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道德建设的突破口_道德教育论文

社区:道德建设的突破口_道德教育论文

社区:道德建设的突破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突破口论文,道德建设论文,社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文明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而精神文明中道德建设尤为重要。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了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在肯定改革开放以来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的同时,也指出我国公司道德建设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因此,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在当前形势下,如何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呢?本文以为,道德建设最根本的是要找一个切入点、一个突破口,即社区。

什么是社区?社区就是生活在一定地域内,以共同利益为基础、发生各种关系和社会活动、具有共同的认同感和归宿感的人群所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实体。社区必须同时包含下列特征:(1)性质:一是地域性,是特定范围内的生活群体;二是非行政性,社区机构不是行政组织,也不属于任何一级政府;三是非赢利性,社区机构的任何活动都不以利润为目的;四是非竞争性,社区机构的组织原则是助人自助,以达到与服务对象之间高度的默契与合作。(2)服务对象:社区范围内的全体居民,而不是仅限于老弱病残及生活贫苦的人。社区是由“民政部倡导推行的以民政工作对象为主,面向全体居民的服务”。[1](3)服务内容:主要是社区公益事业。因此,只有那些具有自治性质、从事社区公益事业、由民众志愿参与、合作共享的民间组织与团体才是真正的社区机构。社区的特点决定了道德建设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一)可能性

社区本身蕴涵着伦理道德,社区的建设唤起了人们内心深处的道德意识。

1.社区的非行政性凸现了公民的自由、平等观念。

社区不同于街道办事处及居民委员会。街道办事处作为城市区级政府的派出机构。主要行使区域综合行政管理职能,而作为群众自治组织的居民委员会被涂抹上浓厚的行政管理色彩,并在实际生活中演变成为一种“准组织”形式。而对社区而言,虽在必要时可以制定机构活动的章程,但民间组织的志愿性质决定了其成员的加入是自由的,活动参与是志愿的。机构内部无上下级之分,不同机构之间也不存在隶属关系,它只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以情感归属为纽带的横向关系。因此,在社区里,每个公民都是自由平等的公民,没有职位、级别、高低、贵贱之分,从而凸现了公民的自由、平等意识。

2.社区的非赢利性激发了公民的公益意识。

社区的非赢利性反映了社区的价值取向。建立一个以人为本、讲礼仪、重情谊、相互关心,爱护、和谐的中国式的社区环境是我们追求的目标。非赢利性即公益性,公益事业的管理原则与企业管理的不同点就在于工作透明度和完全的公开性,社区服务的主要动力在于社区居民的满意程度和社会的承认,它不需要外界物质利益的刺激。正是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为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而奋斗、精神生活逐渐趋于空白的情况下时,社区的非赢利性更显示出它的崇高性,而这正是吸引社民(社区居民简称社民,以下同)广泛参与的根本原因。社民参与的外化即表现为积极从事公益事业,由此而激发了公民的公益意识。据对云南某小区的调查表明,许多居民非常渴望参与社区的管理,愿意为小区的管理做出自己的贡献。超过一半的被调查对象希望在小区的管理中能表达自己的意愿,参与制定与修改小区的规章制度。许多人愿意有偿或无偿地协助小区管委会从事需要的工作,从而使自己的意愿更多参与到渗入到小区的管理中去。社民的积极参与即公益意识的增强证明我国社区道德建设的成功,而公益意识的增强强化了社民对社区事务的热心参与,从而推进社区的建设发展。

3.社区的非竞争性唤起了公民的协作互助精神。

社区是自由民的联合体,每个社民自由按自己的能力、兴趣来参与社区事物。在社区里,不存在你死我活、尔虞我诈的争夺,只有为创造一个文明的社区而共同努力的协作互助精神。据统计,到1997年底,城镇社区服务的从业人数达到1304.43万人。如果按照1996年从事社会服务业的产业活动中的非赢利单位的比例26.5%计算,城镇服务从事非赢利组织工作的从业人平均达345.6万人。[3]另据民政部的统计资料,1997年末,全国有社会福利院1303个,城镇社区福利服务设施133252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5113个),便民利民服务网点307226[4]个。社区志愿者和非赢利机构的增多,反映了社区内部存在着直接的人际互助关系。社区内人与人友好合作、互助的观念对社区建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现实性

社区是特定地域内的人群共同体组织。社区的地域性特点决定了道德建设可以充分利用社区的优势来进行。

道德建设最核心的因素是进行道德教育。社区的地域性特点决定了社区的道德教育既不同于大范围的全民式的道德教育,也不同于针对每个个体的个别性教育。

我国道德建设的现状并不令人满意。究其原因:一是多元价值观的出现导致价值相对主义,进而使人们对道德价值产生怀疑,道德行为不再具有高尚性。二是道德教育方式不力,我国道德教育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如号召向劳模的学习、向英勇献身的道德楷模的学习等,这些都是针对全国人民的,虽然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全国人民的道德修养,然而收效却不大。在人们开始怀疑道德价值究竟有多大的时候,再进行全民式的道德教育,只会使人觉得道德的苍白无力。多元价值观并存,这已是社会现实,我们无力改变,因此,道德教育必须寻求新的方式。在当代,社区由于它的地域性决定了道德建设的有效性。社区的地域性特点决定了道德教育是针对特定的人群,这不同于对单个人进行的道德说教,也不同于全民性的道德教育。社区针对特定的人群,在特定的人群中倡导一种积极向上的道德,树立道德学习的榜样,可以激发人们向先进学习的动力,并增强道德本身的感染力、影响力和凝聚力,进而提高整个社区的道德风貌。各个社区有层次、多渠道地开展道德教育,则可以带动整个社区道德状况的好转。

