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后对学生主体性地位反思论文_夏海艳

(绵竹实验学校 绵竹 618200)

在学校举行的公开课中,我选择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进行展示。针对我校“四步一体”的课堂改革理念——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展示提升、反馈补救。教学中,我采用探究发现法,先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出图形,得出猜想,再证明猜想,最后综合运用。由于勾股定理逆定理的证明对于现在的初二学生来说比较困难,以前学习的作辅助线的方法要么是连接一条线,要么是作垂线、延长线等等,而现在要构造一个直角三角形,是他们从来没见过的,所以老师要逐步给予引导,让他们在探究、讨论中得出结论。先给出一个直角边分别为3和4的直角三角形,与之前画出的3,4,5这个三角形对比,得出它们是全等的关系。类似的,再拿出一个直角边分别为a和b的直角三角形,与学案上的三边分别为a,b,c且满足a2 +b2 =c2 的三角形对比,得出它们也是全等关系,从而得出勾股定理逆定理的证明过程。

精心的设计,激情的渲染,整堂课过程紧凑,环环相扣,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非常好。上完课后,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不久后,学校组织到外面学习,巧合的是,老师讲的也是这节课。在其它环节的处理上,我们都大同小异,但是在难点的处理上却是大不相同。老师先引导学生通过剪纸的方法剪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之前画的以2.5,6,6.5为三边的三角形全等。此时,有的同学可能仍然以这三边为条件来剪图,这时教师追问“它是直角三角形吗?”从而让学生意识到一定要先剪一个直角,然后再构造两条直角边分别等于2.5和6,通过“sss”就可证明得到原三角形和剪出来的直角三角形全等。然后给出如果有一个三角形三边长满足a2 +b2 =c2,请用类比的方法画一个直角三角形和它全等。此时学生很容易就画出图形,得到证明勾股定理逆定理的方法。纵观整个过程,学生通过画图、测量、判断、找规律,猜想出一般的结论;然后由学生想、画、剪、叠,去验证结论??????使学生自始至终感悟、体验、尝试到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品尝到成功的乐趣。这不仅使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思想和方法,同时也体会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而且为学生今后获取知识以及探索、发现和创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更增强了学生敢于实践、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和努力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和勇气。教师只是简单的给予指导,充分体现了新课改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

私下里,我们一起对这堂课进行了讨论。我终于明白,我的这节课虽然也有很多学生活动探究的时间,也很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但这些东西都浮于表面,没有深入到精髓,缺少灵魂。究起原因,还是因为没有充分理解新课改下学生主体地位的本质,不相信学生,总觉得他们不会发现复杂问题的解决方法,不敢大胆的放手,让学生有充分探究发现的时间。

我茅塞顿开!在之后的一段时间,我认真研读了很多有关新课改方面的文章,在备课环节我认真钻研教材,了解学生。我发现,其实初中数学的很多内容都是可以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得到的。比如在八年级下册正方形这节课,我们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个正方形纸片,每个同学的正方形大小不同,引导学生从边、角、对角线等方面对这个正方形观察、折叠、猜想,然后小组交流讨论。学生参与进去之后,能更大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自己钻研得到的答案比老师喂到嘴里的会更有味道,更有成就感,效果肯定也会更好。

这里附上我新修改的教学设计: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一)

一、教学目标

1.体会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得出过程,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2.探究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方法。

3.理解原命题、逆命题、逆定理的概念及关系。

二、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及证明。

2.难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

三、教学过程

米老鼠来到了数学王国里的三角形城堡,要求只利用一根绳子,构造直角三角形方可入城,这可难坏了米老鼠,你能帮它想办法吗?

请阅读课本31页第一自然段,并观察所得的三角形,完成下面问题

(1)算一算:这个三角形的三边长有什么关系?

(2)量一量:这个三角形最大角的度数?是直角三角形吗?

活动一:动手画一画

下面的三组数分别是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a,b,c,请按以下条件画出三角形,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 2.5, 6, 6.5; ② 6, 8, 10; ③ 4, 7.5, 8.5。

(1)算一算,它们都满足a2 +b2 =c2,吗?

(2) 量一量,它们都是直角三角形吗?

由上面几个例子你发现了什么吗?请以命题的形式说出你的观点!

命题2:

活动二: 探究命题2的真假

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剪刀,纸片; 剪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你画出来的三角形全等

思考:1、要剪一个直角三角形最关键是先确定什么?

2、之前画出的三角形能不能直接当做直角三角形?为什么?

类似的,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2 +b2 =c2,请你根据刚才剪直角三角形的思路,画一个直角三角形和它全等

你能根据命题2的题设、结论及已画出的图形,写出它的已知、求证以及证明过程吗?

已知:

求证:

证明过程:

命题与逆命题

如果两个命题的 正好相反,那么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其中的一个命题叫做 ,另一个命题叫做它的 。

定理与逆定理

如果一个定理的逆命题经过证明是真命题,那么它也是一个 ,这两个定理称为 ,其中一个定理称另一个定理的 。

你想到帮米老鼠入城的方法了吗?

例1 判断由a、b、c组成的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

(1) a=15 , b =8 , c=17 (2) a=13 ,

b =15 , c=14

例 2.在△ABC中,a=15, b=17, c=8,求此三角形的面积。

抢答:

下面以a,b,c为边长的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如果是那么哪一个角是直角?

(1) a=25 b=20 c=15

(2) a=13 b=14 c=15

(3) a=1 b=2 c=

(4) a:b: c=3:4:5

四、课堂小结:

1、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2、什么叫做互逆命题、原命题与逆命题

3、什么称为互为逆定理

新课改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绝不是一句挂在嘴边的口号,更重要的是要把它落实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活动解决问题。

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教育者也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重结果,更重过程。古人云:授人以鱼,只备一饭只需;授人以渔,则可终身受用。而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掌握很多学习的方法、规律。学生进入社会后,几乎很少直接用到数学中的某个定理和公式,但数学教学中所体现出的思想、方法以及善于合作交流,敢于探索的精神,却是人们一生中长期受用的。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他的学生的,不是已经投入了千百年劳动的现成的大厦,而是促使他们去做砌砖的工作,同他们一起来建造大厦,教他建筑。”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大胆放手,激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交流,把想象的空间、思考的时间、思维的过程还给学生,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是进行教学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宿。

论文作者:夏海艳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7年第3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7/6/7

标签:;  ;  ;  ;  ;  ;  ;  ;  

数学课后对学生主体性地位反思论文_夏海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