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与VD的临床、神经心理、影像学对比研究

AD与VD的临床、神经心理、影像学对比研究

韦云飞[1]2002年在《AD与VD的临床、神经心理、影像学对比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为了解Alzheimer病(AD)与血管性痴呆(VD)在临床表现、认知功能、头颅CT/MRI及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SPECT)的不同表现及特点,以探讨两种疾病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依据。材料与方法:本研究从临床表现、头颅CT/MRI、神经心理测验、头颅SPECT扫描等方面对27例Alzheimer病、26例血管性痴呆及25例健康对照进行研究。结果:①血管性痴呆患者具有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Alzheimer病则无。Alzheimer病的精神症状频率为85.2%,血管性痴呆为46.2%,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显着(P<0.01)。②血管性痴呆在头颅CT (MRI) 上表现为单发或皮质下双侧多发病灶;Alzheimer病则以脑萎缩为主;两者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③Alzheimer病及血管性痴呆两组的智商及记忆商数显着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Alzheimer病的操作智商及短期记忆显着低于血管性痴呆(P<0.05);Alzheimer病的操作智商显着低于语言智商(P<0.05)。④血管性痴呆的脑血流低灌注或缺损灶分布广泛,即皮质及皮质下结构均有。皮层的低灌注或缺损灶呈散在、不对称性分布为主(占59.32%)。而Alzheimer病的脑血流低灌注或缺损灶<WP=6>分布在皮层,以双侧对称出现为主(占68.89%)。⑤Alzheimer病与血管性痴呆神经心理测验结果与脑血流灌注的改变相关。结论:临床表现、神经心理测验、头颅CT/MRI及SPECT扫描对诊断及鉴别诊断Alzheimer病与血管性痴呆有一定价值,这些方法相结合更有助于两者诊断及鉴别诊断。

韦云飞, 刘建荣, 赵伟佳, 梁华忠[2]2003年在《阿尔茨海默病与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神经心理、影像学对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disease,AD)和血管性痴呆(vasculardementia,VD)在临床表现、认知功能、脑CT/MRI及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SPECT)的不同表现及特点。方法从临床表现、脑CT/MRI、神经心理测验、脑SPECT扫描对27例AD、26例VD及25例健康对照进行研究。结果(1)AD的精神症状频率显着高于VD。(2)脑CT/MRI上VD以皮质下双侧多发病灶为主;AD以脑萎缩为着;两者差异显着。(3)AD及VD的认知功能显着降低。(4)VD的脑血流低灌注/缺损灶分布广泛;皮层的病灶以不对称性分布为主。而AD的病灶位于皮层,呈对称分布为主。(5)AD与血管性痴呆神经心理测验结果与脑血流灌注的改变相关。结论临床表现、神经心理测验、脑CT/MRI及SPECT扫描对诊断及鉴别诊断AD与VD有一定价值。

谭纪萍[3]2005年在《老年认知功能障碍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老年认知功能障碍包括轻度认知功能损伤(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和老年期痴呆。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和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 VD)是老年期痴呆的主要类型。血管性危险因素与老年认知功能障碍的具体关系尚不完全清楚,而国内该方面研究较少。本文拟探讨:1.血管性危险因素与MCI、AD、VD的关系;2.颅脑CT所发现的脑血管病变、白质病变、脑萎缩和脑室系统扩大在MCI、AD、VD中的作用。 对象与方法:采用成组比较的病例对照研究,所有研究对象均来源于病例资料完整的解放军总医院门诊和住院的驻京部队离退休干部。对年龄、性别、职业和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认知功能正常老年人(normal cognition, NC)、MCI、临床诊断很可能AD以及很可能VD病人的临床和颅脑CT资料进行分析。 1.颅脑CT分析方法:参考Wahlund等的脑白质病变(White matter lessions, WML)评分方法,将左右半球各分为额区、顶枕区、颞区和幕下进行分区评分,并计算总分。以ImageJ软件辅助测量钩间距、双侧裂宽度、双额纵裂宽度、叁脑室宽度、哈氏值、脑室指数和侧室体部指数。 2.统计方法:采用成组资料的t检验,非参数检验,x~2检验和Fisher精确概率检验,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单因素分析以P<0.017,多因素分析以P<0.05作为差异显着的判定标准。 结果: 1.MCI的危险因素研究:冠心病、脑卒中和贫血病史以及颅脑CT所发现的脑血管病变与MCI显着相关,可能是MCI的危险因素,OR值(95%可信区间:95%CI)依次为2.17(1.17~4.03),2.28(1.26~4.13),4.44(1.75~11.28),6.63(3.16~13.96)。WML、脑萎缩和脑室系统扩大与MCI无显着相关。 2.AD的危险因素研究:冠心病、脑卒中和贫血病史可能是AD的危险

