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市中医院心肾内科 江苏江阴 214400
摘要:目的 探究优质护理应用于冠心病患者对其心理状况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并为这类特殊群体的优质服务积累循证经验。方法 选取我院心内科于2012年9月~2015年3月收治的76例冠心病患者,利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别设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8例。其中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优质护理。两组患者于入院时及干预后第4d末接受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测评,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 两组患者在干预前的SAS和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SAS和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满意度为97.4%(37/38),高于对照组的89.5%(34/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优质护理模式应用于冠心病患者,有助于改善其消极情感状况,且能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取得较为可观的临床成效。
关键词:冠心病;优质护理;心理状态;护理满意度
伴随着近年来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居民生活压力的提升,导致该病呈现逐年攀升之势[1]。冠心病是心内科常见病种,该病好发于老年群体,但由于病情常呈迁延反复发作态势,再加上患者因担忧自身病情预后转归,使其出现焦虑、抑郁等消极情感状况[2]。持续的负性情绪体验,会进一步削弱其心理承受力,使患者对用药期间所产生的不良反应表现出极强的抵触心理[3]。而不佳的心理体验,会降低患者的治疗依从度,从而使病情进一步恶化。传统的护理模式更注重于疾病症状的对症处理,而忽略了患者的情感状况,这与当前新型护理模式所倡导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有所不同。故此,笔者拟设计本次研究,旨在引入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并剖析该模式所产生的临床效益。现予以如下报道: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心内科于2012年9月~2015年3月收治的76例冠心病患者,其中男性42例,女性34例,年龄为48~73岁,平均年龄为(58.2±4.1)岁。所有来院就诊患者均经常规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再联合其症状体征,确诊为冠心病,诊断依据参照人卫第7版《内科学》教材中关于该病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患者无肝、肾、脑等重要躯体脏器疾患;无原发性或继发性痴呆;具备基本的言语交流能力;对本次研究内容知悉并签署同意书。利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别设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8例。两组在性别、年龄及文化层次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方法
1.2.1对照组 本组患者开展常规护理干预,内容涉及病室环境照护,给患者调整最优化体位以预防压疮,加强用药期间不良反应管理,并调整膳食结构,针对其并发症应予以对症处理。
1.2.2研究组 本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优质护理服务。①心理干预:护士采取诱导式发问的方式深入患者内心,了解其内心的真实诉求,鼓励患者倾诉自己当前的心理状况。在交谈过程中,护士始终扮演着倾听者与沟通者角色,及时发现导致患者负性情绪的溯源事件,并予以对症处理。若患者情绪过于激动,可引导患者以哭诉的方式宣泄内心的焦虑、恐惧及不安。②腹式呼吸训练:指导患者取平卧位,让其将左手置于腹部,右手置于胸部,嘱其用力吸气,左手感受腹部上抬至最高处,再屏气2s,缓慢呼气,右手感受胸部上抬至最高处,再屏气2s,其中呼气与吸气时间比控制在1:1,呼吸频率为3~5次/min,每次训练时间为30min,1次/d。③认知干预:护士召开座谈会,要求所有患者一同参与,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导向,再辅以动画、视频等方式向患者介绍疾病发生、发展、预后及转归,帮助患者形成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与会中,鼓励患者提出自己在就诊期间遇到的困惑,并及时予以解答,以纠正其错误认知,会议时间控制在20min/次,1次/d。另外,要求患者于次日向护士复述前日学到的知识点,护士应及时评估其歪曲认知,并摘录其错误知识点,将其制作成小册子发放给患者,从而帮助其巩固知识体系。
1.3观察项目 ①两组患者于入院时及干预后第4d末接受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测评。两种量表均囊括20个条目,评分标准均为4级评分(1~4分)。其中SAS国内常模值为50分,SDS国内常模值为53分。若分值高于上述常模值,则表明患者处于焦虑或抑郁状态。②两组患者均于干预后第4d末接受自制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该问卷的选项为封闭式答案,分别为非常满意、满意及不满意,满意度(%)=100%-不满意率(%)。
1.4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作为统计描述,组间比较采取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作为统计描述,采取?2检验。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负性情感状况比较 两组患者在干预前的SAS和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SAS和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冠心病是心脑血管系统常见病,该病主要是由于机体出现脂质代谢紊乱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所致。该病在全球的发病率呈现逐年攀升之势,据有关文献指出[4],其发病率已高达8%左右。冠心病属于慢性病,由于病程较长、并发症较多,且急性发作时病情较为危重,这均会在潜移默化中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再加上高额的医疗费用,将会使患者出现明显的生理及心理应激。当前在临床上尚未发现根治该病的有效手段,但据有关文献指出[5],通过对患者开展科学及合理的护理指导,能使患者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应对疾病,从而有助于改善其负性情感状况。心理健康状况与否,不仅影响患者的主观舒适度体验,更是会影响患者的病情预后转归。而当代新型的护理模式则更侧重于心理及生理角度的全方位舒适,本着这项人性化关怀理念,本次调研旨在引入优质护理模式,并剖析其产生的临床成效。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干预前的SAS和SD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另外,两组患者干预前的SAS和SDS评分均高于国内常模值,这表明冠心病患者易并发焦虑、抑郁情绪,应当引起医务人员重视。两组患者经不同的干预措施后,结果显示,研究组SAS和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优质护理模式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消极情感状况。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优质护理服务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它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内容开展。心理干预是一项很好的心理辅导手段,通过运用一系列科学、有效的心理学技巧,能帮助护士深入患者内心,了解其最真实的情感状况,并剖析相关溯源事件,予以针对性干预。这样的干预措施,不仅有助于减轻患者的消极状态,更能拉近护患信任,提高患者治疗依从度[6]。另外,腹式呼吸训练是心理干预的常用项目,它能降低交感神经张力,进而达到全身肌肉放松目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患者的消极情感状况。另外,通过腹式呼吸训练,能帮助患者转移其对疾病的专注度,对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认知干预能帮助患者建立系统及全面的认知体系,这能减轻其因担忧病情预后而出现的茫然无措感,使其形成正确的认知期待,避免不必要的自我猜疑[7]。伴随着研究组患者消极情感状况的改善,这能使患者保持一个较为舒适的身心状况,从而能提高其护理满意度。而本次研究结果亦显示,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优质护理模式应用于冠心病患者,不仅能有效改善其消极情感状况,更能提高其护理满意度,取得较为可观的临床成效。
参考文献:
[1]王慧.循证护理在冠心病护理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5,4(2):194-196.
[2]陈梅.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心理状态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J].医学临床研究,2013,30(2):364-366.
[3]李霞.优质护理在冠心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体会[J].山西医药杂志,2014,5(18):2230-2231.
[4]刘冠英,梁碧君,容超兰等.延续护理模式在冠心病出院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7):809-811.
[5]戴晖,武卫民,王玉娟等.强化护理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疗效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6):656-658.
[6]李烨,宁清秀,郝婧等.两种健康教育方式缓解冠心病患者介入术前焦虑情绪的效果比较[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5):543-545.
[7]牛俊芝.家庭访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和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22):2647-2650.
论文作者:文银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15
标签:患者论文; 冠心病论文; 统计学论文; 心理论文; 满意度论文; 两组论文; 状况论文; 《健康世界》2016年第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