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产业转型研究进展_生态环境论文

国外工业转型的研究进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研究进展论文,国外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41文献标识码:A

1 工业转型提出的背景

全球环境人类行为计划(IHDP)是1990年由国际社会科学理事会创办的,起初,将IHDP设计成了一个综合的、跨学科的国际研究组织,研究与全球环境变化相关的社会过程。目前,IHDP强调这些变化中人类驱动力的动态机制以及社会文化和制度对这些驱动力的影响。IHDP鼓励描述和理解人类在引起全球环境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社会产生影响中所起的作用的相关研究活动的开展。因此,工业转型(IT)便成了IHDP中6个首要研究课题之一。在1996年1月阿姆斯特丹环境研究学院召开的国际性IHDP-IT会议之后,一个小组起草了(The Scoping Report),这个报告提出的基本问题是怎样使工业发展、生产和消费达到可持续发展,认为工业转型的最终目标是:弄清使工业系统向可持续发展的人类驱动力及机制,也就是通过了解环境受到的影响来限制和改进工业活动。1996年5月,IHDP指导委员会通过了这个报告。1997年2月20日Virje大学环境研究所组织国际应用系统分析学院(IIASA)的一个小组在总结与IT相关的主要成就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手制定工业转型研究目录,在该目录中,给出了工业转型的主要含义:工业转型容纳了各种研究成果,这些成果描述了制成品和服务的生产和消费的技术、组织和形式(空间和时间)、原材料和能源的转变以及所产生的环境影响及其这些影响对生命质量产生的后果[1]。

由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工业转型并没有被看作为一个孤立的研究领域,克服各种研究领域的孤立现象,鼓励相互合作并将目前建立的不同方法统一起来,是判断工业转型研究的一个特定标准。

2 工业转型的研究领域

按照不同的研究对象,国外目前对工业转型的研究已涉及到系统分析观点、工业生态、组织管理和网络及可持续消费等方面(见表1)。

2.1 系统分析观点

有关环境变化的人类行为计划的中心方面之一就是进行社会分析,并从环境观点出发加以发展,由工业转型的定义可以看出工业转型涉及到了它所处的经济和生态系统之间的物理交换以及伴随这些变化的各个方面,因为依赖这些交换的人类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它所操纵的这个系统,因此,这个领域的焦点常常是系统分析。按着综合评估(运用模型和方案进行综合评估)的观点,工业新陈代谢和物质流分析了碳和各种原材料在经济中的利用途径,经验性地描述了生态系统。多数研究尝试着推想一个地区(系统)一年内的物质流,也有的借助于长一些或很长时期的观察进行研究(如Hudson-Raritan的研究,瑞典的环境积聚影响计划和Rhine Basin的研究),他们尽力组织数据以得出与物质管理策略相关的结论,有的研究借助于计算机模型对可选择的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如1993年Virtanen和Nilsson的西欧纸的回收模型);环境和生态经济领域涉及到了这些途径和社会基本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的焦点逐渐从资源缺乏转移到环境的不足,提出的问题之一就是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原材料、能量消费还有排放物及其在周围空气中的含量与收入的关系可能类似于一条倒U曲线,就环境污染而言,被称为环境Kuznets-U曲线(Selden和Song,1994)。由经济学家和生态学家组成的一个国际间的科学小组(Arrow等,1995)指出环境Kuznets曲线没有考虑到与承载力相联系的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及生态系统的恢复,他们强调经验性的研究应与理论性的研究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由于人类活动,使得物质和能量急剧减少成为经济重组这一领域的一个中心问题,它遵循4个原则(Erkman,1994):①重新考虑将废物作为潜在的资源;②闭合物质循环可减少浪费性使用;③全部物质生产量的非物质化;④能量流的无碳化。经济重组是减弱经济增长和环境影响必需的社会变化。总之,这个研究领域的一个中心问题就是如何从环境中减少经济活动。

2.2 工业生态和生态效率

企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载体,运行过程中产生具体的环境问题,近些年有大量的研究系统地阐述了工业过程对环境的影响,出现了工业生态、循环经济和可持续生产等概念。伴随着1997年春季国际工业生态杂志的出版,迈开了将工业生态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第一步。尽管对工业生态(IE)本身更严格的要求还没有得到发展,但工业产品的生态效率已经成为范围不断扩大的研究活动的焦点(见Hertwich 1997 for elaboration)。工程师、管理者和科学家共同进行综合应用研究来减少生产、利用及生命终端管理对环境的影响。

