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产业的发展与结构调整_标准煤论文

能源产业的发展与结构调整_标准煤论文

能源工业发展与结构调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结构调整论文,工业发展论文,能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7年,中国能源生产总量达到13.36亿吨标准煤,能源消费总量为14.40亿吨标准煤。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能源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有了明显的缓解。中国经济已连续7年保持高速增长,但并未发生象过去几年那样能源严重短缺的情况。相反,在国内能源市场上,煤炭出现了供小于求的局面,全社会煤炭库存量有增无减;对外开放的扩大,原油和成品油的进口量增加;发电装机容量大幅度增加,中国能源工业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中平稳发展,供需形势较好。

一、能源发展的基本情况

综合分析当前中国能源发展的基本情况,可归纳为以下几个特点:

1.能源供需稳定,供需增长水平较低。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编印的《中国统计摘要1998》数据,1997年,全国能源生产总量比上年的增长率仅为0.74%,新增量984万吨标准煤,这是近七年中增长幅度最低的一年;能源消费总量比上年的增长率为3.64%,新增量5052万吨标准煤,也是近七年中增长幅度最低的一年。主要受到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速度减缓的影响。199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4772.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80%,增长幅度比上年低0.79个百分点,比近七年最高增长幅度(1992年为14.24%)低5.44个百分点。特别是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率,受国有企业改革和资产重组的影响,1997年为11.11%,比上年低1.39个百分点,比近七年最高增长幅度(1992年为21.16%)低10.05个百分点。按1995年可比价格计算,近年来,中国工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大致在40%-44%,而工业能源消费量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例高达70%以上。工业是中国能源消费大户,工业增长速度的大幅度降低,必然产生能源消费增长速度的下降。

2.能源消费的增长依然高于能源生产的增长。

1997年,中国新增能源消费量比新增能源生产量多4068万吨标准煤。这种情况已经发生了多年,1991-1993年持续三年,平均每年新增能源消费量(5763万吨标准煤)比新增能源生产量(2379万吨标准煤)多3384万吨标准煤;1996-1997年连续两年,平均每年新增能源消费量比新增能源生产量多4129万吨标准煤。这几年,中国解决能源供小于求、保持能源供需平衡的主要途径是两个,一是增加进口,尤其是优质能源石油的进口;另一个是强调节约,经济结构节能和技术进步节能同时并举。能源消费增长依然高于能源生产增长的情况告诫我们,必须继续注意加强能源工业的建设和改造,增加能源供应能力。

3.能源结构仍然以煤炭为主,石油的比重有所增加。

1997年,中国能源生产总量的构成为:原煤74.10%,原油17.40%,天然气2.40%,水电6.10%;与上年相比,原煤的比重减少1.1个百分点,油气的比重升高0.8个百分点,水电的比重增加0.3个百分点。

原煤比重的降低是因其产量减少所致,1997年中国原煤生产量为13.56亿吨,比上年(13.97亿吨)减少了0.41亿吨。这是中国煤炭工业史上出现的第八次负增长年,上一次发生在1980年,时隔17年。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资料,进入90年代,中国煤炭产量增长率由1991年的0.74%上升到1995年的9.75%,之后两年的增长速度急剧下降,1996年为2.67%,1997年出现负增长-2.93%。

油气比重的升高是油气产量较大幅度增加的结果。1997年,中国原油生产量为16210万吨,比上年(15733万吨)增长3.03%,新增477万吨。这是近十年中仅次于1996年的第二个增长幅度较高的年份,1996年比上年新增原油产量728万吨,增长率为4.85%。1997年,中国天然气生产量达到245亿立方米,比上年(201亿立方米)增长21.81%,新增为43.86亿立方米,这是中国历史上天然气生产量增长幅度最大的一年。能源结构中油气比重的增加,有利于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1997年,中国水力发电量1878亿千瓦小时,占可开发利用水电量的9.76%,低于历史上达到的最高年份(1995年为1906亿千瓦小时)。

