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全球金融风暴(一)_泡沫经济论文

警惕全球金融风暴(一)_泡沫经济论文

警惕全球金融风暴(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风暴论文,金融论文,全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此次美国经济衰退,可以追溯到2000年4月以纳斯达克指数暴跌为标志的新经济泡沫崩溃。在纳指暴跌后,4~9月间道指仍挺在万点以上水平,但自9月下旬至2001年4月,不仅纳指再次暴跌,道指也随纳指双双下跌。美国经济和股市自2000年9月后就再也没有出现强劲增长势头,因此9·11事件只是使美国经济在衰退的斜坡上下滑得更快,而不是下滑的起点。

既然不是偶然事件造成美国经济衰退,对何时出现复苏就存在着许多争论。我对美国经济是持"L"型曲线的看法,产生这种看法的原因,不是源于美国经济,而是源于日本经济。

日本并未发生生产过剩危机

日本的"L"型曲线说明,世界资本主义危机已经具有了新的特征,即不是产生于生产过剩,而是产生于金融体系崩溃。

日本经济在过去10年的平均增长率只有1.1%,去年又进入10年中的第四个负增长,以至于日本政府对今年经济增长率的预测就是"0"。号称二次大战后“世界经济中的优等生”、曾在国际市场上纵横捭阖,把美欧经济打得抬不起头来的日本经济到底出了什么事?

日本经济的问题可以追溯到1985年美、日签署的“广场饭店协议”和其后的“卢浮宫协议”,美国逼迫日元升值和强迫日本政府压低利率水平。日元升值后,日本出口受到打击,产业利润随之摊薄,同期日元利率又降低了一半,引起日本民间的巨额资金纷纷涌入资本市场寻找出路,由此导致日本地产和股市狂涨以及泡沫经济泛滥。1985年日经指数还只有1万点,仅仅过了4年就狂涨到4万点。股市总值占GDP的比重,1985年还在60%,1989年一度超过150%。地产价格比股市涨得还厉害,日本的国土面积只是美国的1/25,但在最高点时,日本地产的理论价格竟是美国地产价格总值的4倍!由于企业筹资容易,刺激了私人投资的活跃,其占GDP的比重跃升到25%,比80年代前半期高出5个百分点。这些都刺激了经济增长水平,80年代下半期,日本经济平均增长率高达4.7%,大大高于80年代平均3.8%的水平,企业利润4年中也大涨了70%。

既是泡沫,就没有不破的时候。1990年初,日本政府由于担心经济过热,开始提高利率水平,股市应声而落,1992年以后,房地产价格也开始跟随股市进入暴跌过程,起初人们以为是暂时现象,谁想到却持续了10年,到今年2月5日,日经指数竟跌破了9500点,早已跌破了1985年股市狂涨前的水平,创18年来最低。1992年有人曾预测,由于泡沫经济破灭所造成的企业年破产坏账损失,放开胆子说也就是3万亿日元,但1999年由于日本企业破产所形成的当年坏账额,已高达15.9万亿日元,2000年又上升到25.8万亿日元,2001年1~11月,日本企业破产坏账月均额达3.3万亿日元,看来全年突破30万亿日元轻而易举,这是10年前最大胆估计的10倍!据日本民间和国外有关机构估计,日本银行体系的不良债权,可能在250~300万亿之间,这也大概是10年前日本央行秘密报告估计数的6~10倍!

日本经济陷入长达10年的衰退,原因并不是由于经常发生于资本经济中的生产过剩危机。从日本外部看,这10年美国经济正处在长期繁荣期,亚洲经济在“97金融风暴”以前也是一片繁荣,欧洲经济自1997年后逐步走出紧缩低谷,经济增长率直追美国。从日本内部看,在这10年衰退中,日本的产业始终保持了强劲的国际竞争力,这可反映为日本贸易长盛不衰的顺差。去年8月,日本的外汇储备已超过4000亿美元,遥遥领先于欧盟和亚洲各国,居世界各国首位。因此,造成日本经济长期衰退的真实原因只有一个,这就是在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金融体系在巨大的坏账损失面前无以自拔。

日本的"L"型曲线说明,世界资本主义危机已经具有了新的特征,即不是产生于生产过剩,而是产生于金融体系崩溃。在传统的资本主义生产过剩危机中,最后也会导致金融体系崩溃,但前者是因,后者是果,而在今天的日本经济危机中,我们却看到了这种因果关系的倒置,这是什么原因?

