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林乐舞起源探析_文化论文

桑林乐舞探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乐舞论文,桑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笔者在阅读先秦文献时,屡见“桑林”一语,意义颇让人迷惑。《左传》杜预注:“桑林,殷天子乐名。”司马彪《庄子注》:“桑林,汤乐名。”崔譔注:“桑林,宋乐舞名。”而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认为桑林为《大濩》乐的别名。诸说不尽相同。考查近人研究现状,笔者见到高亨等学者在著述中作过一些扼要的论述。如高亨《上古乐曲的探索》中,推测《桑林》乐舞是商代《大濩》乐曲的别名[1];李纯一《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中,推测《桑林》乐舞是商族图腾乐舞的延续,并且很可能后来又陆续添进商族新的历史内容[2];吴钊、刘东升《中国音乐史略》中,指出《桑林》是祭祀先妣简狄的图腾乐舞,《大濩》是赞颂汤代夏立商的武舞[3];朱志荣《商代审美意识研究》一书中,明确指出《桑林》乐舞是商朝最重要的祭祀乐舞,是商裔祭祀其玄鸟图腾和先妣简狄的,同时也指出《大濩》是歌颂汤的开国功勋的乐舞[4]。

那么,《桑林》是商汤时代出现的乐舞吗?它是《大濩》乐舞的别名吗?《桑林》乐舞到底表现了什么内容及有何文化意义?

为了探讨方便,兹将几则有关“桑林”的史料摘录如下:

《墨子·明鬼》:“燕之有祖泽,当齐之社稷也,宋之桑林,楚之有云梦也。此会男女之所属而观也。”[5]

《庄子·养生主》:“庖丁为文惠王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6]

《左传·襄公十年》:“宋公享晋侯于楚丘,请以《桑林》。荀辞。荀偃、士丐曰:‘诸侯宋、鲁,于是观礼。鲁有缔乐,宾祭用之。宋以《桑林》享君,不亦可乎?’舞,师题以旌复。晋侯惧而退入于房。去旌,卒享而还。及著雍,疾。卜‘桑林’见。”[7]

《吕氏春秋·顺民》:“昔者汤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曰:‘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无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于是剪其发,砺其手,以身为牺牲,用祈福于上帝,民乃甚说,雨乃大至。则汤达乎鬼神之化,人事之传也。”[8]

《通鉴大纪》:汤时,天下大旱,汤为拯救旱情,乘着素车白马,穿上麻布粗衣,身披茅草,奔往氏族的祭地桑林,以自己的身体作祭品,向上天祈祷求雨。天神被汤的虔诚所打动,沛然下雨。秋收时庄稼大熟,普天下无不欢欣,于是就创作了桑林之乐,取名《大濩》[9]。

综合以上几则史料可以得知,“桑林”一语主要有两种含义:一是地名。或指祭祀求雨的场所,或指会男女之地。二是乐舞名。目的是用来娱神或娱人。

人类的生产活动,应该包含两个内容:一是生产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二是生殖后代,繁衍种族。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的生活环境艰苦、恶劣,维持生命,延续后代,面临着十分严峻的考验。人类渴求人丁兴旺,种族繁盛,但他们对人类的生理现象并不了解,于是就产生了生育信仰。

生育信仰,是远古时代人们对生育现象不理解而产生的对自身生育、繁衍行为对象的崇拜及其相关的仪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自身认识的深化,生育信仰的内容和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形成了多种崇拜合成的民间信仰,如女性生殖崇拜、图腾崇拜、男性生殖崇拜、生殖神崇拜,甚至还包括求育巫术、禁忌等等,流传至今。各种崇拜产生的时间和地点不同,反映出的思维内容和要求却是一样的,它们都是对生育现象的唯心解释,都是祈求繁衍和促进人口的增殖。

据考古界定,女性生殖崇拜大约产生于母系社会的初期与中期,兴盛于母系社会的中晚期[10]。我国著名的民族学家杨堃教授指出:“母性崇拜是指对妇女生殖器的崇拜,但也包括对妇女生育结果的崇拜。”[11]