在能源消费方面,1997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的构成为:煤炭73.50%,石油18.60%,天然气2.20%,水电5.70%;与上年相比,原煤的比重减少1.1个百分点,油气的比重升高0.9个百分点,水电的比重增加0.2个百分点。与能源生产结构相比,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的比重高1.2个百分点,煤、气、水电的比重相应较低。主要原因是石油进口量增加。由于国内石油需求量的快速上升,中国自1993年起已成为一个石油净进口国,当年净进口石油988万吨,1994年为290万吨,1995年和1996年超过1000万吨,估计1997年要达到或超过2000万吨。

4.电力增长幅度税减,在能源总量中的比例略有上升。

1997年,中国发电总量达到11045亿千瓦小时,比上年(10813亿千瓦小时)增长2.14%,新增电量232亿千瓦小时。这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20年间电力增长幅度最小的一年,比最高年份(1993年发电量增长率为11.35%)低9.21个百分点。主要原因还是由于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速度减缓,致使电力需求增长明显降低。1997年,国内电力消费总量估计为10985亿千瓦小时,比上年(10763亿千瓦小时)仅增长2.06%。

电力作为二次能源占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由1996年的32.30%上升到1997年的32.75%,增加了0.45个百分点。在电源结构中,火电比重增加,水电比重减少。1996年火电与水电的发电量之比为82.61∶17.39,1997年为83∶17。水电比重下降还是因为前些年投资不足,致使一批在建水电项目进度推迟。

5.节能效果有所提高,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较低。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计算,1997年,中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为2.07吨标准煤,比上年(2.17吨标准煤)减少0.1吨标准煤,节能率达到4.75%,节能量7180万吨标准煤,节能对保持能源供需平衡和促进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1997年,中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0.413,低于上年(0.618),是1993年以来较低的一年,1993-1997年五年的平均能源弹性系数为0.518。

二、能源生产与结构调整

中国能源工业的发展对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在能源品种、质量及服务体系方面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能源工业同样面临着结构调整的形势。

(一)能源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能源供应总量不足问题仍然存在。

尽管近年来中国能源市场出现了供需关系缓和的局面,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能源供需的水平较低,全国人均能源消费量(1997年为1171千克标准煤)仅及世界人均平均量(1995年为2034千克标准煤)的57%。特别是优质能源,石油的人均消费水平,1997年中国为152千克,世界平均约594千克,中国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6%;二次能源电力的人均消费水平,中国1997年为893千瓦小时,世界平均为2230千瓦小时,中国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与之差距更大。近些年来中国能源消费的增长一直高于能源生产的增长,近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偏低,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特别是工业的必要增长,能源和电力需求大幅度增长的势头必将再次出现,中国能源的总量平衡矛盾将是长期存在的问题。

2.能源供应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在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供需关系趋于缓和的情况下,中国能源供需平衡的矛盾已逐步由总量平衡矛盾为主,转变为以结构性矛盾为主。当前,在中国能源供需平衡中,石油供应短缺问题最为突出。进入90年代以来,全国石油消费量以年均7.25%的速度增长,年均增加量1037万吨,石油消费弹性系数为0.648,高于整个能源消费弹性系数(0.495);1997年石油消费量达到18748万吨,比上年(17004万吨)增长10.26%,新增量为1744万吨,石油消费弹性系数高达1.165,这是历史上最高的增加幅度。而石油生产量的年均增长率,1991-1997年间仅为2.29%,年均增加量340万吨,石油生产弹性系数(0.205)低于整个能源生产弹性系数(0.326);1997年石油生产量为16210万吨,比上年(15733万吨)增长3.03%,新增量为477万吨,与新增消费量相比,差额达1267万吨,石油消费弹性系数为0.334。基于石油生产量的增加远低于石油消费量的增长,国内石油供应短缺的矛盾将逐年加剧。中国能源供需平衡中的结构性矛盾,将会成为制约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3.能源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尖锐。

