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中的人口因素分析_西部大开发论文

西部大开发中的人口因素分析_西部大开发论文

西部大开发的人口因素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开发论文,人口论文,因素论文,西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C92—0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129X(2000)04—0013—06

去年六月拉开序幕的西部大开发,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三次“西进”。同“一五”、“二五”时期的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和六七十年代的“三线”建设相比,此次大开发更具长远意义和全局意义,其国内国际背景已发生了很大变化。江泽民总书记为此强调“加快开发西部地区,要有新思路”。因此,实施西部大开发,不能沿用传统的发展战略与发展思路,必须有适应新形势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机制。本文从人口学的角度来审视我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并指出一些看法和思路。

一、资源丰富:是优势还是劣势?

长期以来,人们一谈到西部的发展优势就会想到资源丰富,不但西部人是如此,几乎全国的人都是这样。西部地区资源真的很丰富吗?资源丰富究竟有多少优势,是不是优势,有没有劣势呢?经过认真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并不突出,至少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突出。

首先,西部地区现在引以为荣的丰富资源,主要是矿产等能源资源和土地后备资源,这些都是天赋的资源,知识、技术、专利、品牌乃至企业家精神等后天获得性资源往往对前者有点石成金的作用,而这些资源西部并无优势可言,恰恰相反,这些对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作用的资源却是西部所欠缺的。从这一资源意义上讲,西部的资源并不能算作丰富。

其次,即便是现有的天赋资源,也并没有人们所想像的那样丰富和优势巨大。西部是我国大江大河的发源地,水能资源异常丰富;新疆、陕西、宁夏和贵州煤炭资源丰富,是我国主要的煤炭基地之一;西部地广人稀,荒地、半荒地多,进一步开垦的潜力大。但是,西部储量较大的矿产资源都是一些一般性矿种,而关键性矿种和重要矿种均不甚丰富,有的甚至还相当贫乏。储量较丰富的一般性矿种,相当一部分品位也较低,且半生物较多,开采难度大。

再次,我国即将加入WTO, 对外开放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将进一步加深和扩大,东部地区将会继续加强与国外的经贸合作从而更加减少对西部资源的依赖性。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不断加快,我国利用更多的国外资源成为可能。从全球范围看,资源型产品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过剩,价格较低,而西部资源开发成本较高,加上远距离运输,原材料产品抵达东部后,与从国外进口的同类产品相比,已无多少价格优势可言,其市场价格甚至会无法与远渡重洋而来的外国同类资源性产品进行竞争。

又次,资源丰富并非皆是优势,其劣势也是明显存在的。其一,资源丰富使西部在东西部和对外经济关系中处于不利的贸易交换地位,西部利益在经济交换中大量的流失。就国内而言,东部资源稀缺和西部资源丰富形成了东部资源深加工工业区和西部资源及初级产品供应地与东部产品销售市场区的地区分工。在这种分工中,西部的资源和初级产品卖到东部,市场不稳定,附加值低,利润较少;而东部利用低价进入的资源和初级产品进行深加工,其附加价值较高,再卖给西部,获利较多。其二,资源丰富使区域发展容易形成单一的资源性生产结构,一旦这种资源的市场需求发生变化,则会带来失业,税收萎缩,缺少替代产业的技术等严重的社会、经济和技术问题。其三,资源丰富不利于推动技术进步、减少能耗和降低成本。资源稀缺,促使人们一要研究、开发和推广节约资源的技术;二要进行技术创新,寻求新材料和新资源;三是要通过技术进步,寻求新的节约资源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资源丰富,则失去了这三个方面技术进步的动机和动力。不难发现,傻大黑粗、高耗能的产品,多来自于资源丰富的地区,而很少来自资源稀缺的地方。另外,过度的资源开发还会导致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有悖于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因此,我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应该从过去的偏重“以物为中心”的开发转变到重视“以人为本”的开发,不能简单地认为是资源开发或主要是依托资源优势而进行的开发。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国家对西部开发的安排;基础设施、资源开发、国企改革、科技教育、旅游事业,这几样不是随便定的,次序也不能随便颠倒。资源开发只是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一个方面,而且,中央明确提出了“退耕还林(草)”的口号,目的就是为了避免资源的过度开发。

