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好农业发展资金,努力提高发展效率

管好农业发展资金,努力提高发展效率

一、管好用好农发资金 着力提升开发效益(论文文献综述)

聂海澜[1](2019)在《益阳市赫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九大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据此,按照当前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在农业生产力的区域大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是保障粮食稳产、高产和各类资源合理配置和布局的一种较为先进的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和重要手段。但是,在农业综合开发的实际中,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或阻碍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基于此,本文选取益阳市赫山区农业综合开发为研究对象,通过进行实地调研、走访、查阅当地的年鉴、史、志及相关政府文件,在阐述农业综合开发基础理论,梳理和总结国内外农业综合开发发展态势的基础上,系统分析赫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状况,客观地指出其在农业综合开发发展中的自身劣势和面临的挑战:如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功能不强;农业综合开发模式较落后,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兼顾程度低;农村专业人才缺乏;农业基础设施底子薄,亟待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力度和动力不足;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等,农业资金投入不够等。最后,通过借鉴国外农业综合开发的实践经验,从六个方面提出推进益阳市赫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的对策:一是政府为主导,加大对新型经营主体的培植力度,发挥其引领带动作用;二是创新农业综合开发模式,实现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三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各类农业物质装备;四是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三者利益,助农业综合开发持续健康发展;五是夯实农业科技基础,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六是建立多元的资金投入机制。

陈杰[2](2019)在《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农业示范区政策体系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提出了以产业兴旺为重点的五个方面的总要求。要实现产业兴旺,最关键手段是建设现代农业。农业示范区是在一定区域内通过开展技术与管理创新,强化基础设施配套,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动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发展的一系列目标、措施与政策制度相结合的建设现代农业实践活动。在总结国内外学者关于现代农业与现代农业园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从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和国家农业现代化规划等公共政策分析入手,构建了农业示范区的政策体系框架,建立农业示范区评价指标体系,以安徽省60个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作为案例进行分析,对其发展水平进行不同层次的比较,研究不同的产业类型、建设模式与发展水平之间的相关性,并选择两种不同产业类型和建设模式的高水平示范区进行分析,总结共性特征和经验借鉴,梳理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对应的政策建议。本论文认为,农业示范区的建设目标内容由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现代农业保障体系四部分组成,其中产业体系是结构框架,生产体系是生产力基础,经营体系是生产关系的体现,服务保障体系是发展的推动力。采取建设农业示范区(园区)的方式发展现代农业,集成现代农业发展的资源禀赋、科学技术、经营主体、管理服务等要素,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推动乡村振兴的可行路径。示范区的建设模式比产业类型对发展水平的影响更为显着,选择市场引致型是示范区建设的优先选择;加大资金整合、强化科技研发、推进社会化服务、建立服务机构是安徽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建设四个较为有效的经验;建设示范区主要面临发展不平衡、财政资金投入分散、科技投入不合理、金融支持不够、发展水平缺少评价标准等问题,可以通过建立发展模式选择机制、改进涉农项目资金整合政策、优化农业科技投入政策、加大乡村振兴“绿色金融”供给、改革政策性农业保险体制、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等方式纾解。

焦国胜[3](2018)在《郑州市农业综合开发管理研究》文中提出面对国内外严峻的竞争形势,为了保护和推动农业发展,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农业综合产出效益,1987年开始,国家集中投入专项财政资金,进行农业综合开发。经过近30年的大力开发,项目区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着,农民收入有了大幅度提升。然而在过去的农业综合开发进程中,政府在管理开发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本论文采取图表分析、理论分析、数据对比等方式,对郑州市农业综合开发管理进行了实证研究。郑州市农业综合开发成绩显着,十二五期间,共建设土地治理项目65.5万亩,扶持产业化经营项目92个,累计总投资约13亿元。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36.11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9.36万亩,节约水量1879万立方米,增加农田林网防护面积11.87万亩,优质农产品种植面积24.4万亩。目前,郑州市农业综合开发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项目可持续发展遇瓶颈,扶持对象发展不够科学,工程管护不够到位,项目管理不够全面,筹资投劳落实困难。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项目开发模式满足不了农业现代化需求,政策引导不够到位,管护制度不够健全,管理机制不够完善,项目投资方式相对单一。为了加强与改进郑州市农业综合开发管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是要创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开发模式,缩短旧项目提质和改造年限,提高项目建设投资标准,鼓励先流转后开发,抓好农业农村开发项目的有机结合,集中科技推广资金,提高项目科技含量;二是要加强农业经营主体和特色产业的政策引导,引导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等的发展,引导特色产业项目的优势发挥;三是要健全项目管护制度,增强管护意识,落实管护责权,创新管理方式,健全考核制度;四是要完善农业综合开发管理机制,准确定位政府管理职能,完善项目规划评审制度,完善工程监理制度,完善项目验收制度;五是要拓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融资渠道,吸引银行贷款,促进产业化发展,引导社会资本,调整产业结构,组建融资担保公司,缓解农业企业融资难题。