中国现时的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1997年煤炭消费量已达14.8亿吨之多,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3.5%。由于煤炭消费量的80%是原煤直接燃烧,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影响到了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身体健康。为此,中国煤炭工业的发展,不仅要求在数量上满足经济增长的需要,更为重要的是在煤炭品种和质量上达到提高效率和改善环境的目标。而中国现时的煤炭工业生产技术水平和装备能力,均难以适应环境保护的要求,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必须尽快解决。

4.节约能源工作的难度加大。

根据我们对今后20-30年能源生产和需求方案的测算结果分析,中国能源弹性系数呈下降的趋势,从目前的0.65-0.55,下降到21世纪前10年和20年的0.55-0.45和0.45-0.35。能源节约对实现跨世纪的经济和能源发展目标,将继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节能工作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应该看到,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原有的一套行之有效的节能管理体系和办法逐渐解体和失去作用,而新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节能法规、配套的政策措施尚未形成,执法还不到位;加上今后节能效果将主要通过技术进步途径来达到,使节能工作的难度加大。

5.农村能源供应体系的建设急需起步和落实。

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经受着长期能源短缺的捆扰,加上落后的用能方式,更加剧了用能的紧张,能源消费水平十分低下,目前尚有约7000万农村人口没有用上电。据1995年统计,中国农村人口平均人均生活用商品能源为79千克标准煤,城镇人口平均人均生活用商品能源为206千克标准煤,前者仅为后者的38%。长期以来,中国农村以秸秆等生物质为主要能源,近年消耗量折合标准煤约2.2亿吨,既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又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解决农村能源,特别是贫困落后地区的电力和商品能源供应问题,必须摆到议事日程,任务是十分艰巨的。

6.能源工业体制改革需要深化。

根据中央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中国能源行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和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例如,根据实际需要重新改组了中央政府的能源部门,电力工业部改组成立了国家电力公司,能源企业的股份制和公司化改造试点,产业的多种经营,投资的多元化和规范化等等。但是,中国能源工业的体制改革任务远没有完成。要继续增强能源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能源企业的生机和活力,为能源企业进入市场,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例如,煤炭行业有必要建立长期订货制度和期货贸易市场;电力行业要按照“国家管网,大家办(电)厂”的路子和同质同价的原则,逐步建立起电厂竞争上网的电力市场,并向全国统一的大市场方向发展;油气市场的建设要按照上下游一体化的经营方向,逐步建立起与国家市场接轨的有序竞争的上下游产品市场;等等。作为中国能源市场主体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在改革的进程中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包括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历史债务包袱沉重、产业产品结构单调、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等问题,需要加快改制、改组和改造的步伐,尽早适应市场竞争环境,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二)增加国内油气产量和供应能力有一定潜力

解决中国一次能源供需平衡中突出的结构性矛盾,要求增加优质能源——石油的供应量,增加能源生产和供应结构中油气的比重。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主要有两条:一是通过贸易途径直接从国际市场购买石油,即增加石油(包括原油和成品油)进口的途径;二是挖掘资源开发和节约潜力,采取替代石油进口的战略。我们研究认为,近期国际石油市场基本平稳的发展态势和较低的石油价格,为中国进口石油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应该抓住机遇,通过石油贸易途径,多进口原油,增加石油储备,这对国内石油消费者是有利的。但从战略角度考虑,应该采取替代石油进口的战略,包括增加本国石油和天然气产量,到国外投资开发石油,用国产煤炭,采用水电和新能源,节约用油等。这一战略有利于国内主要产业及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有利于解决劳动就业问题,有利于国有企业的振兴和发展,并具有很好的整体经济效益,使石油供应安全可靠。因此,这是解决中国石油供应短缺的最佳途径。

