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庆白族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语言选择论文

鹤庆白族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语言选择

姚霁珊,杨新平

(楚雄师范学院人文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楚雄师范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

摘 要 :“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造就多元文化背景下多彩的民族语言特色。鹤庆是大理白族自治州一个县,其中少数民族以白族为主。在与汉族、彝族等其他民族的语言交流中,鹤庆白族在语言态度、语言的选择上呈现出其独特的取向,以至于白语使用区内部语音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有学者认为这是语言发展史上的奇事。一种语言的使用,语言态度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对这种语言的发展趋势及使用这种语言的人们的语言选择、言语行为具有非常大的影响。本文以设计问题、问卷调查并随机抽样的方式,用spss统计分析中变量的相关性和模型求解等方式探讨鹤庆白族的语言态度倾向、影响语言态度的因素及多元化背景下鹤庆白族的语言选择。

关键词 :鹤庆白族;多元文化背景;语言态度;语言选择

“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1](P260),造就多元文化背景下多彩的民族语言特色。鹤庆是大理白族自治州一个县,其中少数民族以白族为主,占全县总人口的57%以上。在与汉族、彝族、傈僳族等其他民族的语言交流中,鹤庆白族在语言态度、语言的选择上呈现出其独特的取向。一个民族语言态度及语言的选择是一种语言能否存在、延续、保留和发展的关键,也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 、鹤庆白族的语言态度

从心理学角度看,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蕴含着个体的主观评价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倾向。语言态度是指“人们对语言的使用价值的看法和行为倾向。其中包括对语言的地位、功能以及发展前途的看法。”[2](P86)语言态度一般从认知、情感、意愿三个方面来分析评判。

结合前人语言态度的研究方法,本次鹤庆白族语言态度的调查设计了12个问题,围绕着认知、情感、意愿三个方面对白语和汉语进行对比分析。其中认知从社会功用和社会地位来设计问题;情感从动听、亲切来设计;意愿设计了前景和对后代学习的意愿等问题。得分采取5分制。非常肯定(完全赞成)5分、一般肯定(赞成)4分、既不肯定也不否定(既不赞成也不反对)3分、否定(不赞成)2分、完全否定(非常不赞成)1分。分值越高,语言态度越积极肯定。

通过随机抽样,共收集了127个样本数据,每个样本数据包括12个指标。其中,响应变量共6个,白语和汉语配对出现,依次是功能、地位、动听、亲切、前景和对后代学习的意愿。解释变量共有6个,其中1个定量变量(年龄),1个定序变量(文化程度),4个定性变量(性别、居住地、杂居和家庭类型)。

127份样卷数据导入SPSS统计分析后,表1显示解释变量的统计数值:在本次调查统计中,男性占57.48%,女性占42.52%;白族民众80.32%采用聚居方式居住,86.61%居住在农村,94.49%以族内婚组建家庭。年龄最大83岁,最小7岁,平均年龄41.8岁。文化程度变量是一个有序变量,小学及半文盲只有一人,将其归到文盲类别之中;中专和职高各有一人,也将其归到高中类别之中;大专一人,大学两人作为一个类别。

表 1解释变量统计表

表 2文化程度的描述

图2表明:抽样调查中,文盲占比3.93%,小学占比33.0709%,初中占比47.24%,高中占比13.3858%,大专以上占比2.3622%。

图 1文化程度占比分析

图 2受调查者对白语的倾向性分析

表 3年龄的概述

2.模型的解释和说明

(一)从样本数据角度分析鹤庆白族对语言态度的倾向性

本次分析采用5分制的方法对白语和汉语的6个水平由受调查者进行打分,得到反映白语和汉语的不同水平的得分表,定义事件“白语的某一水平得分大于等于汉语的相应水平得分”,若该事件发生,则表示在该水平下,受调查者对白语有更大的倾向性,反之则倾向于汉语。按此方法分析得到鹤庆白族对白语和汉语的倾向性分析图(图2)。

(3)亲切模型表明,抽样中80.32%的白族以聚居方式居住,这些聚居在农村的白族可能由于旅游业的发展,外来文化的冲击,倾向性发生了改变,排除其他因素的作用,说明聚居的白族比杂居的白族认为白语亲切的倾向性是汉语的0.259倍,也就是说聚居的白族认为汉语更动听。模型的这个分析结果作者认为符合语言实际。在社会经济浪潮的冲击下,人们会发现,只有跟随时代的潮流,接受、学习先进文化和技术,才能快速地创造财富。事实上,鹤庆甸南和甸北就是最明显的两个地区。甸南对传统的白族文化保持较好,经济的发展就远不如思想和文化传统开放的甸北。甸北新华急速发展的经济背后,传统文化确实流失了许多,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商业化,这也是民族文化传统和经济发展间的尴尬处境。聚居区的白族村民看到和亲身感受到这些变化,感同身受之下,对本族文化和语言的认识和情感在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发生了改变,这也是极为正常的。另外,社会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白语中大量的汉语借词使年轻一代的白族习惯于用汉语指称新事物,因此他们认为汉语更能满足其表达的顺畅,因而汉语比白语显得更亲近。而杂居区内的白族使用汉语的频率更高,习以为常了,亲切感反而没有聚居区白族的感受深刻。