这个原因只能从世界资本主义的金融与货币制度中去寻找。众所周知,在二次大战前,世界的货币制度是“金本位”制,即各国的货币发行与各国的黄金储备挂钩。二战后,在美国主持下,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即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与黄金挂钩,世界货币体系进入到“金汇兑”本位制。不管是金本位制还是金汇兑本位制,世界货币量的增长在正常状态下都要受到“物”的制约,换言之,就是货币财富的增长与物质财富的增长,在这种货币制度下始终保持着稳定的关系。在传统资本主义经济中也有所谓“虚拟经济”,如证券交易、外汇交易等,但这部分脱离物质生产与交换的货币运动,必然有一部分社会的物质产品剩余与之相对应。

然而,美国由于在60年代的越战中军费浩大,国家财政难以为继,不得不依靠大量发行货币支撑,由此再不能维持美元与黄金的稳定比例。1971年8月,尼克松总统一纸文告,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金汇兑本位制随之宣告瓦解,世界货币体系进入到所谓“牙买加”体系时代,即在货币发行制度中再也找不到“物”的影子,各国中央银行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想发多少货币就发多少货币。由此,导致世界货币发行像脱缰野马一样膨胀开来。以美国为例,1966年货币交易中与生产流通有关的货币交易还占到80%,无关的只占20%;而到1976年,即“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5年后,其货币交易中与生产流通有关的就只剩下20%,而无关的则上升到80%。到1997年,世界贸易额当年为6万亿美元,而世界货币交易额为600万亿美元,即与生产流通有关的货币交易额只占到1%,而美国当年与生产流通有关的货币交易只占到0.7%,可见世界货币发行与生产流通的关系分离到了何等程度!据德国一家研究机构的资料,目前世界各国累积的货币发行总量,已经是世界年度GDP总额的60倍!

各国央行发行货币是供给,既然物质生产与流通所需要的货币是如此之少,那么庞大的货币需求又是如何产生的呢?就是产生于股票、债券、外汇和地产等这些虚拟经济的交易。在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券商、外汇交易商和房地产商等,以自己手中的证券、外汇与地产等向银行作抵押申请贷款,获得资金后再到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进行炒作,这些抵押品在炒作中升值后,又可以向银行申请得到更多的贷款,进行新一轮的炒作;如此循环往复,一方面形成巨大的货币需求,另一方面在货币的支撑下使虚拟经济的规模不断膨胀起来。在美国,70%左右的银行贷款是流向股市的,再加上房地产等方面虚拟经济的需求,与物质生产流通有关的货币需求只占不到1%,就不是难理解的事情了。

“货币怪物”改写经济规律

一国物质生产部门的增长是否强劲,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高低,乃至是否有贸易顺差及国际储备是否充足,这些在传统经济中决定汇率的重要项目,现在统统显得无关紧要,而是否可以引入大量国际资本,是否可以保持本国货币的强势,才是决定汇率乃至本国经济繁荣还是萧条的关键。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已历30年,庞大的货币资本已逐步演变为独立于物质经济之外的异生体。这个“货币怪物”不仅培育出了极具泡沫化的虚拟经济,也在不断改写许多传统经济中的重要运行规律,甚至成为世界经济运行趋势的主导。例如,在传统的世界经济中,汇率是由贸易决定的,如果在贸易项下有顺差,一国货币就会升值,反之就会贬值。这是因为,在传统经济中,由物质产品的生产与交换所引发的货币交换,是货币运动的主体。但是,在货币脱离物质经济运动的条件下,由于围绕物质生产流通所发生的货币交换越来越不占据主导地位,在国际间货币运动的主要渠道也逐步转到资本项下进行,因此货币汇率就越来越决定于一国资本项下是逆差还是顺差,而与贸易项下的变化没有关系。所以,一国物质生产部门的增长是否强劲,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高低,乃至是否有贸易顺差及国际储备是否充足,这些在传统经济中决定汇率的重要项目,现在统统显得无关紧要,而是否可以引入大量国际资本、是否可以保持本国货币的强势,才是决定汇率乃至本国经济繁荣还是萧条的关键。如前所述,日本经济尽管可以保持国际竞争力,尽管有庞大的外汇储备,日元仍然一路走贬,而美国经济尽管制造业凋敝、经常项下的逆差已经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GDP,却仍然可以保持美元的坚挺和经济的繁荣。

