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与机制创新方向论文_杨芳勇

论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与机制创新方向论文_杨芳勇

——以江西为例

杨芳勇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江西 南昌 330077)

【摘要】随着志愿服务的不断深化和扩展,有更多的群体、团体、个人加入这一具有崇高意义的活动之中,催生出更多的志愿者组织和活动。但是由于三大基础性因素的影响,志愿服务在宏观、中观、微观和管理层面存在着一些问题。从志愿服务管理者的角度出发,应从广泛化、常态化、专业化和系统化四个方向努力,创新志愿服务。

【关键词】志愿服务问题创新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重大决策社会风险防范中的社会工作介入机制研究”(15SH02)。

志愿服务作为一项事业,在中国也已经有了20多个年头,随着2008年奥运会、2010年世博会,中国志愿者的良好形象和独特贡献,志愿者的形象深入人心。从国外志愿服务发展的经验看,志愿服务对于社会稳定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从帮助困难群体到加强邻里互助,从维护社区治安到治理社区环境,从保护文化遗迹到推动文明发展,从辅助政府事务到建设公民社会,志愿服务活动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1]。在各级文明委的组织领导下,我国初步形成了青年志愿者服务和社区志愿者服务两个大的志愿服务系统。

一、 江西志愿服务的总体状况

江西现有三个全省性的志愿者组织一个公共网络平台。三个全省性志愿者组织分别是成立于1995年的江西省青年志愿者协会,也是影响最大活动最多的青年志愿者组织;成立于2014年7月的江西省志愿服务联合会,以服务基层、社区、家庭为宗旨;成立于2014年12月的江西省文艺志愿者协会,旨在通过组织和指导全省文艺志愿服务活动。这三大组织总体上都接受省文明委的领导,只是具体主管单位有区别,如,团委对应的是青年志愿者协会、文联对应的是文艺志愿者协会。一个公共网络平台是由江西省文明办于2013年8月开办的江西志愿服务网,承担政策规划、项目信息、组织(人员)管理等的沟通纽带作用。

从上述三个全省性志愿者组织成立的时间可以看出,在2013年以前,江西的大型志愿服务活动主要由青年志愿者协会来组织展开,随着志愿服务的不断深化和扩展,有更多的群体、团体、个人加入这一具有崇高意义的活动之中,催生出更多的全省性志愿者组织。体现“学雷锋”特色的青年志愿者组织,体现专业服务特色的社区服务志愿者组织和体现精神文化服务的文艺志愿者组织构成三种专门的服务方向,丰富了江西的志愿服务内容,合力将江西的志愿服务活动推向高潮。根据江西志愿服务网提供的数据,到2015年4月,仅在该网站注册的志愿者服务队就有19,370个,注册的志愿者有2,509,895个,向社会提供了19,021,245个爱心小时。到2015年3月,南昌市每8个人中有一个志愿者 [2]。

作为全省性志愿者组织,可以通过策划和组织规模较大的项目来推动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如,江西省青年志愿者协会最近几年重点推进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中国青年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工作、关爱农民工子女的“杜鹃花行动”、助残的“阳光行动”等;省文艺志愿者协会成立之初即推出为期一年的“到人民中去——沿着母亲河行走”采风展演系列文艺志愿服务活动。对于基层的中小志愿组织而言,其开展活动的方式要么是参与到大活动中去,要么是自己组织开展。各类志愿组织每天做了什么活动都会在江西志愿服务网有收录,从收录的情况来看,全省每天的志愿活动数量大概在320件左右,大多是“学雷锋、做好事”一类泛泛的活动,带有专业深度、针对性帮助服务对象走出困境的项目比较少。可见,总体而言,目前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还处于初级阶段。

二、 志愿服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志愿服务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受到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吸引众多人员参与其中,属于意料之内的事情。但是,在实际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却经常会出现一些诸如志愿者“献了爱心,反倒伤心”、服务对象“不堪其扰”、投机分子“见名就争,见事就躲”等负面现象,说明我们的志愿服务还存在不少问题。从志愿服务管理者的角度出发,上述各类负面现象都可以在管理机制方面找出存在的问题。

