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青少年流行语中极限语言的解读_形容词论文

对青少年流行语中极限语言的解读_形容词论文

解读青少年流行语中的极限语,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流行语论文,青少年论文,极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H 1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6219(2007)05—0051—04

“流行语是语汇中特殊而敏感、变化极快的词语层面,是在某一时期社会上广泛流行的城市人(主要是城市青年)的惯常用语,或某一阶层、行业的习惯用语。”[1] 作为一种流变着的符号表征,流行语最能敏锐折射时代和社会心理的变迁,并从特定的角度去反映人们的价值观和文化心态。“青少年流行语”是那些主要由青少年这一社会群体创造、改造、使用和推广传播,并在青少年中广为流行的词语。它是青少年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文化心态的具体体现,是青少年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青少年言语交际呈现出一种语义表达的极限性特征,这种极限性主要反映在表达对某种事物或现象的肯定态度和崇尚心理的言语中,尤其是在表称颂的性质形容词、表程度的状语和程度补语的运用三个方面,他们往往通过不同的变异方式来表达一种至高至极的极限语义。因而很有必要通过对青少年流行语中的这类词语的演变分析,把握近年来青少年言语表达的主要特点,并透过这类表极限意义的语言现象,深入地探讨它所折射出的当下青少年崇尚求新、求异、求变、求速的群体文化心理。

青少年是流行语创造、使用和传播的主体。“青少年的性格如同不羁的野马,藐视既往,目空一切,好走极端。”[2] 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往往容易走向极端主义或激进主义的顶端。青少年个性的反叛与激进集中地体现在语言的表达上,他们往往追求“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奇、人奇我极”的语用效果。可以说,无所不用其极是青少年时期语言表达的一大特点,尤其在表达个人对事物的主观感受和评价态度时,他们总是选择那些语音和语义上都能给人带来强刺激的词语,以凸显其情感和态度的极致状态,并视其为自我群体与成人世界的区别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青少年在言语表达中常常选用有强烈色彩的性质形容词来表现一种极端的语义倾向。现代汉语中性质形容词大都能受程度副词修饰,在描写动作或动作者的性状时,其自身都带有表程度的意义。但传统的性质形容词大多将其隐藏不具备显性特征,往往要借助“最、太、非常”等程度副词来表达极限的语义。近年来青少年在表达对某种事物或现象的肯定态度和崇尚心理时,常常选择那些本身带有强烈色彩意义的形容词,来肯定对象具有同类事物所不具备的优势。如“靓、炫、酷、爽、牛、狂、野、正、辣、猛、跩、high、in”等。这些词语多为仄声,音节铿锵有力,且词义中都有“超常”的义项,因而无论是语音还是语义都属于重量级的,使人从听觉上和情感上都能产生强刺激。如“炫”基本义是“(强烈的光线)照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在青少年口语中具有“奇特、突出、高超、华丽、美妙、惊人、前卫”等语义,与“靓、酷”等词的引申义一样具有强烈的视觉形象感;“爽(非常舒畅)、辣(有刺激性的味道)”本身就有“强烈的感受”的义项,“辣”又引申为“形容女子打扮、举动非常大胆性感”;“狂、野、猛、跩”都带有“动作行为超出常度的意思”;“high”意为“兴高采烈”或者“情绪高涨”,“in”在英语里的一个解释是:“popular and fashionable(流行和时髦)”(《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因其语义中都有“程度高”的意思常被青少年借作形容词来用。这些词语的大量运用反映出青少年语言表达追求新奇夸张效果,追求语义极限色彩的倾向。在青少年言语交谈中,你随处可听见“我今天好爽、你狂什么呀、不要太跩”这样的表达。与此同时,新闻媒体、港台影视、广告、互联网等对流行语的传播,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如:

刘翔让所有中国人彻底地爽了一把,牛,真牛!(新华网,2004年8月)

最炫的火热装扮:条纹+条纹(《新民晚报》,2001年6月15日)

辣妹BABY VOX用丰富多彩的歌舞来表现韩国女孩的经典“辣”味。(娱乐星闻网,2006年7月)