朱宁[4]2006年在《阿尔采默病和血管性痴呆的临床对比研究》文中指出痴呆(dementia)是一种获得性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日常生活、社交和工作能力明显减退。阿尔采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和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老年期痴呆最常见的两种类型,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均有所不同。痴呆发病率和患病率随年龄而增长,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痴呆患病率将快速上升。痴呆的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如何给予痴呆患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缓疾病的进程,减轻家庭和社会的经济和精神负担是我们医务人员努力的方向。 目的:随着对痴呆研究的深入,痴呆的诊断也越来越具有挑战性,当认知功能改变继发于某一明显的全身性疾病时,痴呆的诊断可能比较简单;但如病人并无明显的神经系统损害症状和体征,仅有认知功能改变,或病人合并有某些神经系统损害症状而无特异性时,诊断就变得比较困难。本文通过研究阿尔采默病和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特征,寻找鉴别诊断的有效方法,并对其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进行综述。 材料与方法:本文入选2002年3月-2006年1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

顾建钦[5]2004年在《老年期痴呆的中西医结合施治及康复研究》文中指出痴呆是由于脑功能障碍而产生的获得性智能损害综合症。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老年期痴呆的发病率有升高趋势,已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社会及医学问题,为此,寻求痴呆的治疗,对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尤为重要,在治疗方面,由于痴呆是器质性病变,绝大多数是不可逆的,所以目前尚无满意的疗效,针对痴呆本质上的治疗仍在努力的探索之中,有些原因所致的痴呆试验性药物治疗取得了一些可喜的进展,药物治疗有改善部分症状的作用。与此同时,中医药治疗痴呆具有巨大的潜力,总结和发掘中药的有效成分,建立统一的疗效观察指标和定量疗效评定的药理模型,在攻克痴呆中为人类提供新的希望。因此,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痴呆是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我们探讨了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性痴呆的临床疗效。中医药是我国的瑰宝,在目前老年期痴呆的治疗尚未有特异疗效的情况下,相比之下,中医药在延缓衰老以及衰老相关疾病的防治方面有着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具有潜在的优势和广阔的开发前景。研究发现雌激素对女性认知功能有保护作用,设计了雌激素对女性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对照观察的研究,提出了雌激素配合胆碱酯酶抑制剂治疗女性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可能性,也取得了理想的效果,达到了改善老年期痴呆认知功能的预期目的,为女性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治疗带了了福音。本文通过对痴呆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与康复观察研究,发现其有较好的疗效。总之寻找确切有效的防治方法,改善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以最大程度减少痴呆类疾病所带来的不良后果,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认真研究国内外近期对痴呆的发病机制与治疗研究的基础上,以中西医结合施治与康复为主导思想,运用中医的特点,结合西医的作用,配合康复治疗,对痴呆,尤其是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进行预防、控制与治疗,取得了明显的疗效。首先提出并开展了中药提纯针剂(络泰)治疗老年期痴呆(本文主要指血管性痴呆和阿尔茨海默病痴呆)的疗效研究。不管血管性痴呆还是老年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病),脑血流量的减少可能是共同的病理改变,而络泰的有效成分人参皂苷R1,且其是无菌冻干粉剂,有较高的稳定性。本课题的动物实验表明人参总皂甙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表现在它可扩张血管,增加脑血流量,减轻脑水肿超微结构损伤和降低死亡率。其保护作用与抑制钙积累密切相关。临床应用证明它具有<WP=4>扩张心脑血管,增加心脑血管流量,改善心脑微循环,并对脑缺血后海马CAI区(与学习和记忆有关)的迟发性神经元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且又抗炎作用和雌激素样作用, 临床实践证明,人参皂苷具有与雌激素相似的改善记忆和神经保护作用。雌激素参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调节,内源性雌激素是Alzheimer Disease(AD), 的保护因素,雌激素替代治疗对AD的预防和治疗有益。因此,人参皂苷作为具有雌激素样作用的中药,可以作为雌激素的替代品,对于AD的防治具有重 要意义。在动物衰老过程中,钙代谢平衡失调造成神经元中游离钙超负荷,使神经元可塑性减低,从而发生记忆障碍。李麟仙研究表明,同样人参皂苷的益智作用机制之一即它的有效成分中的Rb1能够降低细胞内钙的浓度及钙蛋白的活性。缩小脑梗死范围,从而有抗AD和Vascular Dementia(VD)作用。其次,研究了中草药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效果,方药组成为:黄芪、红花、枸杞子、五味子、赤芍、川芎、红花、当归、地龙。方中黄芪、红花、枸杞子、五味子可益气补肾,填精生髓;赤芍、川芎、红花、当归活血化瘀,地龙疏通经络。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黄芪、五味子、枸杞子对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能改善人的智能活动;当归、川芎、赤芍、红花、五味子、黄柏均有不同程度的钙通道阻滞作用,可明显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循环,清除自由基。地龙,赤芍含有纤维蛋白溶解酶激活物,有溶栓作用,绞股蓝抗衰老。所以以上诸药配伍可以提高患者血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降低过氧化脂质,抗自由基损伤,改善脑微循环,促进神经细胞功能恢复,并对脑缺血后海马CAI区(与学习和记忆有关)的迟发性神经元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进一步延缓了痴呆的发生,为众多的血管性痴呆患者提供了价廉的治疗渠道。第叁,提出并开展了从中草药千层塔中的提取物—石杉碱甲(胆碱酯酶抑制剂)配合雌激素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可行性,这和美国Research Nurse Coordinator Alzheimer's Disease Research Center(Houston 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目前几个重点研究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机构,观察雌激素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几乎同步进行。流行病学证明,女性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率远远高于男性,其可能的原因之一是因为雌激素水平的下降有关。雌激素对认知等有保护作用已达共识,本课题的研究表明:雌激素配合石杉碱甲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对其认知功能等有保护作用,并且可加强石杉碱甲的疗效,为女性阿尔茨海默病的预防及治疗带来了希望。同时还小样本的采用了安理申配合雌激素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试验,取得了和国外同类研究的一致性。康复研究在老年期痴呆的治疗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痴呆是一种慢性疾病<WP=5>且社会生活功能缺损日益加重,需要对其进行照料,而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多数患者是在家庭内被照料,照料负担极?