桑晚晴[4](2015)在《四川民族地区集中连片特困区搬迁扶贫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30年以来,搬迁扶贫作为我国重要的扶贫开发模式,不同地区在实践过程中取得了差异性的成效,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而对四川民族地区来说,目前的搬迁扶贫形势依然严峻。因此,对四川民族地区搬迁扶贫情况进行深入的评估,总结其经验和教训,更好的发挥搬迁扶贫模式在四川民族地区集中实现扶贫攻坚的目标,进而推进四川全省和全国同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起止2014年底,四川省集中连片贫困县共有88个,其中61.4%分布在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等少数民族地区,所以,民族地区是全省扶贫攻坚的主战场——硬骨头,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必须完成的重大历史任务。自2001年,四川省民族地区的搬迁扶贫与藏区牧民定居行动、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阿坝州大骨节病综合防治、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生态移民,以及促进秦巴山区、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等重大民生工程相结合,因地制宜推进民族地区搬迁扶贫,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然而,与其他贫困地区相比,民族地区由于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等因素使其扶贫攻坚任务更加艰巨,特别是这些地区都处于生态安全的关键区域,面临着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任务。因此,为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推进,四川很早就把搬迁扶贫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模式来应用和推广,这是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的现实需求,也是实现扶贫攻坚的必然选择。所以,在今后的扶贫攻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当中,需要更好的总结推广之前积累的经验,健全和完善搬迁扶贫的模式。本研究认为,四川民族地区扶贫攻坚仍然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是按照全省的扶贫开发战略,四川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的难度越来越大,许多脱贫制约因素已经不是区(县)级单位所能解决的;二是致贫因素复杂、返贫率高使得搬迁扶贫模式效益递减。三是民族贫困地区增收缓慢,相对贫困不断扩大。民族贫困地区市场发育和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于扶贫开发的需要,影响后续产业的发展,农民增收缓慢。四是扶贫不精准,没有建立相应的精准扶贫机制。由于扶贫政策的不完善,搬迁补助资金不足,资金补助没有形成差异化,使得缺乏资金配套的贫困户无法实现搬迁,出现“扶富不扶贫”、“搬富不搬穷”的状况;五是搬迁扶贫还面临着一些政策的制约,土地政策、财政管理体制、户籍制度和社会化保障等政策配套不足。以上情况都迫切需求创新搬迁扶贫模式来破解。因此,本研究认为今后的搬迁扶贫要特别注重以下几方面问题:在搬迁扶贫模式上,将扶贫开发与城镇化发展紧密结合,推进城镇化无土搬迁模式的实施。搬迁扶贫模式要与生态环境保护、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实现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双赢的目标;在扶贫瞄准机制上,要精准识别贫困对象,针对贫困人口的具体贫困原因实施精准帮扶,提高扶贫效率;在扶贫资金上,探索分级分层多元的搬迁扶贫资金投入机制,不但要进行各部门、各项目之间的资金整合,还要积极引导社会资金的投入;在扶贫项目发展上,要根据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进行实施,更多向贫困人口倾斜,提高扶贫精度。同时,要积极创新搬迁群众的参与机制,提高搬迁对象的主体作用。

胡静林[5](2014)在《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主线 努力开创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新局面》文中提出这次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学习贯彻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联席会议精神,总结近年来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分析新形势下推进农业综合开发的重要意义,安排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今年3月24日,汪洋副总理主持召开了新一届政府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联席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汪洋副总理讲

