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远程教育观的思想渊源_邓小平理论论文

论邓小平远程教育观的思想渊源_邓小平理论论文

试论邓小平远教观的思想渊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渊源论文,试论论文,思想论文,远教观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70年代末,广播电视大学作为一种开放性高校,以其独具的远距离、大容量、多媒体、多层次、多规格、多方面办学等多快好省发展教育事业的优势,在我国广袤的大地上骤然兴起。追忆这一历史,人们永远不会忘怀她的英明缔造者邓小平的丰功伟绩。在纪念这位“世纪伟人”亲自批示创办电大20周年之际,笔者试图通过追寻邓小平缔造电大的光辉足迹,去探索其远距离教育观念(以下简称“远教观”)的形成过程,并分析远教观产生的思想渊源,从而更自觉地运用邓小平远教观的渊源思想作指导,把电大这种“开放性”“现代化”的远距离教育事业顺利地推向21世纪。

一、邓小平远教观来自缔造电大的伟大实践

本世纪以来,在世界科技革命浪潮的推动下,社会经济飞跃发展,从而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这就向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技术革命引起了世界范围内教育的深刻革命。从30年代美国创办的第一所“世界广播大学”和英国播放的世界上第一个“电视节目”起,延续了几千年的人类传统的面授教育开始进入了开放型、远距离视听教育新阶段。这种运用广播、电视等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办大教育的先进模式象一股强劲的东风,很快从欧美传遍世界各地,形成一种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在这股潮流的冲击下,60年代初期,我国的北京、上海、广州等一些中心城市先后办起了面向本地区的城市电视大学,培养了上万名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所急需的各类人才。然而,在“十年内乱”的摧残下,我国刚刚兴起的远距离教育便被扼杀在“摇篮”之中。

“文革”结束后,面对国家经济严重困难,人才奇缺的局面,邓小平同志带着怎样把“四人帮”造成的损失尽快夺回来,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怎样弥补由于10年“文革”形成的知识断层,尽快培养出大批各类建设人才;又怎样尽快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等问题到“教育”中来寻找答案。然而,当时遭受严重创伤的我国各类教育实在难以回答这些问题。对此,邓小平同志认为必须确立“多快好省发展教育”的新思路。

于是,在他得知英国采用电视等现代化手段办开放大学的情况之后,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向原教育部提出:我国能不能借鉴英国的经验办开放式大学的问题。在此情况下,原教育部会同原中央广播事业局经过认真的调查、座谈,提交了《关于筹办电视大学的请示报告》。1978年2月6日邓小平同志批准了这份报告,同意创办全国性的广播电视大学。之后,在有关部门紧张筹办电大的过程中,在当时“国民经济濒临崩溃”,国家财力物力极度困难的情况下,邓小平同志自愿当“后勤部长”,多次听取筹办电大的汇报,询问筹办电大的情况,处理筹办电大的事宜。尤其是通过公开讲话、发文件、作指示等形式给予创办电大以实质性的关怀与支持。在邓小平同志亲笔批示,精心扶植下,历经短短一年时间的紧张筹办,于1979年2月6日,中央和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广播电视大学同时为首届约40万名学员隆重地举行了开学典礼,“世界上最大的大学”就这样在中华大地上正式诞生了。由此可见,我国广播电视大学产生的过程,也就是邓小平缔造电大的实践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邓小平的远教观开始形成。

随着党的11届3中全会的召开,党的工作着重点的转移, 邓小平精心设计的改革开放的宏伟蓝图又给新兴的广播电视教育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使电大在全国得到迅速的发展。在短短的19年时间内,我国广播电视教育已发展成由中央电大和44所省级电大、690 多所地市级电大及大型企业电大、1600多个县级电大及上万个教学班所组成的全国电大系统。同时,还相继成立了中国农业广播学校、各省广播电视中等专业学校、中国电视师范学校、中国燎原广播电视学校等。“不仅初步构建了一个覆盖全国的、远距离、开放性和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广播电视教育网络,而且还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广播电视教育体系。”(注:郭加畏等主编:《邓小平人才思想初探》,第412 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9月版。)据统计,19年来,全国电大已培养出230多万大专毕业生,50多万中专毕业生,培训了3000多万非学历教育的结业生和数千万人次的掌握农村实用技术的农民。——这些成绩的取得,正是邓小平远教观带来的成果,是邓小平和中央其他领导同志亲切关怀与鼎力支持远教的结果。