吴平[6]2009年在《ApoE基因多态性和cav-1基因上游PPC长度多态性与AD、MCI和VD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痴呆是严重危害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发展,由痴呆造成的社会和经济负担会日益沉重。加快对痴呆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和药物开发刻不容缓。AD作为痴呆最主要的类型,目前取得的最大进展是对淀粉样蛋白级联反应在AD病理机制中作用的认识,而这来源于AD的3种致病性基因突变的发现。实际上,基因突变导致的AD仅占AD患者的一小部分,目前绝大部分的研究集中在AD的易感基因领域,由此而推及到其他类型的认知损害性疾病,如MCI和VD等。目前ApoEε4是唯一得到一致认同的AD风险基因,但是ε2与AD以及ApoE基因多态性与MCI和VD的相关性有待进一步证实,需要不同地区、不同种族的大样本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本研究在中国南方汉族人群中对ApoE基因多态性以及一种新的AD候选基因,即cav-1基因上游PPC的长度多态性与AD、MCI和VD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第一部分ApoE基因多态性与AD的相关性研究目的:观察ApoE的ε2、ε4等位基因和携带ε2、ε4的基因型与AD及其不同亚型的相关性,并探讨其对AD发病年龄的影响以及在不同年龄段对于AD患病风险的影响。方法:采用酚-氯仿法提取260例AD患者和286例正常对照者的外周血DNA,以扩增抗拒突变系统法检测ApoE基因多态性,在AD和NC组间进行病例对照研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平衡混杂因素,观察ApoE基因多态性和AD的关系。结果:在AD、LOAD和EOAD组,ε2等位基因和ε2(+)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均显着低于相应的对照组(P<0.05);而ε4等位基因和ε4(+)基因型的频率则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在AD组,以ε3ε3基因型为参照,经Logistic回归分析平衡其他混杂因素,结果显示ε3ε4(P=0.000,OR=3.104,95%CI=2.031~4.745)和ε4ε4(P=0.000,OR=24.120,95%CI=5.567~104.512)显着增加AD的患病风险。ε4(+)基因型与AD患病呈显着正相关(P=0.000,OR=3.630,95%CI=2.425~5.424),而携带ε2能显着降低AD的患病风险(P=0.046,OR=0.502,95%CI=0.255~0.988)。分层分析发现,ε2(+)基因型的作用仅见于女性和家族史(-)者;而ε4(+)基因型的作用可见于各个亚组。携带ε2或ε4对AD的发病年龄均无显着性影响(P>0.05)。随着ε2拷贝数的增加,AD的患病率逐渐下降,但发病年龄无显着变化(P>0.05);而ε4拷贝数的增加则显着提高了AD的患病率,但对发病年龄也没有显着影响(P>0.05)。在LOAD组,ε2ε3基因型可以降低LOAD的患病风险(P=0.043,OR=0.358,95%CI=0.133~0.966),而ε3ε4(P=0.000,OR=3.727,95%CI=2.101~6.610)和ε4ε4(P=0.000,OR=39.587,95%CI=5.039~311.017)增加LOAD的风险。ε2(+)基因型携带者LOAD的患病风险是ε3ε3携带者的36.4%(P=0.033,OR=0.364,95%CI=0.144~0.920),而携带ε4患LOAD的风险是ε3ε3携带者的4.565倍(P=0.000,OR=4.565,95%CI=2.651~7.861)。分层分析发现,ε2(+)基因型的作用仅见于女性,但在家族史(-)者也存在降低LOAD风险的趋势(P=0.051);ε4(+)基因型在各个亚组均增加LOAD的易感性。携带ε2的LOAD患者的发病年龄在女性亚组高于非携带者,而ε4携带者的发病年龄在女性和家族史(-)亚组明显低于非携带者。ε2拷贝数的增加使LOAD的患病率逐渐下降,发病年龄显着提高。而ε4拷贝数的增加则显着增加了LOAD的患病率,且明显降低了LOAD的发病年龄。在EOAD组,ε3ε4(P=0.004,OR=2.613,95%CI=1.362~5.012)和ε4ε4(P=0.010,OR=15.866,95%CI=1.911~131.735)显着增加EOAD的易感性。ε2(+)基因型与EOAD的患病风险无显着相关性(P=0.458),而ε4携带者患EOAD的风险是ε3ε3携带者的2.912倍(P=0.001,OR=2.912,95%CI=1.565~5.420)。分层分析发现,ε4(+)基因型的作用主要见于女性和家族史(-)者。携带ε2或ε4对EOAD的发病年龄均无显着性影响(P>0.05)。ε4拷贝数的增加则显着提高了EOAD的患病率,但对EOAD的发病年龄没有显着影响(P>0.05)。按年龄进行细化分层发现,ApoEε2和ε4均在66-70岁年龄段对AD的患病风险施加最显着的影响。结论:ApoEε4是AD(包括LOAD和EOAD)的危险因素,能以剂量依赖的方式增加患病风险,并能以剂量依赖的方式降低LOAD的发病年龄。ApoEε2是LOAD而非EOAD的保护性因素,可以提高LOAD的发病年龄。ApoEε2和ε4对AD的影响是年龄依赖性的,并受性别因素的影响。