1.增加国内石油和天然气产量,是一项重要的战略措施。

增加国内石油和天然气产量,替代石油进口,能促进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从而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保证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并且可以加快西部地区的经济繁荣,有利于政局稳定。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手中拥有1-2亿吨石油,这对于维护和巩固国际斗争和国际交往中的地位,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意义都很重大。况且,石油净进口量的大幅度增加,改变不了中国以国内石油生产供应为主的基本格局。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国内石油工业的发展,加强资源勘探,增加探明可采储量;采用先进采油技术;建设远距离输油管线;增加必要的建设资金。

2.国内石油工业的发展受到资源条件的限制,增产的潜力有限。

油气资源是发展石油工业的基础。从总体和长远来看,中国的油气资源是丰富的。据1994年全国第二次资源评价结果,目前中国石油总资源量定为940亿吨,其中近海大陆架及渤海海域为246亿吨;天然气总资源量为380千亿立方米,其中海域82千亿立方米。据有关部门研究评价,最终可探明石油资源量为580亿吨,可采资源量(不包括三次采油)为147-178亿吨。

从近期增加石油产量的可能条件来看,必须要有新技术的投入和探明储量的增加。而从经济实力和现有的石油勘探装备水平分析,近期要大幅度增加石油的探明储量和产量有较大的困难。今后15年,陆上现有开发油田主体将逐步向开采后期演化,按目前开采趋势测算,2000年可采储量采出程度为75.8%,综合含水率89%左右;2010年采出程度将达89.2%,综合含水率94.4%。其中,辽河、胜利、大港等油区老油田采出程度将达90%以上;大庆、新疆油区的老油田采出程度也将达86%。陆上现有开发油田到2010年的原油产量,在不采取三次采油等措施条件下,将由目前的14000万吨下降到5576万吨。因此,如果没有新技术的投入和新探明储量的增长,中国原油产量要保持现有总产量水平并有适量增加是不可能的。当前的首要任务是,迅速增加油气的探明储量,提高储采比,以确保油气增产有足够的后备工业储量。

分析认为,今后15年内,陆上石油探明储量将处于增长高峰期,预计平均每年可探明石油地质储量5-7亿吨,即到2010年大体可新增探明储量75-105亿吨左右,其中可投入开发的储量约为60-80亿吨。2010年陆上原油产量预计可达到15000-17000万吨。目前海洋石油总公司原油生产正处于上升期,近年产油量已超过1500万吨,预计本世纪末仍可保持在1500万吨左右;2001-2010年预计可新增探明储量10亿吨左右,2010年原油产量可达2000万吨左右。这样,2010年全国原油产量大致可达17000-19000万吨。

3.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利用有着广阔的前景。

中国的天然气生产,在经过较长时间徘徊以后,近年随着陕甘宁气田和南海气田的发现,具备了较快速增长的条件。全国现已投入开发的气田106个,其中海域1个。1997年天然气产量245亿立方米。中国天然气资源主要集中于中部的四川、陕甘宁和新疆地区,以及南海北部。其中,陆上三个地区天然气资源量合计为275.8千亿立方米,占全国总资源量的72.6%,是未来天然气生产的三大基地。预计到2010年,全国可新增天然气探明储量20.4-37.5千亿立方米,其中,陆上13.0-20.5千亿立方米,海上7.4-17.0千亿立方米。预计2010年全国天然气产量可达到600-800亿立方米左右。为此,应该在增加天然气资源的可采储量方面加大投入的力度,特别要重视对煤层气的勘探开发,这应该列为弥补石油产量不足,优化能源结构,改善环境的重要措施之一。

4.积极参与国际石油资源的勘探开发,补充国内供应不足

到国外投资开发石油,是发展国内石油工业的一种补充措施。关键是要选准国家和油田,现在就应该着手进行各种采油国家和油田的方案比较,包括经济比较和综合比较,从中选择较好的方案。与通过贸易途径进口石油相比较,到国外投资参与产油国家的石油资源勘探开发,建立稳定的海外石油生产基地,是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有效途径,目的是保证国内石油供应。