在邓小平缔造电大20周年纪念日里,我们不仅要满怀深情用这些累累硕果来颂扬邓小平同志的远见卓识和英明决策,更应该用理性的思考、科学的分析探究邓小平远教观的思想渊源。

二、邓小平远教观的思想渊源

(一)何谓邓小平远教观的思想渊源

邓小平远教观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重要方面,而邓小平教育思想又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要探究邓小平远教观的思想渊源,必须首先弄清邓小平理论的思想基点。江泽民同志指出:“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注: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邓小平同志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个理论建立在我国国情基础上,具有“中国特色”,但又注意对外的吸收与借鉴。所以,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产物。同时,这个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主题,第一次系统地初步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初步解决了象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所以,它又贯穿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条思想路线。

因此,我们可以确认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既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思想基点。邓小平同志一生经历非常丰富,也非常坎坷,许多重大决策和重大行动都建立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思想基点之上。而邓小平远教观是在粉碎“四人帮”之后,我国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同志在教育领域作出的重大决策的产物。所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样也是邓小平远教观形成的思想基点,或者说,是邓小平远教观产生的思想渊源。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远教观的思想渊源

为了阐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远教观的思想渊源这一观点,笔者拟联系远教观的形成过程,从如下几方面加以剖析:

第一,邓小平作出多快好省发展教育的思考。“文革”结束后,针对国家“经济濒于崩溃的边缘”,人才匮乏,教育落后的国情,邓小平同志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注:1977年8月8日邓小平《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然而,当时的教育“伤痕”累累,不堪重负。如何独辟蹊径,多快好省地培养出大批各类人才来,对此,邓小平同志沉浸在思考之中,1977年10月19日,当他会见英国前首相爱德华·希思时,坦然地告诉希思:“中国的问题,首先要加强教育。”从而引起希思关于英国开放大学的介绍。这一事实,看起来好象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它却反映了邓小平同志关注教育的必然收获。希思的无意介绍,引起邓小平同志的全神注意。他兴趣盎然,多次向希思发问,并连连表示中国也要向英国学习采用电视等现代化手段来发展教育,多快好省地培养人才。

从这一历史事实可以看出,邓小平同志针对国情,找准“教育”这个切入口;针对尖锐对立的社会矛盾,又作出多快好省发展教育的思考。——这些正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精神的体现。

第二,邓小平主张从实际情况出发,反对照抄照搬。邓小平同志会见希思之后,没有立即下达指示,作出开办远距离开放大学的决策,而是提出我国能否学习和推广英国的经验,办开放大学的问题,要求国家教育部认真讨论一次,拿出意见来。邓小平同志多次从不同角度谈到,改革、开放是一个新事物,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照抄照搬,一切都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因此,英国开放大学的经验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搬,要适合我国的国情,办具有“中国特色”的开放大学才行。有关资料表明,英国开放大学除以本科教育为主外,还承担培养研究生的任务,颁发学士、高级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继续教育的重点是大学后的教育。开放大学几乎所有的课程都开设单科学习。这些情况显然不能适合于我国当时的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广播电视大学比英国的开放大学的教育层次要低,并且以全科学习为主。

从我国电大现有的模式来看,主要是遵循小平同志“不照搬”“合国情”的教导而建立的。——这又是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结晶。

第三,邓小平作出创办电大的英明决策。就在当有关部门上行“报告”,提出要求成立一所面向全国招收正式与非正式学员的远距离教育开放大学时,邓小平同志详细地审阅了这份报告,庄重地写下了神圣的两个字——“同意”。在一个传统教育思想占统治地位的大国,要办一所远距离教育开放大学以满足广大社会学习者的迫切需求,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大批人才,确实是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革命。邓小平同志在“文革”结束,自己“三落三起”,刚刚复出工作后不久,国内外矛盾错综复杂,国家百业待兴之时,断然作出创办广播电视大学的战略决策,体现了非凡的气魄和过人的胆识。

