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质企业贸易理论与企业国际化模式选择_劳动生产率论文

异质企业贸易理论与企业国际化模式选择_劳动生产率论文

异质企业贸易理论与企业国际化模式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论文,理论论文,模式论文,异质论文,贸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企业国际化经营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企业国际化是指企业的经营活动不仅仅限于国内,而是面向国际市场的一种发展过程。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国际市场组合生产要素,生产产品以供全球市场。其具体路径主要遵循出口贸易、国外设立销售代理以及对外直接投资的顺序过程。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中国企业的出口规模与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迅速,同时也出现许多问题。

在全球价值链分工背景下理性选择合适的国际化模式,提高自身的经济利益对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涉及到企业应该选择出口、国外设立销售代理,还是对外直接投资等路径。不同的企业应该有不同的选择,影响其做出选择的决定因素是什么,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根据异质企业贸易理论,不同的企业在进行国际化模式选择时是有差异的,该差异与企业的异质性有关。而企业的异质性除了生产率这一元素之外,还涉及企业的资本密集度、劳动密集度、技术水平和研究能力、成本管理与控制、市场营销定位、企业的规模等,因此,需要运用异质企业贸易理论来分析企业国际化的模式,该理论有助于企业根据自身微观情况,对国际化模式做出合理而优化的选择,即究竟是仅选择出口贸易的路径,还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进入国际市场。

一、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概述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研究重心在国家和产业的层面,没有考虑到企业在贸易经营过程中的微观特征,随着贸易自由化的不断深入,国际贸易更多以企业为单位来进行,企业国际化行为的选择更具微观基础,这使得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得以迅速发展。最早研究异质企业贸易理论的代表文献当属Melitz(2003)、Antras(2003)、Bernard(2003),该理论认为只有具备生产率优势的企业才有能力弥补进入国际市场和生产的固定成本,只有那些达到了最低生产率要求的企业才能够选择出口贸易,即在充分就业背景下,具有高生产率的企业能以高支付获得有限资源的拥有权。当企业不断地进入国际市场,进而推高要素成本时,生产率越低的企业,利润越小,直到企业的利润不足以弥补进入国际市场和生产的固定成本时,企业只能选择放弃出口,进行对内贸易。该理论假设企业的异质性主要体现在规模、生产率、支付给工人的工资、技术工人的熟练程度等方面,这些因素能够影响企业国际化路径选择。其中,生产率的变动对企业选择出口或对外直接投资影响最大。一般而言,生产率最高的企业通常以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参与国际市场,生产率次高的选择出口,生产率较低的则选择国内市场,其理论基础在于企业的异质性和固定成本。假设一个企业进入市场,首先要承担一个固定成本。如果决定进入国际市场进行出口的话,则不仅要承担出口国的固定成本,还需承担相应的信息获得、开拓市场、建立分销网络、运输成本及应对国际贸易壁垒等成本;如需对外直接投资,虽然节省了出口所需的运输成本之外,但还需承担额外的固定生产投资成本。另根据HMY(出口与对外直接投资决策)模型,对外直接投资利润高于出口利润,当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利润足以弥补FDI引致的高额固定成本时,企业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以赚取远高于出口贸易的利润;而当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利润低于FDI所需的高额固定成本时,企业将会自动选择出口,这就是企业国际化行为的“自我选择”机制。企业之间存在着生产率差异,“自我选择”机制意味着企业根据自身生产率水平自我选择国际化的模式,拥有较高生产率的企业将自动选择对外直接投资,较低的在理性抉择基础上选择出口甚至放弃出口。因对外直接投资和出口均需要以较高的生产率为进入门槛,“自我选择”机制还隐含着“自我学习”的含义。鉴于进入国际市场需要一定的门槛,企业为了达到出口及对外直接投资所需的较高的技术标准及生产率,被迫自主创新,扩大规模以求获得规模经济效益,提高生产率,继而全社会的平均生产率都得到提高。

企业的异质性还可以拓展到在不同产业中,体现企业差异能力的跨国流动性是不一样。如技术能力可以跨国流动,而以本土化管理能力及资源能力等不能够在国际间流动。针对企业生产率差异主要体现在不可流动能力的产业,高生产率的企业应选择跨国兼并或跨国收购,即合并当地的企业资产后建立一家新的实体,或收购当地现有企业的控股股份,以便充分获取东道国企业本身所具备的不可流动能力(如适合东道国国情的管理经验及本土化营销方式等);而针对生产率差异主要体现在流动能力的产业,生产率高的企业适合选择绿地投资的方式进入东道国,即依照东道国的法律设置,全部生产要素由外国投资者提供,全部资产归外国投资者所有的一种投资方式。采用绿地投资策略,可以使外国投资者最大限度保持技术上的垄断优势,获得垄断利润。