第二部分cav-1基因上游PPC长度多态性与AD的相关性研究目的:观察cav-1基因上游PPC长度多态性在汉族AD患者和正常对照者中的分布情况,以及和AD及其亚型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检测257例AD患者和279例正常对照者cav-1基因上游PPC长度多态性,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观察其与AD的相关性。结果:在AD和NC组中共检测到12种不同长度的等位片断,呈近似正态分布。S、L等位片断和携带S、L片段的基因型以及等长基因型均不影响AD的患病风险,也不影响AD的发病年龄。以M/M基因型为参照,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M/L基因型可以显着增加LOAD的患病风险(P=0.043,OR=2.196,95%CI=1.025~4.702)。分层分析发现,携带L等位片断使男性患LOAD的风险增加(P=0.007,OR=6.481,95%CI=1.685~24.935),并可以降低非ε4携带者患LOAD的发病年龄(P=0.035)。在EOAD组,携带S等位片断使女性的患病风险增加(P=0.013,OR=5.342,95%CI=1.426~20.004),而等长基因型则增加了男性患EOAD的风险(P=0.038,OR=4.400,95%CI=1.082~1 7.884)。对LOAD和EOAD组进行比较发现,L(+)基因型在男性LOAD组的分布频率明显高于EOAD组(x~2=3.979,P=0.046);而S(+)基因型(x~2=5.358,P=0.021)在女性EOAD组的分布频率显着高于LOAD组。按年龄进行细化分层发现,PPC基因型对AD的影响具有年龄依赖性。结论:cav-1基因上游PPC-L等位片断是男性患LOAD的危险因素,而S等位片断是女性患EOAD的危险因素。等长基因型增加男性患EOAD的风险。L(+)基因型可以降低非ε4携带者患LOAD的发病年龄。PPC基因型对AD的影响具有年龄依赖性。LOAD和EOAD在遗传性易感因素方面可能存在差异。第叁部分ApoE基因多态性和cav-1基因上游PPC长度多态性与MCI的相关性研究目的:观察cav-1基因上游PPC长度多态性在MCI患者中的分布,以及ApoE基因多态性和PPC长度多态性与MCI的相关性。方法:分别应用扩增抗拒突变系统法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检测96例MCI患者和286例正常对照者的ApoE基因多态性和PPC长度多态性,采用病例对照和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观察其与MCI的相关性。结果:ε2在MCI和NC组间无明显差异(P=0.306),而ε4在MCI组的分布显着高于NC组(x~2=22.572,P=0.000)。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ε3ε4(P=0.041,OR=1.865,95%CI=1.025~3.393)和ε4ε4(P=0.007,OR=10.388,95%CI=1.870~57.705)显着增加MCI的患病风险。ε4(+)基因型与MCI的患病风险呈显着正相关(P=0.05,OR=2.241,95%CI=1.283~3.914),而携带ε2不影响MCI的患病风险(P=0.614)。分层分析显示,ε4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女性和家族史(-)者。ApoE基因多态性不影响MCI的发病年龄。与AD组比较发现,ε2(+)基因型在MCI组的分布频率显着增高(x~2=6.040,P=0.014);而ε4(+)基因型在两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116)。在非ε4携带者中,MCI组L等位基因和L(+)基因型的分布频率高于NC组,经Logistic回归分析证明,携带L等位片段增加非ε4携带者患MCI的风险(P=0.032,OR=2.410,95%CI=1.080~5.379)。PPC长度多态性不影响MCI的发病年龄,在AD和MCI组间无差异。结论:ApoEε4是MCI的危险因素,但不影响MCI的发病年龄。ε4的作用受性别影响,在女性作用显着。ε2在MCI组的分布频率显着低于AD组。cav-1基因上游PPC-L等位片断是非ε4携带者患MCI的危险因素。第四部分ApoE基因多态性和cav-1基因上游PPC长度多态性与VD的相关性研究目的:观察cav-1基因上游PPC长度多态性在VD患者中的分布,以及ApoE基因多态性和PPC长度多态性与VD的相关性。方法:分别应用扩增抗拒突变系统法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检测54例VD患者和60例正常对照者的ApoE基因多态性和PPC长度多态性,采用病例对照和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观察其与VD的相关性。结果:ε2、ε4等位基因和携带ε2、ε4的基因型在VD和NC组间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与AD组相比,ε4(+)基因型在AD组的分布频率显着高于VD组(x~2=8.884,P=0.003)。PPC长度多态性在VD与NC、VD与AD组间均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ApoE基因多态性和PPC长度多态性均不影响VD的患病风险。

