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第四人民医院 陕西西安 710043)
【摘要】目的:探究在呼吸衰竭患者中应用俯卧位通气的护理效果,总结经验。方法:将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接受俯卧位通气的呼吸衰竭患者55例作为观察组;将2016年1月—2017年12月接受仰卧位通气的呼吸衰竭患者55例作为对照组;分别实施护理后,对比两组血氧饱和度、氧合指数等数据,分析对应方法的效果。结果:通气前两组相关血气指标均无显著差异,分组治疗后观察组改善较佳,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呼吸衰竭患者实施俯卧位通气的护理效果良好,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呼吸衰竭;俯卧位通气;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5-0184-02
呼吸衰竭是呼吸科常见的危重症,病发后患者的血氧饱和度、氧合指数等多项指标会出现异常,此时对患者及时实施通气护理是改善其病情的关键所在;目前临床可用于呼吸衰竭的通气方法较多,本次我们着重分析俯卧位通气的护理效果,目的在于总结相关经验供临床参考,现将研究详情作出整理报道。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接受俯卧位通气的呼吸衰竭患者55例作为观察组;将2016年1月到2017年12月接受仰卧位通气的呼吸衰竭患者55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年龄为65~81岁,平均年龄为(67.32±1.03)岁,其中男女分别为35例和20例;对照组患者年龄为65~81岁,平均年龄为(67.41±1.16)岁,其中男女分别为34例和21例;两组患者基本情况均相近(P>0.05),故组间可实施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仰卧位通气护理,观察组实施俯卧位通气护理;即在两种不同的体位下使用呼吸机对患者进行辅助通气干预,在通气干预前本小时需要停止鼻饲等干预,并在通气干预过程中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1]。
1.3 观察指标
分别实施护理后,对比两组血氧饱和度、氧合指数等数据,分析对应方法的效果。并按照组别将两组通气前、通气后的PaO2、PaCO2、PaO2/FiO2、pH值等数据进行记录,组间作出对比统计。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21.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并用t检验,若检验所得的P值<0.05,则代表所对比的数据具有显著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气前两组相关血气指标均无显著差异,分组治疗后观察组改善较佳,且具有统计学差异;两组详细数据见下表。
3.讨论
呼吸衰竭在临床较为常见,药物中毒、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均可引起呼吸衰竭发生。由于病发对患者生命健康的严重威胁,临床必须予以患者有效的干预,本次研究显示:通气前两组相关血气指标均无显著差异,分组治疗后观察组改善较佳,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观察组所用俯卧位通气效果较佳的机制在于,俯卧状态下患者的膈肌运动位置和方式均有所改善,纵膈对肺部产生的压迫可有效减小,使得患者胸壁的顺应性提高,此时进行通气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氧合指数,同时利于患者呼吸道分泌物的引流,因此患者各项血气指标可在短时间内有效缓解,这对于扭转患者危急征象具有重要意义[2]。但是在俯卧位通气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对患者实施有效辅助护理:通气前应向患者和家属说明通气干预的基本情况,并取得家属和患者的认可,减轻其紧张、恐惧等心理,同时取得患者的积极配合[3];俯卧位转化时应该由多名医护人员进行协助,并在成功转至俯卧位后使用软枕等对患者进行支持,避免患者胸部和床面之间紧贴而增加胸腔部位的压力,此后将患者的头部偏向一侧,注意此时要对患者的颜面部使用特定气垫进行支持,避免患者出现压迫性损伤。开始通气后要对患者的心电图和各项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并及时检查各个导管是否存在受压现象,无受压的情况下使用胶布等物品对导管进行粘贴固定,避免在患者活动过程中、或者医护人员操作时对导管进行牵拉,导致非计划性拔管或脱管[4]。
综上所述,呼吸衰竭患者实施俯卧位通气的护理效果良好,可改善患者机体各项指标,帮助患者身体状态及时恢复,因此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聂媛媛,罗燕萍.呼吸衰竭患者实施俯卧位通气的护理探析[J].医学信息,2016,29(36):160-161.
[2]王双.俯卧位通气在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应用及其并发症的护理防范措施[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55):10978.
[3]李宁.呼吸衰竭患者实施俯卧位通气的护理对策探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5,5(23):169-170.
[4]李廷玉.俯卧位通气对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护理体会[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3):163-164.
论文作者:陈玉丽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9月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6
标签:患者论文; 呼吸论文; 两组论文; 统计学论文; 差异论文; 指标论文; 效果论文; 《心理医生》2018年9月2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