依据考古学家和民族民俗学家的研究资料,笔者认为:中国氏族社会确实有过以桑叶或其他花卉象征女性生殖器官的生殖崇拜。桑林不仅是远古先民生殖崇拜的场所,而且是生殖崇拜的对象。在举行桑林之祭的祭仪之时,生殖崇拜的乐舞也会同步产生,表现生殖崇拜内容的乐舞,才是“桑林”乐舞的本义。换句话说,在祭仪之时,有“桑林”之类的乐舞表演活动。主要理由如下:

其一,河姆渡的“叶形”刻画纹,庙底沟的“叶形圆点”纹,甘肃和青海马家窑文化的“叶形”纹等[12]211,233,犹如桑叶,具有模拟女性生殖器官的性质。

其二,考古资料表明,自原始社会始,历史上就存在桑林乐舞的表演活动。在我国的考古学报告中,有不少表现原始社会的“会男女”之图。如1987年在新疆呼图壁县康家石门子发现一处岩画,刻有男女人物一百多,清楚显示了生殖器官,甚至有表现交媾等现象,有不少人作舞蹈表演模样。此外,在我国的云南及越南、蒙古均发现有类似的会男女图样。从图上看,犹如“桑林”之祭的乐舞活动。另外,在四川成都发现的汉代画像砖,有会男女图像,其中有一块画像砖,背景是一片桑林,果实成熟,男女作交媾状,众人手舞足蹈[13]。此乐舞应是桑林乐舞的延续。

其三,根据民族学和民俗学的调查材料表明,当今表演的“桑林”乐舞,的确是表现生殖崇拜的乐舞。如新疆的和田地区某处的维吾尔族妇女,祈求生育时,去祭拜一棵大桑树,祭毕,摘食桑叶。其俗延续到现在[12]233。云南大理白族有“逛桑林”(也称绕山林、绕三灵)活动。历史上,其春耕前有祈雨祷丰的宗教祭仪。扬琼在《滇中琐记》中记载:“大理有绕山林会,每岁季春下(四月二十五日)男妇分集,殆千万人,十百名为群,群各有巫觋领之。相传起子南诏,数千百年不能禁止。盖惑于巫言,祈子嗣,禳灾病”[14]。可见,在逛桑林活动中,人们载歌载舞,目的是祈求子孙繁衍、人丁兴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其四,可从先秦的典籍或诗集中得到印证。“桑林”乃会男女之所也。

《诗经·隰桑》:“隰桑有阿,其叶有难。既见君子,其乐如何?”是写一女子幻想在“桑林”活动中,见到如意郎君后男欢女爱的情景。

《诗经·桑中》:“美孟美矣,期我乎桑中。”是以男子的口吻写桑林之祭时男女欢乐的场景。

《楚辞·天问》:“焉得彼涂山女,而通之于台桑?”郭沫若以为禹与涂山女野合成婚,所以他对“通之于台桑”的解释是在台桑与她野合。笔者认为,台桑即桑台,指社坛附近的桑林,是远古先民生殖崇拜的场所。禹作为巫坛领袖,举行“通之于台桑”的“桑林”之祭也定在情理之中。要不然,怎会流传“巫多禹步”之说呢?

其五,孔子删诗不删情诗。孔子很懂得婚姻是“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颇有文化意识的。传说孔子本人虽是“野合”而生,但并未遭受后来私生子那样的歧视,因为这种“野合”发生在社会允许的时间和场合——春社中。所以干宝说孔子生于“空桑”,应是桑林之会中[15]。

其六,据民俗学家和考古学家的研究表明,以鱼象征女阴的先民举行“鱼祭”,跳鱼舞。以蛙象征子宫的先民举行“蛙祭”,跳蛙舞,同理,以桑叶象征女阴的先民举行“桑林”之祭,亦应跳“桑林”乐舞。