其二,在表达更强烈的感情时,青少年往往通过表程度的状语和程度补语的修饰和补充,增加夸张和夸大的意义成分,把语义表达推向极致。

现代汉语中表程度的状语往往由程度副词充当,而汉语的程度副词中表极限程度的副词相当有限,如“很、最、极、非常、极其”等等,且概括性强、形象性差,语言表现力较弱。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青少年流行语常用“特、倍儿、贼、挺”取代“很、非常”等传统的程度副词。近年来,则出现了用“狂、奇、巨、暴、乱”等形容词代替程度副词,来表达一种极度强烈的感情色彩,又借“超、N”等语素用于表示“极大、极多”的夸张程度,实现了极性程度副词的更新。[3] “用较自主的单位取代更虚化的单位起同样或类似的语法作用,取得更强的语用力量。”[4] 青少年认为,汉语中现有的副词已经无法真实精确地表达自己的态度、评价和感受,因而需要用新颖的说法取代陈旧的说法以取得更强的语用力量,产生更强的语言张力。“狂”有“狂妄、超出常度、猛烈”等义项;“奇”有“特殊、稀罕、出人意料”等义项;“巨”指“非常大”;“暴”有“急骤、突然而猛烈”的义项;“乱”有“没有秩序和条理、不加限制”等义项;而“超”有“通常程度以上的、超出某种范围、不受某种约束”等义项;“N”借自数学术语有“无穷、无数、无限”的意思。这些词本身都带有“超常度”的极限义,且都附带了极强的联想义,使原本抽象、模糊、虚化的程度概念更具形象色彩和情态力度。如:

这张CD我听过,狂好听!

这件衣服奇难看!

作业巨多,我们巨有意见!

它对我N好!

这类词语一出现便迅速在青少年中蔓延并逐步影响到各大传媒。如:

假期病毒爆发狂多先例 安全专家建议三打三防

迪拜赛招揽超多大牌 费德勒迎两劲敌海宁遇大小威

考TOEFL的N多感受——来自当事人的真实吐露

现代汉语中程度补语很少,限于用“极、很”和虚义的“透、慌、死、坏”等,表示程度达到极点或程度很高。青少年流行语中常用流行的性质形容词加新兴程度补语“毙、呆、爆、昏、翻、倒”,后加语气词“了”构成“酷毙了、帅呆了、炫呆了、乐爆了、乐昏了、美翻了”等习惯用法,能最大限度地表达个人的快乐、喜欢、气愤、恐惧、厌恶等心理感受的最高程度和对他人或事物的主观评价的极端态度。如以下用例:

乐爆了,笑得眼泪都出来了!

哇,简直酷毙帅呆美翻了!

看了,炫呆了,酷毙了,俺大呼过瘾,轰然倒地了!

超爆了!6200超频能力恐怖 核心频率几乎能翻番(北方网,2004年12月)

酷毙古墓丽影的3D制作,炫呆的效果!

我们注意到,选用“呆、毙、昏、爆”等“终极描写语”作感受程度补语,表现了强烈的性状和极端性的结果,强调其补充说明对象达到了一种极致的程度。当它同具有极端性的重量级形容词配合使用时,这种评价、感受的极端语义色彩变得更加具象和惊人。

我们常说当今社会处于“视觉文化时代”或“读图时代”,人们习惯于接受来自视觉的感官刺激。从以上青少年口语中流行的性质形容词、程度状语和程度补语变异的考察分析,我们不难看到,汉语中那些语义虚化的词语或语义陈旧的词语正逐步退出青少年流行语行列,被能够产生新鲜感官刺激的词语所替代。而这些词语在语义表达中呈现出的极限性特征,成为极具新奇效果、能够区别青少年身份特征的一种典型标志。

语言作为最重要的文化信息的载体,作为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为适应社会的变化和交际需要总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青少年流行语”是语言演变和发展的具体表征。青少年个性的张扬和反传统意识往往使其突破固有的语言规范,勤于创造乐于使用新的词语和表达方式,并将其作为自己的区别性特征。作为一种流变着的语言符号,青少年流行语表现出了较为鲜活的语言学价值,为我们动态地认识现代汉语提供了鲜活的依据。解读青少年流行语这种特殊的极限语义表达方式,无论是其言语构成还是语用功能,都具有相当强的认识与研究价值。

首先,它充分体现了汉语言单位的简约性和灵动性。青少年流行语是汉语的一种功能变体,它应用的范围仅限于口语。因受语音表达方式的局限,口语向来以简约作为自己的主要特征,但受现代汉语词语逐步双音节化的影响,口语词也呈双音化发展趋势,如“爽快、狂妄、奇特”等。而从“狂、爽、奇、正、炫”这类词我们不难看出,青少年极限语往往偏爱那些简洁的单音节词语。“青年人说话喜欢干脆利索,流行词语中偏爱掷地有声的单音节词,热衷于一些极端性词语、重量级词语”(沈孟璎,2004)。即使是为了表达更极致的语义,其修饰和补充词也仅限于单音节,如“超、N、巨、暴、乱”和“毙、呆、爆、昏、翻、倒”等,青少年求简、求速的语言表达充分体现了汉语口语的简约性。另一方面,这些词语又印证了汉语言单位的灵动性特征。汉语不重形态重意合,词语功能具有发散性,活动能量大,弹性也大。青少年的极限语表达中,汉语的这一灵动性特征显得尤为突出。如“狂、奇、暴、N”等活用作程度副词;“炫、超、巨、爽”等语素独立运用充当句法成分。应该说是口语表达广阔的自由空间促成了青少年极限语义表达的灵动性和超常规性。

