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发展为香港经济注入新动力_香港经济论文

内地发展为香港经济注入新动力_香港经济论文

香港经济汲取内地发展新动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香港论文,新动力论文,内地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美国“感冒”

香港“发烧”

在亚洲金融风暴冲击后,香港经济在1998年是前所未有的负增长,1999年开始扭转劣势,恢复3%的正增长,在全球经济快速增长及亚洲经济强劲复苏的带动下,2000年出现强力反弹,获得10.5的增长,是1987年以来的最高增长率。尽管还未回复到1997年水平,但自1997年以来的V字型发展态势已表明香港经济终于逐步摆脱亚洲金融风暴的困境,走向复苏和发展。承接2000年的升势,依靠对外贸易、服务输出、旅游业的带动,消费开支和投资开支的恢复增长,各大银行、大证券行和经济研究机构纷纷预测今年经济增长将为3.4%-5%,香港金融管理局的预测则是5%,这自然是相当平稳的增长。因为去年的基数已上升了。许多机构的民意调查也普遍反映出对今年经济的信心。特别是从香港的外商商会近期所进行的调查结果中可发现:外商普遍看好今年的香港经济。2000年12月公布的香港美国商会的《商业展望调查》显示:接受调查的九成半受访者认为2001年的营商环境为良好及满意;九成七受访者预期2001年的公司业绩将为良好及满意。六成一受访者计划在未来3年扩充业务。这些数字都高于1999年。总之,种种迹象使人们相信,香港经济已经彻底走出低谷,开始迈向坦途,港府也将所谓香港的“第三次经济转型”提上日程,即从服务性自由港向信息科技自由港进发。

然而,不幸的是,美国经济得了“感冒”。各国经济因此受到“肺炎”般的打击。美国以高科技、信息科技为发展动力的新经济,享有长达10年的繁荣。但自去年以来,美国经济放缓,美国股市的动荡尤其是纳斯达克指数惨跌和大调整,使得“高科技衰退”、“科网萧条”之说四起。美国经济的下滑,日本经济多年呆滞,欧洲经济亦趋缓慢,世界三大经济体同时出现困难的情况,使得一向与国际经济环境联系密切的香港经济笼罩上一层阴影,也使香港“第三次经济转型”的成功徒增变数。

依靠祖国内地借机、借力发展自己

香港经济转型是全球各经济体系调整中的一个部分。香港的经济体系过于细小,一直以来由于地理和人口的局限,只能是大的经济体系的附庸。因此,考虑香港经济转型问题实际上就是考虑香港如何适应大的经济体系调整的问题。背靠祖国内地,一直以来是香港经济发展的一大优势。在战后香港经济几次转型中遇到险象之时,内地因素每次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如今,在其它大的经济体同遭难题,香港经济转型的关键时刻,如何加强与祖国内地的经济联系和合作,无疑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香港财政司司长梁锦松在一次讲话中提出的所谓“超曼哈顿模式”,即是要加强与内地的经济联系,以香港在金融、资讯、专业服务上的优势为内地经济发展出力,同时谨慎进行本港的经济结构转型,发展适合香港的高技术含量产业。

祖国内地经过20年的持续高速发展,经济体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去年中国经济增长8%,国内生产总值为89000多亿元人民币,外贸总额跌升为4743亿美元,中国经济出现新的重大转机。这一切表明:中国综合经济实力的增强,改革开放建设的发展。这本身就是对香港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持并必然为香港提供有力的经贸合作机遇。从整体上以及从长远来看,祖国内地十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规划的宏伟蓝图将对香港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第一,中国在未来10年仍处于资本持续扩张期,会有大量国际资本流入中国,香港有机会利用亚洲金融中心的特殊地位与内地共同成长;第二,中国未来10年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中心之一,中国制造的产品将涌向世界各个角落,香港有机会利用熟悉中西文化及商业运作的优势,营建世界性的销售网络,成为世界级的贸易中心;第三,中国人在未来10年中将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消费群体,香港有机会利用自由港的优势,成为世界级的旅游购物中心。