由于中国远古先民崇拜女阴的“桑林”之祭是在树林中举行,这处所因而称之为“丛”。由于祭拜女阴的象征物要积土为坛,这类处所故又叫做“社”。“社”从示从土,“土”为社的本字,甲骨文中该字的形象似地面上堆土为祭坛状。不仅如此,在初民的思维中,认为孩子是自女性身体中生长出来的,如同田野、平原、大地生长出草木一般。他们祈愿女性具有旺盛的自我生长能力,后来推土而成之“社”,演化为土地神,大地所生之“稷”演化成谷神,“社”与“稷”又联系在一起,称作“社稷”。正与《墨子·明鬼》所记“燕之祖泽,当齐之社稷,宋之桑林,楚之云梦也”的内容相一致。同理,“祖泽”、“云梦”也是指生殖祭祀的场所。由此说明,燕举行生殖祭礼的地点是在祖泽,齐在社稷,宋在桑林,楚在云梦,此乃名称各异但实质相同,都指会男女之地,祈求子孙之所。想必,宋之“桑林”乐舞由此发展而来。

“桑林”为什么会成为生殖崇拜的场所和对象呢?从表象来看,桑叶的叶片可状女阴之形,从内涵来说,桑树一年一度开花结果,叶片无数,具有无限的繁殖能力。因此,远古先民将状如女阴的桑叶奉为祭物,枝叶茂盛的桑林也就成为生殖崇拜的场所。可见,宋之“桑林”之祭是原始先民祭礼的延续。旧注将“桑林”解作“大林”之名,或引申为“桑山之君”、“桑山之神”,均不确切。桑林就是桑树林!

“桑林”之祭仪是如何进行的呢?学者赵国华认为:祭仪的核心内容是男女交媾。在祭祀进行中,男女交媾先以“桑林”之舞、“万舞”这类舞蹈的形式表现,祭仪结束时,则以群众性的男女野合来落实祈求生殖繁盛的愿望。礼失而求诸野。如今,大理的“逛桑林”活动仍然应是古代“桑林”之祭仪的真实反映。

那么,如何解释《吕氏春秋·顺民》“天大旱,五谷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之“桑林”呢?笔者认为,桑叶曾经是远古先民用作女阴的象征物,女性又有信水的缘故。正如《淮南子》高诱注文:桑林者,社也;桑林者,桑山之林,能兴云作雨也。看来,祷身于桑林的汤是懂得这一文化理念的。因此,皇甫谧认为《大濩》乐舞应是“桑林”乐舞的别名,是有道理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

一、《桑林》乐舞是生殖崇拜性质的乐舞。依考古界定,桑叶作为女性生殖崇拜的象征物大约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那么,举行桑林之祭的《桑林》乐舞也应是同步产生的。如同远古先民举行“鱼祭”、“蛙祭”所跳的“鱼舞”、“蛙舞”一样,都是氏族社会生殖崇拜性质的乐舞。因此,《桑林》乐舞未必是商汤时才产生的乐舞。

二、《桑林》乐舞应是商汤《大濩》乐舞的别名。《吕氏春秋·顺民》言汤乃以身祷于桑林,是因为桑叶曾为女阴的象征,女性又有信水的缘故。可见,《大濩》乐舞与《桑林》乐舞有着直接的“同缘”关系,而并非赞颂汤代夏立功的乐舞。

三、随着奴隶制的建立,乐舞告别了它的原始时代,不自觉地从原始时期那种神秘崇高的生命形态中走了出来,并且从全民性的活动逐渐演变为一部分人的艺术活动和宗教活动。自此,中国乐舞就在娱人和娱神的双重轨道上发展。由于商周乐舞已在双轨道上向纵深发展,方有《庄子·养生主》所言的“合于桑林之舞”,被宋公在楚丘设宴招待晋侯。宋作为商的后裔,宋之桑林乐舞不仅是商族桑林乐舞的延续,更是前期历史上《桑林》乐舞的延续。也许是因为原始社会时期,没有文字记载《桑林》乐舞的活动,而被后人误认为是商汤时期产生的乐舞。因此,我们与其说《桑林》乐舞是商氏族图腾乐舞的延续,不如说是远古先民生殖崇拜乐舞的延续,更是远古先民生殖文化的真实写照。

标签:;  ;  

桑林乐舞起源探析_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