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心理学——维护健康的新领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健康论文,心理学论文,新领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健康,则健康的概念已远不止没有疾病和衰弱现象。
从当代科学发展趋势来看,健康已形成为一门新的科学体系,即健康科学。根据已有的研究来划分,健康科学下属的分支学科有:健康教育学、健康传播学、健康社会学、健康心理学、健康行为学、健康医学、健康伦理学、健康言语学、健康法学、健康美学等。新的分支学科都有其本身的背景、内涵及意义。
“健康”的新定义
健康心理学(Health Psycology)是一门新兴的、正在迅速发展但还未定型的学科。这门学科是心理学的一门日益引起人们关注的新的分支,也是近10多年来才出现的一门边缘科学。
由于健康心理学的历史较短,使其外延与内涵至今尚无定论,因而,现在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综览国内外不同的定义,目前,大多数学者赞同健康心理学可定性为:健康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探讨和解决有关保持或促进人类健康的各种心理学问题,研究心理学在矫治人的某些不良行为,尤其是在预防不良行为与各种疾病发生中所应发挥的特殊功能。从一定意义上讲,它是心理学与预防医学相结合的产物。健康心理学的中心任务是着力于人类健康的维护,而不是疾病的治疗。
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而心理健康又是身体健康的必要条件。身心健康,则是社会健康的保障。现在意义上的健康,包括着躯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健康三个方面的内容。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是:不仅没有身体疾患,而且还要具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健康心理学的任务
健康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把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技术用于促进和保持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躯体与心理疾患。它的作用在于,促进与保持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改变行为态度和生活方式、应付社会紧张刺激、推进健康教育,等等。
健康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和内容大体上可分为:
1.减少或消除致病的危险因素及有损健康的行为,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减少医疗保健的费用:
(1)应付社会与生活事件的紧张刺激;
(2)矫正导致与心理因素关系密切的心脏病和癌症的行为模式;
(3)纠正有损健康的生活方式与习惯,如戒烟、禁酒、防治吸毒、预防艾滋病的高发人群可能出现的心理障碍,以及改进营养与饮食制度;
(4)推进健康教育——培养自我保健能力,强调发挥自身的作用与集体的潜能以增进人类健康;
(5)坚持运动锻炼,增强个人与社群的体质。
2.预防因疾病而引起的病理心理反应,探讨和处理与不良行为有关的心理学问题:
(1)改进社会健康与医疗机构的管理,提供良好的保健环境;
(2)建立良好的健康道德与医疗关系;
(3)加强心理准备,如住院、手术前等项的心理准备;
(4)解决因各种有损健康的心理因素引起的家庭、工作、社会等方面的问题;
(5)消除与缓解由于身心障碍引起的紧张情绪。
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全社会的认同并配合,对于每一社会成员来讲,要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就要对自我身心健康有所了解,并努力寻求适合自己的调整身心健康的方法。
身心健康是互动的
科学事实和实践经验证明,人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是密切相关、互为依存的。不存在无生理活动的心理活动,也不存在无心理活动的生理活动,人的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是辩证的统一。
首先,当生理或心理一方面产生疾病时,另一方面也会受到影响。不少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当生理上有病时,会情绪跌落、烦躁不安、容易发怒;而当面临重要考试而紧张焦虑时,则会食而无味,胃口大减,失眠、头痛、易疲劳。许多研究表明,情绪主宰健康。强烈或持久的负性情绪,如烦恼、忧愁、恐惧、失望等,最终会导致生理疾病。临床报告指出,青年学生在应考期间,因精神负担过重,思想过度紧张、焦虑甚至恐惧,加之身体极度疲劳,正常饮食规律常被打破,容易导致急性胃炎、急性胃溃疡等。因此,长寿学者曾指出:“一切对人不利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和夭折的是不良的情绪和恶劣的心境。”危害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有:社会变迁、工作环境的改变、生活关系的突然变化、人事关系的紧张、心理压力过大、长期的应激状态,忧郁、多疑、恐惧等等。保证心理健康的重要措施是讲究心理卫生。
