课为例,谈农村初中历史课堂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探索。主要从教学设计、学案设计、课堂实施叁方面探讨农村初中历史课堂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第四部分:对农村初中历史课堂开展研究性学习进行反思。主要从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农村初中历史课堂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注意事项与原则进行归纳,同时也总结了农村初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困惑所在,并对农村初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进行了展望。

解秀芳[8]2007年在《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历史的车轮把人类社会推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它增长的主要动力是知识创新和技术的创新,而知识技术的创新离不开高素质人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最终离不开基础教育,这就对各国基础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的要求和挑战。研究性学习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积极的人生态度和独立的判断能力,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本人对研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尤其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和研究作了些浅显的探讨。本文通过对研究性学习理论的概述,全面展示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及其发展历史,并系统阐释了研究性学习在历史教学中开展的状况及意义。在教学中本人打破常规,以“趣”带“疑”,分阶段分层次地对学生实施研究性学习,在实施过程中,本人立足高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历史课堂的作用,精心选择教学材料,巧妙安排教学结构,科学设计教学过程和形式,在不知不觉中把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又完成了教学目标,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既适应课程改革的大潮,又培养了学生学史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益。

白贤[9]2016年在《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问题及对策》文中提出常规教学往往会忽略研究性学习,然而研究性学习却是新课程理念的突出体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历史课程学习的目标不仅仅是掌握历史知识,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实际上,研究性学习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学生的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

赵金芬[10]2007年在《论云南民族地区中学历史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知识经济和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改革教育体制,培养合格公民,提高竞争力,是每个国家都面临的挑战,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都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增强国力,提高人口素质的战略措施加以推行,中国也进行了大规模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运动,增设了包括“研究性学习”在内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其中“研究性学习”是最先引起人们关注的一大亮点。”研究性学习”作为课程发源于发达国家、发达地区,而我国教育的实情是:有大量的农村学校,有大量欠发达和不发达地区的学校,有为数不少的民族地区的学校。本文就研究性学习在历史教学中的开展情况及云南民族地区中学的开展情况作一点粗浅的探讨。论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第二、叁、四部分为正文。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国内外研究动态,阐述“研究性学习”的概念界定及选题意义。从国外看,研究性学习由来已久,起初主要是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20世纪90年代,研究性学习再次成为热点,主要视其为一种学习方式和教学理念,更多的体现人文精神,培养个性健康发展的人。从国内看,对“研究性学习”进行了理论研究,并作了一些试点与实践探索,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从2000年起,“研究性学习”正式成为国家规定的普通高中的必修课程,且规定一定的课时数,在部分发达地区,已经把它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排上课表,结果导致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无法操作,各地各校在“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具体开展和实践情况上,一直未能达到课程决策者先前的预期效果,而后又把“研究性学习”融入其学科教学之中,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把它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加以提倡,与接收性学习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第二部分对历史学科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进行了相关的探讨,首先从历史学科中“研究性学习”的含义及特点入手,探讨了历史学科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意义和价值。其次,从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大纲修订及试题变化等方面,探讨了初中生更适合于开展“探究性学习”。最后从大纲、教材,高中生的特点及高考综合考试等方面,探讨了“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开展及意义。第叁部分对云南民族地区中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情况进行调查,并分析了民族地区中学历史学科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有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及周边环境的诸多因素。第四部分,对云南民族地区中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对策进行探究,应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身的便利因素,开展“研究性学习”,而且从云南目前状况看,仍以接受性学习为主,“研究性学习”为辅;以课堂内的“研究性学习”为主,以课堂外的“研究性学习”为辅,同时提出了“研究性学习”中值得商榷和有待研究的几个问题。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吴勇. 福建师范大学. 2003

[2]. 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构思[D]. 李碧珍. 福建师范大学. 2003

[3]. 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探究[D]. 王晓娟. 云南师范大学. 2006

[4]. 研究性学习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J]. 汤进. 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 2017

[5].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探讨[D]. 李宏. 华中师范大学. 2008

[6]. 口述史与中学历史教学[D]. 刘任静. 扬州大学. 2016

[7]. 农村初中历史课堂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探索[D]. 刘迪敏. 华中师范大学. 2011

[8]. 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性研究[D]. 解秀芳. 天津师范大学. 2007

[9]. 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问题及对策[J]. 白贤.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16

[10]. 论云南民族地区中学历史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 赵金芬. 云南师范大学. 2007

标签:;  ;  ;  ;  ;  

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构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