邓小平的“这一决策,是建立在以科学态度对宏观事物进行深刻分析基础上的,是基于深刻了解和分析了当今世界发展到广泛运用电子技术给教育事业带来的巨大影响,并从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文化不甚发达,而‘四化’建设又急需大量人才的国情出发,做出的符合客观规律的决策”。(注:晓晨:《建校十年话电大》,载《中国电大教育》1989年第2期。)——因此,这一决策, 集中体现了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

第四,邓小平认准了的事就一定坚持干下去。在批准创办电大之后,邓小平日理万机,从百忙中抽出时间听取有关部门筹办电大的工作汇报。为解决电大播课问题,他周密思考、衡量权重、狠下决心,准备购买国外的通讯卫星,后来虽因故未买成,但在小平同志的亲自关怀和统筹安排下,采取租用卫星转发器的办法,终于解决了电大的播课问题。他在1978年4月22日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 强调说:“要制订加速发展电视、广播等现代化教育手段的措施,这是多快好省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途径,必须引起充分的重视”。这一指示不仅为创办电大解决了物质需求问题,而且还为发展电大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从这里,我们足以看出,邓小平同志确实是一位实干家。他绝不满足于“圈阅文件”、“批示”、“签字”,而是要主动深入实际,投入实干,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他还十分重视拿计划、订措施,作理论宣传,解决工作思路和思想认识问题。——这些事实更体现了邓小平同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

根据上述剖析,笔者认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远教观的思想渊源。

三、以邓小平远教观的渊源思想为指导, 推进电大事业的发展

因为邓小平远教观的思想渊源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所以,邓小平同志亲手缔造的广播电视大学实质上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产物。电大在过去的办学历程中,沿着这条思想路线不断发展壮大,逐步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现代远距离教育体系。在21世纪即将来临之际,由于现代信息科技的发展,使远距离教育手段更加完备。所以,电大教育既面临着机遇,又面临着挑战。为了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我们电大人就应自觉以邓小平远教观的渊源思想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实是,坚持改革、锐意进取,继续推进电大事业的发展。

(一)要重新调整办学模式

具有中国特色的广播电视教育系统的形成,是邓小平同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当时的中国国情出发,多快好省培养大批建设人才的重大举措。如今,我们已经胜利地跨越了改革开放20年的艰难历程。现在的国情与电大初创时期相比,已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发展,大部分地区正在向小康迈进,而教育呈“塔形”结构逐年递增、有序推进,“文革”造成的知识断层已得到弥补。国际上,随着利用现代电子通信技术提供交互服务的第三代远距离教育的出现和全社会对终身教育、继续教育和培训教育的需求日益增强,教育个人化,学习地点分散化的趋势逐步形成。

面对国内国际的新情况、新形势,用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观点和方法重新审视我国电大的办学模式,越发感到迫切需要重新调整和改进。在我国现有的广播电视教育网络和体系的基础上,应充分发挥城市有线电视网络高质量传输和多频道选择的功能,将广播电视教育信息全方位、大容量的传送给整个社会,以扩大教育信息的覆盖面。同时,要在我国电教网络系统上,尽快加入光纤通讯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系统,并融进交互式多媒体技术,充分利用卫星电视网、电子信箱和计算机传真等手段,沟通教与学的双向联系,以扩大学习层面上的普及范围,提高远距离教育的现代化和开放性程度。这样一来,广播电视大学或广播电视教育的命名,涵盖就不全面了,必将为“现代远距离教育开放大学”所取代。

(二)要继续拓展办学思路

全国电大1996年的黄山会议和1997年的上海会议,制定了电大教育面向21世纪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思路,明确了抓好两项改革试点(注册视听生、专升本)、做好两大命题(开放性和教学现代化)、搞好两项建设(系统和教材)、协调两种教育(学历和非学历教育)、坚持一个方向(即坚持多层次、多规格、多功能、多形式、面向地方、基层、农村、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办学方向)、达到一个目标(即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远距离开放大学)。围绕这一办学思路,我们应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拓展电大的事业面。

