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GPS技术在地籍测绘中的应用论文_吴湖,邹烈泳

浅析GPS技术在地籍测绘中的应用论文_吴湖,邹烈泳

吴湖 邹烈泳

江西省地矿测绘院 330030

摘要:随着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简称GPS)的逐渐成熟,CPS技术也被广泛的应用到了测量行业中,例如:地籍测绘。GPS测量以其定位精度高、观测速度快、小巧灵活等优点深受广大测量工作者的青睐。随着GPS定位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使测绘定位技术发生了革命性的飞跃,为测绘工作提供了崭新的技术手段和方法。

关键词:GPS定位系统;RTK;地籍测量;数据处理

一、 全球定位系统,把卫星作为控制点,并掌握瞬时坐标,对GPS卫星和接收天线之间的距离进行观测,确定使用者接收机相对及绝对的位置。与传统的测量技术相比,GPS定位技术有以下特点:

(1)观测站之间无需通视。传统测量要求测站点之间既要保持良好的通视条件,又要保障三角网的良好结构。GPS测量不要求观测站之间相互之间通视,这一优点既可大大减少测量工作的经费和时间,同时也使点位的选择变得甚为灵活,这样避免了常规地籍控制测量点位选取的局限条件,同时也没有常规三角网(锁)布设时要求近似等边及精度估算偏低时应加测对角线或增设起始边等繁琐要求,只要使用的GPS仪器精度与地籍控制测量精度相匹配,控制点位的选取符合GPS点位选取要求,那么所布设的GPS网精度就完全能够满足地籍规程要求。

(2)定位精度高。现已完成的大量实验表明,在小于50km的基线上,其相对定位精度可达10-6~2×10-6,而在100~500km的基线上可达10-6~10-7。随着观测技术与数据处理方法的改善,可望在大于1000km的距离上,相对定位精度达到或优于10-8。

(3)观测时间短。目前,利用经典静态定位方法,完成一条基线的相对定位所需要的观测时间,根据要求的精度不同,一般约为1~3h。快速相对定位法,其观测时间仅需数分钟至十几分钟。

(4)操作简便。GPS测量的自动化程度很高,在观测中测量员的主要任务只是安装并开关仪器、量取仪器高和监视仪器的工作状态和采集环境的气象数据,而其他观测工作,如卫星的捕获、跟踪观测等均由仪器自动完成。另外,GPS用户接收机一般重量较轻、体积较小,因此携带和搬运都很方便。

(5)全天候作业。GPS观测工作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连续地进行,一般也不受天气状况的影响。

基于以上优点,GPS卫星定位新技术的迅速发展,给测绘工作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也对地籍测量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于GPS具有布点灵活、全天候、速度快、精度高等优点,使GPS技术在国内各省市的地籍测绘中得以广泛应用。

二、GPS定位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

(1)地籍控制测量:

首先在测区内布设首级控制网,边长大于15km的长距离GPS基线向量,采用常规静态测量方式;边长在10~15km的GPS基线向量,采用快速静态GPS测量模式;边长小于5km的一、二级地籍控制网的基线,采用RTK方法,对于观测条件复杂等不利于GPS观测的地方采用传统测量方式-导线测量,首级控制网布设完毕后,计算测区范围内转换参数。

(2)地籍图测量:

地籍图测量是测定地块(宗地)范围内的细部信息,测量工作量大、精度要求高、工作环境复杂、人为因素影响大。对于地形开阔、上层无遮挡的地物,应用RTK 技术测定每一宗土地的权属界址点以及测绘地籍图,同测绘地形图一样,能实时测定有关界址点及一些地物点的位置并能达到要求的厘米级精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将GPS 获得的数据处理后直接录入GPS 系统,可及时地精确地获得地籍图。对于地形复杂,无法直接到达的地物,采用RTK测量方式布设图根控制点,使用全站仪测量其坐标点。

(3)界址点测量:

土地勘测定界(含界址点测量)工作中,主要是测定地块(宗地)的位置、形状、面积、数量以及地块(宗地)内的细部信息如房屋、围墙的位置、面积等数据。由地籍调查规程所知,在地籍平面控制测量基础上的地籍碎部测量,对于城镇街坊外围界址点及街坊内明显的界址点间距允许误差为±10cm,城镇街坊内部隐蔽界址点及村庄内部界址点间距允许误差为±15cm。因此,利用RTK测量模式能满足上述精度要求,同时相对于传统测量方式,采用RTK方式进行碎部测量速度快,作业效率高。同全站仪一样,RTK测量单点的时间需要几秒到几十秒,但是,它不要求通视,不需要频繁换站,减少了全站仪频繁换站所花的时间,而且可以多个流动站同时工作,且其测量误差为随机产生,不会随着距离的增加产生误差积累。工作开展时测量员可跟着地籍调查员,在不同宗地指界完成后随时进行界址点测量,避免因界址点丢失、损坏给后续工作带来麻烦。同时,可以随时对地籍图内未进行的标注的新增地物进行更新,使其最大限度的满足现势性的要求。

(4)土地变更调查:

近20年和今后数十年内,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土地利用的形式也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因此,随时摸清土地利用形式的变化,进行土地利用变更登记,将是我国各级土地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的和经常性的工作。

土地变更调查中,通常对应不同的位置精度要求,在采用GPS测量模式上,可以使用单点定位、常规差分GPS、PPK、广域差分GPS等方式。这些GPS测量方式,可成倍地提高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和动态监测速度,其精度和可靠性得到极大的改善,克服了传统方法的种种弊端,省时省工,适用于各种各样复杂的变更情况,真正地实现了动态监测的实时性和数值化,保证了土地利用数据的现势性。

三、观测数据的处理

在进行数据的预处理后,可以在进行观测数据平差的计算时,把获得数据的标准值作为计算的基础。由于GPS测量具有不同通视的特点,所以在控制点选取范围更加的广泛,GPS网状结构在精度影响上也比较小。所以GPS技术便满足了在城镇地籍调查的规范中,要求误差在五厘米范围的规定。

在勘测定界点审核合格后,会被作为地籍调查和土地登记证办理的依据。在进行勘测定界的工作时,规定了征用精度及土地整理等内容。例如临界线和界址线与相邻的地物在距离误差上小于十厘米。在勘测定界初期,常规的测量仪器精准度不高且观测的范围小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不具有自动化的特点,工作劳动强度高。但随着GPS技术的应用,便很好的解决了这些问题,提高了测量的精准度及效率,并保证勘测定界成果的准确性。

总结

GPS测量技术在测量中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正因为是它在动态相对定位中的高精度、高效益、无需测站相互通视、方便快捷、省时省力等优点,其也正在逐步取代代替常规的三角、三边、边角等测量方法,并在理论与实践中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随着GPS技术不断的成熟,在数据传输的功能上也在不断的进步,并且在数据传输中在可靠性、稳定性及抗干扰性上也有了巨大的改进。数据传输的范围不断的扩大,也使软件系统在解算能力上有了一定的提高,所以,在地籍测绘工作中,GPS技术的发展空间会更加广阔。

参考文献:

[1]张华平,孙立恒,熊艳华.CORS 技术在农村地籍测量中的应用[J].江西煤炭科技,2011(4).

[2]吴清山,柳广春.GPS 测量技术在中小城镇地籍测量控制中的应用[J].科技创业月刊,2010(5).

论文作者:吴湖,邹烈泳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5年2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23

标签:;  ;  ;  ;  ;  ;  ;  ;  

浅析GPS技术在地籍测绘中的应用论文_吴湖,邹烈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