朱丹[7]2012年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与阿尔茨海默病脑磁共振成像对比研究》文中提出阿尔茨海默病(AD)俗称老年性痴呆,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近年来,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随着国内社会老龄化的进展,AD的患病人群也在不断增加,需要引起广泛的重视。AD以记忆功能和认知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具有起病缓慢,前期症状不明显等特点,这对临床疾病的早期诊断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尽管在1907年就有学者对AD的发病进行了描述,但时至今日,对于AD的发病机制仍没有一个足够的认识,使得临床在AD的诊断及其治疗进展上也步履维艰。目前,临床对于AD确诊仍然是依靠临床表现症状和神经心理学评分,由于AD症状出现较晚,前期多得不到重视,故临床确诊的AD多数为中晚期病人。而在病理解剖中发现,AD病人前期通常会出现脑萎缩的征象,尤其是海马萎缩更为明显。本研究在进行颅脑MRI扫描来观察和测定AD病人的大脑及海马区的改变中,试图通过与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对比,来发现早期AD患者的颅脑特异性改变,以期达到早期诊断AD的目的。

邢秋泓[8]2013年在《军队离退休干部老年期痴呆临床特点的初步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和目的:痴呆是一种以认知功能缺损为核心症状的获得性智能损害综合征。随着人口的老龄化,痴呆已经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和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 VD)为痴呆的主要类型。胆碱酯酶抑制剂(Acetylcholinesterase Inhibitor, AchEI)和NMDA受体拮抗剂(N-methyl-D-aspartic Acid Receptor Antagonist, NMDARA)是仅有的获得各国指南一致推荐的抗痴呆药物。循证医学证据显示其可改善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精神行为症状(Behaviou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BPSD)。但在自然诊疗状态下抗痴呆药物是否能够获得与随机对照研究中一致的结果?相关的研究报道并不多见。其次,对于痴呆的BPSD在非药物治疗和抗痴呆治疗无效时,往往会给予镇静催眠药、抗焦虑抑郁药和抗精神病药物进行症状性治疗。但是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ood and DrugAdministration, FDA)多次警示,抗精神病药可增加猝死、脑血管事件以及增加认知功能下降的风险。因此,为了探讨自然状态下抗痴呆药物的效果,评价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衰退情况,分析抗精神病药对痴呆患者生存状态的影响,本课题以军队离退休干部中自然诊疗状态下的痴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初步探讨。材料和方法:选取我院近五年内就诊过或十年内曾重复进行神经心理量表检查的患者共275人为对象,其中AD组131人,VD组44人,轻度认知功能损伤(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组20人,正常组36人,其它认知功能损害(OtherCognitive Impairment, OCI)组44人。查阅所有患者的痴呆发病时间、诊断时间、死亡时间、服用抗痴呆药物和抗精神病药物等信息。使用协方差分析检验心理量表分数的年变化量。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心理量表分数变化的影响因素。评价患者结局及影响因素的分析采用生存分析。统计采用SPSS13.0软件,P<0.05有显着性差异。结果:1.全组死亡68人(24.7%),失访11人(4.0%),仍存活196人(71.3%)。8.4%的AD患者和15.9%的VD患者未服用任何AchEI和NMDARA药物。MCI患者85%在服用抗痴呆药物,正常组中有30.6%也在服用抗痴呆药物。AD组47.3%服用抗精神病药,VD组为36.4%,联合服用两类以上的镇静催眠药,抗焦虑抑郁药和抗精神病药者在AD组为46.6%,VD组为38.6%,MCI和正常组分别为30%,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易激惹、淡漠和睡眠障碍是痴呆患者最主要的精神行为异常。2.183人接受过2-6次不等的认知功能随访检查。协方差分析显示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分数衰退在AD组平均为1.86分/年,VD组平均为1.50分/年,均低于不治疗状态下每年下降3分的预期。其中服用AchEI与AD组MMSE分数的衰退为负相关关系(β=-0.190,p=0.049)。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 ADL)分数增长在AD组平均为2.79分/年,VD组平均为3.86分/年。3. AD组平均生存时间14.7年,VD组平均生存时间10.8年。AD组达到MMSE≤15分平均时间62个月,中位时间44个月; VD组达到MMSE≤15分平均时间73个月,中位时间62个月。采用Kaplan-Meier方法分析不同认知损伤组、服用抗精神病药、服用抗痴呆药物对生存时间和痴呆加重的影响,经Log Rank检验结果均无显着性意义。结论:1.服用抗痴呆药物,尤其是AchEI,可以减缓AD和VD患者MMSE的衰退速度。2.痴呆类型、抗精神病药、抗痴呆药物对AD和VD的生存时间和痴呆加重无显着性影响。