社区为我国的道德建设提供了可能性与现实性依据,因此,从社区抓起,是道德建设的理性选择。社区是个人与社会联系的纽带,因此,在社区进行道德建设意义重大。对个人而言,可以提升道德主体的人格,实现自我价值;对社会而言,则有利于全社会精神文明活动的开展。

1.社区有利于道德主体的价值实现和人格提升。

道德就是一种服务、一种献身、一种自我牺牲精神。我国道德发展的现状令人担忧,但这并不意味着公民无德可言,不需要道德。道德需要既是人的多层次需要中的一种高级需要,是人作为有理性的社会动物的精神规定,又是人的行为规定。一方面,它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具有工具性的意义;另一方面,道德又构成个人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意义,具有目的性意义。所以,道德对个人来说,既是可能的,又是必要的。而现在的道德状况却不令人满意,如坑蒙拐骗、落井下石、见死不救等现象的出现。究其原因,并不是说人们不需要道德,没有道德素养,而是因多元道德价值观的影响,导致社会的评价机制不一,以至于人们的道德行为不仅得不到社会的承认、赞许,反被人鄙视、利用。这就使道德主体对自己的行为产生怀疑,而这对道德建设来说是极为不利的。社区可以说是消除人们困惑的一个有效途径。

社区是特定人群共同体,是人们价值取向和相互关系所构成的微型社会。这说明,第一,社区的评价标准具有同一性,每个社区提供单一评价机制,体现一种声音,社民根据社区的价值取向来决定自己的行为,不会因受多种评价机制的相对性而产生对道德的困惑与怀疑。第二,社区以人情为纽带,而建立在人情关系基础上的人情伦理是社区的一个重要特质。理想的人情伦理所推崇的是在私人交往领域不带功利色彩而且感情上彼此关怀和帮助的行为,人情伦理所期望的是充满人情味的温馨和谐的日常交往生活。社区是特定的人群共同体,可以说是一个大的私人交往区。由社区特定的人情伦理所产生的道德需要是社民心灵的一种内在呼唤,人们履行道德规范不再是义务和良心的要求,几乎是一种本能的需要。在社区里,社民把道德本身作为追求的直接对象与目标,为道德而道德,把道德作为达到内心宁静、个体完善、价值实现的手段。社区评价标准的同一性及社区的人情伦理决定了社民道德行为的自觉自愿性。社民不再顾及社会评价标准的多样性及相对性,只是把道德作为一种需要,把社区作为实现自我价值、道德需要的平台。在社区里,社民不仅满足了自我的道德需要,更重要的是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人生价值实现带来的愉悦感、满足感,反过来又促使道德主体实现其人生价值。道德人格正是在社民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中不断得到提升,道德人格是主体道德素质状况的集中体现,道德人格是在道德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因此,道德人格有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道德价值的实现带来了道德人格的提升。因此,社区对个人的道德提升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2.社区有利于全社会精神文明活动的开展。

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实质上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是人民群众移风易俗、改造社会的伟大实践,是人民群众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形式。精神文明活动的核心内容是思想道德教育,其主体是人民群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主要解决两个基本问题:一是要调动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二是提高全民的道德素质。社区则是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有效途径。在社区里,社区为社民提供了切切实实的社会化参与机构和多样化的参与方式,通过一系列公益性、福利性事业的自愿性参与行为,通过各种形式的精神文明活动,社民在创建文明社区活动中不断受教育,道德素质与文化素质在实践中得到了提高,社区文明健康的社会环境也得到改善。社区的组织形式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可以说,社区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生活单位,因此,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我们只有抓住一个个具体的社区这个最佳切入点,并把社区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以社区为载体,以群众为主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收到实效,广大市民的文化素质才能在建设中不断得到提高,社区精神文明和整个社会文明程度才会再上一个台阶。

当前,在我国城市社区中开展的以“美化居住环境、维护治安秩序、丰富文体生活、普及科学知识、拓展社区服务、密切人际关系”为主要内容的“倡导文明新风,共建美好家园”活动,将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进一步延伸至城市社区建设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其中创建文明家庭与文明社区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军民与警民共建活动、社区居民相互照顾与自我服务活动等,作为新形势下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有效载体,与社区服务、社区卫生、社区文化、社区环境、社区治安等工作有机结合,全面推进了新时期中国社区建设,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究其原因,就在于社区服务的宗旨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相一致,都是为提高人民的道德水平。在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中,江泽民指出:“精神文明建设的着眼点一定要放在紧贴群众路线,为群众所欢迎的事情上来,这样才能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也才会有利于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社区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社区促进了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活动,而精神文明活动在社区中的延伸又进一步加强了社区建设与社区发展。

总之,社区建设与我国的道德建设密切相关。社区建设抓住了道德教育的实践环节,是社民进行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形成良好道德风尚的有效方式,是公民道德实践的有效载体。社区建设在我国许多大城市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是还仅仅停留在这些城市,还有待于向乡村发展,从而带动乡村道德风尚的提高。社区是现代社会发展的理性选择,我们要利用社区优势深入开展道德教育以及精神文明活动,使社区成为提高社会公德的有效载体。

标签:;  ;  ;  

社区:道德建设的突破口_道德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