(二)解释变量相关性分析

1.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性

通过计算六个解释变量之间的Kendall和Spearman相关系数,只有居住地和杂居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两个相关系数均是-0.794(相伴概率为0.000),体现了较强的负相关,注:此处定义的居住地城市是编码1,聚居编码为1,而绝大多数白族是聚居在农村,所以是负相关,即当居住取值为1时,聚居取0,反之也然。其他变量之间表现为弱相关性。

分析配对后各个水平和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更能客观地呈现鹤庆白族的语言态度和选择。如:功能和解释变量的相关性见表4。

记者日前从上海市教委获悉,新学期上海将推动实施公办初中强校工程,为116所实验校配备名校长名师或优先把实验校校长教师纳入名校长名师培养对象,构建优质资源带动的紧密型学区集团,并启动针对强校工程的增值评估。

2.配对后各个水平和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性。

1 研究对象 收集某妇幼保健医疗中心2011年4月-2016年6月收治的宫腔粘连患者共161例,其中轻度粘连50例、中度粘连54例及重度粘连57例。

表 4功能和解释变量的相关性

如表中所见,在水平为0.01的条件下,功能和年龄、居住地和受教育程度表现出的相关性强一些,而且在水平0.01下,双侧检验通过,所以用功能的比数比的对数作为因变量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分析。对于地位、动听、亲切、前景和对后代学习的意愿,也进行了类似处理,这里省略,最后得到的结果见表5。

(三)模型建立及求解结果

1.模型的建立和求解

对白语和汉语六个水平(功能、地位、动听、亲切、前景和对后代学习的意愿)进行配对分析,事件A ir 表示事件“第i 个调查者白语的r 水平得分大于等于汉语的相应水平得分”发生,相应的观测值为1,否则为0,即从而六个配对水平构成六个二元变量,用p ir 表示第i 个个体第r 个水平下,事件“白语的某一水平得分大于等于汉语的相应水平得分”发生的概率,其中,i =1,2,…,127,r =1,2,…,6,则yir~Bernoulli(pir)。从而建立Logstic模型,表达式为(式)。并作参数估计得

用进入法估计模型中的未知参数,分别得到6个水平的数学模型,详见表5。

从模型的建构预测和分析结果来看,对功能、地位、动听、亲切、前景、意愿6个模型的预测准确率分别是79.5%、74%、80.3%、84.3%、75.6%、78%,这些准确率较高的数据表明,127位鹤庆白族对白语和汉语的态度倾向的抽样调查是符合白汉双语在鹤庆地区的语言使用实际情况的,这对人们了解和促进白汉双语的健康发展,创建鹤庆生态文明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表 5鹤庆白族语言态度抽样预测模型数据表

表3中,年龄的标准差和方差较大,表明年龄跨度较大,随着年龄的不同变化,对白语和汉语的态度有不同的表现,并且后文建立的模型统计检验表明,年龄解释变量显著,这说明在这次调查中,年龄是鹤庆白族对白语、汉语评价和态度较为重要的一个指标。

态度是人们对某一事物进行选择取向的重要条件。从理论上来看,说话者的语言态度会影响说话者对使用语言的选择。面对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对象时,鹤庆白族会选择不同的语言进行交流。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了家庭环境和公共环境两种语境下鹤庆白族的语言选择。下面选用了直接数据统计法和定量分析法两种方式来分析鹤庆白族人在不同场合的语言选择。

(2)功能模型表明,居住地的比数比为5.536,排除其他因素的作用后,说明住在城市的白族对白语的功能的倾向性是住在农村的白族对白语的倾向性的5.536倍,这和实际是相符合的。在本次调查中,白族有86.61%的人居住在农村,其中有80.32%的人以聚居方式居住,94.49%的受调查者族内通婚。本次调查中,在城市居住的白族只占13.39%,与汉族杂居,且白族少汉族多。由此可见,白族在城镇可能是一种杂居态势。由前述的相关性分析可知,在同样条件下,城市中的白族一方面在城市强势的汉文化和汉语影响下,学习的是汉语,接触到更多的也是汉语。另一方面,城市白族的文化程度相较而言比农村要高,他们除内心拥有着一种浓浓的民族情感,还能亲身感受和痛惜本民族语言文化的逐渐消逝。因此,对于本族的文化和语言,他们关注和重视得更多,希望能更多地学习和了解。而聚居在农村的白族,可能从小到大白语交流更多,属于一种自然习得的过程,就像吃饭穿衣一样是理所当然、习以为常,仅是把它看作一种交流的语言,而不关心它的功能和作用。农村杂居的白族受汉族文化的影响,更倾向于汉语的交流,从而更注重汉语的功能性。

