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教学策略论文_吴国功

试析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教学策略论文_吴国功

吴国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疏附县第二小学 新疆 疏附 844100)

摘要:作业不是单纯地为掌握知识和技能而设置的练习,而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更喜欢学习数学和数学发展得更好。所以,教师在备课中设计的数学作业要让学生感兴趣,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那么,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如何设置数学作业才更利于学生的数学发展呢?

关键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11-293-01

一、灵活设计课堂练习的内容。

课堂练习的内容灵活了,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趣的练习,能使学生兴趣盎然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能稳定学生的注意力,深化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在设计时,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挖掘习题本身的内在力量,设计游戏、猜谜语、走数学迷宫等活动,开展口头练习、书面练习、实践练习等。可以补充、匹配、补缺、画图等,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让学生“思维”飞起来,只有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才能产生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动机,这时学生即使遇到困难,也会去克服困难,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使练习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认识钟表时,根据儿童已有生活经验,创设了“小滴答”一天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观察“小滴答”一天的作息时间中的钟面有什么特点。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发现钟面上的分针都正指着12,而时针指的数字各不相同。教师继续因势利导,为什么时针指的数字各不相同呢?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这些钟面表示不同的时刻,因此时针指的数字各不相同。教师这时再来点明整点时刻,并再让学生试着说一说整点时刻时针和分针正指着几。学生觉得抽象的数学知识清晰了,而且离自己那么近。

二、课堂练习的生活化转换

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设计的课堂练习题目要尽可能的生活化。生活化不是一项可有可无的要求,而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生活化进程中,每一道问题的设计都能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更乐于投入进去进行探索,也能在探索中真正的有所收获,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笔者曾经为了向学生讲解“等量代换”的相关内容,而将原有的例题转化为学生熟悉的“QQ农场游戏”,在学生熟悉的场景、简单的教学内容等方面,做出判断,以期达到教学的发展。例如“QQ农场里的动物们又在进行玩翘翘板的游戏。2只羊等于1头猪;4头猪等于1头牛;问3头牛相当于多少只羊的重量呢?”对于这一问题显然吸引了学生的关注,引发了学生讨论的乐趣,教师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趁热打铁,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一起计算讨论不同的动物之间如何转化与计算,最终学生计算出结果之后,甚至会有一种玩游戏的痛快之感,在不自觉中激发出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思辨性练习,提高学生的思维灵敏度

在学生解答数学题时,往往会由于知识掌握不完整或审题不清、思维不严密等原因,经常发生错误。所以,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应从学生容易出错或经常出错的知识点入手,设计一些“陷阱”,故意让学生步入歧途,再引导学生共同探讨、辨析,找出错误原因,从而产生防错的“免疫力”,增强问题的思辨能力。例如,学习“平均数”时,学生最难理解的是平均数的概念,且容易与数群中的具体数混淆。因此,为了区别具体数与平均数,教师安排了一道思辨题:“宁波市平均寿命76岁,小强哭着说:‘怎么办,我爷爷已经76岁了!’请小朋友解释小强对于爷爷的担心有没有必要。”这时学生就要用平均数的含义来解释:小强的爷爷不一定在76岁的时候就死去,这里的76岁只是一个平均寿命,并不代表某一个具体的人的寿命。通过讨论,学生明晰了平均数和具体数的区别。因此,设计思辨性的练习,有助于学生明晰概念、理解概念、运用概念。

又如,当要求学生区别分数的两种意义时,可以设计这样的思辨题:“比2千米短1/5千米的是( )千米,比2千米短1/5的是( )千米。”当要求学生细心审题时,可以设计这样的思辨题:“教室的地面要铺地砖,用边长为5分米的地砖需要240块;如果改用边长为3分米的地砖,需要多少块?”当要求学生正确运用运算顺序时,可以设计以下的思辨题:“30-30×6÷90,5×8÷5×8。”当要求学生正确计算结果时,可以设计这样的思辨题:“☆后面藏着几?”

45-8=☆7 32-6=☆6

78-5=☆3 44-7=3☆

34-5=☆9 75-9=6☆

87-6=☆1 64-7=5☆

思辨性练习有多种形式,如判断题、选择题、连线题、解释题等。各种不同题型的训练目标都是一样的,就是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掌握、合理运用数学知识,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敏度。

四、练习题的设计要体现开放性,提高全员的参与度

在关注练习设计趣味性的基础上,我们也要注重练习实体的开放性。例如在学习了“圆柱的知识”后,让学生们小组合作设计包装蛋糕的所需纸盒的面积大小及相应的装饰彩带所需要的长度,团队合作的快乐和实物教学的效应远比单纯让学生去计算一个圆柱表面积来的多。另外,练习的设计亦可扩大主体参与的范围。例如,学生可以在学完新知和进行适宜的练习后,不同的孩子各自出题,家长也可参与探讨,每周出一题,由教师帮助学生收集、梳理、制定复习卷,并写上作者名。学生能从这些练习中感受练习与自我生命的融合,更加愿意去完成这些挑战。这不仅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参与探索新知的兴趣,而且转化学生对练习的情感态度,出现“要我做”变为“我要做”的积极姿态。

新课程理念倡导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是提供给教师进行教学的有效资源,需要教师加工和创造。教师教学中只要不改变教材的编排,教材中的例题和练习是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教师设计灵活性的作业,让学生通过有趣的练习体验成功,使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在作业中得到升华,让思维在作业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论文作者:吴国功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11月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0

标签:;  ;  ;  ;  ;  ;  ;  ;  

试析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教学策略论文_吴国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