马晓艳[6](2014)在《开启农牧民致富之门》文中提出核心提示 1月19日,全区扶贫农发工作会议在拉萨召开,会议总结成绩,交流经验,并对今年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2013年,全区扶贫农发在资金落实、项目建设、产业开发等工作上成绩斐然。在扶贫开发工作上,突出了“六个着力”,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全区低收入人口由2012年

石培荣[7](2010)在《开拓创新 科学发展 为甘肃省促农增收再做新贡献》文中研究表明文章总结了甘肃省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经验,农业综合开发效益已日益显现,对今后我省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张韬[8](2010)在《抓住机遇 开拓创新 提升农业综合开发水平》文中认为近年来,山西省农业综合开发紧紧抓住国家支农惠农的政策机遇,不断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努力提升开发实效,为促进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当前,我们正面临着加快新一轮农业综合开发的大好时机,面对这一历史性机遇,山西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要立足自身特色和固有优势,积极创新工作机制,努力把农业综合开发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胡雪梅[9](2010)在《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建设创新型国家,迫切需要创新人才理论,加快人才资源开发,努力建设人才资源强国。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高屋建瓴,提出要树立落实科学人才观,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本文旨在通过系统梳理国内外有关科学人才观的研究文献,全面考察科学人才观的历史传承、横向借鉴和理论溯源,科学论证了科学人才观的时代背景、理论基础、本质内涵、创新理念、实践应用。一是从历史考察的角度,对中国历史上丰富而独特的传统人才观进行了系统的纵向梳理,提出科学人才观继承和汲取了我国传统人才思想的充足养分,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和人才思想成果的结晶。二是从理论溯源的角度,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中国三代领导人的人才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理性的阐释,提出科学人才观继承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的最新成果。三是从内涵剖析的角度,提出科学人才观的立论基础是“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价值导向是“人人都能成才”,根本原则是“党管人才”,实践要义是”以用为本”,基本宗旨是“服务发展”。这是对科学人才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集中概括,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辩证地统一于科学人才观中。四是从时代探究角度,深入分析了科学人才观倡导的“重物”更要“重人”、重“学历、职称”更要重“能力、贡献”、重“所有”更要重“所用”、重“管理”更要重“服务”、重“有形之手”更要重“无形之手”等五大创新理念。这一系列创新理念,既是科学人才观的本质内涵所自然派生,又为科学人才观的具体实践所自觉应用。五是从实践应用的角度,在深刻把握科学人才观本质内涵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其创新理念,抓住队伍建设、机制构建、环境优化这三个关系人才发展的关键环节,对如何把科学人才观运用于实践,提出了对策思考。本文站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国际和国内的融合点、历史和现实的交汇点、宏观和微观的聚合点上,对科学人才观进行了深入和系统的研究,从而对切实树立和落实科学人才观提出了新观点、新思路、新对策,力求通过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孤立地、深刻地而不是肤浅地树立和落实科学人才观,占领“人才”这一制高点,实现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刘智广[10](2009)在《泰安市农业综合开发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业综合开发是我国政府支持和保护农业的战略性措施,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的重要保证。泰安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经过20多年的努力,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也创出了“六位一体”等一些成功经验,取得了比较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但在开发观念、投入机制、项目管理、扶持方式、工程管护、协调发展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在新的形势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研究泰安市农业综合开发的历史、现状、经验、问题,对于创新农业综合开发思路、体制和机制,促进新农村建设,实现科学发展,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本文运用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定性与定量分析、文字叙述与图表说明相结合的方法,对泰安市农业综合开发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首先在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对农业综合开发相关理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泰安市农业综合开发的演变历程、发展模式及特点、经验做法及绩效进行了认真分析,然后总结出了泰安市农业综合开发的影响因素,最后对如何加强和改进泰安市农业综合开发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通过调查分析和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是:(1)新形势下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十分重要和紧迫。农业综合开发在稳定增加农业投入中具有引导作用,在确保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中具有支撑作用,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具有促进作用,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保障作用。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危机的新形势下,农业综合开发必须切实改进和加强。(2)泰安市农业综合开发经历了改土增田、增产增收、增收为主、全面协调发展四个阶段,逐步探索形成了“六位一体”开发,实施“六化”互动,建立六项保障,追求开发效益最大化的发展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这些做法值得坚持和推广。(3)泰安市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在自然条件、经济状况、政策环境、实践基础等方面具备有利因素,但也存在诸如开发规模偏小、区域差异较大、资金投向较散、开发标准不够高、建后管护不够到位、产业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等问题和薄弱环节,外部环境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需要学习先进经验,不断克服和改进。(4)国外典型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的实践告诉我们:农业产业化是改造传统农业和实现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农业综合开发必须紧紧围绕农业产业化进行,在纵向上实行产、加、销一体化,在横向上实行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的集约经营,实行产业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产品商业化、管理企业化和服务社会化。(5)针对分析研究的情况,加强和改进泰安市农业综合开发的对策是:确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农业综合开发新思路,建立多元化、综合化的涉农资金投入机制,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抓好土地治理项目和产业化经营项目的有机结合,积极扶持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大对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帮扶力度,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工程管护机制,创新项目和资金管理机制,完善农业综合开发保障体系。