王芗斌[9]2007年在《血管性痴呆认知障碍的评价及其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血管性痴呆是老年期痴呆的一种主要类型,认知障碍是其核心症状。对认知障碍的早期筛查和诊断,对VD早期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尽管与VD的筛查和诊断相关的量表很多,但临床很难统一,且很少考虑临床患者的接受程度,有必要从VD的特点出发,选择相关且便于临床推广应用的量表,为今后开展大样本、多中心的研究提供简便实用的检测工具。中医对VD的病因病机论述古已有之,同时中医药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但是中医药研究在许多方面还有待深化,如证候表现的众多症状未做相关性分析,与具体疾病结合的程度较低,缺乏采用多种客观指标进行较全面系统的研究,对重点指标认知障碍的评价不够,使证候本质的把握存在一定的困难,难以体现其临床优势。因此需要制定既能客观反映中医药疗效和治疗特色,又符合VD特点的临床评价体系。除了认知量表之外,目前临床还常结合神经生理学,主要是ERP-P300的检测及神经影像学中的脑萎缩指标,从脑功能、认知科学研究的层次,对VD认知障碍进行评价。探讨这些评测方法对VD诊断的意义,有助于揭示VD发生发展的规律,为临床提供科学依据。而这些方法是否也能作为证候的辨证依掘,与中医辨证相互补充,取长补短,既体现中医特色,又能对VD的核心症状进行主客观的综合评价。通过探索各种认知评价方法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有助于深入认识VD的发病机制和规律,以期为今后开展中医药对认知损害的早期干预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根据临床痴呆量表选择四组实验对象,共101例,分别为认知正常组(NC)25例、血管性认知损害未达痴呆诊断组(VCIND)27例、轻度VD组(VD1)26例和中度VD(VD2)组23例。各组均分别进行神经心理学量表评测、ERP-P300检测、CT检查脑萎缩相关指标和中医辨证分型。研究各部分指标与认知障碍的相关性,以及对VD判别和中医证候判别的意义。结果:(1)与认知正常组相比,脑卒中组存在延迟记忆、执行功能、视空间方面的认知障碍,痴呆组则有广泛的认知损害,除上述方面更突出外,还涉及定向力、计算力、语言能力、即刻记忆等,且随着痴呆程度加重而加重。(2)ERP-P300的P3潜伏期在卒中组即比认知正常组明显延长(385.64±33.69 ms),N2潜伏期则在痴呆组中显着延长(VD1组309.62±36.77 ms),且与认知障碍程度相关。但P3波幅未显示明显差异。(3)VD存在明显的脑萎缩(如哈氏值、侧脑室体部指数、侧脑室体部宽度指数和叁脑室宽度等)和白质疏松,且与认知障碍程度相关。(4)中医证候诊断中,脑卒中组的肾精亏虚证候比认知正常组明显,轻度VD组的痰浊阻窍证候比脑卒中组和认知正常组明显,中度VD组的瘀血阻络证候比其他3组明显。