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探索论文_杨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探索论文_杨栋

本文属于甘肃政法学院2014年教改一般项目,编号:GZJG2014—B12。]

杨栋

甘肃政法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内容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一门重要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历史知识、思想性和学术性的统一。教师要立足《纲要》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整合教材内容,改革考核机制,增加实践环节,以此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学习兴趣和知行能力,不断增强本课程的教育教学实效。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核机制、教学改革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旨在使学生了解国史和国情,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性,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做出的四个选择。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立足于历史学科“求真”的特性,对本课程的教学模式做了一些初步的改革尝试,力求实现“求真”与“求信”的统一。

一、梳理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纲要》课程兼具思政课的教育功能和历史学的特性,从历史教育的角度承担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功能。针对课时少、内容多、跨度大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采取专题化教学的方式,整合教材内容。专题化教学就是突破教材章节的局限,本着大专题的原则,把教材内容进行重新组合,力求每个专题既能涵盖教材的知识要点,又能突出重点与难点问题。按照教材章节和历史主线,《纲要》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专题,即: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与世界、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成立、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共产党创立后的中国革命形势、日本侵华与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抗战胜利后的国际国内形势、国民党发动内战和新中国的建立、向社会主义过渡、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同时,教师“要注意避免本门课专题教学内容与中学历史课内容的简单重复,要处理好本门课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在内容上的交叉 ”。[1]《纲要》课程的教学重点应放在 1840 年至 1949 年的中国近代史历史阶段,即中华民族在屈辱中奋进的历史,引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例如,为什么在鸦片战争前会出现“东西方大错位”?如何评价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中的太平天国革命、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如何理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和解析,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改革考核机制,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按照教育测量学和考试学的概念,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是对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知识、智力和技能的一种测量。”[2]《纲要》课程的考核要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提升学习兴趣出发,注重他们的日常表现与课堂参与,把课程考核内容与课下辅助环节的考核要求结合起来,把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结合起来,把学生的学习态度与行为表现结合起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基本规律、基本理论、基本经验、重大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把握,更要注重检查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教师可以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对单一的考试方法进行调整,采取开卷考试、平时考核和课堂点评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开卷考试可占总评成绩的60%,采取课堂命题论文的方式,检查学生总体的学习效果;平时考核可占总评成绩的20%,采取课堂考勤和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课堂点评可占总评成绩的20%,采取点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方式,在课堂上中给学生列出若干事件和人物,让学生任选其一,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其选择的事件和人物进行客观点评,以此检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这样的考核机制可以拓宽考核的知识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三、增加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知行能力

《纲要》课程的教学,一方面要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另一方面要把知识内化为能力,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当前国内外形势、自己的思想实际结合起来。为此,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突出对学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能力的培养。一是在专题化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教师可将学生编排为若干课外学习小组,指导他们动手查阅资料,在此基础上组织他们积极开展课堂讨论,力争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锻炼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二是组织开展“读一本好书”活动。教师在开课之初要为学生开列阅读书目,并在课外与学生交流读书心得,要求每位学生认真做好读书笔记,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引领他们体悟知识的魅力。而且,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教师还可以利用博客、微信等网络平台,“为学生选取有价值的,富有时代性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优秀教学资源,向学生推荐网络精品课程、精品书籍、红色网站等等。”[3]三是鼓励学生进行实地参观考察。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革命烈士纪念馆、历史人物故居等,或是结合社会热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研,使学生在实地考察和调研的过程中关心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和未来的发展前途,深化认识,升华思想。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访问中国历史上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和地方开发建设的参与者,进行口述史调查,使学生在向社会求知识的过程中,增加对国史民情的认知和理解,增强社会归属感和社会责任感。四是充分发挥《纲要》课程的思想教育功能。教师要积极参与学院组织的“教师进寝室活动”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学生当中,用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激励学生的奋斗精神,帮助他们排解思想上的困惑,正确定位自我价值。

《纲要》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应该体现“求真”与“求信”的统一。教师要在把握学生思想实际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课程内涵和教学大纲,科学整合教材内容,主动改革考核机制,重视培养学生的知行能力,建立“专题化”、“人文化”和“动态化”的新型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增强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阎治才.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专题教学内容体系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0(9):75.

[2]于明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方式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9(6):72-77.

[3]王晓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5):92.

论文作者:杨栋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5年10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7/4

标签:;  ;  ;  ;  ;  ;  ;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探索论文_杨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