二、尽快提高人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首要目标

此次西部大开发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的,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完全不同于传统的计划经济:首先,在一定的人口数量条件下,居民收入的高低,意味着消费能力的大小,而消费能力直接影响市场的规模和需求;其次,收入的高低是导致人才、资本流动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高收入地区具有对人才、资本的巨大吸引力,而低收入地区人才、资本却会大量流失;再次,收入的高低,也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真正实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因为在一定的条件下,低收入居民为了解决温饱而不择手段,导致掠夺性开发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又次,收入高低是能否真正降低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加快西部大开发,从人口学的视角来看,首先要尽快提高西部地区人民的收入、改善人民的生活。

分析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的居民收入,可以看到西部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悬殊巨大,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也呈明显的两极分化趋势。根据世界银行《1999—2000年世界发展报告》中的划分和测算标准,1998年,我国东部地区人均GDP已达1150美元,中部达634美元, 而西部只有487美元。沿海已跨入上中等收入阶段的门槛,而中西部地区仍处于低收入阶段。即使在西部地区内部,居民收入也没有与GDP 的增加速度同步增长。以甘肃省为例,从1978年到1995年,GDP增长了3.089倍, 人均GDP增长了2.15倍,但城镇和农村居民的生活费收入只分别增长2.8 倍和1.03倍。居民收入的增长慢于GDP的增长速度是导致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从西部10省(市、区)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与全国情况的比较中,我们也可以发现,西部地区的发展水平与东、中部地区在不断拉大(见表1)。表1中显示,西部10省(市、区)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与全国情况的差距,从1978年的16.24%扩大到1998年的30.58%,其中在1995年和1996年则分别为36.74%和40.01%。这种收入增长的差距是相当大的。虽然西部地区农村居民平均每人纯收入也在不断增加,但其增幅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二者差距还呈不断拉大的发展趋势。

表1 西部10省(市、 区)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与全国情况对比 单位:元

1978 1980 1985 1990 1995

全国

133.57

191.33397.60

686.31

1220.98

西部

111.88

146.42107.29

496.66772.38

相差百分比(%)

16.2423.47 26.9827.63 36.74

1996 1997 1998

全国

1577.74 2090.13

2161.98

西部946.44 1398.84

1500.76

相差百分比(%)40.0133.07 30.58

说明:西部指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10省(市、区),97年以前四川省包括重庆市。其中,1978年和1990年西藏和青海无统计数据,西部为8省(市、区)人均数。

资料来源:根据“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中国统计年鉴1999,P339)计算而得。

90年代中期以后,国家加大西部经济发展力度,在政策扶持下,西部GDP和固定资产投资在1994~1998年增长速度有所加快, 但是居民收入的增长并未与生产和投资同步增长,西部城乡居民收入增长90年代前半期和90年代后半期均慢于东部和西部地区的增长速度。从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看,从1992~1995年东部年均增长30.0%,中部年均增长27.8%,西部年均增长25.1%,90年代前半期西部居民收入增长分别比东部和中部低5个和2.7个百点。1995年以后,西部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仍低于东部和中部地区,1995年、1996年和1997年西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20.8%、12.2%、6.4%, 而同时期东部分别增长21.8%、12.5%和6.9%,中部分别增长23.2%、13.3%和7.4%,东部、中部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均高于西部地区。只是1998年由于西部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增长,投资项目增多,就业增加,职工工资增加较多,所以1998年西部居民收入增长略快于东、中部1.8和2.5个百分点,但是1999年在投资增长减慢、经济继续下滑的情况下,虽然国家提高了城镇居民工资收入,但由于西部地区农业人口占较大比重,调整工资收入主要受惠的是城镇居民占较大比重的东部地区。所以,1999年西部地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仍会低于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增长。