二、管好用好农发资金 着力提升开发效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管好用好农发资金 着力提升开发效益(论文提纲范文)

(1)益阳市赫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相关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图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农业综合开发的概念
        2.1.2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概念
        2.1.3 农业综合开发的方式
        2.1.4 农业综合开发特点
        2.1.5 农业综合开发的作用
    2.2 理论基础
        2.2.1 区域经济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农业产业结构理论
3 益阳市赫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状况
    3.1 区域概况
    3.2 益阳市赫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的历史回顾
    3.3 益阳市赫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模式及特点
        3.3.1 赫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模式
        3.3.2 赫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的特点
    3.4 益阳市赫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经验做法
        3.4.1 多种机制共享发展成果
        3.4.2 多种方式扶持新型经营主体
        3.4.3 多种要素激发融合活力
    3.5 益阳市赫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绩效分析
        3.5.1 益阳赫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投入分析
        3.5.2 益阳赫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产出效益分析
4 益阳市赫山区农业综合开发SWOT分析
    4.1 益阳市赫山区农业综合开发优势
        4.1.1 自然地理得天独厚,农业综合开发区位优势显着
        4.1.2 项目开发区内因地、因时质宜,综合开发特色明显
    4.2 益阳市赫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劣势
        4.2.1 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功能不强
        4.2.2 农业综合开发模式较落后,产业结构单一
        4.2.3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兼顾程度低
        4.2.4 农村专业人才缺乏
        4.2.5 农业基础设施底子薄,亟待完善
        4.2.6 农业科技创新机制力度和动力不足
        4.2.7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完善
    4.3 益阳市赫山区农业综合开发机遇
        4.3.1 各类配套政策出台
        4.3.2 各类资金注入和引进
        4.3.3 加大了对龙头企业的支持和管理力度
    4.4 益阳市赫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面临的威胁
    4.5 益阳市赫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策略
        4.5.1 SWOT分析中的环境因素
        4.5.2 SWOT分析结果
        4.5.3 益阳市赫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策略
5 国内外农业综合开发的实践和启示
    5.1 典型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的启示
        5.1.1 美国农业综合开发的实践
        5.1.2 日本农业综合开发的实践
        5.1.3 德国农业综合开发的实践
        5.1.4 澳大利亚农业综合开发的实践
    5.2 国内农业综合开发的启示
        5.2.1 黑龙江大庆市农业综合开发的实践
        5.2.2 山东省平邑县农业综合开发的实践
    5.3 国内外农业综合开发的启示
        5.3.1 以政府为主导,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
        5.3.2 创新了农业综合开发模式,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5.3.3 夯实农业综合开发的科技教育基础及社会化服务体系
6 推进益阳市赫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的对策
    6.1 加大对新型经营主体的培植力度,发挥其引领带动作用
    6.2 创新农业综合开发模式,实现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6.2.1 创新农业综合开发模式
        6.2.2 各类资源相互统一融合
    6.3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各类农业物质装备
    6.4 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助农业综合开发可持续发展
    6.5 夯实农业科技基础,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6.5.1 创新农业科技管理模式和机制
        6.5.2 实施人才兴农、科技兴农,培育新型职业型农民
        6.5.3 完善产、学、研“一条龙”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6.6 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农业示范区政策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结构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调查研究法
        1.4.3 层次分析法
        1.4.4 德尔菲法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
        1.5.1 “四位一体”的农业示范区目标体系之建造
        1.5.2 农业示范区评价模型之构建
        1.5.3 安徽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之评价研究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乡村振兴战略
        2.1.2 现代农业
        2.1.3 农业示范区
        2.1.4 农业综合开发
        2.1.5 安徽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
    2.2 理论基础
        2.2.1 公共物品理论
        2.2.2 规模经济理论