(一)宏观上,志愿服务的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存在“隔靴搔痒”的问题。

当代社会处于急剧转型、职能变革的时期,社会变革的主要特点是将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社会服务的职能交给社会,减少政府式福利;在这个背景下,一旦社会成员尤其是有困难的成员需要得到多方面帮助的时候,迫切需要志愿服务的介入[1]。然而当前志愿服务工作仅停留在“公益劳动”、“学雷锋活动”、“支教扫盲”等层面,服务形式僵化,对象狭隘,活动虽然做得很热闹,却未能对深层次的社会需求做出有力回应。

(二)中观上,志愿服务的管理体制机制有待完善,存在“定位不清”的问题。

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涉及志愿者、服务对象和活动组织者这三个方面,其中,后者包含的范围既广泛又笼统,角色比较混乱。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无论是条条还是块块组织的志愿者活动,都面临着活动的组织者既是组织策划者、又是资源链接者、也是志愿人员的管理者和安全保障者、还是服务对象的寻找者、服务对象需求的汇集者、服务计划的制定者、服务效果的总结评估者的多元角色困境。江西《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意见》对文明委、文明办、各有关部门的职责做出了初步的划分,但未做出具体的角色定位。角色不定则无以形成合理的工作序列与组合,管理体制和机制也就难以运转顺畅。

(三)微观上,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策划还不理想,呈现“碎片化、即兴式”的特点。

所谓碎片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活动资源的碎片化。当前的志愿者活动大多以条条块块的“单位”为基础展开,动用的只能是原单位的资源,缺乏对横向资源的有效整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另一方面是对志愿服务对象的认识碎片化。服务对象的确立大多靠偶然性发现,片面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想当然地提供服务。因此,大多数志愿服务活动呈现出“即兴式”的特点,一是忽视服务对象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使活动变成志愿者一头热,挫伤志愿者的积极性;二是服务缺乏连贯性和持续性,导致提供的服务总是浮于表面,未能深层次解决问题。

(四)管理上,志愿服务的内容与需求契合度不高,缺乏制度化的衔接与安排。

从“江西志愿者服务网”登记的活动信息来看,全省每天的志愿服务活动虽然很多,但这些活动的特点是同质性高、宣传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因为,活动组织者短时间内难以洞察服务对象的需求,故而,该提供什么内容的服务,以什么方式提供?都只能靠拍脑门子来决定。如果类似这样盲目的志愿者活动多了,则不仅挫伤志愿者的积极性,也会使得志愿服务后续乏力。站在被服务对象的角度看,他们的需要是多元的、多层次的。以农村留守儿童为例,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两次结对子的活动和关爱,还需要更深层次的对其生理和物理环境的影响和改变,需要培养其困境中向上的能力。因此,需要有专门机构研究服务对象的需求并与服务内容匹配,做出系统的服务规划;再建立一套引导机制,安排各类志愿者组织互相衔接,有的放矢地实现志愿服务的制度化。

三、 志愿服务机制创新的四个方向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的分析,学界提出了不少建议。有些地方已经推出了具体的实施办法,诸如为志愿者建立“爱心账本”,以记录结果为依托开展志愿服务激励保障工作等。这些创新固然具有积极意义,但大多数属于执行层面的创新,对宏观高度的管理机制创新的方向和具体要求涉及不多。本文认为,对志愿服务管理机制的创新,应注重朝广泛化、常态化、专业化和系统化四个方面创新,通过提高志愿者组织的系统化管理,使志愿服务的开展更加具有广度、深度和持续性。

(一)志愿服务的广泛化

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拥有广泛的志愿服务参与主体,不再局限于官方推动的范畴,要由更多的社会组织和各种人群主动发起;二是服务对象不只限于特定群体或狭窄的那几个领域,还能在和谐社会建设、社会治理创新中发挥积极作用。为此应大力鼓励社会性志愿组织的发展,江西省慈善总会于2014年推出的一项政策,对发展志愿服务很有借鉴意义:普通市民捐赠1000元,就可以申请设立小额慈善冠名基金,但是基金设立后不可公开向社会募集资金。在志愿服务方面,只要有值得关注的志愿服务领域和服务对象,合法公民都有资格发起成立相应的志愿服务团体组织,但是,在加强行政和财务监管的前提下,应该允许该类组织向外筹集服务经费。如此一来,志愿服务的领域和内容将不仅仅依靠行政部门去寻找和推动,而是成为社会性的工作,找到了社会所需的服务项目才能获得社会的经费支持。衡量志愿服务是否广泛化的三大标准是大众参与、以公众利益为本,注重参与者的主体选择[3]。