其次,使汉语言单位更具具象性。汉语的语言思维是一种具象思维,“在用汉语语词固定概念的形式时,中国人习惯于用相应的具象使概念生动可感而有所依托。”[5] 而汉语传统表程度的副词极其有限,如“很、非常、最、极”等;可用作表极致程度补语的词语也不多,如“极、很”等,口语中还有“不得了、要命”等语言单位作程度补语。这些词语数量少,而且过于抽象概括,语言表现力较差,无法满足青少年极限语义表达的需要。因而,他们巧妙地打破语言的常规,选取那些能给予人形貌感受和主观体验性的词语,使语言从惯性下的“古板”变得生动、形象、活泼。如“炫、毙、呆、爆、巨”等都能带给人一种形貌想象,而“爽、辣、翻、倒”等总能让人产生身体感受。这些词语都有非常鲜明的形象性,它们不像一般意义的表程度词那样,仅仅为某个事物修饰定性,带有客观体认性。而是在形式上诉诸人的主观体验,以唤起听者语言的联想,调动听者的具象思维活动,给人一个生动可感的整体形象。

当然,青少年流行语又是汉语的一种社会变体,是青少年这样一个富有活力但同时又不够稳定成熟的社团寻找自我认同和区别特征的必然产物,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又具有深刻的社会文化价值。青少年极限语义表达,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渗透着青少年这一群体特殊的文化心态,它集中地体现了当下青少年对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反叛和颠覆。青少年成长过程的不稳定性常常使其不断进行自我否定,寻找更新更刺激的替代词语以标榜自己始终处在时尚前沿。我认为,青少年极限语至少从两个方面表现出较强的文化认知价值。

第一,它体现了当下青少年群体超常的创新能力。青少年的特点是富于创造性,想象力也纯洁而灵活。“历史上任何语言新现象及其手段的出新与传播,均与语用群体的原创意识和能力相关。”[6] 青少年作为流行语的创造、使用和传播主体,具备明显的社会群体优势。电脑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流行语的广泛传播提供了一个快速通道,大大提高了流行语的辐射效率。作为网络的主要使用群体,当下青少年业已形成了自己的生活和语言社区,在这个自由的空间里,青少年的创新意识被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比以往任何时代的青少年更具创新能力。对青少年极限语进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他们会迅速摒弃了那些已失去表现力、区别度和时尚色彩的词语,以最简洁、明快、具象、震撼的全新的语言形式来达到最理想的传达和交流效果。甚至不惜启用原本带有负面语义色彩的“毙、呆、昏、翻、倒”等词语来形象地表达极高极致的语义。他们对语言规范的突破不是任意的,而是有根据的、可论证的,同时又是必要的、有价值的,这种突破是为修辞学所肯定的言语创新。它使得语言更加简约、生动,更加富于形象色彩。这种创新可以推动语言的发展,是丰富和发展语言的重要动力和途径。

第二,它是青少年群体寻求自我释放的有效途径。青少年正处在角色认同进程中,他们要逐步地走出家庭,疏远父母的权威,寻求较大的社会独立性。因而希望从禁锢个性的种种束缚中解放出来,在成人社会的制约之外寻找一块自己的圣地和乐土。“青少年只有在与同辈的各种信息的交流中,才能自由释放自己的新的角色。只有在这种新的角色中,青年才能与别人平等相处,摆脱成人高高在上而压制自己的困境,才能获得自身的独立和自由。”[7] 青少年流行语除了在行为上表现为用同一语汇语言交流之外,还从心理上给了青年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导致使用这些流行语的群体之间增加了默契。因而,青少年流行语反映了青少年的群体意识倾向,也正是这种倾向,增强了青少年流行语的创造和流行。在同龄团体自由活动的天地里,青少年获得共同的话题、话语,分享共同的情感与趣味,使自我得以全面地释放。

应该承认,青少年流行语对成人语言社团和规范语言体系形成一定程度的冲击,随着传播媒体特别是第四媒体——互联网的快速响应,青少年流行语形成的辐射效应是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相比的。成人社团为了寻求代际之间的沟通,对青少年流行语进行全面了解、理性对待、弹性运用也显得极有必要。在青少年时期,他们的话语和他们的身体一样迅速“成长”。因此,对青少年流行语密切关注、温情引导、合理规范、适度吸纳应当成为共识。社会语言学家陈建民认为,我们应相信汉语的宽容性和融化性,相信汉语千百年来所形成的习惯性及其自我调节的高超能力。汉语的新陈代谢越快,就能更新得越好,就越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保持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收稿日期:2007—07—17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近二十年青少年流行语研究”(2006q050)。

标签:;  ;  ;  

对青少年流行语中极限语言的解读_形容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