        2.2.3 资源禀赋理论
        2.2.4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示范区政策框架
    3.1 政策背景
        3.1.1 党的十九大报告和中央一号文件
        3.1.2 中共中央国务院乡村振兴战略规划
        3.1.3 国务院农业现代化规划
        3.1.4 农业部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意见
    3.2 政策目标
        3.2.1 总体目标
        3.2.2 阶段目标
        3.2.3 具体目标
    3.3 政策手段
        3.3.1 产业体系构建
        3.3.2 生产体系构建
        3.3.3 经营体系构建
        3.3.4 保障体系构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农业示范区评价模型构建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4.1.1 科学规范和客观性原则
        4.1.2 系统整体性和层次原则
        4.1.3 适用性与可行性原则
        4.1.4 独立性和可比性原则
    4.2 评价体系的构建
        4.2.1 评价体系的建立
        4.2.2 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4.3 农业示范区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4.3.1 基本原理
        4.3.2 基本流程
    4.4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4.4.1 判断矩阵的确定
        4.4.2 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安徽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实证分析
    5.1 基于FAHP的安徽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总体评价
        5.1.1 一级模糊综合评价
        5.1.2 二级模糊综合评价
        5.1.3 结果量化及分析
        5.1.4 示范区发展总体情况评价
    5.2 安徽省60个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发展水平比较
        5.2.1 安徽省60个示范区总体发展水平得分和排名
        5.2.2 安徽省60个示范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水平得分和排名
        5.2.3 安徽省60个示范区现代农业生产发展水平得分和排名
        5.2.4 安徽省60个示范区现代农业经营发展水平得分和排名
        5.2.5 安徽省60个示范区现代农业服务保障水平得分和排名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高水平示范区建设路径分析
    6.1 农业示范区的产业类型与建设模式
        6.1.1 示范区的四种产业类型
        6.1.2 示范区的两种建设模式
        6.1.3 产业类型和建设模式对发展水平的影响分析
    6.2 高水平示范区发展路径
        6.2.1 政府主导的粮食生产型一庐江郭河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
        6.2.2 市场引致的生态旅游型一南陵大浦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
    6.3 可供借鉴的示范区建设经验
        6.3.1 整合资金用于基础设施投入
        6.3.2 加强研发推广形成科技支撑
        6.3.3 尝试多种形式推进社会化服务
        6.3.4 建立专门机构提供服务保障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问题与建议
    7.1 农业示范区发展面临的问题
        7.1.1 发展不平衡
        7.1.2 财政资金投入不足
        7.1.3 科技投入不合理
        7.1.4 农村金融服务不足
        7.1.5 发展水平缺少评价标准
    7.2 推动农业示范区发展的政策建议
        7.2.1 建立发展模式选择机制
        7.2.2 改进涉农项目资金整合政策
        7.2.3 优化农业科技投入政策
        7.2.4 加大乡村振兴“绿色金融”供给
        7.2.5 改革政策性农业保险体制
        7.2.6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1 安徽省60个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基本情况表
附件2 安徽省60个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产业体系发展调查统计表
附件3 安徽省60个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生产体系发展调查统计表
附件4 安徽省60个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经营体系与服务保障体系发展调查统计表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3)郑州市农业综合开发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及本文创新点
        1.国外研究述评
        2.国内研究述评
        3.本文创新点
一、理论基础
    (一)农业综合开发
        1.农业综合开发的概念
        2.农业综合开发的发展历程
        3.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概念
        4.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类型
        5.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特征
    (二)公共管理相关理论
        1.公共物品概念
        2.公共选择理论
        3.公共支出理论
    (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
        1.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的概念
        2.项目运行管理的模式及特点
        3.资金运行管理的模式及特点
二、郑州市农业综合开发管理的实证分析
    (一)郑州市的农业基本情况
        1.农业生产情况
        2.农村农民情况
        3.管理机构情况
    (二)郑州市农业综合开发管理现状
        1.开发有利条件
        2.项目实施情况
        3.项目效益情况
        4.项目管理情况
        5.资金管理情况
    (三)郑州市农业综合开发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项目可持续发展遇瓶颈
        2.扶持对象发展不够科学
        3.工程管护不够到位
        4.项目管理不够全面
        5.筹资投劳落实困难
三、郑州市农业综合开发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项目开发模式满足不了农业现代化需求