脱离物质经济的货币与不断膨胀的资产价格都不是正常状态,从日本的经验看,是泡沫就总有爆裂的时候。一旦到了爆裂的时候,就会对金融体系造成巨大破坏,再反过来形成信用紧缩效应,导致经济进入长期萧条,这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新特点。泡沫经济破灭会首先打击一国的金融体系,是由于证券、地产等泡沫的破灭,会在银行体系内部形成不断增加的巨额坏账,这与泡沫经济的膨胀正好是相反的过程。从日本的经验看,在泡沫经济膨胀时期,企业以证券和地产作抵押从银行取得现金到资本市场炒作,由于资产价格的上升速度高于企业负债的增长速度,从企业看申请新贷款的能力不断上升,从银行看企业的抵押品不断升值,银行的资产状况良好,也可以不断对企业提供新贷款。况且银行体系本身也在购买大量资产,例如日本各商业银行所持有的股票占到日本全部股票的30%,股票升值也使银行的盈利与资产增加。根据国家清算银行的规定,银行的自有资本必须占到其全部资产的8%才算正常,但银行的自有资本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股东权益,即股东投入的创业投资,第二类是补充资本,主要包括坏账准备、从属债务与所谓“隐性资产”,就是未实现的股利。两类资本各占50%,在日本,在第二类资产中,“隐性资产”又占到45%,所以,银行所持有的股票溢价就可以使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上升,有能力贷放更多的资金,从而成为银行信用膨胀的重要条件。

捅破资产泡沫的形式可能有多种,在日本是因为央行加息,在亚洲金融风暴中是因为外资抽逃,但是在资产泡沫破灭的时候,一切就都反了过来。由于股市与地产价格暴跌,企业的炒作资金无法收回,就无法归还银行的借款,银行由于担心更多的企业陷入债务危机,一方面收紧银根,提高对企业的放款门坎,一方面催逼企业按期还款,而企业为了还款不得不进一步抛售手中的资产,从而引起资产价格的新一轮下跌。在这一时期,资产价格的下跌速度会大大高于企业的债务清偿速度,由此在银行体系内形成不断增大的坏账,这就是日本经济10年来的现实。企业资不抵债可以宣告破产,把包袱甩给银行,但是如果整个银行体系也宣告破产,就会形成整个国家经济的崩溃,是全体国民的破产。因为企业是对银行负债,银行却是对所有存款人负债。日本1.2亿人口有近11万亿美元的居民储蓄存款,但日本政府所设立的存款保险金却只有360亿美元,只相当于全部居民储蓄存款的0.3%,所以,让银行也大批破产是不可想象的事。在庞大的银行存款中,不乏企业与个人在泡沫经济膨胀时代所获得的资产溢价收入,泡沫经济破灭可以用企业破产的方式消除企业界的泡沫,但是由于上述原因却无法消除银行内部的泡沫,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由此陷入长期的不平衡,这也是日本银行和历届政府找不到解决银行问题出路的根本原因。况且,由于银行所持有的资产在泡沫经济破灭后大幅度贬值,资本充足率相应下降,贷款规模必须随之紧缩,乃至出现全社会的信用紧缩,信用状况良好的企业尚且难以获得足够的贷款,一般企业就更难获得银行的支持,经济发展由此受到极大阻碍,因此,银行问题找不到解决出路,日本经济必然是走出"L"型曲线。

不合理货币制度创造世界性资产泡沫

如果美国也存在着巨大的资产泡沫,破裂的后果,就必然是日本"L"型曲线的前景。

现在几乎没有人否认美国存在着资产泡沫,对比美日经济,美国的泡沫比日本只大不小。首先,从规模看美国比日本要大得多。东京股市市值最高峰时不到5万亿美元,占GDP的比重最高为160%,而美国股市市值最高峰时直逼19万亿美元,占GDP的比重最高为260%;其次,从涨幅看,日本日经指数1985-1989年5年间上涨了3倍,美国道琼斯指数1995-2000年从3900点涨到11783点,也是5年间上涨了3倍,美国经济泡沫的膨胀速度比日本不遑多让。

美日的泡沫经济也有所差别,首先是日本的房地产泡沫比美国要大得多。其次,日本是高储蓄率国家,日本泡沫经济的形成主要是本国资金从银行体系流入资本市场所致。而在美国,1995年以来,由于欧元启动过程中从欧洲流出大量避险资金向美国作短期投资,引发了美国长达5年的股市暴涨。据统计,这一期间流入美国的资金高达2.3万亿美元,其中70%是来自欧洲。所以,与日本相比,美国的资产泡沫更与国际资本的流动密切相关。

标签:;  ;  ;  ;  ;  ;  ;  ;  ;  

警惕全球金融风暴(一)_泡沫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