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德与生活”新教材编排体系的特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_品德与生活论文

论“德与生活”新教材编排体系的特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_品德与生活论文

浅谈《品德与生活》新教材编排体系的特点及教学方式的变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浅谈论文,品德论文,新教材论文,教学方式论文,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品德与生活》新教材编排体系在原来的思想品德教材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使其更加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较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

一、新教材编排体系的特点

(一)以综合为体系

教材编排将学生的个人生活、社会生活和学生发展结合起来,综合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新教材改变了过去思想品德课单一“向小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的设置方式,现界定为以儿童的生活(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把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与学生的个人生活、社会生活和学生发展结合起来,体现了课程的综合特点。

《品德与生活》不是从单一的品德教育角度来确定教学内容,而是从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三个方面,围绕学生个人生活中“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四大板块,从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四个目标上,构建了《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内容。

例如,第三单元《我的一天》,就是针对与儿童密切相关的饮食起居卫生等内容的介绍,让儿童在角色扮演、对话、讨论和其他活动中,实际体会良好生活习惯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愉悦。第三单元共设计了五个主题:1.和钟姐姐交朋友,侧重养成儿童按时作息的习惯;2.我很整洁,侧重培养儿童养成清洁卫生的好习惯;3.我会好好地吃,使儿童懂得合理饮食的初浅常识,养成不挑食、不偏食等良好习惯;4.我会整理,使儿童明白会整理的含义及包含的方面,并为自己会整理,能为家长分担劳动而感到自豪;5.看我多精神,主要培养儿童正确的坐、立、走姿势。本单元以学生生活为主线,把养成教育的各个方面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通过自己一天的生活,懂得按时作息,讲卫生,不挑食,自己的事自己做,培养正确的坐、立、走姿势等,培养了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良好习惯的养成,克服了以往单一的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求的灌输。

(二)以生活为背景

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学生最终是要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新教材的内容背景就是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学习内容应反映社会及生活的需要。让学生通过学校来熟悉生活、了解社会、融入社会,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没有以学生生活为基础,没有以学生生活为载体,学生就难以理解和形成道德概念。新教材从学生的生活层面和社会性发展的角度确定内容,改变过去教材内容中“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如,《品德与生活》第一册编排了《我上学了》作为第一单元,就是根据新生的特点让刚入学的儿童对学校这个陌生的环境有初步的了解,消除学生的担忧、不安和惶恐,让他们能尽快地适应新的环境,愉快地学习。又如,第四单元的《过新年》一文,根据“过新年”这一条主线,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旨在挖掘儿童在“过新年”活动期间曾有的种种经验,一方面通过观察、感受和体验,使其获得对中华民族传统的年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过年这一特定环境,设置多项活动(角色扮演、讨论分析、动手制作等),帮助学生认识在家中待客、做客和在公共场所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社会规范。

(三)以发展为中心

突破旧的学科体系的束缚,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构建新的体系。这是新教材的又一特点。

原来的教材一般都是以一个教育主题为一个单元,比如,“爱国主义教育”就专门设置几课有关爱国主义教育的教材;“热爱学习”就专门设置几课爱学习的教材。新教材不是以这种形式来编排,而是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比如,《我上学了》这一单元就是以新生的学校生活为主线,让学生感受角色的变化以及对学生生活的憧憬,克服对新环境的陌生感,逐步适应在新环境下的新生活。这一单元设置了四个主题:1.我背上新书包;2.我们的校园;3.新同学、新朋友;4.校园铃声。通过这四个主题的学习,让学生懂得自己是小学生了,热爱自己的学校,能和同学友好相处,懂得学校生活的规则与纪律。从中穿插了爱学习、团结同学、守纪律等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历中受教育,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培养。

如,《祖国妈妈的生日》,为了让儿童对自己祖国有初步的认识,引用“妈妈”一词,让学生感到亲切,并且文中多次将祖国妈妈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到身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通过给“妈妈过生日”这一环节,将情绪调动到高潮,让学生用自己的行动表达对妈妈的爱,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又如,《我的一天》中和《和钟姐姐交朋友》一课,通过让学生猜钟姐姐的话,表演钟姐姐的活动,以及和钟姐姐最后交上好朋友,让学生的情感一层层深入,最后以钟姐姐的话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达到养成按时守时的好习惯。

(四)以活动为纽带

新教材以活动为纽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学生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关键时期,他们思想单纯,活泼好动,模仿性强,对事物的认识处于表象阶段,更多的良好习惯需要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养成,需要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新教材几乎每单元每课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课型特点设置了相应的活动。如,讨论、实践操作、调查、情景表演、角色扮演、游戏、欣赏、练习、讲故事、画画等多种学生喜欢的活动方式,学生在活动中自我感受,自我激情;最终导之以行,回到生活中去。

二、新旧教材教学模式的变革

(一)由“说教式”变为“体验式”

普罗塔克曾经说过:“儿童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原来的思想品德教材让学生去记、去背、去装的空虚的理论太多,如部分心理学概念,离学生生活较远的法律条文等等,学生只一味地听老师讲该怎么去做,为什么去做。自己对事物没有深刻的体验,学生学起来累,教师教起来也觉得枯燥。新教材更注重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年龄特点出发,创设情景,开展活动,模拟行为,体验情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材内容内化后,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进行内心反省,内在反应或内在感受。新的教学模式,应该是活动→行为→体验→内化,这里“体验”是纽带。

如,《校园铃声》一课,本课没有强调上课后应该怎样做。而是设置了一种情景:老师边放录音(嘈杂声),边给学生讲故事,老师音量适当放小,然后让学生、特别是坐在教室后边的学生谈自己的感受。由此体会上课小声说话导致教室嘈杂对听课造成的影响。尔后让学生讨论怎样才能听得好。学生有了真切的体验,也就知道以后该怎么做了,并不需要教师一味强调、说教学生上课该怎样做。有了深刻的情感体验,才能对道德认知有深刻理解,从而达到对道德行为的自觉约束。

(二)由“灌输式”向“主体教育式”转变

长期以来,教学活动具有决定性,即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持有的思想意识、活动方式受教师的约定,受教材的约定。标准化、统一化、同步化的教材,教师们视教材为“圣经”,灌输给学生,教师只能照本宣科,不敢越雷池一步,极大地阻碍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阻碍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新教材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生活方式。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多向的主体活动,促进学生发展,形成个性。如,《我上学了》这一单元中的《新朋友、新伙伴》一文,教材中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首先让学生自由上台向全班同学大胆介绍自己,其次与大家分享自己和家人的照片,最后展示自己的绘画和手工作品,或演奏乐曲以及其他自己的特长节目,加深在同学们心中的印象。让学生自由说话、自由表演、自我展示,同学之间相互了解,学生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充分展示了自己的个性,主体性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

(三)由“训诫式”向“实践训练式”转变

杜威曾说:“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成长,从做中学。”他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调查”“实验”“探究”“服务”“劳动”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新教材体现了学生活动的自主性、实践性,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性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学会实践,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自觉地把直接经验学习和间接经验学习相结合。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因此,良好品德的教育形式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生活之外进行。新教材的编排体系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从儿童的生活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反映了儿童的需要,它的开设一定会在新一轮的课改中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深远的影响。

标签:;  

论“德与生活”新教材编排体系的特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_品德与生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