        1.旧项目区改造时限长
        2.项目开发模式陈旧
    (二)政策引导不够到位
        1.项目发展引导不到位
        2.经营主体引导不到位
    (三)管护制度不够健全
        1.管护意识不强
        2.管护责权不一
        3.管理方式陈旧
        4.缺乏考核制度
    (四)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1.政府部门职权交叠
        2.项目规划评审制度不完善
        3.工程监理制度不完善
        4.项目验收制度不完善
    (五)项目投资方式相对单一
四、加强与改进郑州市农业综合开发管理的建议
    (一)创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开发模式
        1.缩短旧项目提质改造年限,提高项目建设投资标准
        2.鼓励先流转后开发,抓好农业农村开发项目的有机结合
        3.集中科技推广资金,提高项目科技含量
    (二)加强农业经营主体和特色产业的政策引导
        1.引导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等的发展
        2.引导特色产业项目的优势发挥
    (三)健全项目管护制度
        1.增强管护意识
        2.落实管护责权
        3.创新管理方式
        4.健全考核制度
    (四)完善农业综合开发管理机制
        1.准确定位政府管理职能
        2.完善项目规划评审制度
        3.完善工程监理制度
        4.完善项目验收制度
    (五)拓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融资渠道
        1.吸引银行贷款,促进产业化发展
        2.引导社会资本,调整产业结构
        3.组建融资担保公司,缓解农业企业融资难题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四川民族地区集中连片特困区搬迁扶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创新与不足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基本框架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的基本框架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梳理及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梳理
        (一)贫困
        (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三)扶贫开发模式比较分析
    二、相关扶贫理论基础
        (一)多维扶贫理论
        (二)赋权扶贫理论
        (三)内源式发展理论
第三章 我国特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的历史演进及新时期的基本态势
    一、我国特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的历史演进
        (一)体制改革推动与间接瞄准扶贫相结合(1978-1985)
        (二)项目开发推动与区域瞄准扶贫相结合(1986-1993)
        (三)多方参与与开放式扶贫相结合(1994-2000)
        (四)科技开发推动与整村推进相结合(2001-2004)
        (五)民族地区针对性扶贫启动阶段(2005-2010)
        (六)集中连片推动与全面治理相结合(2011-至今)
    二、我国新时期扶贫开发的基本态势
        (一)连片特困地区是目前扶贫开发的重点区域
        (二)精准扶贫是提高扶贫效率的有效手段
        (三)开发式综合扶贫是扶贫的重要方式
第四章 四川民族地区集中连片特困区概况及实施搬迁扶贫的现实需求
    一、四川集中连片特困民族地区贫困的现状特点
        (一)贫困地区分布广
        (二)贫困地区自然环境恶劣
        (三)贫困地区自我发展保障能力弱
        (四)贫困人.较分散,主要分布在高山高半山区
    二、实施搬迁扶贫的现实需求
        (一)传统的扶贫方式成本高、难度大、效果差
        (二)实现消除贫困和保护生态的双重目标
        (三)从根本上改变民族特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解决脱贫致富
        (四)有效落实民族政策、促进国家社会和谐稳定
第五章 四川民族地区集中连片特困区搬迁扶贫的做法、主要经验及存在的问题
    一、搬迁扶贫的主要方式
        (一)村内就近安置
        (二)村内集中安置
        (三)跨村插花安置
        (四)跨村集中安置
        (五)城镇化无土安置
    二、取得的成效
        (一)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部分群众脱贫致富
        (二)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明显的改善
        (三)贫困群众自我发展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
        (四)公共服务水平大幅度提升
        (五)扶贫成本和行政管理成本明显降低
    三、主要经验
        (一)政府有序引导
        (二)群众自愿参与
        (三)多元资源整合
        (四)有效促进后续产业发展
        (五)搬迁梯次推进
    四、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政府在对搬迁扶贫的重视上还有待提高
        (二)搬迁扶贫组织分散
        (三)相关资源缺乏有效整合
        (四)扶贫瞄准存在偏差
        (五)搬迁对象的主体参与作用较小
        (六)后续产业培育较困难
        (七)缺乏相关的政策配套
第六章 对策建议与模式改进
    一、对策建议
        (一)针对特殊人.、具体人.构建精准扶贫机制
        (二)探索多渠道资金整合机制和多元投入机制
        (三)建立搬迁扶贫土地供给机制
        (四)搬迁扶贫的项目管理机制创新
        (五)推动搬迁扶贫组织创新
        (六)建立搬迁扶贫的政策协同体系
    二、搬迁扶贫的模式改进与提升
        (一)搬迁扶贫与土地资源跨区置换相结合模式
        (二)搬迁扶贫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模式
        (三)搬迁扶贫与产业发展的双向互动模式
        (四)搬迁扶贫与新型城镇化的联动发展模式
        (五)搬迁扶贫与新村建设的合理结合模式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开拓创新 科学发展 为甘肃省促农增收再做新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一、巩固成绩,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农业综合开发机制
二、开拓创新,科学发展,全面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效益
三、加强合作,扩大影响,积极营造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8)抓住机遇 开拓创新 提升农业综合开发水平(论文提纲范文)