在居民收入相对比重不断下降,人民生活相对贫困的条件下,是无法尽快缩小差距、加快发展的。改革开放20年的发展实践已经充分说明,必须调整发展战略与发展思路,把提高居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放在发展战略的首要位置,这不仅是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的需要,也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消费需求不足,而扩容市场促进消费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西部地区市场开发潜力较大,无论城市居民还是农民对工业消费品的购买欲望都是很强烈的,但由于收入水平较低,限制其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消费,要盘活全国经济,迅速发展西部经济,必须实实在在地开拓西部消费市场。因此要加快开发西部,国家必须千方百计增加西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改善人民生活,把它确立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首要目标。

三、大力提高人口素质、开发人力资源:增加西部教育投资已成当务之急

我国西部地区的人口素质较低,是制约西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文盲率在20%以上、受教育率在5%以下的省区均在西部; 西部地区每万名劳动者中拥有中专以上学历及初级以上职称人员仅92人,还不到东部地区的十分之一。为了较详细的说明西部地区的人口素质状况及其与中、东部地区的差异,下面分别列表2和表3,选用“6岁及6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和“每万人口中具有大专以上人数”两项指标作为反映人口文化素质的指标,选用“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占在业人口的百分比”作为反映人口科学素质的指标。

从表2中可以看出,1982年西部10省(市、 区)平均受教育年限在前15位的只有陕西和新疆两省、区,分别排在第12和第15位, 而其余7省、区(四川省包括重庆市,下同)均在第20位以后;到了1995年,这种状况依旧,在15位以前的依然只有陕西和新疆两省、区,其余7省、 区均排在第20位以后,到了1995年,这种情况依旧。尽管部分省、区排序有所变动,但整体状况基本上没有任何改变。

在每万人口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数,可以反映高素质人才状况,这一指标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更重要的作用。表2中显示,1982年, 西部地区有5省、区位居前15位,多于位居后15位的4省区,而到了1995年,位居前15位以前的省、区只剩下新疆、宁夏和陕西3省、区,其余6省、区均在第15位以后。

表2 1982年、1995年各省(市、区)6岁及6 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和每万人具有大学文化程度人数(人)

1982年

1995年

地区 平均受教育 每万人具有大学 地区 平均受教育 每万人具有大学

年限及排序 文化人数及排序 年限及排序 文化人数及排序

全国 5.81

59 全国 7.28 203

上海 7.76(1) 347(2)北京9.17(1) 1335(1)

北京 7.69(2) 358(1)上海8.74(2) 904(2)

天津 7.01(3) 228(3)天津8.17(3) 623(3)

辽宁 6.59(4) 102(4)吉林8.16(4) 401(5)

吉林 6.17(5)

88(5)辽宁7.62(5) 410(4)

黑龙江

6.09(6)

69(8)山西7.52(6) 307(8)

山西 5.88(7)

60(15) 黑龙江

7.51(7) 316(7)

广东 5.71(8)

48(18)

广东7.09(8) 202(13)

湖南 5.61(9)

45(21)

新疆7.01(9) 377(6)

河北 5.35(10) 44(22)

内蒙6.99(10) 210(12)

河北 5.43(11) 63(13)

江苏6.99(11) 264(9)

陕西 5.36(12) 87(6)陕西6.83(12) 222(11)

内蒙 5.34(13) 57(16)

湖南6.78(13) 116(24)

广西 5.26(14) 37(26)

河北6.76(14) 110(25)

新疆 5.22(15) 64(10)

湖北6.71(15) 175(15)

江苏 5.20(16) 64(11)

河南6.71(16) 119(22)

浙江 5.08(17) 47(20)

山东6.65(17) 179(14)

河南 5.00(18) 33(28)

广西6.58(18) 102(27)

江西 4.93(19) 48(19)

浙江6.41(19) 119(21)

山东 4.88(20) 35(27)

四川6.36(20) 139(19)

四川 4.73(21) 43(23)

江西6.28(21) 96(28)

福建 4.71(22) 61(14)

宁夏6.20(22) 247(10)

宁夏 4.36(23) 66(9)安徽6.41(23) 131(20)

青海 4.14(24) 81(7)福建6.10(24) 140(18)

安徽 4.08(25) 41(24)