表中,所有P值均<0.05,具有显著统计意义,即可测变量对潜在变量具有显著性的影响,且各路径系数均为正值,表示每个问题对于潜在变量都能较好的衡量。

螺内酯干预SK-N-SH细胞4 h和8 h,螺内酯各浓度组对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并不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6、24、48 h时,螺内酯对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显著(P<0.05),在同一个孵育时间点,螺内酯浓度越高对SK-N-SH细胞的抑制作用越明显,呈现明显的浓度及时间依赖性。见表1。

图2表明:白语和汉语在不同水平下,鹤庆白族表现出不同的倾向性。从认知角度看,有53.54%的受调查者认为白语比汉语有更大的社会功用;对于社会地位,有55.12%的受调查者认为汉语比白语有更高的社会地位;从情感角度,有72.44%的受调查者认为白语比汉语更动听,有74.02%的受调查者认为白语比汉语更亲切;从意愿的角度看,有56.69%的受调查者认为汉语比白语更有前景,而对后代学习的意愿而言,有62.9%的受调查者更愿意学习汉语。

(4)前景模型表明,排除其他因素的作用,男性受调查者对白语前景的倾向性是女性白族倾向性的2.464倍,对于男性受调查者来说,他们对白族文化和语言的发展前景比女性更有信心。这结果表明,白族的传统文化中“重男不轻女”的传统思想影响下,白族女性在家庭、社会中,角色和地位有较大的改变,她们对新思想、新文化的接受比男性更快。因此,在科技文化飞速发展的社会中,她们看到汉语的巨大影响和作用,因此她们对汉语的前景具有极大的期待和倾向性。

三级节点。三级节点主要是对水域附近资源点的介绍以及交通指引,安全提示,珍惜动植物,特殊地质地貌景观,文化景观、历史遗迹的介绍性解说和警告性解说。比如对于黄鞠灌溉工程的资源点介绍等。

二 、鹤庆白族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语言选择

(1)6个模型对于年龄来讲均是显著的,比数比分别为1.06、1.051、1.084、1.082、1.058和1.084,接近于1,但略大于1,排除其他因素的作用后,说明不同年龄的被调查个体对白语的6个水平的倾向性均略大于汉语,但这种倾向基本上可以忽略。有四个模型(功能、地位、动听、前景)文化程度的比数比分别为1.654、0.572、0.622和0.43,这些数据说明,不同文化程度的人对白语的功能倾向是汉语的1.654倍,这主要是因为96.063%受调查者只有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45岁以上的被调查者56%都只是小学文化,多数生活在农村白语氛围浓郁的白族聚居地。有部分人从来都没有走出过鹤庆县,甚至从未离开过自身所在的村庄,他们对汉语的需求不大,汉语的使用频率低、范围小,对白语有较大的依赖性。但对于地位、动听和前景来讲,不同文化程度的人对白语的功能倾向性是汉语的0.572倍、0.622倍和0.43倍,这说明他们倾向于认为汉语比白语更有地位、更动听和更具远大的前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汉文化与白族文化的融合加剧,白语与汉语的交流越来越频繁、突出。相对而言,汉语在各少数民族语言中属于强势语言,白族民众一方面在汉语强势的影响下,选择趋同这是很正常的。另一方面白族民众亲身体验到汉语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应用前景,汉语作为现实生活中的高阶语言,它的权威性为公众所认同,因此他们的态度倾向于汉语这也是很自然的。至于认为汉语动听,白族民众几百年来长期与汉语的接触,白汉双语的普遍语言生活,使他们从情感上已经完全接纳了汉文化和汉语,再加上汉语强大的使用功能等因素,语言的功利性使白族民众情感上无意识倾向于汉语,认为汉语比白语好听也是符合语言事实的。

我国1998年颁布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第15条规定公众参与主体为“建设项目所在地的有关单位和居民”。2002年《环境影响评价法》则用“公众”代替了“居民”,体现了公众参与主体范围的扩展。但目前我国在不同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行政规范性文件中,大都只是提到“公众”一词,缺乏对“公众” 进一步的概念界定。相关立法中有关“公众”的含义,有狭义上的“公众”,即公民,将其与单位和专家并提,独立于单位和专家之外;广义上的“公众”,包括单位和个人,单位和居民,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建设项目周围单位、个人;最广义上的“公众”包括任何单位和个人。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种情形:

表 6家庭内部语言选择情况表 (单选 )

表6显示,鹤庆白族是当地主要民族,白语自然成为当地民族的第一语言。在调查中发现,90%以上的调查者及父辈配偶都是当地白族,因此在家庭语言中白语的使用占到90%以上。

损伤结构材料为Q235B,尺寸为:200 mm×100 mm×10 mm;含有中心表面裂纹,长度为2a,深度为b;采用3种复合材料补片,分别是硼/环氧树脂、碳/环氧树脂和玻璃纤维,尺寸为:60 mm×60 mm×3 mm;选用环氧结构的胶粘剂FM73,尺寸为:60 mm×60 mm×1 mm。

表 7村子内部语言选择情况表 (单选 )

表 8外出语言选择情况表 (单选 )

表7、表8显示,鹤庆白族在语言的使用上基本是白汉双语兼用。逢白族讲白语,逢汉族讲汉语,甚至和其他民族交流也用汉语作为中介语,汉语是鹤庆地区民族交际语。

从废酸浓缩系统来的废酸和从丙烯腈装置来的硫铵溶液,通过空气将其雾化并喷射到再生炉中和有机物充分燃烧,在高温状态下分解成二氧化硫、氧气、二氧化碳、氮气和水蒸气。有机物充分燃烧提供硫铵及硫酸分解以及废酸中水汽化所需的部分热量,MMA装置废气也从界区送到再生炉燃烧。再生炉出口温度在900~1 050 ℃、出口氧体积分数控制在1.6%~1.9%。

表 9不同场合的语言选择调查结果量化样本

表9左端是使用语言场合,即社会变量,分为两大类:家庭环境和公共环境。每一类又分为若干变项,家庭环境分为7个场合(变项)。根据使用语言时间的多少将各个场合分成不同的级别。使用语言最多的场合设定为1级,并根据级别设相应的权重系数,也就是说级别越低,相应权数越小。如老师在家庭环境中语言的时间相对而言是最少的,级别就最低,权数也最小。

在每一个场合的变项中,使用一种语言最高5分,最低0分,并以这个分数乘以权重系数,累加所有变项中使用这一语言的分值,最后统计得出这种语言的使用率,通过使用率的对比,可以得出不同语言使用频率的高低。此问卷样本量化表明,被调查人在家庭内部语言环境中白语的使用率为72.98%,汉语的使用率为27.01%;在公共场合白语的使用率为43.5%,汉语的使用率为56.5%。

在这次问卷调查中,发出问卷100份,收回80份。从中抽样调查50人。每个人都如表9量化表统计计算,最后把50人的数据综合,得出结论如下:在家庭内部,鹤庆白族一般使用白语,使用率达78.7%以上;在公共场合白语使用率为45.77%,汉语使用率为55.23%。综合来看,在日常生活中,鹤庆白族大多数人白汉双语兼用,根据不同场合熟练变换语码。可以说,白语和汉语都是其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交际工具。

参考文献 :

[1]游汝杰,邹嘉彦.社会语言学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2]赵金灿.鹤庆白语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Language Selection of the Bai People of Heqing under the Multi -cultural Background

YAO Jishan &YANG Xinping

(School of Humanities ,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 ,Chuxiong ,Yunnan Province 675000;School of Mathematics &Statistics ,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 ,Chuxiong ,Yunnan Province 675000)

Abstract :The multi-ethnic population gives rise to the multi-cultural environment, which, in turn, gives rise to the multi-lingual society. Heqing is a county under Dali Bai Nationality Autonomous Prefecture and the Bai form the bulk of its minority ethnic population. A unique orientation in the selection of language and language attitude of the Bai of Heqing County is the high-degree consistency in pronunciation among themselves when communicating with the Han and the Yi. This phenomenon is claimed by some scholars as a wonder in linguistic development. Language attitude is highly influential on use of a language, on its development tendency as well as the language selection and verbal behavior of its speakers in particular. This paper is the presentation of a random-sample questionnaire designed to identify correlation among the variations with SPSS statistical analysis, model solution and other methods to study orientation and other influential factors of language selection of the Bai people of Heqing under the multi-cultural background.

Key words :the Bai people of Heqing County; multi-cultural background; language attitude; language selection

收稿日期 :2018 - 11 - 16

作者简介 :姚霁珊(1971―),女,楚雄师范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社会语言学及语言应用、文化语言学、明清文学。

中图分类号 :H252.09

文章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 - 7406(2019)01 - 0102 - 07

(责任编辑 刘祖鑫)

标签:;  ;  ;  ;  ;  ;  

鹤庆白族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语言选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