一、充分认识农业综合开发的自有特性和固有优势
    (一) 综合性
    (二) 开放性
    (三) 地域性
    (四) 持续性
二、积极开展农业综合开发机制创新
    (一) 创新投入机制, 稳步扩大开发规模
        1. 进一步完善政府投入农业综合开发的长效机制。
        2. 强化财政引导功能, 培育多元化投入机制。
    (二) 创新开发模式, 大力提升开发成效
        1. 全力落实“两个聚焦”, 大力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
        2. 创新完善两类项目有机结合的开发模式。
        3. 创新完善整合支农资金的开发模式。
        4. 探索扶持农机现代化发展的开发模式。
    (三) 创新管理机制, 提升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9)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导论
    0.1 研究背景及意义
        0.1.1 研究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2 文献综述
        0.2.1 国内有关人才观的研究
        0.2.2 国外有关人才观的研究
    0.3 研究思路与方法
        0.3.1 研究思路
        0.3.2 研究方法
    0.4 主要创新与研究不足
        0.4.1 主要创新
        0.4.2 研究不足
1 人才思想的历史溯源
    1.1 重才思想
    1.2 识才标准
    1.3 辨才方法
    1.4 任才理念
    1.5 用才之道
    1.6 本章小结
2 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基础
    2.1 马克思恩格斯人才思想
        2.1.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需要理论
        2.1.2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本质理论
        2.1.3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
        2.1.4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力资本理论
    2.2 列宁人才思想
        2.2.1 列宁的人才地位论
        2.2.2 列宁的人才培养论
        2.2.3 列宁的人才选拔论
        2.2.4 列宁的人才使用论
    2.3 我国三代领导人人才思想
        2.3.1 毛泽东人才思想
        2.3.2 邓小平人才思想
        2.3.3 江泽民人才思想
    2.4 科学人才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
        2.4.1 科学人才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人才观
        2.4.2 科学人才观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
    2.5 本章小结
3 科学人才观的科学内涵
    3.1 科学人才观的立论基础是“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3.1.1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内涵
        3.1.2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科学人才观的立论基础
    3.2 科学人才观的价值导向是“人人都能成才”
        3.2.1 “人人都能成才”的内涵
        3.2.2 “人人都能成才”是科学人才观的价值导向
    3.3 科学人才观的根本原则是“党管人才”
        3.3.1 “党管人才”的内涵
        3.3.2 “党管人才”是科学人才观的根本原则
    3.4 科学人才观的实践要义是”以用为本”
        3.4.1 “以用为本”的内涵
        3.4.2 “以用为本”是科学人才观的实践要义
    3.5 科学人才观的基本宗旨是“服务发展”
        3.5.1 “服务发展”的内涵
        3.5.2 “服务发展”是科学人才观的基本宗旨
    3.6 本章小结
4 科学人才观的创新理念
    4.1 “重物”更要“重人”
        4.1.1 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大的投入
        4.1.2 人才开发是最具增长潜力的开发
        4.1.3 人才引进是最有价值的引进
    4.2 重“学历、职称”更要重“能力、业绩”
        4.2.1 唯学历、职称论人才是人才观认识上的一大误区
        4.2.2 评价人才应实行能力导向与业绩导向
    4.3 重“所有”更要重“所用”
        4.3.1 倡导不拘一格用人才
        4.3.2 构建“人才使用国际化”的理念
    4.4 重“管理”更要重“服务”
        4.4.1 “服务为先”是现代人才管理的出发点
        4.4.2 “服务人才”是党管人才的落脚点
    4.5 重“有形之手”更要重“无形之手”
        4.5.1 计划和市场是人才资源配置的手段
        4.5.2 加快人才配置的市场化
    4.6 本章小结
5 科学人才观的实践应用
    5.1 人才队伍建设的新举措
        5.1.1 党政人才队伍建设
        5.1.2 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5.1.3 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5.1.4 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5.1.5 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5.1.6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5.2 人才开发机制的新构建