其次,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而心理健康又是身体健康的必要条件,反过来也能促进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的人,生理上有了某些疾病,可以调动体内各种积极因素,协同治疗。我国古代有“养生五难”的说法。这“五难”是: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生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除为四难;精神虚散为五难。它说明声色、利欲、喜怒无常、斤斤计较、患得患失、精神空虚等心理状态,对身体健康有很大危害。许多专家指出,人的体内有一种有助于身心健康的力量,这种力量即良好情绪的力量。一个人若能善于调节情绪,经常保持心情愉快,就能够未病先防,有病早除。斯宾塞说得好:“良好的健康状况和由之而来的情绪,是幸福的最好的资本。”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更要为身心健康多投资,学会把握自己的情绪,让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的体验,保持身心健康。
如何创造健康幸福人生
人的一生要经过儿童期、青少年期、中老年期。人的每一个发展时期都有相对独立的心理特点。人要走好自己的一生,健康一生,一生幸福,就要了解自己在各个发展时期的心理特点,特别是个体的心理环境更为重要。个体的心理环境即心境,指的是某一段时间内影响着一个人的整个行为的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通常人的情绪是指向一定对象的,比如某人喜爱一种事物,憎恨某一种事物等等。但是,人的情绪也可能由原来引起的对象蔓延到与这对象有关或无关的其他事物上去,而且这种蔓延开来的情绪状态还会持续相当的一段时间,这就是心境。一个具有愉快心境的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会表现得“无往而不乐”。相反,一个具有悲伤心境的人,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会表现得“无往而不悲”,似乎一切事物都使人烦恼,时时处处都感到不顺心,人们对他的善意微笑会被认为是虚情假意,自己的生活道路充满凄凉和灰蒙蒙的色调。
心境与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关系,对人的学习、工作、生活有重要的影响。保持良好心境的人,对生活有积极的态度,稳定的情绪状态,良好的人际关系,有较高的学习、工作效率。而心境不良的人,情绪低落,精神不振,对生活缺乏信心,对前途悲观失望,遇到困难和挫折容易情绪沮丧,一蹶不振,工作、学习效率也较低。同时,心境差的人往往出现人际关系紧张,如一个人由于能力、知识、相貌、身体等因素的缺撼,往往易形成自卑感,在人际交往中对小事也十分敏感、多疑,使自己常处于心理紧张的状态之中。持久的心理紧张感有碍于人的身心健康。
心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方式。任何心境的产生都是有原因的。例如,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个人事业的成败,生活事件,工作中的顺利与困难,人际关系的融洽或紧张,亲朋好友的悲欢离合,家庭结构的变化等等;身体健康状况及个人的生物节律,个体的个性特征,自然环境等。不良的心境,遇到心理刺激时,易产生负性情绪,引起心理疾患,而心理的疾患又更加使心境趋向恶化,导致恶性循环。因此,建立良好的心理环境,消除和防止不良的刺激因素,对人的身心健康十分重要。
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有意识地消除不良心境,合理地调节心境,建立积极、健康的心境,使自己成为心境的主人,增进自我身心健康。要达到这一目的,我们首先应积极锻炼身体,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1.及时恢复自己的心理平衡。一是向内的方法,即当遇到情绪波动时,对自我的心理给以暗示、鼓励、安慰,这是通过理性的分析来实现的控制,适用于平时理智力量比较强的人;另一种方法是向外的方法,即通过改变自己的心理状态和所处外界环境的关系求得平衡,包括合理宣泄、活动转移、升华、补偿等方法。
人的情绪处于压抑状态时,应该加以合理的宣泄,才能调节机体的平衡,缓和不良情绪的困扰和压抑,恢复正常的情绪情感状态。如遇到挫折和失败,内心苦闷难忍时,畅快地哭一场,或者找人诉说一通,都是缓解情绪压抑的宣泄好办法。
当出现不良情绪反应时,头脑中会有一个较强的兴奋中心,此时如果能够在大脑中建立起另外的兴奋中心,可以使原来的兴奋中心冲淡或抵销。如苦闷烦恼时,散步或听音乐,会使人心情舒畅一些;当怒不可遏时,可强迫自己做一些别的事情,分散注意力,从而稳定情绪;失恋中的青年人,可以把学习或工作的日程排得满一些,紧凑一些,使自己沉浸在繁忙的学习和工作之中,这便是活动转移。
将不为社会所认可的情绪反应方式或欲望需求引向崇高的方向,使其成为具有建设性和创造性的行为,这种行为称为升华,也算是对不良情绪的一种高水平的积极的转移和宣泄,是将情绪的能量导向对人类社会有益的方面去的转移和宣泄。安徒生、贝多芬等人,都曾以超越世俗的情操,在失恋之后以更加巨大的热情投入到文学艺术的创作之中,使失恋的痛苦得到升华,为人类社会创造出精美的传世作品,他们在战胜消极情绪的过程中,理解了远比恋情更瑰丽的人生意义。
2.要学会全面地、辩证地看问题,不为困难和挫折所吓倒。
3.创造成功的经验,改善心境。
4.塑造完善的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个性的缺陷是心理异常的个性基础,一般来说,懦弱、自私、冷漠、孤僻、狭隘、死板、胆怯、多疑、固执、虚荣、依赖、刻薄、浮夸均属个性缺陷。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要达到个性的尽善尽美是不可能的,但可以努力追求尽可能完善的个性。如坚定、勇敢、顽强、乐观、自信、愉快、灵活、宽容、无私、热情、开朗、向上等。
健康心理学是辅导人们走向健康、完善自我的学问,是与社会中每一个追求健康的人息息相关的。