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探讨论文_胡承亮

胡承亮

〔摘 要〕近年来,研究生申请学位时需要发表论文的“行规”受到热议。本文通过统计近十年中国国际科技论文收录情况及国内外高校部分科研数据,分析研究生发表论文政策的有利面和负面效应,并据此提出一些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建议,以逐渐实现学位授予与发表论文脱钩。

〔关键词〕研究生 学术论文 论文统计 科研评价

1 引言

研究生教育是在本科教育基础上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是教育结构中的最高层次 。近年来,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规模迅速发展,在校研究生已近 180 万,保证培养质量已成为各高校研究的重点,也是公众关注的焦点。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和撰写研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研究生培养质量 。因此,国内很多高校要求研究生在授予学位前必须在公开的刊物上发表论文、申请专利等科研成果。但这一从 20 世纪90年代起在我国高校兴起的“行规”颇受争议。支持者认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目前还处于“追赶”阶段,发表学术论文对于保证学位论文质量仍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反对者认为违反教育规律的长期性,无论从刊物的容量和研究生的学习时间上不能支持这一政策的普遍实施,否则只能造成低劣的刊物充斥市场;研究生为发文章而急功近利,出现一稿多投、伪造或篡改数据、抄袭、剽窃他人成果等学术问题。

鉴于此,本文从分析我国国际论文的总体收录情况和国内外部分优秀高校论文发表情况的角度,了解研究生发表论文这一政策对我国科研水平的影响现状、特点和问题,并据此提出一些个人建议。

2 我国国际科技论文的收录情况及国内外高校的对比

为了解我国发表的国际论文总体数量和质量,本文参阅了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 2004~2013 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 ,对国际三大权威检索数据库(SCI、Ei、SSCI)近十年收录的中国论文进行统计,以求一斑窥豹。通过分析发表国际论文的数量、引用次数及所占比例,来总结我国学术界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的现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图 1 显示的是 2001~2013 年 SCI 收录中国科技论文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学者论文被SCI 数据库收录的绝对数量从 5万多篇增加到 20 万篇以上,增长近 4 倍;占世界论文百分比从 3%增长到 13%左右。《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还显示的 EI、SSCI 数据库收录中国论文情况相似,绝对数量和占世界论文百分比都逐年提升。

图1 2001-2013年SCI收录中国科技论文情况

由表 1 可见,我国 SCI 收录论文被引用总数世界排名也是不断上升,至 2014 年位居世界第四。但在论文总数和引用排名逐年升高的情况下,篇均被引世界排名却在逐年降低。

表1 我国各十年段科技论文被引用次数世

以上都是从国家整体的层面来进行统计分析论文的发表和引用情况,为了更准确的比较各国顶尖高校的科研水平,本文还统计了中国(C9)、美国(AAU)、澳大利亚(Go8)、英国(RG)四国部分大学联盟的论文数量和引用情况。数据来源于我校图书馆的数据库检索。

表2 统计结果表明 C9 高校高被引论文比例和篇均被引次数明显低于其他三国的高校平均水平。其中C9、Go8、RG 的篇均被引次数与《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中公布的各自国家总体水平相当,AAU 的平均值高于美国的平均水平。表 3 统计表明 C9 高校在科研经费与英澳两国相当,投入的人力资源(全职教师数 +研究生数)最多,10 年 h 指数确最低,显示了我国高校和国外顶尖高校之间的差距明显。

表2 截止2013 年1月ESI收录汇总情况

3 分析与总结

3.1 研究生发表论文政策的有利面:我国国际论文数量和比例呈上升趋势。从上述统计数据中看出,三大权威检索数据库中近十年来收录的中国论文数量的绝对值和占世界的比例都大幅上升,总量分别列世界第二和第一。论文的这种增长与我国研究生扩招和实现研究生发表论文与学位挂钩的政策是相吻合的。研究生每年以2~3%的规模扩招,而多数学校又要求研究生毕业前必须发表一定数量论文,再加上大量教师升职称和考核需要论文数量指标。但是制度的硬性规定在客观上带来了一些问题,最简单的一笔账就是学术期刊容量与研究生论文发表需求的严重失衡 。在国内期刊容量严重不足和国内期刊含金量急剧下降的背景下,科研人员大量向国际期刊投稿。因此,在投稿数量大增的基础上,录用数量快速增加也就不足为奇了。

3.2 研究生发表论文政策的负面效应:论文质量偏低,高水平论文数量偏少。我国国际论文的质量偏低,被引用次数和篇均引用次数太少,高水平的论文数量也大大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SSCI 收录的中国论文被引用10 次以上的论文数极少,占论文总数的千分之二以内。笔者认为这种现象与研究生发表论文政策不无关系。作为国际论文的主要贡献机构高等院校,教师和研究生都有发表论文的需求,一方面写论文的目的只是为了评职称,是为了拿学位证书,发表是目的,是否被引用无所谓。为了达到政策的要求,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写作时间短、质量一般的文章;更倾向于选择对稿件质量要求较低的期刊,以降低录用风险。另一方面,研究生尤其是硕士生,除去学习课程和做毕业论文的时间,真正从事科研的时间不多,同时可能还需要写一些导师挂第一作者的论文。因此没有扎扎实实地做学问,最后完成的论文也难有创新和价值。