综上所述,通过加强地质勘探,增加探明储量,依靠技术进步,中国能源生产结构中油气的比重有可能适量提高。据我们测算,到2010年,中国一次能源生产结构中油气的比重可能从近年的17%左右增加到18.5%。这无疑有利于满足市场需求,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和改善环境。为了满足国内石油消费增长的需要,适量从国外进口石油是必要的,但是必须尽力增加国内石油开采,同时还要强调石油节约,以减少石油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和外汇支付量。节约用油,提高石油利用的经济效率,是一个节约措施,但它的效果等同于增加石油供应。这也是解决中国石油供应短缺的重要途径。

(三)提高煤炭利用质量是改善能源生产结构的关键

增加石油天然气的生产供应,无疑是优化中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的一个有效措施,对促进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由能源资源条件决定的。在中国能源资源中,煤炭占绝对的优势。长期以来,中国采取立足国内资源发展能源工业的方针,已经形成的能源生产体系的基本格局是以煤炭生产为主。中国煤炭资源地区分布广泛,煤炭开采规模大、中、小结合,有利于煤炭产品的就地加工和消费。实现国民经济和能源发展战略目标,中国煤炭工业仍将发挥它作为能源支柱的作用。据我们预测分析,到2010年,中国煤炭的生产量和需求量大致仍需保持在20亿吨的规模,它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可能从近年的75%-74%下降到70%-65%以下。

从实施替代石油进口战略的角度来看,充分利用水能等其它一次能源,特别是以国产煤炭替代石油进口,这是根本性的战略措施。中国煤炭资源丰富,已探明的储量可以使用上百年。近年来,国家调整了能源进出口政策,扩大煤炭出口已成为既定方针,用国产煤炭替代石油进口,相当于煤炭扩大出口,甚至它的经济效益还要好。发达国家在石油危机以后都采用煤代油措施,电厂、水泥厂,首先改烧煤。除了汽车、内燃机车、航空、船用柴油机以及石油化工原料必须使用石油以外,其它窑炉、电厂都可以用烧煤代替烧油,这方面潜力还是相当大的。

基于上述,完成中国“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的“要改善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的任务”,应该着重在煤炭生产、加工和利用上做文章,即要提高原煤的入洗比例,减少原煤直接燃烧的数量,增加煤炭用于发电、制气等二次能源生产的数量,加快洁净煤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总之,要提高煤炭的利用效率。改善能源结构的目的,就是要通过结构优化,提高能源经济效率,最大限度地减轻环境污染,使能源、经济和环境保持可持续的协调发展。

三、改善能源结构的政策措施

能源结构的改善和优化,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出现能源供需平衡趋于缓和的局面,为资源结构的调整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改善中国的能源结构,能源生产部门和能源消费部门都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政策管理部门要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

(一)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能源发展方针

中国“九五”经济发展的开局很好,国内生产总值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率,1996年为9.6%,1997年为8.8%。这两年的能源生产形势也是好的。但是,正如前面论述的,能源消费的增长仍然高于能源生产的增长,能源节约的幅度低于总体目标要求的节能数量,因此,能源节约的形势不容乐观。“九五”的后三年,如果节能力度达不到节能总体目标的要求,中国经济发展仍将会出现全面能源短缺的局面。

1996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了今后15年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并要求能源工业适应国民经济增长的需要,要“坚持节约与开发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党的十五大在重申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这两个根本性转变时,提出要“真正走出一条速度较快、效益较好、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子”,指出“中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这就是说,节约能源不仅是解决能源供需矛盾的突破口,更重要的,它还是中国实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必然要求。简单地说,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然要节能降耗,节能降耗必然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因此,“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应列为中国能源发展战略总方针,而且这是一个长期的战略方针。