        5.2.1 人才培养机制
        5.2.2 人才评价机制
        5.2.3 人才使用机制
        5.2.4 人才流动机制
        5.2.5 人才激励机制
    5.3 人才发展环境的新营造
        5.3.1 人才创新环境
        5.3.2 人才生态环境
        5.3.3 人才服务环境
    5.4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10)泰安市农业综合开发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S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农业综合开发问题研究现状
        1.2.1 国外农业综合开发问题研究现状
        1.2.2 国内农业综合开发问题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2 农业综合开发的一般理论分析
    2.1 农业综合开发的内涵
    2.2 农业综合开发的特点
    2.3 农业综合开发的基本原则
    2.4 加强农业综合开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3 泰安市农业综合开发状况分析
    3.1 泰安市农业综合开发的历史回顾
    3.2 泰安市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模式及特点
    3.3 泰安市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经验做法
        3.3.1 “六位一体”开发追求最大效益
        3.3.2 实施“六化”互动战略
        3.3.3 建立“六项保障机制”
    3.4 泰安市农业综合开发的绩效分析
4 泰安市农业综合开发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有利因素分析
    4.2 不利因素分析
        4.2.1 自身存在的问题
        4.2.2 外部面临的挑战
5 国外农业综合开发的实践及启示
    5.1 典型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的实践
        5.1.1 美国农业综合开发的实践
        5.1.2 德国农业综合开发的实践
        5.1.3 荷兰农业综合开发的实践
        5.1.4 澳大利亚农业综合开发的实践
    5.2 国外农业综合开发的启示
6 搞好泰安市农业综合开发的对策
    6.1 确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农业综合开发新思路
        6.1.1 确立三个观念
        6.1.2 突出三大重点
        6.1.3 强化三大管理
    6.2 建立多元化、综合化的涉农资金投入机制
    6.3 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
    6.4 抓好土地治理项目和产业化经营项目的有机结合
    6.5 积极扶持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6.6 加大对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帮扶力度
    6.7 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工程管护机制
    6.8 创新项目和资金管理机制
    6.9 完善农业综合开发保障体系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管好用好农发资金 着力提升开发效益(论文参考文献)

  • [1]益阳市赫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问题与对策研究[D]. 聂海澜.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2]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农业示范区政策体系研究[D]. 陈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9(08)
  • [3]郑州市农业综合开发管理研究[D]. 焦国胜.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18(12)
  • [4]四川民族地区集中连片特困区搬迁扶贫研究[D]. 桑晚晴.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2015(03)
  • [5]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主线 努力开创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新局面[J]. 胡静林. 中国财政, 2014(12)
  • [6]开启农牧民致富之门[N]. 马晓艳. 西藏日报(汉), 2014
  • [7]开拓创新 科学发展 为甘肃省促农增收再做新贡献[J]. 石培荣. 财会研究, 2010(19)
  • [8]抓住机遇 开拓创新 提升农业综合开发水平[J]. 张韬. 山西财税, 2010(07)
  • [9]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D]. 胡雪梅. 江西师范大学, 2010(01)
  • [10]泰安市农业综合开发问题研究[D]. 刘智广. 山东农业大学, 2009(02)

标签:;  ;  ;  ;  ;  

管好农业发展资金,努力提高发展效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