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科技工作的整合创新_科技论文

论高校科技工作的集成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技工作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中国加入WTO,高等学校科技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不失时机的引入集成创新的理论,有助于通过知识、技术和管理要素的有机集成,推动高校科技工作的集成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集成创新的原理及其发展

集成思想体现了系统的指导,与科技发展的背景紧密相关。自从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创新理论以后,许多学者沿着熊彼特思想重构经济理论,使创新研究内容更加丰富、完善。20世纪70年代中期,迪隆(Dillon)、多西(Dosi)、厄特贝克(Utterback)等人在探讨了企业组织、决策行为、学习能力与营销以及内外部因素相互作用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指出提高技术创新效果的关键在于合理的处理好上述各种要素的匹配关系,发挥协同作用。美国学者纳尔逊(R.Nalson)和温特(S.Winter)在生物进化论的启示和借鉴下,通过对创新过程的机理研究,创立了创新进化论这一独特新颖的理论分支,它推动了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融合,使得人们对于创新理论的研究又开始向熊彼特的初始定义回归,即认为创新是一个系统总的概念,它包括生产、经营、管理、组织等方面的内容。此后,许多学者如弗里曼(Freeman)、多西(Dosi)等在更广阔的范围开展了技术、组织、制度、管理、文化的综合性创新研究,从而促使创新管理的集成化趋势越来越明显,集成的思想和原理逐渐在科技管理实践中得到推广和应用。

与国外的情形一样,我国著名专家傅家骥、许庆瑞等人对影响创新结果的因素、机理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从中得出了不少蕴涵集成思想的研究成果,丰富了集成管理研究的内涵。中国人民大学李宝山教授等人完成的《集成管理——高科技时代的管理创新》一书,对集成、集成度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并认为,集成从管理角度来说是指一种创新性的融合过程,即在各要素的结合过程中,注入创新性的思维。也就是说,要素仅仅是一般性的结合在一起并不能称为集成,只有当要素经过主动的优化、选择搭配,相互之间以最合理的结构形成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由适宜要素组成的、相互优势互补、匹配的有机体,这样的过程才称为集成。

高等学校科技工作现状与集成创新理论

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济济,学科门类齐全,信息资源畅通,仪器设备精良,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高等学校通过科研管理政策的调整和拉动,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师和科技管理工作者的积极性,科技工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高校科技工作存在的差距,教师的潜能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现有的科研管理运行体制仍不能满足高层次创新的需要,离“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方面军”还有一定距离。主要表现有:项目分散、小型化,课题组各自为政,“宁当鸡头,不做凤尾”,相互封闭,造成低水平重复研究;工艺、工程集成能力不强,技术成熟性较差,创新性不强;项目重申请、轻管理,科研管理的组织、策划功能没有得到很好发挥等。

针对上述弊端,应用集成创新理论促进高校科技工作的发展很有必要。

高等学校科技工作的集成创新是指在科研项目的各技术要素的结合中注入创新性思维,经过主动的优化,选择搭配,优势互补,进行一种新的有机融合,实现新的重要突破的全过程。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创新,一般创新仅指科研项目从预研、立项、研究到实现成果的过程。

科技集成创新主要由知识集成、技术集成和管理集成三部分构成。知识集成是基础,技术集成是目标,管理集成是桥梁和纽带(如图)。

科技集成创新结构图

知识集成是将个体知识转变为群体知识的不断螺旋上升的过程,是将现有的分门别类的知识进行加工和提炼,交叉融合,形成具有优势和特色、储备系统丰富、不断发展的知识资产;技术集成需要多种分支技术的融合,实现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目标,进而抓住技术和产品的市场特性,引进已有的成熟技术或学习先进技术,使各项分支技术在高新技术和新产品中实现高度融合,在短时间内进行优势集合、稳定发展,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市场,充分获得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的手段和方法;管理集成以实现沟通为特征,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引入竞争机制,加强人员培训,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实现科技管理的队伍素质、组织策划、制度建设、信息服务、业绩考核、文化建设的协调统一,促进知识集成和技术集成的有机结合,达到集成创新的目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知识集成、技术集成、管理集成这三个部分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它们相互依赖,相互支撑,相互作用,不间断地在已有的创新基础上构成新的集成,实现新的创新,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高等学校科技工作集成创新的策略与建议

加强基础性研究 促进高层次的优势 特色知识集成

高等学校是重要的知识创新执行主体,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应充分发挥人才和知识方面的优势,结合自身特点,有目标、有重点的加强基础性研究,促进高层次的优势、特色知识集成。

加强基础性研究,促进重点学科建设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 重点学科集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为一体,肩负着教学、科研的双重任务,是知识集成的主要创新单元。基础性研究要立足学科发展前沿,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紧密结合,突出“以人为本,以项目为纽带,以学科为依托”的思想,科技成果要不断地融入学科建设,而学科的发展又在基地与人才方面给予科技创新提供有力的支撑,实现创新知识的有机集成。

高度重视学科的交叉与渗透,积极寻找不同学科的共同交叉点 多学科交叉与渗透是当今知识集成的重要特征,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渗透,不但能促进学科领域的不断延伸,往往还能带动新学科的产生和发展。要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多学科综合性的优势,寻找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新的生长点和突破点,建立各学科既精细分工又密切合成的社会化集成机制,为承担国家和地方重大科技创新任务创造条件。