近期来看,中国年内入世为香港提供了最大的商机。前些年,香港依靠地缘优势,一直扮演着祖国内地对外的门户和中转角色,这亦为香港的经济繁荣提供有力支持。自1979年内地改革开放以来,港资早着先鞭、挟资北上,取得丰硕成果,也促使了香港八九十年代的长期经济繁荣。中国现时即将加入世贸组织,国内市场将会全面开放,其经济结构、制度和运作模式均须逐渐与国际并轨,这为占有地理和经验优势的香港带来无限商机。香港贸易发展局在去年5月时增进行一项有关《港商对中国内地投资环境的看法》的研究调查,发现60.5%的受访港商认为在未来两三年仍维持目前在内地的投资计划,25%的公司则会增加投资,以期把握中国“入世”的机遇。特首董建华在去年12月13日在香港总商会的中国商业峰会上致辞中认定香港在中国入世后将担负更重要的中间人角色。他认为中国入世会给香港带来5个方面的额外发展机遇:(1)从全亚洲银团贷款的枢纽进一步转变为股本融资的枢纽;(2)既是跨国企业继续设立地区总部和地区办事处的集结地,又将是有意走向国际化或进军内地的海外中型公司的通道和桥梁;(3)既是内地企业在此发展的场所,又是内地企业假道走向世界的桥梁;(4)凭借贸易中介,优良的基础设施与良好的服务中介,香港可发展为多模式的物流中心;(5)中国入世对各方面专业人才和专业服务的需求大大增长,香港可以参与发展,满足需求。董建华在讲述这5个新机遇时,特别提到要把香港和珠江三角洲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整体经济体系来发展,它将代表一个多元化的、综合的和有机的机遇。

西部大开发也给港商创造了无限的商机。增加资金投入,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内地对外开放以及吸引人才和发展科技教育的各方面政策,对于已有20多年参与祖国改革开放和投资祖国经验的香港企业家来说,又提供了全新机遇。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天然资源,发展潜力雄厚,在出口方面因毗邻中亚地区的地缘优势而具有广阔发展空间。香港虽然与西部地区相隔甚远,但也早有商人洞悉商机,也早已在区内经营,面对国家的重点栽培开发,香港将可在这方面取得更大的成就。只是,西部地区在经贸发展方面,相对来说,目前仍属尚待开发的“处女地”,尽管发展潜力较大,毕竟风险也不少,需要港府在这方面的协助。

此外,输入内地人才计划,势必大大提升香港高科技的国际竞争力。香港经济目前面对的最大问题还在于竞争力的下滑,尤其是人才的培训。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除了提升公营和私营机构教育及职业素质培训外,积极从内地引进本地缺乏的人才,应当成为港陆两地的共识。特区政府在1999年底即开始推出输入大陆优才计划,可是结果却未尽人意。到去年底,该计划只接获400余份申请,而获得批准的不足百人。苛严的输入条件成为人才入港的桎梏:又要是名牌大学的博士,又需具有香港缺乏的资历和专业知识技能,还要有遴选委员会批核,再加上内地公安当局审批和放行。如此苛刻的条件,在人才竞争如此激烈和大陆经济迅猛发展的现实下,香港何以能成功吸引内地优才?事实上,香港政府和社会在输入内地优才问题上存在着矛盾心态。面对高科技的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香港政府和工商界感到有必要利用内地的专门人才以弥补香港科技人才之不足。可是,港人历史上形成的自觉高内地人一等的优越感又使得港人担心内地人藉此涌入香港,坐享香港的繁荣成果。因此,在输入内地优才政策上采取极为苛严的态度。殊不知,今非昔比,高科技人才在内地创业机会多,大有用武之地,从而香港政府推出的“既利用又限制”的输入优才计划对内地人才吸引力有限。因此,建立更为自由的人才流动机制,让内地专才的智力和技术可以更为方便地为香港所需所用,亦是香港经济发展的另一重大问题。

抓住机遇 迎接新挑战

然而,若深入分析一下,中国入世给香港带来的很难说是一边倒的正面影响。香港虽然拥有优势,但却不能独占内地市场。毕竟,经济重点东移已是国际间的共识,也是众人皆知的事实,各地商人都志在从中分一杯羹。在这些激烈的竞争面前,香港能否把握住经济结构调整的和转型的时机,提升自身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将是其成败关键。事实上,随着中国不断深化改革,完善市场机制,香港的中介人角色已渐趋淡忘,加上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急速开发,令香港面对着沉重的内部竞争和外部竞争,甜头已愈来愈少,若能成功借其他竞争对手尚在起步阶段,先行开拓内地市场,则可巩固香港资金在内地的作用地位,为香港经济带来无穷活力。反之,若被其他外资和国内资金比下来,香港将可能会永远丧失发展内地市场的优势,而内地也将难再为香港经济腹地,届时香港经济将会面临困境。

标签:;  ;  ;  ;  

内地发展为香港经济注入新动力_香港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