目前的研究和实践已涉及到5种不同的突出的生态效率:①污染的防治(集中于减少现有工厂和过程的污染);②清洁技术(发展新技术;替代现在的高耗能和原材料的技术、污染技术);③寿命周期设计(在产品和生产过程中集中考虑环境);④闭合循环(通过产品的循环对废品进行再利用和回收);⑤环境管理系统(管理结构的变化和提供与环境相关的影响信息)。

其中对寿命周期设计有不同的研究,北美的很多研究群体热衷于单一成分或生产过程的最优化,占统治地位的欧洲方法寿命周期工程则侧重于抓住产品从产出到淘汰整个过程对环境的影响,欧洲很多公司在生产中体现了寿命周期设计这一思路,如兰克·施乐公司作为“文件公司”,供应全套文件加工设备与服务,主要目标之一是“无废物产品和无废物设施”,多年来一直在研究产品的寿命周期以及回收设备重复利用的可能性,在工厂里,健康、安全与环境被一体化成日常管理过程。按照图1所示的生产过程,有很多附带效益:客户的使用终结收集过程,资产基础的有效利用,填埋废物量的可观削减,避免原材料购买及能源使用,能向市场上供应环境上合理的产品。除了使潜在处置费用转变成一种收入来源外,仅新材料购买上的节省,1997年在兰克·施乐公司就达到5,000万英镑以上。[2]

寿命周期设计战略(LiDS)轮是《荷兰允诺手册》的一部分,给出了关于寿命周期设计的指导准则。[3]

寿命周期的评估和分析(LCA)被认为是生态效率的一个重要手段,它可以用来提供在生产、利用和不同的产品处理中环境影响的信息。对“为环境而设计(DFE)”而言,LCA有助于设计者选择原材料和决定产品的性质;在清洁技术和环境管理系统方面,LCA用来确定环境影响最大的寿命周期阶段。LCA已由SETAC(环境毒物学家和化学家的团体)形成,由四个部分组成:目标的确定、资产的分析、影响评估和改进评估(Consoli等,1993)。因LCA需要收集整个寿命周期阶段的过程和排放数据,劳动强度很大,多数LCA只集中研究简单的产品或产品的一部分,如欧洲电子公司集团正在对普通电视机作寿命周期分析。第三代LCD很少依赖于复杂的生产过程模型或产品寿命周期的广泛调查,而是发展了一些能使产品的环境行为得到实际提高的设计规则,依赖于各种矩阵的方法确定关键的污染物和过程(Graedel等,1995:SRRP,1993:1Veroutis和Fava,1996)。Graedel等(1995)将各种矩阵的方法应用到50年代和90年代普通的汽车中,得出能量利用、气体排放和产品利用中原材料的选择分别是50年代和90年代最糟糕的事情。[1]

工业生态学并不局限于单一产品的寿命周期,而是考虑一个更大时间尺度上若干种产品寿命的相互作用。工业生态的建议者们建议通过减少对原材料浪费性的使用,尤其是在工业系统内部进行物质循环和增加原材料的利用效率来减少排放物和资源使用。Andrews等(1995)断言:“自然生态系统的相似性使我们想到几乎所有的物质循环都是未来工业生态系统的关键因素”(P.473)。在工业生态学中,各公司、组织和社区密切配合,以最大限度减少环境影响,并以明智的方式使用彼此的废物来创造新产品。如地毯工业的生产废物可以由小轿车公司用来制作隔音材料;另一方面,从再循环小轿车上取下来的聚氨酯座垫泡沫塑料可以进一步加工成地毯底层。在这个实例中,地毯制造商、小轿车公司和座垫再循环公司有着象生物生态系统存在的这样一种共生关系,构成了称之为工业生态系统的体系。丹麦卡隆堡的Danish镇常被用来作为“工业共生现象”的一个例子,那里有一个1,500MW的燃煤电站、石油精练厂、石膏厂、制药公司和养育池,不同的经营活动吸收彼此的废物。通过工业生态系统中的合作,各参加者将比作为孤立要素达到更大的废物削减或材料利用效率。在菲律宾,工业利用转换计划(始于1988)生成了公司可以对它们的废物产品进行贸易的数据库,美国EPA发起了废物交易的设计和共同商议工业的计划,如Brownsville Texas Bechtel工程目前正在发展形成生态公园的手段。O‘Rourke等(1996)指出象卡麦隆堡这样的工业生态系统要求参与到这个生态系统中的公司之间要有一个稳定的合同关系,使得每一个公司都能保证它所需要的物质储存。