多学科联合,组建起跨学科、跨院系、跨院校的创新集团军 当前,科技创新越来越趋于综合化、大型化、集成化,仅靠单一学科或少数人员的力量,甚至一个院系的力量都难以胜任重大项目的创新任务。要打破老的学科界限与组织方式,组成跨院系、跨院校的横向研究组织,构成一种矩阵式的创新组织体系。同时,要积极开展国内外科技交流与合作,掌握最新的知识与技术,发挥集成优势,抢占科技制高点。

要在运行机制上实行完全与国际接轨的开放的、流动机制 有条件的高校可实行首席教授制,在全球范围内招聘首席教授,并给予高待遇。研究人员应是流动的,研究骨干应以重点、重大项目攻关为目标,在全国范围内招聘。要建立和完善优秀人才的遴选竞争机制,始终保持队伍素质的高水平。

加强重点科研基地和创新人才队伍的建设 高校要在优势明显、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相关学科领域组织相关重点学科,组建重点实验室或研究中心,形成基础性研究核心。跟踪国际学术前沿,实现重点突破,“有所为,有所不为”,确保在优势、特色学科领域始终保持国际先进水平。加强创新人才队伍的建设,推动知识的创造、传播和推广应用。

优势互补 强强联合 坚持走市场化运作的技术集成之路

技术集成的真正内涵,不是纯技术的创造,而是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技术集成不仅是一种技术行为,更是一种经济行为,其目标是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也是科技投入和收益的主体。除学术研究成果外,高等学校科技成果作为一种产品,必须以企业需求、市场需要为导向,从高校的备货生产转向市场的订货生产,坚持走市场化运作的技术集成之路。

强化高校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意识 要转变过去那种以现成的科技成果强求实施转化的做法,建立起以市场需求为牵引,按需开展研究与开发的机制。要从课题立项一开始,就根据市场的需求去确定研究方向。要充分运用专利许可、技术转让、技术入股等各种方式,推进高校所开发的创新技术的扩散,促使高校“科技链”向市场“产业链”的方向延伸。

优势互补 强强联合 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 产学研结合发展高新技术,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好办法。高校与企业智资相融,优势互补,是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有效途径,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必由之路。要利用高校多学科的综合优势,与企业资金、市场以及企业化运行机制有机结合,创立从短期项目合作到设立长期合作专项基金,创建校企联合的开放式重点实验室、技术开发(研究)中心、联合经济实体等多元化的产学研合作基地,使高校成为企业创新技术依托的基地,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规范建设高校科技企业 高校兴办高新技术企业,建立一批知识和智力密集、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集团,对于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带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高校高新技术企业也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包括培养出一批具有市场意识的科学家和有科技头脑的企业家。高等学校要选择一批拥有科技含量高、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份额大、经济效益好的拳头产品,给予政策扶持和科技创新孵化基金的支持。按照《公司法》的规定组建校办科技产业,遴选符合市场需求的高新技术项目和产业化项目进入大学科技园区进行中试、孵化,鼓励符合条件的高科技企业上市。

以人为本 深化改革 实现科技工作管理集成

随着知识经济的蓬勃兴起,高等学校在社会中的地位逐渐提高,给高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给高校的科技工作赋予了新的使命。知识要创新,技术要创新,管理也要创新。高校的科技管理不能仅仅停留在科研立项、经费管理、成果登记、成果宣传等被动工作上,而应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政策贯彻、计划落实、组织策划、运行协调、信息咨询、成果评价、经营中介、合作搭桥、产权保护等主动性工作上来。高校科技管理人员要运用全新的管理理念和工作方法来规划、决策、组织和领导科技创新,实现科技工作管理集成。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管理是一门科学,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是把人视作管理的主要对象和最重要的资源,尊重个人价值,全面开发人力资源。通过技术培训和组织文化建设,培育科技人员共同的价值观,运用各种激励手段,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科技人员去实现科技集成创新的目标,依靠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促进科技工作的不断发展。以人为本这种理念不仅要树立在领导的心中,也要植根于每一个科技管理人员的头脑中。

充分发挥项目负责人的作用 增强集成能力 要加强科技工作的管理集成,关键在于各项目负责人。优秀的项目负责人不但要有广博的学识、竞争的意识、精明的才干和全身心的投入,更要有集成创新的意识,善于组织项目、学科的交叉渗透和协调不同项目、不同学科、不同单位联合攻关的能力。科研管理人员要经常深入每一个课题组,交流科研信息,为项目实施的深化构思设计提供服务和建议,促进优势、特色要素的有机集成。

深化管理体制改革 不断完善管理规章制度 要在全面贯彻科教兴国的方针、政策和法规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完善现有的管理规章制度。对从事基础、应用、开发研究和产业化的教师及科技人员实行分类管理,在业绩考核、工作量计算、职称评定及津贴、奖励等方面采取不同的标准,充分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努力实现从传统的经验管理到科学的先进管理的转变,从直接的微观管理到间接的宏观管理的转变,从上传下达作用到参谋咨询作用拓展的转变,全面提高科技管理效益。

提高竞争意识 引入激励机制 科技人员没有工作动力缘于缺乏竞争机制。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人员流动机制的不断完善,“公平竞争,择优上岗,动态考核”已被广泛采用。同时,要在人的任用、选拔上,打破“论资排辈”、“重资历轻绩效”的思想观念,根据能力和水平,大胆起用优秀新人。运用行为科学的理论和激励机制,充分挖掘科技管理人员的创造潜能,在科技集成创新中不断获得实现自我的成就感和价值,实现科技工作的管理集成创新。

标签:;  ;  ;  ;  ;  ;  

论高校科技工作的整合创新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