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智造”活动为载体对中班幼儿进行表现性评价的实践研究论文_李晶

以“智造”活动为载体对中班幼儿进行表现性评价的实践研究论文_李晶

摘要

中班幼儿的自我评价能力比较弱,常常依从老师的评价,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及时地对中班幼儿进行积极地表现性评价,同时表现性评价可以成为收集与反映中班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信息的有效手段。我园是以“智造”活动为办园特色,幼儿对“做”也是很感兴趣的,因而通过这一载体来对幼儿进行表现性评价比单纯的科学活动来进行评价更适合中班幼儿。

关键词

“智造”活动、中班幼儿、表现性评价、科学领域

 

正文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认为“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位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指出评价目的是“了解幼儿的发展需要,以便提供更加适宜的帮助和指导”。这些表述揭示了幼儿园教育评价的三个功能:促进每个幼儿的发展;促进教师的自我成长;促进课程本身的发展。这进一步可以说明运用教育评价促进每个幼儿的发展,是幼儿教师无法回避的研究课题。2012年9月,教育部又出台了《指南》,它出台令专家们担忧的是幼儿教师将其视为评价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唯一标准。表现性评价,无疑成为这一背景下较为显眼的评价方式,值得成为我们评价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首先评价方法。

 二、操作定义

“智造”活动:是以操作材料为载体,将做做与玩玩相结合,将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将小制作与教育教学相结合,进行巧手训练,促进幼儿心思灵敏,手艺巧妙,开发幼儿各种潜能,促进幼儿的学习品质发展。

表现性评价:指的是通过客观测验以外的行动、展示、操作等更真实的表现来评价幼儿的评价方法。

 三、幼儿在科学领域发展的现状

为了能让以科学领域的表现性评价更科学、实践更有针对性,我们根据《指南》,结合本园中班幼儿的具体情况,在探究兴趣、探究能力观察观察记录,观察幼儿在“智造”活动活动中出现探究行为的次数。经常5次以上,有时会2-4次,很少1次,没有0次。

在后期的整理归纳中发现,大部分的幼儿主动探究的意识不强,行为发生的次数不多,这是和教师在做“智造”活动过程中没有很好实施表现性评价有关。

 四、教师在“智造”活动中实施表现性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以教师评价为主,忽略幼儿评价

 在“智造”活动的过程中,很多教师是以自己观察到的角度、自己的发现的问题去评价幼儿,基本不去关注幼儿的自我评价或者同伴间的评价。事实上,幼儿也需要在活动中对自己有一个交流和小结,即是对自我的评价。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一些新的想法或创意,教师应该及时关注这些,了解幼儿的需要,了解幼儿现阶段的发展水平,为幼儿的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2. 以结果评价为主,忽略过程评价

 在“智造”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以幼儿的作品成果来进行评价,如做的好,玩的方法多样等来评价幼儿,这对幼儿的评价是不正确的。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有很多值得教师关注的方面,如观察探索、思考猜测、得出结论、合作交流等探究能力,只有对幼儿过程中的表现一起进行评价,才能对幼儿做出一个完整、客观的评价。

 五、具体指导方法策略

(一)鼓励幼儿自主进行表现性评价

在“智造”活动活动评价的过程中,不光是老师作出正确的评价,更要让幼儿全面的参与进来,让幼儿来发现,感受成功带来的喜悦,提高幼儿积极性,也能提高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这样的评价更有说服力。让每个幼儿能够自主地发挥能动性,让幼儿认识到他们想象创造的成果能够得到别人的承认和肯定,以此来提高调整自己的作品。

1.谈话——自主评价

儿童的内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他们经常把自己的情感、想法、创意表现在自己的作品上,有时候我们不一定能看懂。不一定能理解。因此老师们在活动中可以和幼儿谈话:这部分你为什么要这样做?你觉得今天又有了哪些收获?前一个问题是让幼儿进行自我评价,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以便教师能够了解他制作时的心理过程,后一个问题是引导幼儿进行知识小结和行为反思,大都指向能力与情感,如:认真听讲、积极与他人合作、有创意等。通过幼儿积极的参与评价活动,幼儿可认识自己的价值。这样就减少了我们评价的盲目性、主观性和随意性,使评价更加全面。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贴星——互相评价