就远距离教育的“始祖”——函授教育来说,实行的是学员长期分散自学,学校短期集中面授;而就自学考试来说,实行的则是完全自由灵活的自我分散学习形式(少数地方实行社会助学,也是就近设点,学员自由选择)。这两种教育形式都缺乏必要的教学设施,学员难以享受社会现成的教育资源。而另一面,客观上又造成社会教育资源的浪费。

对此,电大在向现代远距离开放大学迈进的途中,应通过市场机制甚至政府行为,逐步把上述两种教育形式通过联合、合并等渠道囊括进来,以便统筹规划整个社会的终身教育、继续教育、岗位培训、职业培训、燎原计划、星火计划等办学方式,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办大教育的需要,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作出更大贡献。

(三)要正视电大“异化”问题

电大教育产生的初衷是脱胎于面授教育又超越面授教育,同时又与面授教育并行发展的独立教育模式。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观点来看,如今电大这种原本意义上的教育模式正走向全面“异化”。这种“异化”包括内部与外部两个方面。

所谓“内部异化”,即人们常说的“远教不远”“电大不电”“面授过多”“电教不教”。造成“内部异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与人们的观念有关。传统的教育观念留给人们的老习惯就是以“课堂为中心”,师生面对面地教与学,很难设想随着电大的产生,这种观念就能在电大领域内一下子“灰飞烟灭”。这就使我们想起小平同志在电大筹办时强调的对“加速发展电视、广播等现代化教育手段”“必须引起充分的重视”的话,正是要人们从观念上对“电教”这一新生事物“引起充分的重视”。所以,解决“异化”问题必须要更新观念。要从邓小平远教观的高度对电大性质、作用重新认识,使人们尤其是电大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认清电大教育是与面授教育并行发展的、独立的新型教育模式。

其次,与电大的“摊子”有关。电大人“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目前已拥有4万多教职工,500多万平方米的校舍,20多亿元的固定资产。这个“摊子”与初创时期比不知要好上多少倍,然而,却在姓“电”问题上严重滑坡。条件好了,“电教”反而搞不起来了。因为有的电大只把目光盯在征土地盖房子、进教师等问题上,却忽略了电教设施的配备,所以,一搞就是“面授”。因此,要解决“异化”问题,就得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方向上纠偏,在电教设施投入上加大力度。

第三,与电教成本有关。音像制品的成本费用比较高,加上系统内转录、传递、管理费和设备费等,往往使办学单位难以承受。加之,操作麻烦,牵动面大,不如“一支粉笔一本书”来得方便。为了省钱省事,还是面授的好。因此,要解决“异化”问题,还得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基本建设上入手,建立一整套收放系统,以减少转录转递的费用。条件差的地方也可以与就近的电大建立协作关系,通过互通有无来减少费用支出。

第四,与电大学生“小龄化”有关。电大自80年代中期以来招收大专普通生和电视中专生,相反,成人学生招收率逐年下降,导致学生年龄偏小,自控力差。音像课没有教师管理,效果堪忧,而面授教育师生互动,便于分班教学与管理,从中学走来的初、高中毕业生对这种传统教育模式最易接受,教学效果也较好。所以,要解决“异化”问题,更得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招生对象上做文章。真正意义上的“远教”应在成人教育、业余教育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所谓“外部异化”,即电大在与其它学校联合时,被“活活吃掉”。一套班子、几块牌子,电大的牌子还挂着,但“名存实亡”。联合后的整个学校在搞普教或成教或职教,可能分工一部分职工搞电大。同一所学校,“数教”并存,电大系统办学的优势被压抑着,而考试正规、头绪繁多等“劣势”却突显出来。如此“异化”,电大只有越“化”越小,谈何去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远距离教育开放大学呢?因此,要解决“异化”问题,电大人仍然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与别校联合时,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应力求去“同化”别人,而谨防被别人“同化”。因为电大“同化”了别人,有益于发挥电大优势去发展开放式的现代化大教育,反之,一旦被别人“同化”,则成了“涸辙之鲋”。不过,有些电大在被人“同化”的问题上,身不由己。因为政府行为在“包办代替”。对此,电大自身应作出努力,提前运作,通过系统内的上级电大出面干预,晓以道理,宣传电大,展示现代远教的发展前景。

标签:;  ;  ;  ;  ;  

论邓小平远程教育观的思想渊源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