贵州5.52(25) 119(23)

甘肃 4.04(26) 55(17)

甘肃5.48(26) 155(17)

贵州 3.70(27) 39(25)

云南5.32(27) 105(26)

云南 3.59(28) 33(29)

青海5.17(28) 175(16)

西藏 1.8(29) 64(12)

西藏2.57(29) 79(29)

说明:(1)平均受教育年限的计算采取综合均值法, 以各种文化程度实际学习年限作为权重,得出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与实际平均受教育年限一致。

(2)中国西部地区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四川、 重庆、云南、贵州和西藏10省(直辖市、自治区),但因95年及以前,重庆尚未单独成立直辖市,故而包括在四川省内。

(3)海南省于1982年以后建立,在1995年仍未将其列入。

资料来源:根据参考文献(2)、(3)上有关数据编制。

由引可见,西部地区人口的整体文化素质远远不能与东、中部相比,而且位次的变动趋势还表明差距在不断拉大。

各种专业技术人员是各种职业人口中科学文化素质最高的一个群体,各种专业技术人员占在业人口比重基本可以反映出在业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状况。比较1982年和1995年各省(市、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占在业人口的百分比,可以看出西部地区与东、中部地区的差距在整体上仍很明显,而且也呈拉大的发展趋势(见表3)。1982 年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占在业人口的比重在全国29个省(市、区)中位居前15位的有陕西、宁夏、青海和新疆4省、区,而1995年陕西却退居第16位,其余5省、区依然位居第17位以后。

可见,我国西部地区整体的人口素质与东、中部地区存在着很大差距。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人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进入知识和信息经济时代的今天,一个低素质的劳动群体是根本无法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

表3 1982年和1995年各省(市、 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占在业人口百分比

1982年各类专业技术 1995年各类专业技

地区人员占在业人口比例 术人员占在业人口比例

比值(%) 排序

比值(%)排序

北京 13.6 1 18.29

1

上海 10.662 14.89

2

天津 10.143 12.20

3

黑龙江9.204 8.54

6

辽宁 8.265 8.24

9

吉林 8.146 9.02

5

新疆 8.107 9.22

4

青海 7.328 7.32

7

内蒙 6.959 7.21

10

宁夏 6.0210 6.95

11

山西 5.8911 8.30

8

陕西 5.8012 5.39

16

江苏 5.2213 6.16

13

湖北 5.2114 5.08

19

福建 5.1915 5.45

15

1982年各类专业技术 1995年各类专业技

地区人员占在业人口比例 术人员占在业人口比例

比值(%) 排序

比值(一)排序

江西 4.9516 6.0914

广东 4.7817 6.8812

浙江 4.5718 4.2721

甘肃 4.3919 5.2918

山东 4.3520 4.7120

河北 4.3121 3.9124

湖南 4.0922 3.7825

西藏 4.1723 5.3017

河南 3.9824 3.4227

安徽 3.8625 3.7726

四川 3.4726 4.1023

云南 3.7227 3.3329

广西 3.6828 3.4228

贵州 3.6229 4.2322

说明:同表2(2)、(3)。

资料来源:同表2。

因此,西部地区要加快发展,必须大力提高人口素质、开发人力资源,将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但是,目前西部地区的现实却是,省会城市约有一半的初中毕业生、80%以上的高中毕业生不能升入高一级的学校学习,中小城市和农村的比例更高;有的学校根本无力购买试验及运动设备,甚至有的地方连水都没有,素质教育根本无法进行,有的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只重视文科生的培养,应试教育被推到了极致。为了尽快改变这种情状况,增加对作为直接为西部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持的西部教育投资已成当务之急。

四、加快城市化进程:西部地区的根本出路

我国西部10省(市、区)主要为农业区,东西部差距从根本上说就是一个城乡差距、工农差距的问题,例如西安、成都、重庆和兰州等西部中心城市与东部发达地区的上海、北京、天津等城市相比,其差距大大小于西部农村与它们的差距。因此,要加快西部大开发,就要加快西部地区的城市化和非农化进程,这是西部地区的根本出路。