联合国环境署可持续产品开发组主任Hans van Weenen又提出可持续产品开发(SPD),超越了目前旨在使产品环境优化的生态设计,致力于价值、并侧重于基本的未来需要。

2.3 组织、管理和网络

组织属性、公司运转间的联系、内部操作和管理的机能、跨组织的关系和结构构成了工业转型中组织研究的4个方面。经常被作为一个重要的因素加以考虑的属性就是尺度,公司的行为、结构、在网络系统内部的位置、生命期限等特点都随着尺度而发生变化。除了尺度以外,公司的集中化、形式化和层次都与其革新的能力、环境的领导能力、风险转移、适应性及市场和政治力量有关。组织联系指的是公司的社会、政治、经济、地理、法律和环境的框架。Steger(1996)调查了作为适应环境管理的一部分人类资源的管理和组织学习,认为平等的层次、公开的交流、分散的组织都支持环境管理的革新,而缺少市场或管理的压力及信息系统的货币偏见都是障碍。从更实际的观点看,ISO环境管理和审计的标准得到环境标签标准(ISO14240/23)、环境过程的评估(14031/32)和寿命周期评估(14040/43)的补充,这些标准指定了国家计划的总方针,如德国的Blue Angel和美国的Green Seal生态标志的创建。1992年3月23日EEC(欧洲理事会)确定了一项欧洲生态标签授予办法:凡符合旨在确保产品整个寿命周期内的高水平环境保护下规定的基准产品,均可在制造商或进口商提出请求时授予其生态标志,这一方法的目的是促进那些在整个寿命周期中减少了环境影响的产品的设计、生产、营销和使用,并向消费者提供关于产品环境影响的信息。工业结构不仅包括同一企业各公司之间纵向和横向的关系,也指的是不同工业中公司之间的关系和网络,如小汽车工业是包括石油工业和基础设施构成的较大网络的一部分,有必要识别和分析系统的联系和“系统的嵌套”。最近的分析和政策设计的目标就是要将生产者——供应者之间联系的系统发展到将财政、保险和其它的服务工业包括进来,因为服务是生产者和供应者之间联系的纽带,服务也对环境造成影响。财政部门也与工业转型有关,因为这个部门可看作是工业转型的驱动力,尤其对一些小行业。

2.4 可持续消费

到目前为止,与全球环境变化相联系的消费和消费者的选择并没有得到高度关注,一些学科只是侧重于本学科对消费者的行为进行了描述,如心理学家强调行为方面比如模仿行为、动机、移情或教育(见Fietkau,1984,Kapp,1988;Scherhom ,1993,1997);社会文献集中于社会的决定因素如社会位置、家庭的规模和构成、习惯和社会制度(见Aumann,1996;v.Winterfeld,1996;Scherhorn,1993);生物学强调生理学的需要、固有的行为和再生产的特点(见Scherhorn);消费者和市场研究从经验和理论上调查在正式市场中个人和住户的需要行为;人类学家关注的是个体和群体依靠地理和文化环境的行为(见Strassert,1996)。相继地也出现了一些跨越学科的研究,如消费经济学家Gerhard Sherhorn(1993,1997)着手研究价值、酷好和政体制度的影响,进化经济学家考虑到喜好的形成、喜好、市场结果(见Hinterberger,1992)和消费形式的社会根源(见Penz,1993;Jendrosch,1995),结构经济学家(如Schor,1995和Roepke,1994)在研究消费结构和消费周期。但在已有的这些研究中只是把消费者作为个体,几乎没有集中于消费行为的社会方面的研究,也没有充分地回答出对可持续消费的理解。

奥斯陆部长圆桌(Oslo Ministerial Roundtable)报告将可持续消费定义为:包容集中了大量关键问题,比如有满足需求、提高生命质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加可更新能源的利用、减少浪费、加入生命周期的观点、考虑公平的尺度(Miljovern department Norway,1995),将消费形式的变化看作为工业经济向可持续转变的一个潜在的驱动力,认识到研究消费者行为的变化对工业转型计划的实施是非常重要的。并提出消费有几种动力和时间尺度,消费的动机如健康、安全、地位、花费、环境等,需要按着时间尺度、水平和消费动机的差异研究消费,而且需要研究长期的趋势和社会结构。另外相应的是要将刺激结构中的变化与消费形式联系起来,分析消费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住户被认为是消费分析的焦点。应在以下方面作出努力:分析特定的住户和消费活动所引起的物质和能量的消费;根据内在的喜好、制度、生活方式、市场和国际贸易分析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相互作用;产品非物质化的趋势是什么?界限是什么?调查价值和伦理的作用、集体活动和消费者的独立性;调查消费与工作、就业和娱乐的联系。