(二)以经济效率为前提,解决石油短缺的结构性矛盾

解决中国能源供需平衡中石油供应短缺的结构性矛盾,需要从发展国内石油工业、适量进口石油、节约石油、实施石油替代政策等多方面采取措施。这里我们着重提出,在实施石油替代政策中,要以经济效率为前提,辩证地处理煤炭和石油之间的相互替代关系。总结世界能源发展中煤炭和石油消费因价格变化而相互替代,以及中国因能源政策变化出现煤炭和石油之间的相互替代的经验教训,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国内外大量事实证明,能源结构优化的标准,并不是油气比重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小越好,而是要适度。所谓能源结构适度,就是指符合本国国情的、可行的、经济合理的能源结构。

2.要用煤炭代替石油出口,多出口煤炭。目前国际市场动力煤价格(离岸价)为每吨36-40美元,按1美元=8.3元折合人民币为300-332元,高于国内每吨235元的平均市场价,因此,中国煤炭企业多出口煤炭在经济上是合算的。增加煤炭出口,会使中国能源生产结构中煤炭的比例趋于上升,但是,由于经济上合理,只要注意解决煤炭生产中的环境污染问题,提高煤炭产品的质量,对国外用户有可信度,中国能源开发利用的总体经济效率就会提高,这是可取的。

3.从合理利用资源的角度看,发电、锅炉和窑炉用燃料,应尽量用煤,以煤代油,把紧缺的油品用于生产化工产品,以及用于目前还不能由其它燃料替代的交通运输业。据1994年数据分析,中国沿海地区每千瓦小时电的发电标准煤耗为370克,每吨重油市场价为1230元,每千瓦小时油电消费所需油料费用为0.32元,而煤电的燃料费用只有0.14元(每吨烟煤市场价为310元),即使油电投资省,但总的说,油电是不经济的,石油危机后,国外大力发展烧煤电厂,就是很好例子。

总之,中国解决石油问题的根本出路应该是:石油工业发展要大力贯彻国内为主、国外为辅的方针;各行各业要大力贯彻以煤代油、节约用油的方针;同时要贯彻积极开发水能等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的方针。进口石油只能做为临时性调节措施。为此,国家应采取紧急措施,把注意力集中在替代石油进口战略措施的落实和部署上。否则,石油工业、煤炭工业以及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都将受到很大的影响,民族工业和国有企业(因为石油和煤炭工业大都是重要的民族工业和国有企业)将会遭到大面积的打击,国有油田和煤矿企业的日子会越来越不好过,职工就业都会发生困难,损失将是灾难性的,无法挽回的。

(三)抓住机遇,调整煤炭生产结构

煤炭是中国能源的支柱,要满足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需要,必须加强煤炭工业的基础地位,特别要认真贯彻执行在1996年8月29日正式颁布的《煤炭法》,这对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煤炭资源,规范煤炭生产、经营活动,促进和保障煤炭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中国出现的煤炭供大于求的局面,是调整煤炭生产结构,推动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大好机会。

1.要继续执行中央、地方一起上,大中小并举的办矿方针,充分发挥国有重点煤矿、地方国有煤矿和乡镇煤矿各自的优势,使其有序健康发展。对国有煤矿特别是重点煤矿要实行分类指导,对那些条件较好的矿区,要为其进入市场创造平等的竞争条件,税后利润全部留用,以增强发展后劲;对近期尚难盈利,但资源比较丰富的矿区,国家继续扶持,使其扭亏为盈;对条件较差、扭亏无望的矿区(矿井)下决心关停,从政策和资金上解决转产问题。对乡镇煤矿要采取扶持、改造、整顿、联合、提高的十字方针,实现正规合理开采。

2.要合理部署煤炭生产、建设和地区布局。为了保证煤炭工业持续稳定发展,逐步改变煤炭生产过多分布在东部地区的局面,应该在保持合理生产规模和开发强度的前提下,一方面要稳定东部煤炭产量,另一方面要实现煤炭生产的战略西移,在西部地区增加煤炭建设投资,积极开发一批用人少、效率高、效益好的骨干矿区,在技术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要支持煤炭企业发展多种经营,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机械化水平和资源回采率,发展煤炭深加工,优化产品结构。在中国煤炭出现买方市场的情况下,煤炭企业一定要生产适销对路的品种,提高煤炭产品质量,只有以优质廉价的产品和热诚的服务,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