(二)志愿服务的常态化

志愿服务是一项事业,而不是短期活动或一场运动。那种“一哄而上、一哄而散”式的活动,不论其参与人数多么庞大,都不可能使参与者获得思想上的认同,不可能在根本上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4],被称为“雷锋叔叔三月来了四月走”现象,深刻表达了一种反感心理。常态化是志愿服务取得良好社会效应的内在要求。就某个志愿者服务项目来说,常态化的具体体现就的追求服务的持续性。以支教为例,利用假期组织一批大学生下乡支教是没问题的,可是开学以后,能不能有稳定的志愿者来源来保障支教项目的延续,保证乡村孩子持续获得优良的教育,才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支教的初衷是帮助乡村孩子获得稳定而丰富的教育资源,那种假期热闹,开学冷清的支教活动,如果不能实现初衷,还是不要也罢。因此,将常态化作为创新志愿服务体制机制的一个重要方向,将有利于使志愿服务告别热闹,走向坚守,让每一个志愿项目都能实实在在产生明确的社会效益。

(三)志愿服务的专业化

如果说广泛化指的是志愿服务的广度,那么专业化指的就是服务的深度,也就是说,如果想在某些志愿服务领域真正达到效果,对志愿者专业素质的要求将越来越强,技能水平要求越来越高。比如仅社区青少年服务一项内容,就可细化为普通青少年、边缘化青年、领袖青年、青年就业、家长服务和青年交流辅导等十多个项目,提供这些服务的志愿者都需要有很强的专业性[5]。随着志愿服务在活动项目上的拓展以及活动领域的不断深入,单纯便民利民服务难以胜任,志愿者必须接受相当程度的教育训练才能加入服务组织。以农村留守儿童的照顾为例,这些儿童缺少什么?心理渴望什么?性格特质里的哪些部分与什么遭遇和心理历程有关?种种问题都需要专业化操作才能解决,又岂是几次结对子的活动或者游戏就能解决的?为此,追求志愿服务的专业化,首先要求的是志愿者组织的专业化,一个组织唯有在专业领域深耕,才能形成专业特色,培养专业队伍。

(四)志愿者组织的系统化

系统化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系统化避免不同部门、不同组织参与发动志愿服务活动时出现争夺资源,导致志愿服务无序的现象。志愿服务资源既包括经费来源资源,也包括服务对象资源,一些有意愿开展公益和志愿服务的组织或单位,经常困扰于找不到提供资助的领域或对象,最后只能草草选择一个目标作为服务对象,这种选择往往容易走向随大流,某些弱势人群得到过度资源,而更多的弱势人群资源匮乏求助无门。因此,需要通过系统化的安排,在志愿者组织、志愿服务项目、服务对象等方面有统有分,使有限的志愿服务资源有的放矢、有序开展服务。二是通过系统化的管理,资助志愿者组织积极开展各种服务项目和服务活动。根据志愿者组织的年度活动情况进行综合评分并划分等级,针对不同组织的服务专长及服务质量,对其申请同类项目给予更大的支持;同时,对于新开班的组织有针对性提供孵化资金,助其上路。

【参考文献】

[1] 陈东,浅论美国志愿服务经验及其借鉴价值[J]. 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2)。

[2] 吴显林、雷景君,南昌城区每8人中有一注册志愿者[N]. 江西晨报,2015-03-06。

[3] 刘鹏,弘扬志愿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4] 徐靓, 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青年志愿服务创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5] 李芹,转型期中国志愿服务的基本特点[J]. 社会工作,2014(4)。

作者简介:杨芳勇,1968年生,男,江西黎川人,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社会工作和社会保障。

论文作者:杨芳勇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7年7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7/9/5

标签:;  ;  ;  ;  ;  ;  ;  ;  

论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与机制创新方向论文_杨芳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