肾精亏虚、痰浊阻窍、瘀血阻络证候均与各认知量表得分、痴呆程度、白质密度、脑萎缩指标均相关,尤以瘀血阻络证候明显。P3潜伏期与肾精亏虚和瘀血阻络证候呈显着正相关,P3波幅与痰浊阻窍和腑滞浊留证候相关。(5)认知量表中的CLOX2和IQCODE及MMSE中的定向力、计算力、延迟记忆和空间结构能力四个部分;ERP的P3潜伏期、CT检测得出的前角指数和中医证候中的痰浊阻窍、瘀血阻络和气血亏虚证候对VD的判别有意义。不同指标对不同证候的判别有意义。结论:(1)所选择的神经心理学量表具有较好的接受度,便于在临床推广使用。结合应用可以弥补彼此的不足,具有较好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能综合反应VD的广泛认知损害,提高对VD早期诊断的效度和广度。(2)所选择的认知量表的组合能够很好地区分痴呆和非痴呆,还可为判断痴呆严重程度提供参考。VD的认知障碍损害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活动能力。情志因素影响认知功能及生活能力。临床筛查可能可以选择反映计算力、延迟记忆和空间结构能力的相关量表,同时可能以MMSE各部分得分为依据,结合知情者问卷能更客观地反映认知障碍的。(3)P3潜伏期对认知损害敏感,且与痴呆程度密切相关,随认知功能障碍程度加重而延长,ERP-P300可以作为判断大脑高级功能的一个客观指标。但对痴呆类型的鉴别可能缺乏特异性,临床用于VD的早期诊断还应结合神经心理学量表检查和HIS才更有针对性,与量表的配合应用可以共同作为临床治疗VD的疗效指标之一。(4)VD的脑萎缩主要表现在中央性萎缩,前角指数可能对区分认知正常和VD有意义,脑室指数则可能对区分脑梗死和VD有意义,白质疏松和脑萎缩随着VD程度的加重而加重。脑萎缩,尤其是半球深部的白质萎缩对认知功能有广泛影响,包括记忆力、注意力、执行能力等。脑萎缩指标均与ERP中的P3潜伏期显着相关,两者在反映认知障碍方面具有一致性,结合应用可以在时间和空间的不同维度上研究认知障碍的原因和本质,为认知障碍的临床干预提供更好的基础。(5)肾精亏虚、痰浊阻窍、瘀血阻络和气血亏虚证候对认知障碍有广泛影响,是VD的主要证候表现,且前叁个证候之间亦相互影响,瘀血阻络证候对认知障碍的影响最广泛。痰浊阻窍、瘀血阻络和气血亏虚证候对VD诊断有意义。肾精亏虚在认知正常的老年人中即存在,随着痴呆程度的加重,体现本虚标实的典型证候,本虚以肾精亏虚和气血亏虚加重,标实先是痰浊阻窍,后是瘀血阻络证候逐渐明显。在认知损害方面,标实的影响可能比本虚更大。结合认知量表和证候诊断,可能对预测认知损害的变化有帮助。各指标对证型的诊断能提供相关的依据,可以作为今后证型分析的参考,提高辨证的准确性和客观性。由于研究结果集中在上述几个证型,今后可能可以对本地域VD的辨证量表进行修订和补充,如某些部分进行细化和量化,对证型进行精简和统一,补充和完善等,集中研究重点证型的特点和影响,深入进行证候的相关与判别分析有助于研究证本质涉及的功能网络和调控中心。而对这些证型提早进行干预可能有利于VD的防治。