(四)改善电源结构,实行电源多样化

中国电源结构长期以常规一次能源煤炭与水能为主体,油电和气电的比例较低。基于中国能源资源赋存条件,预计在到21世纪中叶以前相当长的时期内,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还难以改变,因此,在电源结构上,煤电仍将占较大的比重。大量的燃煤发电供热,将带来运输与环保的沉重负担,经济上也不一定合算。因此,应该积极发展包括油、气、水能、核能以及其它再生能源、新能源在内的各种电源,提高清洁能源的比重,实行电源多样化,多种电源互补,既增加了发电量,又使动力资源得到优化配置,经济合理地使用各种能源。

1.水电是优质的可再生清洁能源,不消耗矿物燃料,在电力系统中承担调峰和事故备用,电站年运行费用和厂用电率都很低。水电的近期和长期的总体社会和经济效益优于火电,一些工业化国家在工业化时期都采用优先发展水电的战略方针,水电开发程度都很高。中国有丰富的水能资源,可开发水电量约占世界总量的19.6%。目前,世界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率已超过22%,而中国尚不到10%。今后10-20年,中国水电建设应该有一个大的发展,在建设方针上要实行大中小结合,高低水头电站结合,干支流结合,梯极开发,综合利用。到2010年,水能资源开发程度应超过25%,可发电量至少达到4800亿千瓦小时。

2.核电是现代社会能源升级换代的主要能源之一。中国首先在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缺能地区建设核电,这不但有利于核电的发展,而且对缓和该地区的能源供需矛盾和促进经济繁荣有着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意义。核电建设要遵循“立足国内,自力更生,安全经济,快速发展”的战略思想。由于建设资金的短缺,到2000年,中国核电的装机规模只能保持现有210万千瓦的水平。“九五”期间,经国家批准新开工的已有3个核电站,装机总容量为520万千瓦。为取得下世纪初中国核电较大的发展,要规划增加新的核电站,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核电装置国产化进程。同时,还需要从国外进口部分核燃料,以确保核电的发展。我们建议到2010年中国核电装机总容量目标为1600万千瓦,发电量达到1000亿千瓦小时,其在整个能源生产结构中的比例可由2000年的0.4%提高到1.9%。

3.当前,采用燃气联合循环发电机组,适当发展油电和气电,也是实行多种电源互补的有效办法之一。中国在70年代曾建设一批燃油电厂,后因石油供应短缺,部分改为烧煤。1985年后,一些地区因缺电安装了柴油机和燃气轮机,使用燃油、燃气机组容量有较大的增加,1994年有1274万千瓦,约占火电装机容量的8.5%,仅广东一省就有燃油机组容量514万千瓦,占全国总量的40%。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的投资相对较少,建设工期短,在电力系统运行中效率高,作为必要的补充电源,承担峰荷和系统备用,有明显的经济效益。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除了燃用油、气,今后还可以改烧煤炭。因此,从电力发展战略角度考虑,中国在有油、气资源的地区或有进口油、气条件的峰谷差矛盾较大的电网中,应根据系统电力负荷特性和发电能源优化组合的原则,适当配置油电和气电。

4.此外,还应积极利用和推广发展新能源和其它可再生能源。中国可供可发利用的风能资源约有1.6亿千瓦,可供开发的地热能350万千瓦,潮汐能在2000万千瓦以上。虽然这些能源的开发利用尚处于试验研究和示范应用阶段,暂难以成为较大规模的工业能源,但可以解决大电网覆盖不到的广大边远地区农牧渔民的生产和生活用电问题。预计到2010年可装机250万千瓦,提供100亿千瓦小时的电量。与此同时,广大农村还有约2.6亿吨生物质能资源可供发展沼气电力。

标签:;  ;  ;  ;  ;  ;  ;  ;  ;  ;  ;  ;  ;  ;  

能源产业的发展与结构调整_标准煤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