因此,根据异质企业贸易理论,企业在进行国际化决策时,应根据自身的异质条件,依据自身的生产率水平选择合适的国际化模式。

二、异质企业贸易理论对我国企业国际化模式的启示

第一,企业要做好国际化模式的成本收益核算,国际化的固定成本给市场进入者设了一道门槛,无论在选择出口还是对外投资,企业必须获得超出固定成本外的利润,否则将退出国际市场。尤其是对外投资,因位于国外不确定的环境,对海外市场的经营管理及营销方面不熟悉,这种不确定的环境将引致不确定的决策与不确定的经营,从而产生不确定的收益,风险也因此产生。因此,企业在选择国际化模式之前,要准确地核算出不同模式的成本与收益,并兼顾自身要素禀赋和考量各种风险的基础上进行正确的决策,在充分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决定选择出口还是对外直接投资。具体来说,企业在选择国际化模式时,要根据自身的情况“量体裁衣”。因为生产率的形成并不是在企业出口和对外投资之后,而是在企业出口或对外投资之前就已经发生了,由企业在决定国际化经营那一刻起,企业必须负担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流通所需支付的成本。对于出口企业来说,必须事先对获取信息、建立海外市场渠道、运输配送、应对国际贸易壁垒等成本进行估算,出口所获得的利润是否已经超过这些固定成本,这关系到出口企业能否在国际市场上获利。随着企业生产率的提高,企业更倾向于选择对外投资以获取更高的利润。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将逐渐减少出口,增加对外投资。然而对于投资企业来说,情况将更为复杂。对外直接投资虽可获得比出口更高的利润,却面临着比出口更大的固定成本的投资。因此必须选择适当的时机,在投资前期阶段,需要对投资项目进行研究,考虑其是否可行。

第二,企业在选择国际化模式前,要充分估计潜在的风险。如选择出口时,企业除了关注固定成本,还需注意出口中面临的违约、汇率、市场风险,必须在签订出口收汇方式时,先对出口前的风险进行调研,对国外销售市场的风险范围、风险强度进行事先评估,提前做好对冲措施以控制风险。比较而言,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更甚于出口,包括了政治风险、汇率风险、管理风险、经营风险、技术风险等因素,一旦投资失败,企业将损失高额的固定成本。要想积极有效的抵御风险,要对所处环境或风险进行测评,将企业经营中所遇到的风险进行评估,对相应的风险进行跟踪、评价、预测、预警,避免错误的投资决策。可先根据境外投资风险类型的表现对各类风险进行监测预警,其风险监测方案应考虑到各种情况:如对外投资项目的审批效率的改进、对外投资项目的事后监管以及改善对外投资的服务措施等。通过预警系统的有效运行,可以对境外投资风险进行评价、跟踪和监控,尽早判断投资风险轻重级别,继而建立一套“判断风险—确定警情—风险源头追溯—风险预控”的逻辑机理,使风险预警系统更好的运作。只有风险防范能力的不断提高,企业才能突破对外直接投资的临界点,走向国际市场。

第三,企业要根据所属行业发展的特点和自身微观情况,对国际化模式作出合理而优化的抉择。根据异质企业贸易理论,体现在技术密集型产业中,生产率差异核心在于技术,所以对生产率差异主要体现在流动能力的产业,生产率高的企业适合选择绿地投资的方式进入东道国,而生产率低的产业适合选择跨国并购。对于我国技术密集型的高新技术类产业,其核心在于技术,而技术能力是可以跨国流动的,我国高新技术类产业的技术优势在整个国际市场中并不突出,可以说生产率较低,应采取跨国并购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通过合并当地的企业或收购东道国企业股份的形式,以快速获得被并购企业的核心技术和使技术持续和完善下去的技术人才队伍。不仅如此,企业还能获得与核心技术相关的上、下游技术和新技术,将取得的研发资源与自身相结合,并通过技术上的协同效应来进行消化和吸收,培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达到企业技术上的跨越。可以说,这种投资模式有利于我国技术密集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升级。

而体现在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生产率差异核心在于劳动力要素成本,所以对生产率差异主要体现在不可流动能力的产业,根据异质企业贸易理论,高生产率的企业应选择跨国兼并或跨国收购,而生产率低的产业适合选择绿地投资。根据中国社科院近年的报告,我国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劳动生产率只有日本的1/11,相当于美国的1/12,甚至不如印度。可以说,劳动生产率在国际市场上偏低。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核心优势又在于劳动力价格低下,这种优势是不能跨国流动的,故应尽量选择出口贸易。

第四,企业仅以生产率作为选择国际化模式的标准时,显然是不够全面和深入的。从长远角度看,企业的生产率呈变动趋势,企业应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在持续提升企业生产率上。企业出口、绿地投资、跨国并购等投资的决策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生产率的提升。劳动熟练程度决定经济发展水平,进而决定国际贸易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意味有限资源利用效率上升,单位产品生产成本降低,出口的产品更具竞争力。目前,纺织服装行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我国出口的主力军。我国的出口正处于从劳动密集型逐步向知识、技术、资本密集型过渡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劳动生产率是影响企业出口决策的决定因素,企业劳动生产率越高,相应的出口额也越大,企业劳动生产率越低,出口额则越小。劳动是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唯一因素,其变动可以在短时期内发生,变动周期较短。因此,企业进行短期内出口决策时,需关注劳动生产率的提升。

而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往往伴随着更高的固定成本,对企业的生产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外直接投资生产率的提高不仅包括劳动生产率,还包括了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开发利用的效率,从长期来看,当企业能弥补FDI的固定成本而决定对外投资后,必须考虑全部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劳动、土地)等投入后开发利用的效率,即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相对于出口决策而言,FDI决策依据的周期较长,因全要素生产率的来源不仅包含技术进步、资本输入、劳动力输入,还包括组织创新、专业化、生产创新等多种因素,这些因素的变动周期大多长于劳动的变动周期。

第五,企业在选择国际化模式时,要适时跨越式发展。有些企业既掌握了先进技术的优势,又能足够承担对外直接投资固定成本并实现对海外市场渠道的控制,这时企业并不一定要严格遵循先出口,再尝试对外直接投资的模式。这些企业可以采取将企业发展与国际化相结合的方式,建立跨国公司设立海外生产与管理机构,积极探索海外市场,构筑和打造具有民族品牌的世界企业形象。

标签:;  ;  ;  ;  ;  ;  

异质企业贸易理论与企业国际化模式选择_劳动生产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