就西部地区的具体情况来看,由于沙漠、戈壁、高山和高原等不适合人类居住的面积很大,因此,人口居住的相对集中或者说城镇化率应该处在较高的水平才能获得良好的聚集效应,提高社会经济效益。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留不住人才和资金,致使“孔雀东南飞”,根本原因就在于这里的要素收益率太低,没有通过城市化形成要素的聚集效应。

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的农村是地地道道的农村,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农村不同一个概念。

因此,加快西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发挥人口集中的集聚效应和城市的辐射功能,是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的主要举措之一。

五、加强计划生育工作:西部不能忽视控制人口

有资料表明,到下世纪中叶,我国育龄妇女人数仍在3亿左右。 即使保持现行的政策,在执行中一切顺利,到2010年,我国每年仍要出生1900万人。国家计生委预测到2050年,我国的人口要达到16亿。而且前西部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是东部发达地区的1倍多。从表4中可以看出,西部10省(市、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除四川(包括重庆)和陕西两省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外,其余省(区)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约1至6个千分点。

表4 西部10省(市、区)1995—1997 年人口自然变动与全国情况对比单位:‰

19951996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全国 17.126.75 10.5516.98

6.56 10.41

四川 17.087.21 9.8716.68

7.35

9.33

贵州 21.867.60 14.2622.05

7.69 14.36

云南 20.758.03 12.7220.87

7.94 12.93

西藏 24.908.80 16.1024.70

8.50 16.20

陕西 15.936.57 9.3614.99

6.51

8.48

甘肃 20.656.49 14.1618.43

6.64 11.79

青海 22.016.89 15.1221.89

7.20 14.69

宁夏 19.285.49 13.7919.03

5.25 13.78

新疆 18.906.45 12.4519.45

6.60 12.85

1997

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全国 16.57 6.5110.06

重庆 13.60 7.36 6.24

四川 15.75 7.00 8.75

贵州 22.15 7.6714.48

云南 20.80 7.9112.91

西藏 23.90 7.9016.00

陕西 13.91 6.29 7.62

甘肃 17.22 6.2011.02

青海 21.80 6.9514.86

宁夏 18.90 5.4313.47

新疆 19.66 6.5513.11

说明:(1)全国数据为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不含台湾省、香港和澳门地区的中国同胞。

(2)全国数据根据抽样误差和调查误差进行了修正。

资料来源:根据“各地区部分年份人口自然变动情况”(中国人口统计年鉴1998,P365—366)编制。

而且由于西部地区生存条件差,人们为解决基本的生存问题而不得不对劳动力,尤其是男性劳动力有较大的需求,从而想方设法地抢生、超生。表4中显示,西部10省(市、区), 人口出生率也是除四川(包括重庆)和陕西两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外,其余省(区)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有的省区(如西藏在1995年)竟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近8 个千分点。这对西部地区今后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当地资源环境的压力非常之大。

如果不控制西部人口这一过快增长势头,单纯搞开发,显而易见西部大开发将事倍功半,不仅人民生活水平不能迅速提高,而且将导致西部地区资源、环境状况的日益恶化,更难于“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从而给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带来巨大困难。

因此,必须采取得力、有效的措施打破以西部地区“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生循环,同时要用搞开发、抓经济的劲头来抓西部的计划生育工作。在西部,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现行的政策是允许生2—3个,甚至4个孩子。应当鼓励他们根据当地环境、 资源及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在坚持民族政策的同时,制定更合理的生育政策。

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是迅速提高西部人民生活水平的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否则将不利于西部大开发。所以,要加快西部大开发,就必须同时加强西部地区的计划生育工作,西部绝不能忽视控制人口。

综上所述,可见“人”在我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强调对“物”进行开发的同时,我们丝毫也不能忽视人这个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要十分重视对“人”的开发,人是加快西部开发最需要的条件之一,西部大发展要从“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西部发展就得要重视“以人为本”。

[收稿日期]2000—04—19

标签:;  ;  ;  ;  ;  ;  ;  ;  ;  

西部大开发中的人口因素分析_西部大开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