原铁铮[10]2009年在《阿尔茨海默病与血管性痴呆的血脂水平及CRP变化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临床资料归纳分析,总结出血脂,CRP变化与AD、VD发病的关系.方法:通过问卷,测量表统计结果,依据目前临床国际诊断标准,即AD的诊断采用美国国立精神病、语言交流障碍与卒中研究所–阿尔茨海默病和相关疾病学会( NINCDS–ADRDA)标准。VD诊断采用美国精神病学会的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DSM–Ⅳ)标准。将筛选出的研究对象分为AD组32人、VD组42人、对照组50人(同年龄的健康老人);利用“酶动力学法”分别检测每人的血脂和血清CRP水平,与对照组比较AD组、VD组血脂和血清CRP的变化,总结分析血脂、CRP变化与AD、VD发病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D组、VD组病人血中TC、TG和LDL-C水平及CRP含量均明显增高,P<0.05,统计学差异显着。结论:血中胆固醇增高,甘油叁酯,低密度脂蛋白增高以及CRP含量增高与AD、VD发病关系密切,高脂血症和血CRP增高可能成为AD及VD的易患因素。

参考文献:

[1]. AD与VD的临床、神经心理、影像学对比研究[D]. 韦云飞. 广西医科大学. 2002

[2]. 阿尔茨海默病与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神经心理、影像学对比[J]. 韦云飞, 刘建荣, 赵伟佳, 梁华忠. 中国临床康复. 2003

[3]. 老年认知功能障碍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D]. 谭纪萍.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2005

[4]. 阿尔采默病和血管性痴呆的临床对比研究[D]. 朱宁. 郑州大学. 2006

[5]. 老年期痴呆的中西医结合施治及康复研究[D]. 顾建钦. 华中科技大学. 2004

[6]. ApoE基因多态性和cav-1基因上游PPC长度多态性与AD、MCI和VD的相关性研究[D]. 吴平. 复旦大学. 2009

[7].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与阿尔茨海默病脑磁共振成像对比研究[D]. 朱丹. 吉林大学. 2012

[8]. 军队离退休干部老年期痴呆临床特点的初步分析[D]. 邢秋泓.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3

[9]. 血管性痴呆认知障碍的评价及其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D]. 王芗斌. 福建中医学院. 2007

[10]. 阿尔茨海默病与血管性痴呆的血脂水平及CRP变化分析[D]. 原铁铮. 吉林大学. 2009

标签:;  ;  ;  ;  ;  ;  

AD与VD的临床、神经心理、影像学对比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