这种相互给作品贴五角星的评价方法幼儿也是很感兴趣的。就是幼儿在完成的作业上首先给自己打分。可以给自己打5星,但要说出理由。然后班级内展开相互评价:你觉得谁的作品最吸引你?为什么?这是让幼儿从自己的角度去分析、评价自己或他人的作品,打多少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让幼儿讲一讲、说一说、评一评,这样既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提高了他们对美的鉴赏能力。

3.游戏——集体评价

一些“智造”活动的作品,孩子们非常喜欢,我和孩子一起讨论,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开了一个“和平会场展销会”:请每个小组代表“推销”自己的作品(讲述作品优点),接着,我发给每小组一张“订货单”,请幼儿们参观、订货。过程中,不仅对作品有了了解,还有的幼儿会对作品提出调整意见,使幼儿的观察、比较、概括、调整的能力有所提升。

(二)鼓励教师多种方式进行表现性评价

1.因人而异——分层评价

幼儿的能力、兴趣、起点、发展速度不同,他们的发展具有个体差异性。所以我们要根据幼儿的差异性进行表现性评价,依据幼儿的能力和发展需要,制定出适合该幼儿发展的、有针对性的、具体的教学策略和评价标准。

2.因地制宜——聚焦评价

在幼儿进行“智造”活动活动时,应采取“先肯定后指正”的评价方法,要聚焦幼儿作品本身,不要大而空,而要有具体指向性。让鼓励点亮孩子们的自信,让点拨启迪智慧,让教师真正成为了孩子们学习的引导者。

 六、收获多方位的指导经验

通过一年的实践研究,也取得了不少成效,收获了许多有效地经验

1.平等尊重,双向互动

教师与每位幼儿都应建立平等尊重的关系,在相互接纳的氛围中使表现性评价自然地、无压力的开展。教师要通过真诚与耐心让幼儿确信,教师开展“智造”活动活动的目的是更有效地促进孩子发展,教师与幼儿在双向互动指导过程中的出发点和归宿应该高度统一。

2.形式多样,目标统一

“智造”活动的活动有很多,进行表现性评价目标都应指向于幼儿的探究能力的发展。教师应根据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各阶段的活动。如幼儿在活动中进行谈话——自主评价、贴星——互相评价、游戏——集体评价,教师因人而异——分层评价、因地制宜——聚焦评价、因时而调——持续评价、因势利导——过程评价、因乌及屋——全面评价来探究幼儿探究能力的提高。

3.重视反馈,不断反思

对表现性评价活动的成效进行及时反思,可以帮助教师改进方法并提出新的思路。教师在进开展指导后应及时进行总结和点评,让幼儿了解探究能力和制作能力中的优缺点,使幼儿在自评时的目的性与科学性更加明确。

 七、成效

幼儿在这过程中,尤其是在科学探究能力,进步是明显的。在“智造”活动中进行表现性评价的开展,也使幼儿其他的方面的能力也获得了提高。幼儿感受到教师或同学对自己的积极评价,从而表现出较强的自尊,自信,形成并发展了自己独立性和自主意识,通过小组互评,幼儿与教师,同学等进行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交往与沟通,合群性,利他性,社交意识和社交技能等社会知识适应性都得以发展。在过程中,幼儿大都具有强烈的探索新知的欲望,并在“智造”活动中获得真正的快乐。

 

参考文献

[1]赵德成.表现性评价:历史、实践及未来[J].课程·教材·教法,2013(02):99-105.

[2]周文叶.开展基于表现性评价的教师研修[J].全球教育展望,2014(01):52-59.

[3]范怡竹,王重力.用表现性评价指导“资料分析”的教学[J].生物学通报,2008(12):30-32.

[4]朱虹.表现性评价研究[D].河南大学,2009.

[5]冼海霞.课程整合的表现性评价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

论文作者:李晶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5期3批

论文发表时间:2020/1/16

标签:;  ;  ;  ;  ;  ;  ;  ;  

以“智造”活动为载体对中班幼儿进行表现性评价的实践研究论文_李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