在以上研究中,工业生态主要指向技术转变,组织管理和网络理论被看作是制度转变的一部分,可持续消费主要反映的是结构的转变,对人们都认知的空间转变却多少有些忽视,这几方面构成了工业转型的研究过程。有人建议应集中于对特定的部门进行研究,例如食品、化学和/或钢铁工业、交通、电子或其它部门,这样易于使企业参与进来,并为工业转型的研究作出贡献。

3 思考与建议

工业活动是我国主要的环境污染源之一,面临工业“三废”带来的严重环境污染问题,从国家领导机构到企业都在采取措施以预防和治理污染。但多数研究仍是定性地强调限制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工业活动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在环境监测实测数据的基础上提出保护环境的对策,相应地在技术革新、改进工艺和设备以及环境工程、环保资金支持渠道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国家政策和法规也在不断地向环境保护方面倾斜,如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于1997年4月公布了一份文件《关于清洁生产的若干设想》,制定并下发了《全国环境保护工作(1998-2002纲要)》,1998年11月国务院印发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但这些与国外工业转型的研究和实践相比,存在着一些差距,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有所借鉴:

3.1 建立生态工业体系,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工业结构的不合理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制约因素,也是造成环境污染的基本原因,因此调整工业结构,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和节省资源的工业是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当务之急,这一过程势必会减少对资源、能源的利用规模,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同时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但同时应以各个地区的资源、劳动力、技术状况为前提,考虑到企业间可能的合作关系,分析国内外的消费需求和变化趋势,将工业生态理论作为部署工业的指导思想,更多地从生态环境安全的战略角度来全面地制定工业发展的方向,努力创建对生态环境影响最小的工业体系。

3.2 企业迫切需要加大环保意识及对社会的责任感

浙江大学管理研究所的郭斌等人对水泥、印染、造纸行业清洁技术行业方案作了调查,对调查企业采纳清洁生产技术的动力源进行了排序,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企业采纳清洁生产技术的动力源排序[5]

动力源累计分数 相对重要系数

追求经济利润 2251.00

环境监督管理 1840.82

市场竞争压力 1170.52

政府产业政策 1090.48

社会舆论压力 88 0.39

自发环境意识 75 0.33

从表中可以看出,企业仍把追求经济利润放在首位,采取环境措施是迫于环境监督管理的压力,自发环境意识累计分数最低。这一调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我国企业对环境保护的态度,在经济利益和环境效益面前,更多的企业看中的是目前的经济收入,而缺乏主动进行环境保护的自觉性,与前面提到的兰克·施乐公司把健康、安全与环境一体化成日常管理过程相比存在很大的距离。这除了与我国经济状况及企业的技术状况有直接联系外,决策者的环境导向、信息的不流通、过弱的社会舆论等都是限制因素。因此,应进一步加大决策者、企业和公众的环保意识,创造一种环境管理体系,使其融入政策的制定、企业的日常规划和运作中,企业的管理层要有充分的环境目标的承诺,把环境损害确认为其生产成本,以将环境管理贯穿到每一个生产环节。鼓励或要求企业公开环境污染信息,这样一方面可寻求解决方法,另一方面可作为评价企业形象的标准之一及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一个条件,同时也可引起公众的关注,进而在全社会形成控制污染、解决污染的良好氛围。

3.3 科学研究应落到实处,为决策者和企业提供依据

科学研究应落实到具体的工业部门,集中于一定的生产物质(包括原材料、能源、排放物和废物等)或产品,进行分析论证和模拟,用事实让决策者和企业认识到生态工业的宏观和长远效益。目前国内应加大对企业的案例研究,争取将专题调研工作做深、做细、做精。对消费者的研究还很少,仅有的一些工作也是停留在应厂家的要求进行的有偿服务的市场调研,随着经济水平、消费观念等方面的变化,人类和社会的基本需要也在迅速地变化着,这无疑是影响生产结构转型的重要方面,这一方面的研究势必会对最终为人类和社会需要所驱动的工业过程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实际的指导作用,理应成为我国科学工作者关注的方向。总之科学研究应有前瞻性,只有走在经济发展的前面,才能对当前决策起到咨询、参考作用,使其研究成果有特色、有价值。

标签:;  ;  ;  ;  ;  ;  ;  ;  ;  ;  

国外产业转型研究进展_生态环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