3.3 国内一流大学和国外优秀大学科研平均水平差距明显。表 2 和表3 充分说明我国一流大学科研成果质量偏低,大大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在科研经费和人力等资源投入都与英澳相当的情况下,优秀论文的数量明显低一个档次,这可能与双方师资队伍水平差距有一定关系,但更重要的应该是学校科研政策有待改革。高校长期以来形成一套无论对教师或者研究生都以统一、量化为特征的科研评价机制,虽然对调动师生的科研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面对全面提高质量的时代要求,科技评价中的问题日益显现。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依然存在;评价指标单一化、评价标准定量化等倾向没有得到根本扭转 。因此,对于中国高校来说,如何通过积极的科技政策调整和合理的资源配置在科研成果上做到稳定数量、提升质量是高校管理者和科研人员所面临的一道共同课题。

4 结论和建议

目前我国的 SCI 收录论文已居世界第二,EI收录论文居世界第一,到了关注重心由论文数量转移到论文质量,被引数快速增长,篇均被引指标升高的阶段了。对研究生发表论文这一政策来说,我们可以逐渐改革,慢慢放开,但不能全盘否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4.1 改革高校评估考核体系,发挥导向作用。深化高校科技评价改革,是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明确要求,也是教育部 2014 年度工作要点的重要任务。高校作为科研的主力军也应该积极进行评估考核体系改革。一方面,在高校各个层次的评估考核体系中,降低科研成果数量的比重,甚至取消数量指标,改为突出高质量成果的数量。这种高质量的“门槛”要定得比较高,使师生不能通过粗制滥造轻易达到,必须要做出真正有影响的成果被同行认可才能作为考核评估的指标。优秀论文才应是一流大学的标志,在导师和学生都没有数量上指标压力,自然就会淡化定量指标,进而重视科研活动本身和科研活动的质量。另一方面,不同学科评估必须区别对待。比如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性质不同,比如基础学科重在自由探索,较难出成果,评估周期应该长一些,而应用科学重在对理论进行运用和成果转化,周期可以相对短一些。

4.2 根据各学科特点,制定不同的毕业考核标准。研究生发表论文与学位授予挂钩的政策从根本上来说是违背教育规律的,有揠苗助长的嫌疑。就实施的现状来看,这一政策也违背了当初制定它的初衷。因此,在国家评价体系改革的背景下,高校需逐渐改革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考核形式,最终实现让二者脱钩的正确道路上来。根据学科特点,制定不同的毕业条件和考核方式。如临床医学博士应该是临床专家,论文不是主要评价指标,而以病例分析、手术方法作为成绩的评判标准;工程类研究生的成果往往是工程图纸、项目总结报告等,在期刊上发表比较困难,可以此类成果来评价其成绩优劣;人文社科类研究生实行论文代表作制度等等。对部分优秀、研究周期长的基础学科的毕业论文,经过申请和质询,可以免除学术论文发表的要求,即必须要证明你在做研究而不是在磨洋工。这样,通过出口指挥棒的转变,让师生都真正静下心来做科研,提高成果质量。

4.3 加强过程管理,充分发挥导师的主导作用。取消研究生论文发表的要求,绝对不是不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素养,而是鼓励学生做出有创新性的可以和高水平的论文。但没有学习任务就构不成任何学习活动,对学生也就没有压力。如果没有一定的学业压力,那么肯定也不会“辛苦”工作。因此,学校应加强过程管理,从招生到毕业的整个过程中发挥导师的主导作用,给学生一定的学业压力。招生阶段提高导师获得研究生名额的代价,让没有研究课题和经费的老师不能免费的获得研究生名额,从而减少凭空粗制滥造论文的可能;增加导师平时对研究生的考评次数,比如导师主持的每周内部口头报告、项目进展报告等;在中期考核进行一定淘汰机制,分流一些不适合做科研或不愿踏实科研的研究生;学位申请过程中对学位论文的评阅、答辩等审查更为严格;毕业后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硕士论文进行盲评,对两次盲评不合格的指导老师给予暂停招生资格的惩戒等等。这样,导师不得不谨慎考察所招研究生的水平并在培养过程中关注其科研能力的增长。从管理部门和导师双重压力传导给学生,保证在校期间的学习状态,而不是在睡大觉。

任何制度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往往有利则有弊。我们应时时思考制定政策的原始目的,审视当前是否违背了初衷,如果已经走在错误的道路上就应及时修正。发表论文不能是考核研究生科研水平的唯一方式,当前阶段到了应该调整政策的时候,使我国科研发展逐步进入论文质量不断提高的阶段。

参考文献

1 卢晓东.谁为研究生教育买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1

2 袁本涛等.我国在校研究生对国际高水平学术论文发表的贡献有多大[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2):57~61

3 丁晓丽.高校为硕士研究生发表论文创造条件之途径[J].黑龙江教育,2010(4):13~14

4 2004~2013 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D].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5 曹继军等.硕士学位与发表论文“脱钩”激起涟漪[N].光明日报,2006.1

6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科技评价改革的意见(教技[2013]3 号)[J],2013.11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研究生院

论文作者:胡承亮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研究》2015年6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5/8/24

标签:;  ;  ;  ;  ;  ;  ;  ;  

高校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探讨论文_胡承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